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个隐匿发展的慢性过程,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基本原因,现有充分证据说明AS患者发生AMI的关键因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3.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脂联素(adiponectin,APN) 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近年研究显示脂联素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作为炎症因子,其水平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D)患者血清APN水平、HsCRP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c反应蛋白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38例)、中型(35例)、重型(25例),另外选取30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不同时期、病情程度不同患者和对照组健康查体者血清中的可溶性P选择素和血清胆红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期(24h、3d、7d)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P选择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型患者P选择素、胆红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轻型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P选择素、胆红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逐渐降低;14d时,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含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选择素和胆红素可能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患者时间、病变程度不同,P选择素和胆红素的水平不同,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测定它们有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丁元廷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9):836-837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5例;并选30例健康人作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脂联素的测定,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相关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AMI组血清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OMI组、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0.01),UAP组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但OMI组、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脂联素的浓度与FPG、TG、hs—CRP呈负相关(r=0.311、-0.335、-0.360,P〈0.05或〈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G和hs—CRP是影响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最重要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降低,且与FPG、TG、hs-CR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7.
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30)、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n=30)、稳定型心绞痛患者(n=30)、健康志愿者(n=30)的外周血hs-CRP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与健康志愿者各组外周血hs-CRP水平分别为(13.17±6.60)m IU/L、(8.98±5.16)m IU/L、(3.03±1.60)m IU/L、(2.06±1.63)m IU/L。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健康志愿者(P<0.05),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比较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与健康志愿者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CS患者中,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患者外周血hs-CRP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组患者(P<0.05)。结论hs-CRP在ACS患者外周血水平明显升高,提示hs-CRP对心肌缺血损害、鉴别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可溶性P选择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级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P选择素 (P -selectin)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发病机制、危险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5 0例UAP、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30例健康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 ,并对UAP患者按Braunwald分级标准进行危险分级 ,比较各级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结果 UAP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SA及健康者 ;BraunwaldⅠ、Ⅱ、Ⅲ级的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 17.7± 4 .2、2 3.8± 7.1、32 .4± 8.2ng/mL ,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选择素参与了UAP的发病过程 ,可溶性P选择素可作为UAP危险分级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62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给予西洛他唑(100mg/d)及拜阿司匹林(100mg/d)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4d。治疗前后观察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Ps)水平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2周后2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hs-CRP、Ps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且治疗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70.0±6.7)%vs(75.9±7.2)%,t=3.34,P<0.01〕、hs-CRP〔(1.7±0.2)vs(3.1±0.6)pg/ml,t=12.32,P<0.01〕、Ps〔(23.3±5.4)vs(31.8±6.6)pg/ml,t=5.55,P<0.0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3%vs61.3%,χ2=5.63,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用于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可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hs-CRP及Ps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意外事件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脏意外事件预测价值。方法将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检测其血清hs-CRP,心肌肌钙蛋白(CTn-I)和肌酸激酶MB(CK-MB)的含量,并于2周内观察各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情况。并抽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0.59±0.20)mg/L比较,ACS患者hs-CRP水平(7.64±2.18)mg/L明显升高。结论hs-CRP较传统的心肌损伤检测指标CTn-I和CK-MB对ACS患者近期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可能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对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的影响。方法通过ELISA方法,对比MARS治疗前后肝功能衰竭患者(20例次)血清EGF水平变化。结果(1)经MARS治疗后,患者血清EGF浓度呈低幅上升(364.84pg/ml vs379.87pg/ml,P〉0.05)。(2)MARS治疗前好转组EGF值较死亡组明显升高(427.23pg/mlvs288.60pg/ml),经MARS治疗好转组下降(427.23pg/mlvs380.08pg/ml),而死亡组上升(288.60pg/mlvs346.28pg/ml)。(3)MARS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病死率46.67%,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降低(P〈0.05),DBIL及TBA也有所下降,白蛋白浓度无明显改变。结论MARS在清除患者机体毒性物质(胆红素、胆酸)的同时,不影响促进肝细胞生长的EGF水平,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他汀类药物致肝损害的不同处理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肝损害的不同临床处理方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发生他汀类药物肝损害后减至最小维持量继续治疗组(A组)及发生他汀类药物肝损害后立即停药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血脂变化及近期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中80例患者,无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A组患者在治疗后4周治愈22例(55.0%)、好转17例(42.5%)、恶化1例(2.5%),8周治愈33例(82.5%)、好转7例(17.5%)、恶化0例,12周治愈37例(92.5%)、好转3例(7.5%)、恶化0例;B组患者在停药后4周治愈23例(57.5%)、好转17例(42.5%)、恶化0例,8周治愈35例(87.5%)、好转5例(12.5%)、恶化0例,12周治愈38例(95.0%)、好转2例(5.0%)、恶化0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比较在治愈、好转、恶化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治疗期间与基线比较持续降低(P<0.01).B组患者TG、TC、LDL-C水平与基线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A、B两组患者TG、TC、LDL-C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随访总的主要心脏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和靶血管重建)A组低于B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 vs37.5%,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致肝损害患者采取减至最小维持量继续治疗及立即停药的方法均安全可行,采取减至最小维持量继续治疗可维持降脂作用,并且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预警机制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人,按照病人入院顺序,并采用单双号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临床护理中引入护理风险预警机制,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护理缺陷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25.00%,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满意度分别为96.15%、76.92%,观察组病人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缺陷评分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预警机制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人的临床护理中,有利于改善病人肝功能指标,减少并发症及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15.
终末期肝衰竭患者肝脏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观察终末期肝衰竭患者肝脏移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5例终末期肝衰竭患者行肝脏移植手术 ,监测其手术后 3日内中心静脉压 (CVP)、肺动脉压 (PAP)、肺小动脉楔压 (PAWP)、心排血量 (CO)和平均动脉压 (MAP)等参数的变化。结果 :患者术后进入 ICU当时的 MA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和 CVP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 ,心率 (HR)显著增快 ;术后 3日内经过积极扩容 ,MAP、PCWP和 CVP显著升高(P均 <0 .0 1)。入 ICU后 8小时内的心脏指数 (CI)轻度降低 ,但与术后 2 4、4 8小时的 CI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入室后 8小时内的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SVRI)、肺血管阻力指数 (PVRI)轻度降低 ;术后 3日内上述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终末期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出现明显的血容量不足表现 ,如不及时纠正可能导致脏器灌注不足 ,乃至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 ,密切监测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估计其血容量不足状态并予充分纠正 ,是肝移植患者安度围手术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变化情况。方法连续性收治38例ACLF患者,其中18例接受人工肝支持治疗(ALSS)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20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检测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28d生存率为66.6%(12/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28d存活的8例患者中,可见CD4+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上升,而CD8+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CD4+/CD8+比值上升(P0.05)。而在治疗组存活的12例患者中,这种变化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以及国际化标准比值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水平可以了解ACLF患者免疫功能情况,有助于评价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60例次接受MARS治疗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行MARS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指标、外周血象和电解质的变化,统计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次MARS治疗8h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水平(P均<0.05);血清白蛋白、球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外周血象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凝血指标、肾功能亦无明显变化(P均2>0.05);电解质指标中,除二氧化碳结合力在MARS治疗后有显著下降外,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对32例患者随访1个月,有18例(56.3%,18/32例)患者仍然存活,14例(43.7%,14/32例)患者死亡。结论MARS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可作为辅助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肝功能衰竭(ALF)是一种病因多样、病理生理变化复杂、临床表现凶险的综合征,患者自然死亡率高。ALF的治疗包括祛除病因、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稳定、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人工肝支持和肝脏移植。及早综合利用各种治疗手段可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予以血浆置换、血液灌流两种模式的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变化。结果:经过上述两种模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明显下降(P〈0.01);血浆置换组治疗结束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二种模式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两种治疗模式均能有效清除肝功能衰竭或合并肾功能衰竭产生的各种有毒物质。血浆置换治疗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明显提高,出凝血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