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IVUS-VH)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月心内科诊断及冠心病患者120例,其中SAP患者60例,ACS患者6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之后,对罪犯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保存普通灰阶图像和虚拟组织学超声数据,分析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SAP组(81.7%vs.30.0%,P<0.01)。ACS组普通灰阶超声斑块偏心指数(EI)和血管重构指数(R1)大于SAP组(t=-2.985、-3.047,P<0.01),说明ACS组罪犯病变偏心斑块居多,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在斑块成分组成上,ACS组以纤维脂质成分(黄色)和坏死成分(红色标记)为主,而SAP组以纤维成分(绿色)和钙化成分(白色标记)为主。结论IVUS-VH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有着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通过使用IVUS-VH对病变进行分析,有可能会改变冠脉介入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杨涛  宋冬林  李春华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11):867-869,875,F0003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临界斑块进行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63例,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2组,并对其进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IVUS-VH)研究,分析两组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SA患者(P<0.05),斑块沿冠脉成簇状分布,其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SA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2组中纤维脂肪组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r=0.08.P< 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06,P< 0.05).[结论]通过IVUS-VH发现,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一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 IVUS-VH)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方法对38例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检查发现91处狭窄程度≥50%的粥样硬化斑块,同时对91处病变行IVUS—VH检查,识别其中的纤维成分(fibrous,F)、纤维脂质成分(fibro—fatty,FF)、坏死核心成分(necroticcore,NC)、钙化成分(calcium,cc)。并将91处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罪犯病变与非罪犯病变,比较两者斑块成分的差异。结果91处斑块中F、FF、NC、CC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5%±10.8%、15.7%±8.1%、18.7%+9.1%、14.1%+8.8%。91处斑块中43处(47.3%)为罪犯病变,48处(52.7%)为非罪犯病变。两者F和FF相比均无显著差异(53.3%±10.5%YS49.9%_10.9%,P=0.134;14.0%±9.2%w17.2%±6.8%.P=0.062)。罪犯病变与非罪犯病变相比NC所占比例较高(21.9%±10.2%vs15.7%±6.9%,P〈O.05)。非罪犯病变与罪犯病变相比所含CC较高(17.2%±9.7%VS10.7%±6.1%,P〈0.05)。结论ⅣUS—VH可以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各种成分。ACS患者斑块中NC与斑块的易损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的特点是可以对冠状动脉的斑块进行实时组织学分析。利用这一技术对冠心病患者的研究提示: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显示的坏死核大、坏死核和管腔直接接触、没有纤维帽的斑块多见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也多见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直径狭窄<50%的非罪犯血管段,而且冠状动脉的近段斑块坏死核较大;药物洗脱支架没能减少斑块的脂核,且在较长的时间内影响着内皮新生;斑块中大的坏死核与介入治疗时的无复流有关;系列研究显示,他汀治疗可以减少斑块脂质成分,增加纤维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动脉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罪犯病变的虚拟组织学特点,以期早期识别易损斑块。方法:对63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介入治疗,随机选取同期介入治疗的63例SAP患者做对照。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之后,对罪犯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保存普通灰阶图像和虚拟组织学超声数据。分析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组和AMI组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不同,AMI组纤维脂质成份和坏死组织明显增多,钙化成份少。两组的坏死组织/钙化组织面积比值分别是3.26±1.64比7.81±2.66,差异最显著(P〈0.01)。结论:AMI相关动脉的斑块虚拟组织学有其自身特点,据此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对降低AMI的发病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及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等参数进行分析.应用IVUS及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MAP-IVUS)分析软件观察斑块类型、性质及组成成分,并对IVUS提示狭窄程度≥70%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结果 QCA与IVUS显示的MLD、%DS及%AS值分别为(1.75 ±0.39)mm vs(2.07±0.40) mm;(35.04±13.60)%vs(46.37±8.02)%;(52.91±15.96)% vs (62.61 ±11.5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CA检出合并心肌桥患者7例(36.8%),IVUS检出10例(52.6%).采用IVUS对19例病变进行分析,其中软斑63.2%,硬斑15.8%,钙化斑块10.5%,混合斑块10.5%;偏心性斑块84.2%,向心性斑块15.8%;正性重构57.9%,无重构15.8%,负性重构26.3%.采用iMAP-IVUS对19例病变的成分进行测定,共发现TCFA14例.初步预测正性重构可能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结论 IVUS可提高冠脉临界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发现易损斑块,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8.
血管内超声评价不稳定性血管斑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近年来临床诊断血管病变的新诊断手段之一。它将超声探头置于血管腔内,可观察动脉管腔的大小、管壁的组成、形态结构、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变化;还可对病变行定性分析与精确测量分  相似文献   

9.
确定易损斑块的诊断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中。血管内超声(IVUS)能够检测和明确斑块的位置以及定量测量斑块负荷。现在正在应用新的IVUS相关技术来评估斑块破裂之前的易损性。最初,IVUS主要用于定性钙化斑块或纤维脂肪斑块,但它在检测脂质丰富的斑块、坏死核心以及血栓方面的能力有限。血管内超声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如逆向散射、小波分析及虚拟组织学侧重于评估和数字转换射频信号,将超声波信号转换成彩色编码从而代表斑块的特点如脂肪、纤维组织、钙化和坏死核心。此外,弹性图利用腔内压力造成其变形的力学性能评估局部组织,因此在评估存在脂质池,并确定高应变区域,血管内超声弹性图可能是一个理想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7,(10):1410-14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相关磷脂A2(LP-PLA2)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ACS患者70例为患者组,另选可排除冠心病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及两组血清hs-CRP、Hcy、LP-PLA2水平,并探讨患者组血清hs-CRP、Hcy、LPPLA2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血清hs-CRP、Hcy、LP-PLA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组斑块脂质坏死组织面积(32.76±7.83)%,钙化组织面积(13.45±6.05)%,纤维组织面积(41.84±16.12)%,纤维脂质面积(12.77±2.31)%、面积狭窄率(79.01±13.96)%,血管重塑指数(2.51±0.38)。血清hs-CRP、Hcy、LP-PLA2水平和斑块脂质坏死组织面积、斑块重塑指数呈正相关,与钙化组织面积、纤维组织面积、纤维脂质面积、面积狭窄率无关。结论:血清hs-CRP、Hcy、LP-PLA2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的斑块脂质坏死组织面积、斑块重塑指数等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易损斑块的重要炎症标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 7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轻中度狭窄组(62例)和重度狭窄组(16例),对两组患者靶血管内超声特征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轻中度狭窄组血管内超声检出脂质斑块51例82.26%(51/62),其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LAS)、重构指数(RI)明显大于重度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与斑块比存在统计学差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EEMA、RI呈正相关.结论 易损斑块为偏心分布的低回声脂质斑块,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明显的正性重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可望作为冠脉斑块易损性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2例病人发现10例病人存在硬化性狭窄。4处狭窄呈偏心形,但左冠脉左干未见狭窄病变,造影对斑块的性质观察不清。血管内超声发现6例病人的左冠脉主干存在硬化病变。9处病变为偏心形,5处硬化斑表面粗糙或有裂缝。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中树突状细胞(D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s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 人选病例总共40例,依据临床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分为稳定心绞痛(SAP)组(1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0例)和正常对照(CTL)组(10例).血管内超声(IVUS)确定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流式细胞4色分析法检测DCs及亚型的比例和数量;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查DCs功能.结果 IVUS确定SAP组患者8例为稳定斑块、2例不稳定斑块,UAP组不稳定斑块7例,稳定斑块2例,破裂斑块1例,而ACS组破裂斑块6例,不稳定斑块3例,稳定斑块1例.不稳定斑块组DCs、mDCs、mDCls的占外周血白细胞比例及绝对数均比稳定斑块组显著增多;破裂斑块组患者的DCs、mDCs、mDCIs、pDCs比例及绝对数均显著减少.体外培养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源性DCs后,测定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中患者中DCs功能:培养第7天,不稳定斑块组DCCD83表达高于稳定斑块组,破裂斑块组显著高于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CTL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培养第7天,在DCs数量为2×105/ml时,不稳定斑块、破裂斑块组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CT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液中IL-12、IFN-α浓度:不稳定斑块组、破裂斑块组IFN-α、IL-12显著高于稳定斑块、CTL组,SAP、CTL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外周血DCs数量、比例及功能可以反应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白细胞介素-6(IL-6)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38例ACS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冠状动脉CT造影及冠脉造影检查;38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接受血清MMP-9及IL-6检测,并在两组之间以及不同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S患者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MMP-9及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软斑块患者MMP-9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混合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混合斑块患者又明显高于硬斑块(P〈0.05);同时ACS患者血清MMP-9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724,P〈0.01)。结论:血清MMP-9及IL-6可作为斑块稳定性评估的重要指标,进而对ACS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外周血循环标记物对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3例因胸闷、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史患者,其中16例(不稳定斑块组)造影显示至少1处病变的狭窄<70%,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病变处有不稳定脂质软斑块;另17例(对照组)造影显示血管正常。采用酶联单克隆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浆高敏肿瘤坏死因子(hs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用TransAMTM系统检测核因子(NF)-κBP65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CP-1 mRNA的表达。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MCP-1 mRNA表达为1.03±0.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7±0.17(P=0.0122)。不稳定斑块组NF-κBP65活性为0.31±0.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2±0.06(P=0.0001)。不稳定斑块组hsTNF-α、MCP-1水平分别为(1.662±0.014)、(192.83±25.24)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50±0.013)、(148.86±43.93)ng/L(P值分别=0.0195、0.0015)。结论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处(<70%)的斑块常是一些性质不稳定的脂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NF-κB、hsTNF-α、MCP-1在不稳定斑块患者外周血表达升高,因而检测外周血循环标记物可作为早期预测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简便手段,有望替代有创性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及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的关系。方法分析ATCI患者87例及对照组80例的血清胆红素及血脂水平。结果ATCI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非ATCI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非ATCI患者。相关分析表明,血清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结论低水平胆红素及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ATCI的发生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水平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Hcy与冠心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400例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39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Hcy与各项血脂指标间进行Kendall''stau-b相关性检验;比较Hcy<15μmmol/L及≥15μmmol/L时的血脂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Hcy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TG、TC、LDL-C、ApoA1、ApoB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Hcy与TG、TC、LDL-C、ApoA1及ApoB呈正相关(r?=0.231、0.184、0.137、0.117和0.162,P?<0.05)。Hcy≥15μmmol/L组TG、TC、LDL-C、脂蛋白a、ApoA1及ApoB较Hcy<15μmmol/L组高。结论?Hcy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cy与血脂水平有相关性。建议降脂治疗的同时降低血浆Hcy水平可能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IVUS)识别下的冠状动脉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关系,探讨CSFP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CSFP患者65例纳入CSFP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正常患者70例纳入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数据及IVUS相关数据,分析其与CSFP的相关性,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CSFP组具有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者多于对照组(P<0.05)。CSFP组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OR=3.546,P<0.05)和TCFA(OR=3.827,P<0.05)是冠状动脉非罪犯血管发生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95%CI 0.794~0.916)。结论ACS患者冠状动脉非罪犯血管的TCFA和脂蛋白a水平是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