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估瞬态耳声发射(TEOAE)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对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EOAE及ABR对我院206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先用TEOAE进行初筛、复筛、再复筛,仍未通过者测试ABR,2次ABR测试异常者诊断为听力障碍。结果:206例高危新生儿用TEOAE筛查,初筛未通过率为170‰(35/206),复筛为136‰(28/206),再复筛为102‰(21/206),用ABR复查诊断为听力障碍疾病29‰(6/206)。结论:TEOAE及ABR很适合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TEOAE与ABR合用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技术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在高危新生儿听力受损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391例有听力损害高危因素新生儿,于出生后3~20d行听力损害检查(初筛),其中双耳TEOAE检查均未通过者193例(386耳)为未通过组,均通过者198例(396耳)为通过组。分别于出生后42d和3个月时再次行听力损害检查(第1、2次复筛),比较TEOAE法、AABR法、TEOAE联合AABR筛查(联合法)3种方式以及2组初筛、复筛的通过率。结果 TEOAE法在初筛及第1、2次复筛中的通过率分别为50.64%、87.60%、90.28%,AABR法分别为77.62%、85.04%和96.55%,联合法分别为43.09%、83.76%和89.13%,联合法筛查通过率低于TEOAE、AAB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通过组初筛及第1、2次复筛应用联合法的通过率分别为0、77.46%、81.61%%,通过组分别为85.10%、89.90%、96.46%,通过组应用联合法初筛及第1、2次复筛通过率高于未通过组(P0.05)。结论 TEOAE联合AABR用于高危新生儿听力受损筛查,可降低假阳性率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基本情况,以便早发现、早确诊并及时进行干预。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出生的500例新生儿,采用耳声发射检测仪(TEDAE)进行初筛,未通过者再次复筛,复筛未通过即采用脑干诱发电位诊断。结果本院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88.2%(441/500),复筛通过率90.7%(49/54);正常新生儿与NICU新生儿初筛与复筛通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新生儿通过率更高;本组新生儿中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为0.8%(4/500)。结论 TEOAE是一种准确、敏感、简捷、无创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手段,新生儿听力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高危新生儿,更应重点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本院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及其对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对2011年8月~2012年4月对196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正常足月儿组初筛通过率为90.07%(1497/1662),复筛通过率为9455%(156/165);高危儿组的初筛通过率为63.13%(125/298),复筛通过率为24.66%(18/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适天数应在新生儿出生后3d或3d以上,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里,随着新生儿日龄的增加,初筛通过率明显提高。本次听力筛查确诊听力障碍新生儿20例(1.02%);其中高危儿组13例(4.36%),正常足月儿听力障碍7例(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必须重视新生儿尤其是高危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及管理;对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加强随访、定期检查;对确诊听力障碍新生儿及早干预、听力补偿或重建,减少听力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EOAE)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及听力损伤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将正常足月新生儿997例和同期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新生儿241例分别使用手持式耳声发射仪进行听力跟踪筛查.结果:正常新生儿组TEOAE检查总通过率99.20%,8例未通过者经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1例(0.10%)确定为不正常;NICU组TEOAE检查总通过率92.53%,18例未通过者经ABR检查,10例(4.15%)确定为不正常.两组新生儿听力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10%和4.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OAE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有客观、无创、快捷、方便等优点,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患儿,分析影响听力筛查的因素。方法:采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对1194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对1194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住院期间初筛通过率为92.88%,复筛通过率为98.32%。检出听力障碍患儿5例,检出率为4.2‰。住院期间初筛通过率女婴高于男婴,足月儿高于早产儿,正常及高出生体重儿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值均〈0.01。结论:TEOAE测试是适合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可靠、有效、快速、简便的好方法。新生儿性别、体重、孕周、检测时天龄对用TEOAE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初筛结果有显着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黄疸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丹麦Madsen Accscreen全功能听力筛查仪对130例黄疸新生儿(黄疸组)及150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进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检查,3个月后复查,对于未通过者,同时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检查(AABR)。结果黄疸新生儿通过率为84.6%,健康新生儿通过率为92.0%,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3个月复查时有一例黄疸新生儿双耳未通过TEOAE检查。结论TEOAE检查是一种快速、有效、安全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模式,初步了解听力损伤在此类人群中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2阶段筛查方案,对入住NICU的8 373例新生儿在出院或转入其他普通病房前以TEOAE进行听力筛查,未通过者出院1个月后门诊接受AABR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3个月内转诊到儿童听力中心进行TEOAE和AABR全面的听力学诊断评估。结果 8 373例新生儿初筛未通过2 646例,42 d随访时未通过1 092例,生后3个月随诊时复查仍未通过652例。425例经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后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损害,占4.97%。结论 TEOAE和AABR两步法可能是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合适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对1 012例(2 024耳)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同时采用丹麦产AccuScreer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仪(TEOAE)和美国产ALGO3i自动脑干诱发电位(AABR)听力筛查仪进行听力复筛,其中有任何一项复筛未通过者均要在新生儿3个月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声导抗测试等诊断性检查。结果 TEOAE检查未通过率为25.4%,AABR检查未通过率为12.8%,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筛未通过者,再经过2次ABR、声导抗等诊断性检查最后确诊有听力障碍214耳,TEOAE确诊率为41.6%,假阳性率为14.8%,AABR确诊率为82.9%,假阳性率为2.2%,二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BR具有方便、无创、快速、灵敏、客观等优点,是一种比较好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与应用TEOAE进行听力筛查比较,有较低的假阳性率和较高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出生日龄、性别、高危因素、其他因素等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的影响。方法:用德国MAICO公司生产的TEOAE耳声发射分析仪对642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分析筛查结果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642例新生儿中465例通过初筛,150例通过复筛,总通过率为95.79%;通过ABR确诊听力障碍1例,占0.156%。结论:出生日龄、性别、高危因素、其他因素对TEOAE检出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联合应用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出生3~5天的2869例(5738耳)新生儿给予TEOAE进行初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42天联合应用TEOAE和AABR复筛。结果在新生儿听力初筛中,共有311例新生儿(10.84%)未通过,复筛中28例(14.34%)未通过。结论 TEOAE与AABR联合测试技术可以广泛运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可对听力障碍儿童早发现、早干预,有利于提高新生儿语言和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何霞  张洪  徐群  谢朝红  金露 《护士进修杂志》2014,(19):1739-1741
目的 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及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2008-2012年我科所做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资料,将产科出生正常足月新生儿2 677例(5 354耳)列为正常新生儿组;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共368例,根据其合并的听力高危因素,分为单纯高胆红素血症组(244例,488耳)、高胆红素血症合并早产/低出生体重组(22例,44耳)、高胆红素血症合并肺炎组(35例,70耳)、高胆红素血症合并窒息组(26例,52耳)、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其他两项以上高危因素组(41例,82耳),共六组。各组均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仪进行听力筛查,所有初筛结果未通过者于出生42d复筛;为避免迟发性听损,对高胆红素儿无论初筛通过与否均在42d进行复筛并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检查。并对初筛结果进行分析报告。结果 各组初筛单耳通过率分别为:正常新生儿组92.32%、单纯高胆红素血症组87.09%、高胆红素血症合并早产组81.82%、高胆红素血症合并肺炎组78.57%、高胆红素血症合并窒息组75%、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其他两项以上高危因素组64.63%。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听力筛查通过率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基础上再合并其他高危因素者,其听力筛查通过率进一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的高危因素增加到两项以上者,其通过率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听力损失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高危因素增加其风险亦相应增加,基层听力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此类患儿,重点复查随访,同时,应结合AABR检查,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情况,对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接生的1704例新生儿,评估新生儿情况,听力筛查均采用Chirp刺激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CASEABR)的方法,对初次时未通过筛查者,在1个月~42 d实施复筛,对复筛后仍未通过者进行确诊后医学干预。分析初筛通过率及复筛通过率。结果:高危患儿的初筛未通过率是32.10%(26/81),其他受试者为8.50%(138/1623)。高危患儿中有26例新生儿初筛时未通过,复筛后未通过者为3例,其他受试者在初筛时未通过者在复筛后均通过。结论:CASEABR法进行筛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检测率高并且临床使用较为方便,可对临床诊断提供早期筛选病例,实施早期干预后可预防耳聋或是聋而不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足月小样儿听力障碍发生情况,以便早期诊断、干预。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NICU住院的120例足月小样儿生后3~5d进行初筛,未通过者30-42d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3月龄时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所得结果与15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足月小样儿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率53.33%,复筛未通过率15.79%,ABR检查未通过率7.1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初筛未通过率9.33%,复筛未通过率2.01%,ABR未通过率0.67%),差异均有显著性(x^2=8.04~63.83,P〈0.01)。结论足月小样儿听力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正常新生儿,应常规筛查,加强宣教,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NICU及产科病房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进行新生儿听力初筛结果。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1576例NICU及545例产科病房的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结果:正常新生儿初筛通过率85.14%,NICU筛查通过率为56.28%。结论:NICU筛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疾病、测试环境、性别等。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筛查中及时认识这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筛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听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声导抗的特点,为新生儿听力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耳声发射初筛未通过的31例(47耳)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初筛通过的55耳作为对照组,采用GSI中耳分析仪对两组进行中耳功能测试,收集1000Hz声导抗及250-2000Hz多频率扫描声导抗图。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中耳共振频率、补偿静态声纳值(△B)、补偿静态相位角(△θ)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将试验组47耳和对照组55耳鼓室导抗图的声导纳Y分型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并比较两组的中耳共振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B、△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听力新生)L1000Hz声导纳图Y以单峰型为主;初筛未过新生儿中耳共振频率低于通过初筛新生儿,多频扫描可尝试应用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的情况,探讨与听力障碍发生有关的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NICU中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未通过者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行听觉脑干反应(ABR)确诊检查;选取普通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结果 检测NICU中172例高危新生儿,初筛异常62例,占36%;复筛62例,异常10例,占16.1%;3~4月龄时行ABR检查,确诊听力障碍5例,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为2.91%。对照组检查普通肺炎患儿52例,初筛异常3例,占5.8%;3例复筛全部通过。结论 NICU中高危新生儿是听力障碍发生的高危人群,缺氧缺血性脑病、先天性CMV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是发生听力障碍的危险因素。对高危新生儿应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can identify congenital deafness and hearing loss. The current status of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in the south of China is unclear. We aimed to assess the hearing loss of newborns in Dongguan, China.MethodsA total of 62,545 newborns were enroll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between September 2015 and August 2020. The screening procedure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two-step hearing screening. The trends were examined by the Cochran–Armitage trend test.ResultsFrom 2015 to 2020, the total initi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rate was 98.16%, and i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ver time (Z = 2.488). The initial screening pass rate of newborns was 90.08%,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initial screening pass rate between different years (Z = 0.845). After two-step hearing screening, the overall hearing screening pass rate of newborns was 94.65%. The overall hearing screening pass rate in normal newborn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high-risk newborns (95.70% vs. 93.59%).ConclusionThe initi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rate increased yearly in the study period, but there was still an approximately 10% referral rate. The initial screening pass rate in China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相似文献   

19.
刘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1963-1964
目的分析2 107例新生儿听力初次筛查的相关结果,以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检出率,指导筛查出的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早期治疗。方法选择从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出生的2 107例新生儿,由专业听力筛查医师采用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对各个时段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观察各个时期初次筛查通过率及探讨影响听力的若干因素。结果出生后小于或等于2d、3d、4~7d、8~28d和大于28d各组的初次筛查通过率分别为56.87%、89.85%、94.14%、97.71%、98.96%。以出生后小于或等于2天为基准,发现女婴的初次筛查通过率高于男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2,P<0.05);不同异常分娩情况对新生儿初次筛查通过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听力初次筛查可以早期筛查出听力障碍儿童,有助于患儿的早期调整治疗;同时应尽量避免引起新生儿听力受损的各种高危因素;新生儿听力初次筛查意义重大,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