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与亚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心思想是要重视疾病的预防和防止疾病的传变,对提高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亚健康的概况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医学发展而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对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预防为主”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前移。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内经》未病思想的深入探讨,认为《内经》未病内涵包含甚广,即可将凡是没有明显的躯体症状之前,归为未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养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称摄生,也叫道生.《内经》中有关养生的论述很多.在人与自然长期争衡中,把医学、哲学、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与此同时,《内经》对康复做了诸多的记载和论述.在养生、康复与医病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治未病的治疗原则.几千年来祖国医学应用养生学、康复学、预防学科,通过药物、饮食、针灸、推拿、按摩、气功、运动、导引吐纳等方法达到延年、预防和治疗的目地.《内经》的这一学术理论正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因此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养生哲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治未病”思想,着重研究张仲景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关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的重要性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一词首先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原文是这样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语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治未病必要性,强调疾病预防的观点。千百年来,广大中医工作者正是依据"治未病"的理念,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的任务就是发掘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并予以新意,为现代人服务。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愈后防复五个方面阐述《内经》"治未病"的学术内涵,并主张采取心理调理、合理饮食、运动疗法、辨证论治四项措施干预亚健康。  相似文献   

8.
浅论“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理论不仅在预防疾病的发生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是临床的治疗原则,近代医家将"治未病"理论分别应用于免疫代谢类、肿瘤、生殖系统等疾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的挖掘、提高。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注重精神调摄,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本文从对养生的原则、方法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试从古代哲学"元气论"的角度入手,探讨中医学元气、原气、真气、正气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认为不论探讨宇宙生成、天人关系,或是人体生命活动,元气均具有本原与本体双重属性特征,原气特指元气中气形质未分、具有化生之性的混沌一气,为狭义的元气.《黄帝内经》中的真气,其概念及特性与元气极为类似,或可等同.正气则为包含了先天元气、后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从情志、饮食、运动方面进行指导,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测定2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变化情况,统计2组干预3个月后血糖控制率和预防并发症方面的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73. 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56. 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FBG、2hPG均下降,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观察组FBG、2hPG、Hb A1c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护理,对于血糖控制率,预防和推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芳  马彪  肖敏  马骏 《河南中医》2016,(2):350-351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构成,"逆针灸"为其重要方法之一。逆针灸"治未病"以其注重机体自身潜能,调动机体自身的正气防病治病的特点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针刺"治未病"的开发价值已得到确认,深入研究与探讨逆针灸"治未病"的作用机理,能为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与预防手段的提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早期诊治,论述《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并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作了分析。指出:在治疗上切不可妄用活血化瘀,耗血动血之通利之品,而以滋阴增液、养血填精复其源,则血满而能溢也。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11,(10):2139-2139
现在的很多医生都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医术,想着治病,而事实上医生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告诫人们如何去养生而治未病。元代医学家朱丹溪是滋阴派鼻祖,创立"滋阴降火"法以救宋代以来医家习用《和剂局方》的温燥之弊。这样一位医学大家同样是主张养生在前,他在《丹溪心法》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这种主张没有生病时要先预防,而不赞成等到生病后再去吃药治疗的思想,说的就是《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及干预亚健康的养生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蓉 《河北中医》2011,33(2):280-281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等症状,但又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但也可通过积极调治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表明,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2]。《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认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临床中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逐年增多,为更深入认识这些疾病的本质以便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黄帝内经》中"积""聚""结"原文进行了疏理与辨析,总结"积""聚""结"的内涵.作为动词,"聚""结""积"意义相近但程度不同,"聚气可布""结而不通""宿昔而成积";"结"为可见的有形包块;"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练习太极拳对劳损性腰痛的影响.方法:指导25例劳损性腰痛患者练习太极拳,每次40分钟,并持之以恒.结果:患者经长期练习太极拳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结论:长期练习太极拳有助于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从《黄帝内经》"治未病"论高血压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阐述<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治未病"理论对高血压病防治思路及方法的指导作用,以期拓宽高血压病防治思路及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蕴藏着先进、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奠定了现代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内容进行梳理、挖掘,以冀更好地发挥中医预防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黄帝内经》中对“治未病”理论有着详细的概括和总结,对临床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时至今日,治未病仍然是健康的主流理念。治未病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囊括了人体疾病的未发状态、已发状态、病后状态,疾病全面调理,人体整体调理。“健康中国”的建设更强调“治未病”。通过浅析《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治未病理论在肿瘤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系疾病、亚健康、失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哮喘缓解期等的防治应用,进一步证实“治未病”理论思想具有高度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