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对产褥病的诊治,分析孕晚期女性血清中25-(OH) D_3含量高低与产褥病的相关性。方法依据随机原则要求从2017年1-12月来该院分娩的正常孕晚期待产妇中抽取41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接受血清25-(OH) D_3含量检测,同时根据待产妇血清25-(OH) D_3含量高低将其分为高维生素D组203例(≥50 nmol/L)和低维生素D组211例(50 nmol/L),比较两组待产妇产褥感染率和产褥病发生率,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孕晚期女性血清中25-(OH) D_3含量高低与产褥病的相关性。结果入组孕晚期待产妇血清25-(OH) D_3平均含量为(70. 20±14. 48) nmol/L,且高维生素D组和低维生素D组待产妇的一般状况如年龄、分娩方式、既往分娩史等相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高维生素D组产褥感染发生率和产褥病率分别为0. 99%和2. 46%,低维生素D组产褥感染和产褥病发生率分别为7. 11%和15. 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孕妇血清25-(OH) D_3含量和其分娩时以及产后产褥病的发生及预防密切相关,临床低25-(OH) D_3含量产妇应及时预防产褥感染的发生,鼓励孕妇及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中青年人群维生素D不足的现状及补充治疗对血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在北京3个社区随机选取20~44岁中青年人396名,检测血25-(OH)D含量、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维生素D充足组和维生素D非充足组中各项血糖血脂等指标的表达水平。同时将维生素D非充足组中愿意参加干预研究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在生活方式改善基础上分别给予安慰剂和维生素D_3治疗;另外干预组每3个月监测血清25-(OH)D含量,并依据25-(OH)D含量调整补充治疗方案,补充治疗12月后,检测血清25-(OH)D含量及各项血糖血脂等指标的表达,分析干预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研究对象中维生素D充足者仅为23.5%,维生素D非充足者高达76.5%。低维生素D水平的中青年人中,血FBG、HOMA-IR和TG、TC和LDL-C都显著高于正常维生素D水平者,而HDL-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维生素D水平者。小剂量补充方案未发生中毒情况,干预组补充维生素D_312个月后血清25-(OH)D含量显著升高,而且维生素D营养状态构成比也发生了明显改善:维生素D充足者由干预前的0%升至40%,维生素D不足者由81%降至48%,维生素D缺乏者由19%降至10%。补充维生素D_3后,上述各项血糖血脂等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北京地区中青年人维生素D不足情况较为严重,维生素D不足影响血糖和血脂代谢,小剂量补充安全性良好,可提高血清25-(OH)D水平,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3.
血清25-(OH)D 水平可以作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客观指标,一般认为血清25-(OH)D≥75 nmol/L是维生素D较为理想的水平。儿童是维生素 D缺乏的潜在高危人群,维生素 D缺乏不仅可使儿童患佝偻病,而且还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密切相关。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0~7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体检的390例0~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 D]水平以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分为25-(OH) D充足组和25-(OH) D不足/缺乏组,采用定量超声仪测定儿童骨密度,分析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研究中所有儿童的血清25-(OH) D平均浓度为(28. 93±3. 40) ng/ml,25-(OH) D不足/缺乏发生率为43. 3%(169/390),25-(OH) D充足组和25-(OH) D不足/缺乏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血清25-(OH) 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并且两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骨密度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骨密度不足检出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 05),相关分析显示儿童血清25-(OH) D不足/缺乏时血清25-(OH) D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血清25-(OH) D充足时血清25-(OH) D水平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P>0. 05)。结论 0~7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不佳,25-(OH) D不足/缺乏时儿童的血清25-(OH) D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合理补充维生素D改善儿童骨骼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喘息型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中25-(OH)D_3与IgE浓度水平变化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义乌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确诊为喘息型支气管炎的患儿70例为喘息组;选取同期在院治疗的确诊为支气管肺炎的患儿70例为肺炎组;在选取同一时间在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幼儿70例为对照组。使用ELISA方法检测3组对象血清IgE和25-(OH)D_3含量,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结果 3组对象血清内25-(OH)D_3含量变化情况:喘息组与对照组、肺炎组比较,25-(OH)D_3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炎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内25-(OH)D_3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对象血清内IgE含量变化情况:喘息组与对照组、肺炎组比较,其血清内IgE含量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其血清内IgE含量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患儿血清内25-(OH)D_3含量与IgE呈负相关(r=-0.184,P<0.05);肺炎组患儿血清内25-(OH)D_3含量与IgE呈负相关(r=-0.374,P<0.05);对照组血清内25-(OH)D_3含量和IgE无相关性(P>0.05)。结论喘息性疾病的发生与血清内维生素D含量下降有关,机体内缺乏维生素D会刺激IgE含量的增多,从而导致喘息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14岁及以下人群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方法选取2013-01-01/2014-08-31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体检的14岁及以下人群,采用酶免法测定其血清25-(OH)D浓度。结果共测定4 733人,血清25-(OH)D平均浓度为27.0 ng/ml,25.5%的人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范围,血清25-(OH)D水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5),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升高而降低。结论此次北京儿童医院调查的14岁及以下儿童的维生素D缺乏明显,且年龄越大,维生素D缺乏越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血清维生素25(OH)D含量水平对脆性髋部骨折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6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肺部感染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发生肺部感染患者78例为感染组,无感染患者中抽取78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身高体重等资料进行整理和比较;抽取156例患者空腹静脉血,使用放射免疫法进行维生素25(OH)D浓度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维生素25(OH)D含量水平,按照美国内分泌协会2011年颁布的临床实践指南,将维生素25(OH)D浓度分为:0~20、21~30、>30μg/L三个区间,比较两组患者在这三个区间内的例数及构成比;比较感染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维生素25(OH)D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维生素25(OH)D浓度为(28.4±5.1)μg/L,感染组患者维生素25(OH)D浓度为(17.5±5.9)μg/L;对照组维生素25(OH)D浓度0~20μg/L患者7例占9.0%,21~30μg/L患者66例占84.6%,>30μg/L患者5例占6.4%,感染组维生素25(OH)D浓度0~20μg/L患者63例占80.8%,21~30μg/L患者12例占15.4%,>30μg/L患者3例占3.8%,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感染组患者维生素25(OH)D浓度为(23.1±4.7)μg/L,维生素25(OH)D浓度0~20μg/L患者27例占34.6%,21~30μg/L患者45例占57.7%,>30μg/L患者6例占7.7%,相比治疗前(17.5±5.9)μg/L上升,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脆性髋部骨折患者血清中维生素25(OH)D含量在30μg/L以下时,患者有可能并发肺部感染,当血清中维生素25(OH)D含量在20μg/L以下时有极大可能并发肺部感染,脆性髋部骨折患者血清中维生素25(OH)D含量水平对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断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妊娠早期25-羟维生素D不足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妊娠早期于本院就诊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于确诊妊娠时检测空腹血糖(FPG)、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及空腹胰岛素(FIns),于孕24~28周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按照血清25-(OH)D水平分为25-(OH)D正常及不足组,比较GDM的发生率及胰岛素相关指标的差异;按照OGTT的血糖值,将GDM孕妇分为不同时间点血糖正常及异常组,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OGTT血糖值的关系。结果:血清25-(OH)D不足组中的GDM发生率及HOMA-IR均高于25-(OH)D正常组,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低于25-(OH)D正常组(P0.05);糖耐量指标中,服糖后1、2h血糖异常组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血糖正常组(P0.05),而空腹血糖异常组与正常组间血清25-(OH)D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孕妇血清25-(OH)D不足可以降低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重胰岛素抵抗,在妊娠早期检测,对GDM的发生可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血清维生素25(OH)D含量水平对脆性髋部骨折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6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肺部感染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发生肺部感染患者78例为感染组,无感染患者中抽取78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身高体重等资料进行整理和比较;抽取156例患者空腹静脉血,使用放射免疫法进行维生素25(OH)D浓度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维生素25(OH)D含量水平,按照美国内分泌协会2011年颁布的临床实践指南,将维生素25(OH)D浓度分为:0~20、21~30、>30μg/L三个区间,比较两组患者在这三个区间内的例数及构成比;比较感染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维生素25(OH)D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维生素25(OH)D浓度为(28.4±5.1)μg/L,感染组患者维生素25(OH)D浓度为(17.5±5.9)μg/L;对照组维生素25(OH)D浓度0~20μg/L患者7例占9.0%,21~30μg/L患者66例占84.6%,>30μg/L患者5例占6.4%,感染组维生素25(OH)D浓度0~20μg/L患者63例占80.8%,21~30μg/L患者12例占15.4%,>30μg/L患者3例占3.8%,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感染组患者维生素25(OH)D浓度为(23.1±4.7)μg/L,维生素25(OH)D浓度0~20μg/L患者27例占34.6%,21~30μg/L患者45例占57.7%,>30μg/L患者6例占7.7%,相比治疗前(17.5±5.9)μg/L上升,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脆性髋部骨折患者血清中维生素25(OH)D含量在30μg/L以下时,患者有可能并发肺部感染,当血清中维生素25(OH)D含量在20μg/L以下时有极大可能并发肺部感染,脆性髋部骨折患者血清中维生素25(OH)D含量水平对患者肺部感染的诊断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体检人群血清总25-羟维生素D[25-(OH)D]的营养状况。方法采集温州地区3 460名体检者的血样标本,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总25-(OH)D的水平。结果男性25-(OH)D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清25-(OH)D平均水平有逐渐增高的趋势。随着25-(OH)D水平的升高,每个水平段男性的比例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女性的比例逐渐下降。随着季节的变化,每个季节中女性组维生素D充足的比例分别显著低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秋季节25-(OH)D水平均显著高于冬春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度与25-(OH)D水平呈正相关(r=0.76,P=0.004)。结论温州地区体检人群普遍存在25-羟维生素D缺乏,季节性变化对血清25-(OH)D的水平有重要影响,女性的缺乏比男性严重,在冬春季节年轻人应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肥胖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以及补充维生素D(VD)对NAFLD的疗效,为VD用于儿童NAFLD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1)2020年1月—2021年8月,纳入102名6~14周岁的肥胖儿童,依据肝脏超声分为肥胖合并NAFLD组和肥胖无NAFLD组;并纳入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儿童血清25(OH)D、血脂、转氨酶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差异。2)将58名肥胖合并NAFLD患儿随机分为:VD干预组和VD非干预组。两组儿童均予以饮食运动指导,VD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补充骨化三醇800 U/d,共16周。检测并比较两组儿童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 1)肥胖合并NAFLD 组血清25(OH)D水平[(20.94±6.88) ng/ml]显著低于肥胖无NAFLD组[(24.31±7.69) ng/ml, P<0.05]及健康对照组[(29.19±5.44) ng/ml, P<0.01]。且血清25(OH)D水平与BMI及HOMA-IR呈负相关(r=-0.37、-0.71, P<0.01)。2)肥胖合并NAFLD 组的VD缺乏及不足率(84.48%)高于肥胖无NAFLD组(68.18%)及健康对照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85, P<0.01)。3)干预前,VD干预组和VD非干预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而干预 16周后VD干预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VD非干预组(t=2.22, P<0.05),血脂、转氨酶、BMI、HOMA-IR水平均显著低于VD非干预组(P<0.05),脂肪肝病变也有显著改善。 结论 肥胖合并NAFLD儿童普遍存在VD不足。补充VD能有效提高其血清25(OH)D水平,改善肝功能、高血脂、胰岛素抵抗及脂肪肝病变。  相似文献   

12.
Xu Y  Cai W  Hu JB  Shi QC  Li L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4):237-240
目的探讨文化程度和生活地域对浙江省普通人群常见精神疾病知晓率以及就医方式选择的影响。方法2001年9月至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15岁及以上普通人群4614人,分成文盲、小学文化、中学文化和大专以上4组,每组又按地域的不同分城市和农村,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常见精神疾病知晓率以及就医方式选择的调查。结果浙江省普通居民对“神经衰弱”的知晓率最高,达71.1%;其次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分别占47.9%和39.3%;对“酒精依赖”、“躁狂症”和“强迫症”的知晓率均不到20%。城市居民对6种常见精神疾病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农村;同种地域的普通人群,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对常见精神疾病的知晓率明显增高。就医方式以选择“西医”和“心理治疗”为主,分别占24.0%和34.8%以上。同区域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选择就医方式有差异,除“强迫症”外,文化程度低的趋向于选择“西医”,而文化程度高的趋于选择“心理治疗”。结论浙江省普通人群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较低;就医方式与文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贵阳市城区老年痴呆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了解贵阳市城区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及其流行特征。方法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贵阳市城区26个社区居委会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作为样本人群,采用二阶段调查方式进行研究。调查60岁及以上老年人3229名。资料比较用Y0检验或计算比值比(OR)。结果共发现痴呆患者64例,其中AD患者41例(占64.06%),VD患者18例(占28.13%),混合性痴呆2例(占3.13%),其他类型痴呆3例(占4.68%)。60岁以上人群痴呆及AD、VD的患病率分别为1.98%,1.27%和0.56%。痴呆、DA和VD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高,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受教育程度的增高而显著降低;体力劳动者AD患病率显著高于脑力劳动者。丧偶者痴呆、AD的患病明显高于在婚者。结论贵阳市城区痴呆患病率水平接近全国城市人群平均水平。AD是痴呆患病的主要类型,高龄、低教育程度、丧偶的老年人群是痴呆患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西安城区2~6岁儿童夏季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以加强人们对晚发性维生素D(VD)缺乏和不足的重视。方法 以西安城区2017年7-9月在西安市妇幼保健院入托体检的61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家长填写自编问卷。对所有儿童进行内科检查并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美国AB公司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API4000)进行血清VD检测,收回问卷471份。结果 615名儿童血清VD水平为(32.81±7.93) ng/ml,VD异常率(VD缺乏和不足的总发生率)为38.9%(239/615),高于中国南方城市(χ2=14.65,P<0.001),而与加拿大多伦多和中国北方城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2.45, P>0.05);VD缺乏率低于美国南卡罗莱纳(χ2=14.2,P<0.001)。不同VD水平组(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和理想组)比较,各组户外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84,P=0.503),理想组的VD补充频次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结论 西安城区2~6岁儿童夏季血清VD处于正常低水平,VD缺乏和不足率较高,合理的户外活动和VD补充有益于儿童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力苏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脑力苏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的部分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脑缺血再灌注的方法制备成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西药(喜得镇)组、脑力苏高剂量和脑力苏低剂量组。术后2d开始给药,连续给药15d后取血清测定SOD活性、MDA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脑力苏胶囊组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血清中SOD活性,其中以脑力苏低剂量组较为明显;脑力苏低剂量组、喜得镇组能显著降低血清中MDA含量。结论脑力苏胶囊可提高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有改善实验性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部分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菁  高波  张志明 《职业与健康》2009,25(12):1323-1325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叶酸和甲钴胺干预治疗对VD病人血浆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5例VD病人为病例组,81例同龄非痴呆老人为对照组,测定2组血浆中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并随机选取20例VD病人接受口服叶酸5 mg及肌内注射甲钴胺500μg,每日1次,干预治疗4周。结果VD病人血浆中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中叶酸水平、维生素B1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接受叶酸和甲钴胺干预治疗的20例VD病人,4周后血浆中Hcy水平下降(P〈0.01),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均升高(P〈0.01)。结论VD病人血浆中Hcy水平高;使用叶酸和甲钴胺干预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VD病人血浆中Hcy水平。  相似文献   

17.
磷脂酰胆碱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豆磷脂酰胆碱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磷脂酰胆碱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法)建成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分别通过Morris水迷宫系统和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和海马CA3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结果:长期服用磷脂酰胆碱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Morris水迷宫测试成绩,同时海马CA3区BDNF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光密度值减弱。结论:长期服用磷脂酰胆碱可对抗大鼠脑缺血后所致的学习记忆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青春期儿童维生素D(VD)水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导致VD不足的原因,为后续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6年随机抽取哈尔滨市某城区某中学603名6~8年级11~17岁青春期儿童进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及实验室检测血清25(OH)D、甲状旁腺素(PTH)、钙(Ca)、磷(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结果 603名青春期儿童血清25(OH)D的中位数和四分间距位数为14.16 (10.68, 18.46)ng/ml,VD不足和缺乏占81.1%。血清PTH、Ca、P、ALP水平分别为42.7(31.90, 60.70)pg/ml、(2.47±0.13) mmol/L、(1.57±0.21) mmol/L、(275.23±127.60) U/L。血清25(OH)D与PTH水平和ALP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039、-0.141,P<0.001),与Ca呈正相关(r=0.312,P<0.001),与P无明显相关性。PTH和25(OH)D为对数关系,当PTH达到最大抑制状态时无25(OH)D拐点值。户外活动时间、补充VD制剂与血清25(OH)D水平呈正相关(P趋势<0.001),户外活动时间、VD制剂的补充是青春期儿童VD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11~17岁青春期儿童VD缺乏情况普遍存在。血清PTH、ALP和Ca,这些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评价青春期儿童VD水平状况,建议通过鼓励青春期儿童增加户外活动,补充VD制剂等手段,可以提高血清25(OH)D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维生素AD(VAD)在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本院康复中心住院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维生素D(VD)组和VAD组各30例,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完善维生素A、25-(OH)D、IgA检测,调查住院期间感染情况;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评定粗大、精细运动能力;采用盖塞尔(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单项发育商。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儿维生素A、25-(OH)D均偏低;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较前降低,VD组维生素A较前降低、25-(OH)D较前提高,VAD组维生素A、25-(OH)D较前均提高;住院期间对照组总感染率为50%,VD组总感染率为33.3%,VAD总感染率为13.3%;三组患儿治疗后粗大、精细运动功能评分、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较前均有所提高,VAD组明显优于V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住院康复治疗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VAD能增强抵抗力,减少康复期间院内感染,提高康复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东莞市儿童维生素D(VD)缺乏的现状及其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在东莞市儿童医院健康体检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清25-(OH)D检测的6个月~14岁儿童2 337例,分析VD缺乏、VD不足的发生率及其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儿童VD缺乏和不足检出率分别为14.46%和25.03%,VD缺乏和不足检出率均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VD缺乏检出率男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D不足检出率男童低于女童。随着年龄增长,25-(OH)D水平及血小板(PLT)计数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则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之间25-(OH)D水平及血小板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不足和缺乏组与正常组之间的PLT计数、MPV、PDW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D不足组和缺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以VD分组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D缺乏和VD不足与年龄增加、MPV增高、PDW降低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东莞市6个月~14岁儿童中VD缺乏和不足检出率均较高,随年龄增大,VD缺乏逐渐增加,需加强干预。此外,VD缺乏和不足可能与MPV增高及PDW降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