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肝脾关系的剖析,从补脾以实脾、护脾以实脾、运脾以实脾阐述了肝病实脾的意义。认为临床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宜从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虚实脾三方面灵活运用实脾之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何立人教授以肝为枢,运用调肝宁心法、治肝实脾法、肝肾同养法及理肝祛邪法调治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从何师以肝为枢思想出发,阐述肝功能失常是心悸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并以调肝宁心法、治肝实脾法、肝肾同养法及理肝祛邪法四法加以论述并以病例阐释。[结果]肝功能失常易影响心、脾、肾三脏,并形成内邪,从而引起心律失常。何师所用调肝宁心法、治肝实脾法、肝肾同养法及理肝祛邪法以肝为枢调治心律失常,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结论]何师以肝为枢,运用调肝宁心法、治肝实脾法、肝肾同养法及理肝祛邪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临床上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脾旺生血有源,肝柔阴阳协调.若肝郁气滞,则木横乘土,脾虚血少,则土不荣木.由此可见,肝病可以及脾,脾病又可累肝.故临证治肝,勿忘实脾.现举治验一例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周福生教授根据中医五脏生理病理特点,认为脂肪肝形成跟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并在《内经》、《难经》提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基础上,临床治疗脂肪肝非常重视"肝病实脾",以防止肝病传脾,既注重"已病",又防范了"未病",用自拟"脂肝方"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角论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依据,以期为该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提供西医学研究证据,通过免疫调控、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等作用机制,制定不同病理阶段的精准治疗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治未病"优势,促进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肝硬化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为科研和临床更深入地相互转化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对肝脾两脏的关系和"肝病实脾"的机理及临床应用作以介绍."肝病实脾"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此法不但是防止肝病发展变化的积极措施,也是治疗肝病的重要治则.实脾是指运用益气健脾助运的方药调补脾脏,使脾气旺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肝脾的生理、病理关系,及在肝病实证、虚证临证中的应用实脾法的必要性探讨,认为肝病实脾法-这一中医经典治肝之法不论在实证、虚证肝病的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调肝实脾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调脾实肝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先例IBS罗马Ⅱ标准及中医肝郁脾虚证辩证标准的患者,用调脾实肝方进行治疗,并以得舒物为对照,观察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及性状、情绪障碍等,按其症状积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82.1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中药组在治疗前后腹胀、腹泻、情绪障碍、纳少等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腹痛的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运用调肝实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其临床总有效率与得舒特相仿,但对改善引起IBS发病原因的情绪障碍等状态方面,中药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正>肝脾相关理论起源自《黄帝内经》及《难经》。《难经·七十七难》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肝脾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肝主疏泄与脾主运化的协调平衡。脾之运化得肝之疏泄方能运转自如,肝之疏泄功能亦有赖于脾之滋养。诚如黄元御《四圣心源》所言:“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后世医家对肝脾相关理论多有发挥,  相似文献   

10.
内经云:“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又《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古代医家皆谓治肝当先调补脾胃,并认为此乃治肝病之大法则。  相似文献   

11.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本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本义,从①见肝之病,此处肝之病为何病?②知肝传脾,肝病如何传脾?③当先实脾,实脾是否必要?三个问题出发,围绕肝病传于脾的条件以及实脾之法,从已病防变和虚实异治这两个方面诠释了治未病的治疗法则,强调应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2.
腹泻是胃肠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发病因素涉及肿瘤、营养状况、手术、围术期治疗等方面。胃肠肿瘤术后腹泻发病之本在于脾虚,治疗应注重脾脏的调和培补,调节脾的功能状态,即“实脾”。“实脾”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整体观五脏相克的角度论治肝病当先实脾以防传变;笔者认为“实脾”其本意是指使脾脏充盛,保持健运的功能状态,“实脾”非仅针对肝病传脾,而是对于以脾土虚弱为发病之本的疾病而言,可为脾病或他病。藏象脾与肠道菌群在生理、病理上具有相通性,具体体现在消化代谢及免疫防御功能方面。该文兹从肠道菌群、中医“实脾”、胃肠肿瘤术后腹泻探讨三者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药论治该疾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难经·六十七难》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金匾·脏腑经络先后篇》云:一夫治本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牌,当先实脾”。这些经文虽不一定全面,但却提出了在治疗肝脏疾病时,应事先考虑到疾病传变于脾的可能性和肝、脾之间互相影响的必然性,而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达到阻止传变治愈本脏疾病的目的。肝如木回曲直,其性生发、条达而柔和,其功能是藏血而主疏泄.性喜余达而恶抑郁,具有欣欣向荣的生发之机,主少明春升之气,“肝属木”。脾如土罗稼稿,可以生长、变化,生化万物,而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其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一句,充分说明了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15.
实脾法在慢性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复杂性疾病.它病程冗长,变化多端,虚实夹杂,多散在于祖国医学中的"黄疸"、"胁痛"、"积聚"等证候.<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临床多具有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胁下不适或疼痛等表现,而前四症均为脾虚所现,故治疗宜"实脾"(益气健脾,扶土抑木).<难经七十七难>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脾气".<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也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相似文献   

16.
王琴 《肝博士》2008,(1):38-38
肝病患者忌吃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不好消化的食品。张仲景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肝病为什么要护脾?该如何护脾?  相似文献   

17.
罗凌介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擅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出“肝脾同治”的辨治思路.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其发病以湿热毒邪为其致病外因,正气亏损为致病内因.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根据肝病传脾的理论,辨证多属肝郁脾虚证或夹杂肝郁脾虚证.制定“疏肝健脾法”贯穿治疗始终,以慢迁肝方为基础方,临证灵活加减.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病因与情志、饮食、劳倦有关。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肝气易犯胃克脾,脾胃可互相累及。临床上肝多实,脾多虚,胃多气滞血瘀。处方用药时要根据肝、脾、胃之病机特点灵活施治。做到疏肝不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相似文献   

19.
依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肝脾的生理、病理关系出发,对肝病传脾的基本规律,肝病实脾的涵义、临证运用等予以探讨,以翼为肝病的防治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肝豆状核变性,属中医"肝风"范畴。脾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之一,术后并发症较多,胸闷、气喘等气逆证候常常伴随出现,证型多上实下虚,先天不足是其根本病因,铜毒、湿热、瘀血、痰浊内蕴,毒邪为害,而变生诸症为主要病机,补益肝肾、降气平喘为基本治疗原则,临床多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