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厥阴俞”一穴,今针灸类辞典及教科书皆言出自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笔者近年逐句、字探究唐·孙思邈二部《千金方》针灸,以为有误,当出《千金要方》。考辨如次: 综览《千金方》,有关“厥阴俞”者有三名,一曰“阙输”,《千金要方·肺脏》卷17云:“胸膈中气,灸阙输随年壮。扁鹃云:‘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名阙输’。”二曰:“巨厥输”。《千金翼方·针灸中》卷27曰:“第四椎名巨厥输.主胸膈中气,灸随年壮。”三曰:“厥阴输”。《千金要方·膀胱腑》卷20云:“胸中膈气聚痛,好吐,灸厥阴输随年壮,在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那么,“阙输”、“厥阴输”、“巨厥输”三名有何内在联系?笔者以为,穴名虽三,其穴则一,即“厥阴  相似文献   

2.
<正>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些腧穴。包括五输穴、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等,共130个。在针灸腧穴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略考其源流。一、五输穴: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叙述其意义,及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灵枢·本输》篇具体指出了穴名与部位,《灵枢·根结》篇详述了三阴三阳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又列举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主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论述了五变分主五输以及五变与五输相应的针刺法则。《灵枢·卫气》篇列举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的标本部位等.《难经六十二至七十九难》更进一步详细解释了它的使用方法。二、俞穴、募穴:《灵枢·背俞》:篇载:“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是对背俞穴的最早记载,文中不但指出其上下定位,还指出其横开分寸:“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紧接着强调,“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种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解”的取穴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穴,是脏腑经络中原气驻留的部位,与三焦有密切关系。《难经》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中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日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阴经以输为原,即五输穴中的输穴。阳经则输穴之外,另有原穴。《难经》说:“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针刺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病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  相似文献   

4.
刺井浅议     
袁军  李梅 《河北中医》2003,25(5):374-374
井穴是五输穴之一 ,位于人体四肢末端 ,是脏腑经脉之气所出之地 ,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兹就其临床所用略陈管见。1 井位四末 ,类同根结之“根” ,标本之“本”《灵枢·根结》记载 :足六经之根在四肢末端井穴。窦汉卿《标幽赋》则进一步指出 ,十二经脉的“四根” ,即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灵枢·卫气》论述十二经之标与本 ,也以“四肢为本”。从上可以看出 ,根者、本者其位在末 ,皆十二经脉之气始生始发之地 ,为经气之所出。根结、标本理论说明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 ,更强调四肢为经气的根与本。因此 ,在临床上针刺五输之井穴 ,功…  相似文献   

5.
五输穴浅解     
一、五输穴的源流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循行过程中分布于人体肘、膝以下出、入、流、注的五个特定穴。即:井、荣、输、经、合。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在全身上、下升降循环周转出、入、流、注运行,其气均发于五输之中。《灵枢·官能》:“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明确指出只有了解五输穴的功能,知道脉气的运行道理,才能便于临床应用。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历代针灸家从人体几百个穴中精选,为了以少带多便于临床应用,总结了许多简便选穴归类法。但这种归类法的应用,早在《内经》中已经提出了,这就是五输穴。二、五输穴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难经·六十八难》说:“所注为俞……俞主体重节痛”,故后溪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难经·六十八难》还说:“所流为荥……荥主身热”,故劳宫主治心痛、呕吐、癫狂痫、口疮、口臭。在临床上,两穴合用,采用针刺后溪透劳宫治疗多种疾病,往往获得奇效。针刺时的体位,应根据病情适当取位,一般以坐位为宜。取穴时,先令患者握拳,在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后溪穴。做好局部消毒,然后以左…  相似文献   

7.
“下合穴”是指六腑相合于下肢阳经的穴位,归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因为手、足三阳经都合于下肢,所以称“下合穴”,亦称“六合穴”。“下合穴”始见于《灵枢·四时气》:“邪在腑,取之合。”《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洽其合。”说明六腑的疾病,临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荣俞治外经,合治内腑。”这是从五输穴的分布来确定其治疗范围的。荣穴和俞穴在肢体远端,经气表浅,宜治脏腑之外经脉及所属器官  相似文献   

8.
谈取穴     
1.根据《难经·六十九难》中五行属性取穴:①虚则补其母;②实则泻其子;③正经自病时,可不考虑母子关系和相克关系,只取本经俞穴进行补泻,五行属性为取穴补泻的理论基础。2.根据《难经·六十八难》中病证属性,即井、荥、俞、经、合五俞穴的主病取穴。3.运用五个特定穴的特点取穴:  相似文献   

9.
1.髓海:指脑。髓上通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 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3.气海:指膻中,又名上气海,是宗气会聚发源之处。《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是气功意守部位的名称。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  相似文献   

10.
五腧穴的名称,散见《内经》,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述:“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本输》:“五腧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腧”。这些腧穴临床应用广泛,如能配伍,施术恰当,则收效迅速,疗效可观。本文仅就五腧穴的主病规律及其临床运用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冬刺井"临床意义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刺井”、“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等理论,是《内经》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提出来的一种择时取穴法。考其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脏气应冬,脏病取井古人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不同的季节气候、地理环境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因此,《灵枢·本藏》说:“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则明确提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四时之气,各有所在。冬主闭…  相似文献   

12.
天突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情况天突穴出自《灵枢·本输》,为任脉第22号穴。《针灸甲乙经》载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别名玉户、天瞿。《经穴释义汇解》云:“穴在璇玑上一寸,因喻穴处之脉气突起于天部,故名天突。”《针灸甲乙经》定其位于“颈结喉下五寸”,即在胸骨上窝正中,正坐仰头取穴。局部解剖: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2操作方法鉴于天突穴的传统针刺法为:①横刺:先直刺进针0.2~0.3寸后改向下横刺,沿胸骨柄后缘、…  相似文献   

13.
<正>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此语作为中医学术观点之一,历来誉訾非一。否定者多从校勘上考证,认为此句属于衍文,没有价值;而肯定者虽认为其正确,但解释却很不一致,如李杲谓:“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敝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张景岳说:“胆……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张志聪云:“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  相似文献   

14.
<正> 1、四街者,气之径路语出《灵枢·动输》。“街”,冲要之道,指气血经脉之间转输的要道。人体头、胸、腹、胫均有气街,故称“四街”。四街是在经络受邪壅塞的病理状态下,保证经气环流的又一条通路。故本篇原文指出:“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头胸腹胫四部的气街,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径路,是气血转输的枢纽,有维持经脉内外营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初试针刺,常惧取穴过多。余乃以合穴之特性,取合穴为主,仅配1~2穴,常奏穴少效高之功,可见合穴之奥妙。兹对合穴作一探讨,权为一得。(一)合穴是五输穴之一,其部位均在人体肘膝之处,取穴方便且易准确;其为经气汇集之所在,十二经经气皆汇于此,如百川汇合、江河入海之处,其经气之多、经气之涌、经气之深可想而知。该处经气汇合丰盛而畅达,进针不仅得气明显,且针刺感传可达肩臂、股腹,甚则直达巅顶,通至指、趾远端。故行针时只要手法得当,不论提插或捻转,常可导致经气传感至病区,即“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灵枢·终始篇》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合穴乃经气会合之处,又是调达经气之所在,故针之常易获效。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学术成就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胃气为本李氏将《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脾胃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的论述加以阐发,突出人以胃气为本。如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指出:一以《内经》、《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所生,所谓清气、营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些论述继承和发扬了《索问·经脉别论》对脾胃功能及脾胃与他脏关系的论述,着重阐明了人受水谷之气以生,…  相似文献   

17.
1.五输的名称:“五輸”的名称,数見于《内經》,如《灵枢》九針十二原篇:“二十七气所行,智在五腧也。”本输篇:“五輸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順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余聞刺有五变,以主五输。”官能篇:“明于五腧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等等。但是这几篇所說的五输,包括了两种含义:一是指五藏的井、榮、俞、經、合二十五穴而言;一是指五藏、六府的井、榮、俞、原、經、合、全部穴位而言。我們现在通称的五输,是取后者的含义。(俞字有从肉旁;有从車  相似文献   

18.
处英 《家庭中医药》2007,14(6):41-42
早在《灵枢·动输》篇中就有“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末”即指四肢手足末端,说明四肢末端是人体阴阳经络之气会合联络之处.人体脏腑组织各部位通过十二经脉气的散布,在手部有其相应的反应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7.虚证涉及虚证的常用穴位及其被载次数依次如下:关元27、足三里25、膏肓俞18、气海18、肾俞16、神阙12、四花患门12、肺俞11、太冲11、中脘11、内关9、章门9、石门8、大椎8、天枢7、心俞7(7次以下从略)。综上穴次,可以发现取穴有以下规律。(1)多取背俞穴 《素问·长刺节论》曰:“迫脏刺背,背俞也”。《类经·卷七》曰:“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谓五脏之俞”。从现代医学来讲,刺激了背俞穴处的神经感受器,可以影响相应节段的内脏神经,激发其功能,起到补虚作用。故背俞穴的被载次数居全身各部之首位,达152穴次之多。若以…  相似文献   

20.
自古至今,针灸医家一直认为内关是临床常用要穴之一。它往往与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穴相提并论,因而近代常将《四总穴歌》中加云“胸胁若有病,速与内关谋。”变成五总穴了。鲁之俊氏在《新编针灸学》中将它列为全身十三重要刺激点之一。笔者阅读一些与本穴有关的书刊,摘要综述,再结合个人临床体会,一并笔述如次:一、部位、取穴及针灸法1、部位《灵枢·经脉篇》:“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二筋之间。”《甲乙经》:“掌后去腕二寸。”“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与外关相抵”。按此穴在掌后二寸,尺、桡骨之间,其深部有正中神经通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