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bFGF,EGFR和ABS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前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FGF、EGFR和ABS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果:三者在BPH组织中均呈异常高表达。相关表达分析发现bFGF与EGFR在BPH组织中正相关,而正常前列腺(NP)组织中无相关性;EGFR与ABS在NP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BPH组织中则无显著相关性;bFGF与ABS在NP和BPH组织中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bFGF、EGFR和ABS在前列腺组织  相似文献   

2.
对6例正常前列腺和3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FGFR表达以及前列腺组成成分的改变进行定量分析。bFGF和bFGFR在BPH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前列腺,其表达水平与产列腺间南成分增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bFGF,EGFR和ABS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bFGF,EGFR和ABS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的意义谢庆祥刘春晓姚华强汪鸿缪友仁为了探讨雄激素和多肽生长因子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相似文献   

4.
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抗和免疫组化ABC法,对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非典型增生及前列腺癌进行标记。发现前列腺炎全部为阴性,前列腺增生症仅1例为弱阳性,非典型增生则有较高的表达率,EGF-R表达与前列腺癌低分化和高浸润相关。研究结果提示,EGF-R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发生有一定关系,并可作为判断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本(EGFR)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在前列腺癌(PCa)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3例PCa组织和5例正常前列组织中EGFR和TGFα的表达。结果:正常前列腺组织中EGFR和TGFα和TGFα分别表达在上皮细胞和基质中,EGFR和TGFα在PCa细胞上的共同表达率为55.8%,二者密切相关,并与PCa分期有关;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EGFR和TG  相似文献   

6.
BPH组织中bFGF、bFGFR表达及其对前列腺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例正常前列腺和30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FGFR表达以及前列腺组成成分的改变进行定量分析。bFGF和bFGFR在BPH组织中表达水平(48.32±14.63,21.67±11.76)明显高于正常前列腺(25.16±10.87,4.35±3.49),其表达水平与前列腺间质成分增生呈正相关。本研究表明bFGF以及受体在BPH形成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在前列腺的正常发育和病理性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综述了EGF和EGFR的一般性生物学特性以及在正常前列腺、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性激素和其他相关生长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在前列腺的正常发育和病理性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己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综述了EGF和EGFR的一般性生物学特性以及在正常前列腺、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性激素和其他相关生长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探讨雄激素受体与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两种受体在31例BPH和22例正常前列腺本本中表达的状况。结果AR和TGF-βRI在BPH上皮,间质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在BPH间质组织中AR和TGF-βRI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与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GFβRⅠ)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两种受体在31例BPH和22例正常前列腺标本中表达的状况。结果AR和TGFβRⅠ在BPH上皮、间质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在BPH间质组织中AR和TGFβRⅠ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58,P<005)。结论AR和TGFβRⅠ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增高,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提示两者在前列腺中的过表达可能参与了BPH的发生和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失调可导致细胞增殖及恶变。为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表达与前列腺病变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14例正常前列腺(NP)、56例前列腺增生症(BPH)、33例前列腺癌(PCa)组织中PDGFR的表达。发现BPH、PCa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86%、939%,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214%,P均<001。阳性染色分布于上皮、基质、血管平滑肌、炎症细胞的胞浆、胞膜及核膜。提示PDGFR的高表达与BPH、PCa和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未发现PDGFR的高表达在肿瘤的分期、分级中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组织EGFR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列腺良、恶性组织中EGFR、PCNA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36例前列腺癌(PCa),20例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EGFR、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BPH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PCa组(45%vs17%,P<0.25);PCa组比BPH组细胞增生活跃(P<0.01)。EGFR阳性表达的前列腺癌比EGFR阴性者细胞增殖活跃(P<0.05)。PCNA阳性表达随肿瘤分级增高而增高(P<0.05)。结论 EGFR可能参与BPH的增生过程,而PCNA则是判断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状态、恶性度的指标,在前列腺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核干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核干因子(NS)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对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GPIN)组织中NS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并探讨NS蛋白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中NS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PH中的表达水平,NS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强阳性、阳性及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8%、36.6%及12.2%,在BPH中分别为4.0%、32.0%及56.0%,在HGPIN中分别为5.0%、25.0%及60.0%,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PH及HGPIN中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基因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细胞分化程度越差,NS基因表达水平越高。结论:前列腺癌中高表达NS基因,NS基因在前列腺癌的不良分化和恶性增殖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PH相关性抗原(BPSA)在BPH、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用BPSA单克隆抗体对62例BPH患者、37例PCa患者及30例其他肿瘤组织标本中的BPS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BPSA在100% BPH、88% PCa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且在BPH组织中呈明显高表达。非前列腺肿瘤组织染色均呈阴性。组织BPSA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无相关性(P>0. 05)。结论:BPSA具有良好的组织器官特异性,有助于早期PCa和BPH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与血清PS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32例PCa和10例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比较各组间PTEN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血清PSA水平、PCa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TEN在PCa、BPH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3%和100.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PCa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与血清PSA水平、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随着肿瘤细胞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降低,它的异常表达在PC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转移抑制基因Kai1蛋白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别测定5例正常前列腺、10例前列腺增生症(BPH)和34例PCa(均为腺癌,临床C期或D期)新鲜前列腺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结果Kai1蛋白分布在腺上皮细胞膜的细胞与细胞连接部,正常前列腺和BPH的Kai1蛋白染色连续均匀一致,而在PCa则染色分布不连续,并且染色强度较BP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癌细胞Kai1蛋白染色强度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无相关(P>0.05)。结论Kai1蛋白表达下降可能预示PCa转移,成为临床判断PCa预后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衰老逃逸现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衰老逃逸现象的机理。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分别检测13例正常前列腺组织、35例BPH组织及33例增生结节和包膜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比较端粒酶活性水平与BPH衰老逃逸的关系。结果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端粒酶阳性2例(15%),BPH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7例(49%),增生结节端粒酶阳性14例(42%),包膜阳性1例(3%);BPH组织端粒酶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增生结节阳性率明显高于包膜组织(P<0.01)。结论BPH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升高,且分布不均匀。提示前列腺衰老逃逸可能与端粒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在人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 (PSCA)在国人前列腺癌 (PCa)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IHC)和核酸原位杂交 (ISH)方法检测 4 0例PCa、2 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 2 0例前列腺上皮内瘤 (PIN)组织标本PSCA蛋白和mRNA表达 ,半定量法计算PSCA阳性表达细胞百分数和阳性表达强度 ,比较各组织间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PCa分级、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 结果 PCa、BPH、PIN组织PSCA中度阳性到强阳性表达分别为 85 % (34/ 4 0 )、2 0 % (4/ 2 0 )和35 % (7/ 2 0 ) ;PCa组织PSCA表达水平与BPH和P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BPH与P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PCa组织PSCA表达水平随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增加而升高。 结论 人PCa组织有PSCA蛋白质和mRNA的过表达 ,且与PCa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可能对PCa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Ca组织中前列腺癌抗原-1(PCA-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5例PCa组织、30例前列腺高分级上皮样内瘤样病变组织(HG-PIN)、43例BPH组织和39例其他肿瘤组织标本中PCA-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不同前列腺组织中PCA-1蛋白的表达。结果:PCa与HG-PIN组织标本中PCA-1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36/45)和60.0%(18/30),BPH组织及其他肿瘤组织中均未见PCA-1 mRNA的表达。PCA-1 mRNA表达与PCa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与HG-PIN组织标本中PC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6%(34/45)和50.0%(15/30),BPH组织及其他肿瘤组织中未见PCA-1蛋白阳性表达。结论:PCA-1仅在PCa组织中表达,且与PCa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有可能作为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对PCa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前列腺癌组织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 (PCa)组织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 (prostatestemcellantigen ,PSC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 (ISH)技术 ,对 2 6例PCa和 9例正常前列腺 (NP)组织中PSCAmRNA进行检测和定位。结果 :PSCAmRNA在PCa组织表达阳性率为 84 .6 % ,其中强阳性率为 5 7.7% ;NP组织阳性率为6 6 .7% (均为弱阳性 )。PCa与NP组织表达水平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PSCAmRNA在PCa组织主要表达于癌细胞 ,细胞间质和肌肉组织均无表达 ;NP组织表达则定位于前列腺上皮的基底细胞层。PSCAmR NA表达水平与PCa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均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PSCA在探索PCa起源、PCa免疫靶向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