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开展妇科盆腔手术的156例患者,依据数字随机法将病患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病例仅开展传统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病理则在常规基础上联合开展预防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样本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给予护理满意度调查,依据统计学处理结果判断预防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2.6%,临床调查中治疗效果满意度为93.6%,护理态度满意率为92.3%,并发症预防满意度为96.2%,整体预后效果满意度为94.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开展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提高病患认可程度,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选取我院手术治疗老年下肢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住院时间平均(9.48±1.61)d,对照组患者发生率为22.5%,住院时间为(7.66±4.71)d,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3.
伍丽霞 《现代医院》2011,11(11):69-71
目的探讨实施系统的早期活动与围手术期下肢间歇性气囊压力泵对盆腔阴式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gs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妇科盆腔阴式手术后90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1月收治的妇科盆腔阴式手术后患者9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LDVT妇科患者临床评估量表对盆腔阴式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分,实施系统的早期活动与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L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例发生LDVT,发生率为0.09%(1/90);对照组术后13例发生LDVT,发生率为14.44%(13/90);两组间LDVT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系统的早期活动与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能有效地加快患者下肢血流速度,可预防盆腔阴式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廖玲玲 《现代养生》2016,(4):201-202
目的: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手术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统计学原理将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实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140例分为例数均为70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缓则实行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妇科盆腔患者实行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明显降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减轻患者手术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80例妇科盆腔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x2=11.0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于我院就诊的60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静血栓总发生率(0.33%)低于对照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82.00%)高于对照组(7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妇科盆腔手术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接受了妇科盆腔手术的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剖宫产围手术期进行预防护理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9月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接收的200例剖宫产产妇,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100例,常规组开展一般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预防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疼痛和肿胀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疼痛和肿胀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00%,常规组为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进行预防护理,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对接受盆腔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接受盆腔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常规妇科手术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针对性护理服务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对接受盆腔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对接受盆腔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接受盆腔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常规妇科手术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针对性护理服务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对接受盆腔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合护理在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骨科手术后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组的护理模式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发生率.结果:通过不同的护理服务之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93.02%)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76.74%),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9.3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用效果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老年围手术期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医院外科系统70例老年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手术前后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给予早期活动,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发生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活动能有效预防老年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系统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均给予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为2.00%;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腰椎手术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6例胸腰椎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术中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接受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术后1d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术前1d及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手术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苗丽娜 《现代养生》2014,(20):173-173
目的:分析探讨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等,总结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5%,研究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住院时长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7.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护理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43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骨科手术的患者66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针对性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03%)明显低于对照组(24.2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尽早的对骨科术后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疾病预后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40例骨科手术患者,在2014年05月--2017年06月间入我院并接受治疗,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2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发现,研究组低于常规组(10.00%VS2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发现研究组显著高于常规组(90.00%VS7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骨科手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72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36)、干预组(n=36).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预见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干预组临床指标、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既可改善临床指标,又可减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谢晓璇 《现代医院》2010,10(12):91-92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将152例骨科大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进行物理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术后14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血栓栓塞程度。结果 观察组发生14例,发生率是18.4%,对照组发生25例,发生率是32.9%,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8%,中重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而对照组分别为13.2%和1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和减轻血栓栓塞程度,具有明显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