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臧洪川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7,(8):44-45
DSA血管造影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许多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要借助DSA血管造影术来完成。步进DSA技术是目前血管造影中,观察下肢动脉血管解剖和病理改变较先进的检查技术,较之分段DSA血管造影有许多优越性。笔者总结了20例步进DSA下肢动脉造影,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脑血管DSA图像中,病变血管与正常血管部分或全部重叠,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难以确定。旋转DSA是一种三维图像采集技术,当DSA设备开始采集图像时,C型臂支架绕患者做旋转运动,人保持静止;X线球管与增强器做同步运动,可清晰显示血管的多方位解剖学结构和形态,对病变的观察更全面、准确、直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作下肢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0例临床疑及下肢动脉病变者,经二氧化碳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O2-DSA),再行泛影葡胺血管造影,将两者的诊断结果及影像质量进行对比。结果:下肢动脉CO2-DSA的影像质量能达到诊断成碘剂结果一致,而影像质量以背景、血管边缘锐利度较碘剂差,结论:CO2作业上肢动脉造影的阴性造影剂是安全、有效、经济,对血管闭塞性病变有较大的潜力,但完全 相似文献
4.
DSA步进技术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评价DSA步进技术在下肢血管造影中的应用对糖尿病足诊断的优越性.方法 对2004年1月到2010年3月45例怀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行下肢DSA检查,其中24例(31肢)采用DSA步进技术检查,21例(21肢)采用传统的分段DSA检查,观察2种下肢血管造影方法所用的对比剂量、总曝光量、检查耗时以及诊断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步进DSA组平均每侧下肢平均使用对比剂25.26 ml、总检查平均耗时37.26 min,曝光摄片时间平均13.23 s,平均摄片101.65帧;在分段DSA组中上述指标分别为130.00 ml、50.48 min、52.38 s、118.33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步进DSA组和分段DSA组中图像分别90.3%、90.5%达优,所有图像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DSA步进技术可很好地显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以一次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影像资料,减少手术操作时间,降低对比剂用量,减少射线接受量. 相似文献
5.
杭鹏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5,(5):22-23
目的:探讨如何得到优质下肢动脉步进造影的动态影像。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的LCV 血管造影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健侧股动脉或肱动脉插管.对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行下肢动脉步进造影检查。讨论:总结所获得的影像资料,分析下肢步进造影术中应注意的事项。结果:下肢步进造影成功完成并获得了准确清晰的下肢动脉动态影像。 相似文献
6.
7.
8.
团注追踪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Bolus chasing)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56例CTA或彩超诊断为下肢动脉性病变的患者,介入治疗前采用Bo-lus技术行下肢动脉追踪造影,全程评估下肢动脉病变的程度、范围和侧枝循环建立情况。结果:56例患者中有47例获得优质的动态DSA图像,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显示清晰。病变血管的范围、狭窄程度、侧支血管的分布亦显示清晰,占总病例数的84%。9例未能获得满意的图像,占16%。其中6例因造影剂用量不当(2例)或病人疼痛(4例)造成运动伪影,3例因遮盖不当产生饱和伪影而未能获得优质的动态图像,改用常规分段DSA造影。结论:Bolus chasing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动脉DSA在颅内病变诊断中的价值:附600例动脉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Intracranial vessels were evaluated in 600 patients with IADSA. Among them, 100 cases were studied with both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and IADSA. The advantages of IADSA are: (1) Good image quality; (2) Examination time shortened; (3) Very useful for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hence it can replace conventional cerebral angiography for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in most case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50例支气管动脉DSA造影的分析,探讨支气管动脉DSA造影的技术问题。方法 使用万东CGO—2100型数字减影系统,50例患,年龄38~77岁,其中支气管肺癌43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7例,均成功实施支气管动脉DSA造影和介入治疗。结果 50例造影所见,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21例,占42%,其中右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较多,31例中有16例,占51.6%。3例存在脊髓动脉分支或与脊髓动脉共干。两例开口在锁骨下动脉,2例开口在心包隔动脉。结论 支气管动脉DSA造影技术对肺部疾病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曾启龙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5,(11):15-16
下肢动脉病变的术前诊断常需进行下肢动脉血管的DSA成像,影像诊断上也必须有完整的下肢动脉图像。由于照射野及影像增强器尺寸的限制,通常造影时只能对下肢进行分段逐次造影,造影图象质量虽然很好,但是病人接受的X线剂量和使用造影剂量明显增大,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延长了造影时间。自我院PHILIPS V-5000数字减影机于1999年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应用其几种血管跟踪(Bolus Chase)模式进行6l例下肢动脉造影,效果非常好,下面就对此功能的实际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探讨DSA 在下肢深静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8例(33条)下肢静脉疾病的患者在DSA下行下肢深静脉顺、逆行造影,其中3例行经皮穿刺腘静脉插管造影.结果 根据主要X线表现将下肢静脉疾病分为:单纯性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条(15%),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2条(67%),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7条(52%),深静脉血栓形成8条(24%)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3条(9%).根据深静脉逆流程度分为:Ⅰ级5条,Ⅱ级7条,Ⅲ级3条,Ⅳ级1条.结论 在DSA下行下肢深静脉造影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和范围,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DSA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影像学检查在明确病变类型和性质的同时,还需了解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分支及整个血循环状态,以便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指导治疗过程以及评估预后。目前,DSA仍是最为可靠的诊断工具,MRA和CTA可作为下肢动脉疑似病例的筛选性初步诊断方法,超声多用于随访复查。下肢动脉狭窄一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包括临床维护性治疗、溶栓、球囊扩张、支架、内旋切、激光治疗、取栓、内膜剥离、搭桥术、截肢等,各种方法对各种病变特点均有其明确的适应证,但更强调联合多种方法予以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互动式造影剂追踪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患者进行双侧或单侧互动式造影剂追踪下肢动脉造影,远端血管显示不佳的行超选择造影。结果27名患者共进行造影35例次,清晰显示病变29例次,良1例次,差5例次。结论互动式造影剂追踪技术能一次大范围显示下肢动脉形态、结构,缩短检查与治疗时间,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联合自适应性迭代低剂量(AIDR-3D)技术在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60例疑诊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0 kV)和试验组(100 kV)各30例,采用Toshiba Aquilion ONE完成CTA。对照组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射法(FBP)进行重建,试验组采用FBP和AIDR-3D两种重建。分别比较两组的主观图像质量及血管内密度(VD)、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试验组DLP较对照组明显减低[(503.5±104.7)vs. (1099.4±151.7) mGy·cm,t=15.7,P<0.05]。FBP重建的试验组图像的VD和噪声明显高于对照组(t=-3.13、-3.61,P<0.05)。AIDR-3D重建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FBP重建图像(t=13.59,P<0.05)。与对照组相比, AIDR-3D重建的试验组图像噪声明显减低(t=2.14,P<0.05),而VD、SNR和CNR明显增高(t=-3.75、-4.19、-4.15,P<0.05)。结论 在320排CT下肢动脉CTA检查中,100 kV联合AIDR-3D重建可提高图像质量,并大幅减低辐射剂量。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DPD-16008054。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