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化脓性中耳炎耳蜗血管纹血流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物微球方法,观察了豚鼠化脓性中耳炎时耳蜗外侧壁和回血流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中耳炎第3天起耳蜗外侧壁底回血流开始减少,并逐渐发展对第二、第三回,中耳炎2例4周时,血流减少最为明显,此后则有逐渐恢复的趋势,表明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耳蜗血管纹微循环障碍,从而影响耳蜗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建立较好的耳蜗微循环障碍模型。方法:采用手术方法暴露豚鼠双侧的三,四颈椎横突孔,30%硝酸银滴注,阻断下方的椎动脉,同时结扎一侧颈总动脉,造成内耳的血供减少,耳蜗的微循环障碍。结果:检测处理后豚鼠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发现I波的反应阈提高,耳蜗外侧壁血管纹毛细血管网及血管纹内皮细胞,Corti氏器,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性病理改变,与某些病理条件下的耳蜗微循环障碍有很大的相似性。结论:该模型可作为内耳的供血不足或微循环障碍以及筛选临床治疗药物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三七总甙,灯盏花对豚鼠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的影响(摘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七总甙、灯盏花对豚鼠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的影响(摘要)研究生雷雳导师员彭年(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昆明650031)许多内耳疾病的发生都与内耳血管供血不足有关,临床常用血管扩张剂进行治疗.为探讨三七总甙、灯盏花对豚鼠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的影响,本...  相似文献   

4.
邓芳  郑明秀 《医学综述》2009,15(8):1232-1234
耳蜗微循环的自身调节是指存在于耳蜗血管本身的内在的调节耳蜗血流的作用,是维持耳蜗正常血供的重要因素。耳蜗血管结构及血液供应的特点是耳蜗血流量保持稳定的自身调节基础,灌注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耳蜗血管通过其肌源性收缩和舒张活动调节耳蜗血流量使之保持相对稳定。血气浓度变化时,耳蜗血管通过化学调节作用或血气浓度改变灌注压引起血管管壁肌源性运动等机制而自身调节耳蜗血流量。  相似文献   

5.
罂粟碱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耳蜗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检测12只豚鼠椎基底动脉部分阻断耳蜗缺血时罂杰碱对耳蜗血流的影响,同时记录系统血压,发现静脉注射罂粟碱后20分钟耳蜗血流明显改善。耳蜗血流与血压二者间无相关性。提示罂粟碱对豚鼠在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耳蜗血流的减少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检测12只豚鼠椎基底动脉部分阻断耳蜗缺血时罂粟碱对耳蜗血流的影响,同时记录系统血压,发现静脉注射罂粟碱20分钟耳蜗血流明显改善(P<0.01)。耳蜗血流与血压二者间无相关性。提示罂粟碱对豚鼠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耳蜗血流的减少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活体豚鼠耳蜗微循环的观察方法。观察了耳蜗开窗手术对豚鼠听阈和耳蜗微循环的影响,描述了开窗部位的血管分布,测量了血管纹毛细血管和螺旋韧带血管的血流速度和管径,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活体观察方法能够直接观察到微循环状态,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功能不全对大鼠耳蜗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丹  孙爱华  吴志英  张天 《上海医学》1999,22(5):289-291
目的 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CRF)对耳蜗的影响。方法 应用5/6肾切除法制造大鼠CRF模型,检测茯肾功能及肾脏组织形态变化,观察CRF对实验动物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阈及耳蜗螺旋器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ABR阈值提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螺旋器表面超微结构的损伤,主要表现为耳蜗各回内毛细胞静纤毛的不同程度缺失,外毛细胞静纤毛较少受损。结论 CRF可影响其耳蜗听毛细胞的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F/NO)对豚鼠耳蜗微循环的调节作用。方法:28只豚鼠,随即分为4组,每组7只。生理盐水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L-Arg/S组和L-Arg/L组静脉注射不同剂量L-精氨酸,L-NNA组静脉注射L-硝基-精氨酸。行耳蜗开窗后,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豚鼠耳蜗的血流、血管管径、血压、心率、血气进行分析。观察了不同剂量L-精氨酸(L-Arg)及L-硝基-精氨酸(L-N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F/NO)对豚鼠耳蜗微循环的调节作用。方法:28只豚鼠,随即分为4组,每组7只。生理盐水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L-Arg/S组和L-Arg/L组静脉注射不同剂量L-精氨酸,L-NNA组静脉注射L-硝基-精氨酸。行耳蜗开窗后,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豚鼠耳蜗的血流、血管管径、血压、心率、血气进行分析。观察了不同剂量L-精氨酸(L-Arg)及L-硝基-精氨酸(L-NNA)对豚鼠耳蜗血流(CoBF)的作用。结果:L-Arg/S组,用药后耳蜗血液流速加快,管径扩张,平均动脉压均下降;L-Arg/L组,用药后耳蜗血流速度增加后流速减慢,管径扩张,血压升高;L-NNA组,用药后流速减慢,血管管径收缩,但持续时间很短。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EDRF/NO对CoBF有调节作用,适当剂量的EDRF/NO可扩张血管,加快血流,增加耳蜗微循环的灌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突聋灵治疗光化学诱导法所致豚鼠突聋效果。方法: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建立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诱发突聋模型36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造模组,中药给药A组和中药给药B组。以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变化和耳蜗外侧壁铺片为观察指标,观察中药突聋灵对听力的作用及血管纹的变化。结果:中药组动物ABR反应阈值较单纯造模组明显降低(P<0.01),耳蜗外侧壁铺片显示血管纹毛细血管网萎缩明显好转。结论:方剂突聋灵改善耳蜗微循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心钠素在豚鼠耳蜗微血管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颖  邱建华 《医学争鸣》2005,26(7):581-583
目的:观察在豚鼠耳蜗微血管中心钠素(ANP)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为研究ANP在豚鼠耳蜗微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ANP在正常豚鼠耳蜗微血管中的分布特征.结果:在耳蜗1~4转的血管纹、蜗轴螺旋动脉主干及底转分支均发现有ANP反应阳性产物;蜗轴螺旋动脉在2~4转的分支为阴性.结论:ANP在内耳微循环的血流量调节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其分布特点与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申宇鹏  邱建华  乔莉  刘顺利 《医学争鸣》2006,27(12):1097-1099
目的:研究豚鼠耳蜗螺旋蜗轴动脉接受交感神经支配的具体来源情况及与该交感神经纤维调节功能相关的神经递质. 方法:在正常豚鼠单侧耳蜗螺旋蜗轴动脉局部滴加逆行追踪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荧光金(FG),观察双侧交感颈上神经节、星状神经节内HRP或FG逆标神经元的分布;采用逆标与免疫组化相结合的双重标记方法观察追踪阳性神经元是否表达酪氨酸羟化酶(TH)、神经肽Y(NPY)、钙基因相关肽(CGRP)或P物质(SP). 结果:同侧颈上神经节内可见逆行追踪阳性神经元胞体,对侧颈上及双侧星状神经节内却未见阳性细胞;阳性神经元多同时呈TH, NPY阳性,但未见CGRP或SP双标的阳性神经元. 结论:豚鼠颈上神经节内存在TH及NPY阳性神经元支配同侧耳蜗血管,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肽Y可能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调节耳蜗血流的递质或调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Otos在不同周龄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AHL)小鼠耳蜗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与AHL的关系。方法:40只SPF级C57BL/6Cnc小鼠按鼠龄分成4、16、32和48周龄组,每组10只。各组小鼠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后取出耳蜗,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耳蜗组织中Otospiralin蛋白的表达量和分布,q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耳蜗组织中Otos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耳蜗组织中Otospiral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Otospiralin蛋白在小鼠耳蜗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螺旋韧带且在5种纤维细胞中均有表达;与4周龄组比较,16、32和48周龄小鼠耳蜗组织中Otospiralin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4周龄组比较,16、32和48周龄组小鼠ABR平均阈值均明显升高(P<0.01),耳蜗组织中Otos mRNA和Otospiral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16周龄组比较,32和48周龄组小鼠ABR平均阈值均明显升高(P<0.01),耳蜗组织中Otos mRNA和Otospiral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32周龄组比较,48周龄组小鼠ABR平均阈值明显升高(P<0.01),耳蜗组织中Otos mRNA和Otospiral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随着AHL小鼠鼠龄的增加其听觉功能逐渐减退,其耳蜗组织中Otos mRNA和Otospiralin蛋白表达水平也逐渐减少。Otos的这种改变可能参与AHL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耳缺血再灌注对耳蜗的影响。方法随机将豚鼠分为5组:正常组、缺血30min组、缺血30min再灌注组、缺血60min组、缺血60min再灌注组。手术经颅底暴露小脑前下动脉(AICA),缺血组使用40%FeCl3溶液诱导AICA形成血栓;缺血再灌注组经颈外静脉给予尿激酶(UK)溶解血栓。实验中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监测耳蜗血流量(CoBF),实验前后测量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值、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值,实验后耳蜗基底膜铺片硝酸银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血栓组在FeCl3诱导后CoBF值下降至诱导前约30%,溶栓组在用UK后CoBF恢复到诱导前大约70%。缺血时间越长ABR阈值越高,各频率DPOAE幅值下降越明显,毛细胞破坏越严重;缺血时间相等时再灌注组ABR阈值高,DPOAE幅值下降明显,毛细胞破坏严重。外毛细胞较内毛细胞更易受影响。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耳蜗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丁胺卡那霉素作用于耳蜗系统时毛细胞凋亡现象及其在听力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5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各组肌内注射丁胺卡那霉素400mg·kg-1·d-1,分别于用药1d,3d,6d后处死。处死前检测其听脑于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的变化,并利用光镜和TUNEL标记技术检测耳蜗毛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结果①豚鼠肌内注射丁胺卡那霉素1d后耳蜗毛细胞即出现凋亡现象,连续用药3~6d,毛细胞凋亡呈强阳性表达;②耳蜗毛细胞凋亡出现的早期豚鼠听力阈值无明显改变,连续用药6d后听力阈值则明显提高。结论①丁胺卡那霉素作用于耳蜗毛细胞可引起毛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豚鼠耳蜗毛细胞损伤的一条途径;②丁胺卡那霉素耳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引起耳蜗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前列地尔对噪音性耳聋大鼠耳蜗毛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Bax及Bcl_2表达的影响.方法: 32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4 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前列地尔治疗组和针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制备噪音性耳聋大鼠模型.对各组大鼠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听力阈值测试.联合治疗组的针刺治疗穴位选取三焦经腧穴翳风(双)、外关(双).对各组大鼠进行耳蜗VEGF、Bax及Bcl-2表达检查.结果: 造模结束后,各组大鼠ABR听力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模型组VEGF水平较空白对照组低,耳蜗Bcl-2 mRNA表达减弱, Bax mRNA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联合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VEGF水平显著恢复,耳蜗Bcl-2 mRNA表达增强, Bax mRNA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结论: 针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能改善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害,其改善听力、保护耳蜗结构是通过调节耳蜗基底膜毛细胞VEGF、耳蜗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mRNA的表达而达到的.  相似文献   

18.
豚鼠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对耳蜗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组织损伤方式有其可能的损伤机制。方法:选用耳廓反射灵敏,体得300-500g的健康杂色豚鼠72只,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组,再灌汪1h、6h、24h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手术前有处死前分别测试ABR、耳蜗标本HE染色病理检查、耳蜗电镜检查、测定耳蜗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耳蜗组织诱导型-氧化氮合酶(iNOS)免疫组化。结果:缺血组及再灌汪各组脑干诱发电位(ABR)发生明显异常,咯波潜伏期明显延长,阈值升高(P<0.01);外毛细胞变形,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耳蜗组织MDA含升高、SOD活力降低;iNOS在耳蜗组织表达明显增强。结论:在底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呵引起豚鼠ABR各波潜伏期延长和阈值增高,可造成耳蜗毛细胞及血管纹等组织病理损伤。耳蜗组织SOD活力下降及MDA升高参与了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耳蜗组织在正常情况下,血管纹、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细胞均有iNOS弱阳性表达,在缺血及再灌注期间iNOS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干耳蜗核缺血后听力损失情况,以及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及其选择性抑制剂7-硝基吲 唑(7-nitroindazole,7-NI)在缺血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50只耳廓反射灵敏的健康花色豚鼠分为4组:①正常对照组,②假手术组,③缺血组,④用药组。通过结扎一侧颈总动脉,阻断基底动脉,建立豚鼠椎基底动脉脑缺血的动物模型。用药组动物在缺血前5min腹腔注射7-NI,观察每组动物ABR及单位面积耳蜗核内n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15min,30min,60min和120min ABR各波潜伏期、I-Ⅲ波间期均显著延长,阈值提高(P<0.05)。用药组ABR各测试参量在相应缺血时间段内较单纯缺血组明显缩短或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在缺血后15min即明显升高,缺血30min达到高峰,60-120min基本恢复正常,而用药组各时间段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NOS主要参与耳蜗核缺血早期的病理性损伤,是造成循环障碍性听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7-NI可选择性地抑制nNOS的活性,对神经元缺血早期NO生成过量造成的听力损失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隐性听力下降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噪声暴露后出现暂时性阈移的小鼠在听觉反应阈值完全恢复正常后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病理改变。方法 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进行强度98 dB SPL、时长2 h的噪声暴露,建立暂时性阈移模型。将对照组和暂时性阈移模型小鼠进行全基底膜铺片并行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拍照成像并观察细胞形态。利用耳蜗长度计算耳蜗所处的频率位置,最后用图形处理软件对突触结构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对照组小鼠和实验组小鼠的耳蜗内毛细胞突触前、后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病理改变特点。结果 对照组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的突触复合体有明显的分布特点,每个内毛细胞通过5~30个突触与耳蜗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连接,靠近蜗轴侧的突触前结构体积较大,与之相匹配的突触后结构体积较小。靠近柱细胞侧的突触前结构体积偏小,与之相匹配的突触后结构体积偏大。实验组小鼠在高强度噪声暴露后第2天听觉测试结果显示,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阈值升高30~40 dB,2周后再次测试显示阈值恢复正常,但是ABR的Ⅰ波波幅下降46.1%,且耳蜗内毛细胞的突触复合体结构数量也减少了41.3%。 而内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没有明显丢失。结论 听觉阈值功能测试对判断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损害和丢失不敏感;而听觉阈上功能测试对评价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损害和丢失相对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