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椎体MR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值与双能X线(DXA)、定量GT(QCT)所测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152例女性志愿者分别进行以下检查:胸腰椎侧位(T4~L4)X线平片,并采用Genant半定量法对其进行评阅;腰椎(L2~L4)DXA和QCT骨密度测量;腰椎常规行MR矢状面T2 WI、T1 WI和横断面T2 WI扫描;MR常规扫描结束后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扩散加权序列(SS-SE-EPI DWI)[扩散敏感因子(b)=500 s/mm2]进行L2~L4椎体横断面DWI扫描,并使用GE-Functool分析软件测量相应椎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计量资料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随年龄增加,椎体ADC值呈逐步降低趋势.L2~L4椎体平均ADC值(0.241×10-3 mm2/s)与相应椎体平均骨密度DXA(I.038 s/cm2)、QCT(104.2 mg/cm3)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61、0.731,P值均<0.01).结论 DWI可在常规2腰椎MRI基础上无创性评估椎体骨髓变化状况,进而来评估骨髓的变化对于骨量状况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比较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MR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有关的中英文文献,按照Cochran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选取A级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诊断信息。统计分析采用Meta-Test version 0.9软件,检验异质性,再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犁。对所纳入的研究予以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共获取文献11篇,其中有关CTA诊断颅内动脉瘤4篇(单层螺旋CT),MRA为5篇[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二者共同研究者2篇;前瞻性研究7篇,回顾性4篇;各组研究均存在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每个颅内动脉瘤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4(0.78~0.88)和0.77(0.68~0.84),MRA分别为0.68(0.63~0.72)和0.76(0.70~0.82);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5.40%和79.71%。结论 对于每个颅内动脉瘤,CTA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3D TOF法MRA。  相似文献   

3.
MR扩散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MR扩散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韩鸿宾谢敬霞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由此而引起的瘫痪、失语、痴呆更是社会的沉重负担。如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降低死亡率,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 RI与C 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8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均行颅脑C T及M RI检查,并对比M RI和C T检查的总检出率、不同梗死时间的检出率及检出时间。结果68例患者中梗死时间为24h以内24例,24~72h 24例,>72h 20例;CT总检出率为60.29%;MRI总检出率为97.06%;经统计学分析发现MRI对梗死时间24h以内、24~72h的患者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27.39、17.01、12.76,P <0.05)。MRI对不同梗死部位异常检出率较CT检查提高了10.00%~50.00%,其中基底节区提高了50.00%,脑室旁提高了16.67%,额叶提高了35.29%,丘脑提高了10.00%,颞叶提高了50.00%,顶叶提高了33.33%,小脑提高了50.00%。M RI的检查时间较C T检查方法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 RI较CT 在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CT 灌注成像和MR 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开展颅脑CT、MR DWI检查资料进行分析,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指导。结果所有患者的CT‐PI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对比梗死脑区和对侧健侧脑区CTPI参数可以发现梗死脑区的Perfusion、PE、TTP值较对侧健侧脑区有着明显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2.23、4.22、5.65,P <0.05)。梗死患者rP为(0.53±0.55),rCBV为(0.63±0.62),梗死区 TTP较对侧延迟(3.15±0.55)s ,PE值降低(2.73±0.65)HU。 rP与rCBV具有显著相关性( r=0.72,P<0.05)。对比136例患者的梗死脑区和对侧健侧脑区DWI参数值可以发现梗死脑区的ADC值明显低于对侧健侧脑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10.02,P <0.05)。rCBV与rADC具有相关性( r =0.48,P <0.05)。结论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和MR DWI技术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rCBV与rADC共同反映梗死脑区的病理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联合MR扩散加成像(DWI)技术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直肠癌患者。均于检查前2天给予流质食物,于检查前1天服用50%硫酸镁100 ml、1 500 ml温水清洁灌肠,并且于检查前8 h禁食。术前所有患者均行DWI及CT检查。记录术前CT检查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准确率;记录术前DWI检查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准确率;记录术前CT联合DWI检查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准确率;比较CT、DWI与CT联合DWI检查对T4期诊断准确率。结果 经术前CT检查显示,T4期诊断准确率64.86%。经术前DWI检查显示,T4期诊断准确率为78.39%。经术前CT联合DWI检查显示,T4期诊断准确率为94.59%。CT联合DWI诊断T4期准确率高于CT和D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T联合DWI技术对诊断直肠癌术前分期准确率高,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可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72例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行MRI与CT影像检查,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发病时间、不同大小、不同部位梗死灶的检出情况。结果 CT对发病24h以内组病变检出率为11.1%,显著低于MRI组的96.3%(P0.05);CT对发病24~72h内组病变检出率为96.4%,与MRI的100%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T对发病72h以后组病变检出率为100%,与MRI相同(P0.05)。CT检出2mm以下病灶3例,显著少于MRI组的26例(P0.05);CT检出大于2mm病灶为44例,与MRI组的45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T检出基底节区、脑室旁、额叶、丘脑、颞叶、顶叶病灶数分别为15例、13例、6例、5例、5例、1例,与MRI组的17例、15例、8例、6例、6例、2例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检出小脑及脑干病变例数均为1例,均显著少于MRI组的9例及8例(P0.05)。结论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MRI检查对于发病早期、2mm以内较小灶、小脑部及脑干部梗死灶的检出率显著优于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技术、MR的DWI序列的成像原理及其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临床高度怀疑急性期脑梗死的患者,先行头颅MR检查,DWI上发现极高信号,然后行头颈部CTA检查,综合分析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结果。结果:头颈部CTA可精确显示3级以上颅内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附壁斑块,狭窄血管的供血区与DWI上的极高信号均一致。结论: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DWI的检测很敏感,且具有相对特异性;CTA为病变血管的定位、临床治疗方法的制定及预后初步判断提供了有效的依据。颅脑MR的DWI序列上出现极高信号,应立即进行CTA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椎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研究不同性别的差异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定量CT(QCT)所测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对12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腰椎常规MR及DWI扫描,DWI采用自旋回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b值为0和600 s/mm2),矢状位扫描,测量L2~4椎体ADC值.随即行L2~4椎体QCT检查,采用Mindways公司QCT分析软件进行BMD测量,根据国际临床骨密度协会(ISCD)推荐的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骨密度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性别各组间的差异,分析ADC值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各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无相关性(P>0.05).(2)女性ADC值随BMD减少而降低,骨量正常组[ADC值(0.450 ±0.130)×10-3mm2/s]与骨量减少组[(0.303±0.068)×10-3mm2/s]及骨质疏松组[(0.287±0.04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呈正相关(r=0.307,P< 0.05).(3)在骨量正常组中,女性ADC值[(0.450 ±0.130)×10-3mm2/s)]高于男性[(0.310 ±0.087)×10-3mm2/s](P<0.01).结论 腰椎骨髓扩散有性别差异,女性腰椎ADC值与BMD呈正相关,DWI可对女性骨质疏松的椎体做定量评价,可以反映BMD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40例前列腺疾病中17例前列腺癌及23例前列腺增生.所有病例行MR DWI扫描,b值为800 s/mm2.分析各病例的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并分别测量癌区、前列腺增生组织以及膀胱内尿液的ADC值,统计分析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7例前列腺癌中15例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能直观显示肿瘤的范围.前列腺癌组织的平均ADC值为(1.03±0.32)×10-3 mm2/s,前列腺增生组织的平均ADC值为(1.62±0.16)×10-3 mm2/s,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2);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膀胱内尿液的平均ADC值分别为(3.24±0.30)×10-3 mm2/s、(3.25±0.29)×10-3 mm2/s,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834).结论 DWI可显示前列腺癌的位置和侵犯范围;根据DWI信号特点以及ADC值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MR DWI及ADC值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上拟诊为脑梗死患者186例进行常规MR扫描及DW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分成超急性期(〈6h)、急性期(6~72h)、亚急性期(3~7d)3个组。测定各组梗死灶ADC值及健侧ADC值,并计算相对ADC(rADC)。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梗死灶ADC值均低于健侧相应区域(配对t检验,P〈0.01);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病例之间rADC有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F=7.663,P=0.001)。结论DWI在脑梗死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各期梗死灶rADC值有时间相关性,对脑梗死的准确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卒中样起病且发病时间在6h以内、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21例患者进行DWI和常规MRI扫描。结果 DWI诊断脑死16例,其最终临床诊断均为急性脑梗死,DWI阴性5例,其最终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WI所见高信号区域的同一部位在以后的CT和(或)MRI随访中均有脑梗死病灶;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常规MR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度为25%,特异度为100%。结论 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高度准确,其敏感度明显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对急性期脑梗死(发病后6h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卒中样起病且发病时间在2h.24h以内、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18例患者进行DWI和常规MRI扫描。分析比较了早期MR DWI和常规MRI所见。结果MR DWI提示中风的18例患者最终l临床均诊断为急性期脑梗死,常规MRI仅为5例。DWI诊断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而常规MRI诊断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7.8%和100%。结论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高度准确,其敏感高度明显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灌注成像.评价脑CT灌注成像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全部病例3~7天内复查CT及临床随访.选取20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常规CT平扫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15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19例未见异常,后经复查CT及临床随访证实,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为急性脑梗死.脑CTP显示: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内,32例脑CTP灌注异常,2例脑CTP灌注正常,脑CTP显示患者感兴趣区内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明显改变,病灶侧与对照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CT平扫的敏感度44.11%,特异度71.42%;CTP的敏感度94.11%,特异度100%.结论 脑CTP能够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定量分析可区分中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3.0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进行MRI常规检查、扩散加权成像(DWI)及DTI检查,重建平均扩散系数(DCavg)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A)图。以T2WI与DWI图像为参照,测定各期脑梗死灶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DCavg值、平均FA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脑梗死平均DCavg值在超急性期及急性期显著减低(P〈0.01),随着时间延长呈逐渐恢复升高的变化趋势;脑梗死平均FA值在超急性期无一致性变化,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轻度升高或轻度降低,随着病程进展呈不可恢复持续减低规律。结论:联合DCavg值与FA值可对脑梗死进行更精确的临床分期,有助于及时准确了解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颅内表皮样囊肿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颅内表皮样囊肿病例16例,均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分析表皮样囊肿在T2WI、T1WI、增强扫描和DWI上的影像表现。结果:16例均呈长T2长T1信号,其中2例伴短T2间隔信号,增强扫描14例无强化,2例呈包膜和间隔强化。16例D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结论:磁共振DWI在颅内表皮样囊肿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常规MRI的重要补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MRI检查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或病理诊断的脑血管畸形CT和MRI资料,比较CT和常规MRI序列(T1 WI、T2 WI、FLAIR)、MRA及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影像表现、检出率,判断其诊断价值.结果 25例病例中动静脉畸形16例、海绵状血管瘤7例和静脉畸形2例.16例动静脉畸形中3例CT平扫未见异常,13例CT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混杂密度影和迂曲扩张的血管影.而常规MRI和MRA上均可见扩张迂曲的异常血管团影.在SWI上均可见斑点状、迂曲的条状低信号影.7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共检出病灶73个.CT平扫检出5例19个病灶.常规MRI检出51个病灶,“桑椹”状高低混杂信号及“铁环征”较具有特征性.在SWI像上检出病灶73个,其中69个为低信号,4个为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2例静脉畸形均为单发,CT平扫、常规MRI检查均无特异性表现,SWI表现为放射状异常信号影聚集,呈“水母头”征.结论 CT检查对合并急性出血、钙化的病灶敏感,但对无出血、无钙化及微出血的小病灶检出率低,定性困难.MRI常规序列结合SWI序列扫描能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为诊断脑血管畸形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胼胝体梗死的认识。方法:对30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CT、MRI、MR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胼胝体梗死均为单侧,按范围可分腔隙性和弥漫性。腔隙性梗死灶位于胼胝体膝部6例,体部4例,压部14例,弥漫性梗死同时累及单侧胼胝体膝、体部5例,单侧膝、体、压部1例。CT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条带状低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像呈低信号,T2WI及水抑制序列呈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后无或轻度不均匀强化。MRA对弥漫性梗死可显示供血动脉不规则狭窄或闭塞。结论:CT、MRI和MRA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图在脑梗死演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ADC图)在脑梗死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75例脑梗死患者共作了81例次(超急性期15例次、急性期15例次、亚急性期31例次、稳定期12例次及慢性期8例次)DWI及常规MRI检查。测定各期梗死灶ADC值及对侧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分析判断rADC在各期脑梗死中的演变情况。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梗死灶ADC值为(4.96±0.98)×10-4mm2/s,低于对侧相应区域(8.18±1.07)×10-4mm2/s。(t=2.22,P<0.05);rADC以超急性期最低,随时间延长由低到高,于8~14天出现假性正常化,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时间具有相关性(rs=1.00,P<0.05)。结论:各期脑梗死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DWI、T2WI对早期脑梗死的检出和准确分期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弥散加权MRI对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DWI)MRI对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1例脑梗死(急性12例,亚急性14例,慢性15例)患者行头颅DWI和常规MRI扫描。结果:急性和亚急性脑梗死在D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其中8例急性脑梗死在DWI上比常规T2WI显示的更清楚或范围更大;而慢性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等信号、混杂信号或低信号。结论:DWI可为急性和非急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