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素卿  何苗 《四川医学》2009,30(1):96-97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bstruction,RVO)眼底改变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mphy,FFA)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眼科55例(58只眼)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眼部眼底改变、FFA及全身情况。结果55例DR合并RVO的患者中,双眼同时发病3例,其余为单眼。其中中央静脉阻塞最多,35只(60.3%),颞上10只(17.2%),颞上鼻上4只(6.9%),颞上颞下5只(黄斑分支静脉阻塞1只,8.6%),鼻上1只,颞下2只,鼻下1只。55例中48例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肾病、颈动脉狭窄等疾病。结论糖尿病并发RVO是又一特殊体征,也是严重损害视力的因素之一,要长期定时对眼底进行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36只眼)糖尿病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伴随的全身情况。并对RVO进行分型。结果:视力<0.1有24只眼(66.7%),25只眼(69.4%)表现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2只眼(61.1%)为缺血型,30例(85.7%)患者伴随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病等全身情况。结论:糖尿病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是糖尿病的全身性血管病变的一种表现,可导致严重视力损害,要注重远期的随访观察,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特征探讨其对临床诊疗的意义.方法:对30例患者作了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结果:3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非缺血型7例,FFA表现为静脉管壁轻度荧光素渗漏,少量微血管瘤形成.缺血型23例,FFA表现为视盘毛细血管扩张,静脉迂曲扩张,大片出血遮盖毛细血管床,黄斑有弥漫荧光素渗漏.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FFA可更好的显示这两种分型并作为选择治疗和观察疗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FFA检查的病人6100例,临床诊断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1290例(1 290只眼).其中男性640例,女性580例;年龄16-83岁,平均54.58岁;多数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病程1-6个月.就诊原因多为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等.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视网膜静脉阻塞进行分型,并对伴随的全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2只眼(64%)视力<0.1,59只眼(61%)表现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62只眼(64%)为缺血型,58例(69%)的患者伴随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病等全身情况。【结论】糖尿病并发视网膜静脉阻塞是糖尿病的全身性血管病变的一种表现,可导致严重视力损害,要注重远期的随访观察,对糖尿病病人尤其是伴有全身病变的病人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应用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阻塞12例,治疗前后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对照观察。结果: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2例(13眼),4只眼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术,9只眼行区域性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3次,2例复查后行补充光凝。治疗后荧光素造影对照观察结果:9眼区域性光凝术后,荧光素造影见藻注区光凝斑规则,色素上皮轻度萎缩,无灌注区边缘未见荧光素渗漏。广泛视网膜光凝4眼,2眼后极部新生血管萎缩,无荧光素渗漏,组织水肿消退,黄斑囊样水肿减轻;2眼新生血管缩小,尚有少许渗漏,后经补充光凝。无一例新生血管增多,无灌注区扩大或渗漏加重。结论:激光治疗虽不能明确提高中心视力,但能促进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防止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保护当前的有效视力。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眼底改变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30例(60只眼)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30例(60只眼)DR患者中,有44只眼(73.3%)显示微血管瘤样改变,有23只眼(38.3%)显示新生血管,其检出率远比眼底镜检查高,FFA检查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都有重要的价值。结论:FFA能更早的显示DR的眼底改变,在DR的诊断和治疗上已被广泛地使用。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了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以及在眼底解剖区域的分布情况,为激光治疗提供完整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7月~2002年7月确诊为糖尿病495例982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片中证实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8人781眼的图像显示,其中男157人304眼、女性241人477眼,将病变分为背影期、增殖前期、增殖期,并按眼底解剖区域将病变分为全眼底、后极部、中周部和周边部四种类型.结果背影期133人266眼、增埴前期92人182眼、增殖期173人333眼.经统计分析,三者之间的病程无显著差异(t=1.333、0..834、1.797、P均>0.05),男女病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率差别有显著意义(χ2=10.637,P=10.637,P=0.001,P<0.005).全眼底型视网膜病变531眼(67.99%)、后极部型视网膜病变144眼(14.60%)、中周部型视网膜病变130眼(16.56%)、周边部型视网膜病变6眼(0.77%).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女性较多见.背景期、增殖前期、增殖期之间的病程差异不大,可能与糖尿病性的控制程度有关.全眼底型、后极部型和中周部型的病变在临床上较易辨认,而周而边部病变容易漏诊.造影时如后极部和中周周部未发现病变,应仔细检查周边视网膜,以便及时发现病灶,使病人得到适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合并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AION)的眼底血管造影 (FFA)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16 18例DR合并AION 17例患者的FFA检查结果、视力、视野、VEP等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双眼同时出现AION 1例 ,双眼先后出现AION 1例 ,其余为单眼 ,其中右 11眼 ,左 4眼。FFA表现为 :患眼视盘始终低荧光或早期出现区域性低荧光或充盈迟缓 ,后期荧光素渗漏。单眼发病 15例中 ,有 6例患者双眼底DR的分级一致 ,另外 9例患者DR的改变为 :合并AION眼的DR分级低于无AION的眼。双眼先后发病的 1例患者 ,先发病眼的DR分级低于后发病眼。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视力损害 ,但视野出现损害者仅有 10人 ,表现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束状或扇形视野缺损 ,视觉诱发电位(VEP)出现异常者有 11人。结论 DR合并AION的患眼 ,其眼底DR改变常轻于无AION的患眼 ,说明眼底血流量的减少可能对DR的发展起保护或抑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化血红蛋白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和分析 130例糖尿病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的图象特点和糖化血红蛋白(GHb)检测结果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发病关系。方法 :本组病例按常规操作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和彩色照片对照 ,并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眼底组、单纯型DR组、增殖型DR组 ,3组均采用美国伯乐公司血红蛋白ArC小柱测定试剂用沉淀法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量。结果 :糖化血红蛋白 (HbAIc)均值正常眼底组 :9.13± 2 .9(% ) ;单纯型DR组 10 .4 1± 3.4 (% ) ;增殖型DR组 13.17± 6 .1(% )。结论 :本组增殖型DR组及单纯型DR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均值较正常眼底组明显升高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糖化血红蛋白均值上升与DR进展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视网膜静脉栓塞的临床治疗要点。方法应用氩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105例108眼。按初始视力分为3组,Ⅰ组10眼,Ⅱ组34眼,Ⅲ组64眼。对视力、眼压、视网膜/视盘新生血管以及黄斑水肿情况进行了5~4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2个月。结果Ⅰ组,10眼中9眼最终视力稳定。Ⅱ组,视力预后不同,最终视力进步8眼(24%),稳定15眼(44%),下降11眼(32%)。Ⅲ组,95%治疗后视力<0.1,视力进步、稳定、下降各占1/3。结论对视力预后的估计取决于初始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甲襞微循环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评价甲襞微循环检测作为DR筛查新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直接检眼镜、45°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甲襞微循环状态检查,评价以上筛查方法与DR分期的相关性、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值重度异常组合并DR者明显高于轻、中度异常组,有差异性(P<0.05);中度异常组合并DR者高于轻度异常组,但无差异性(P>0.05).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NPDR)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值,除形态积分无差异外(P>0.05),微血管的血液流态和襻周状态积分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均高于NPDR(P<0.05),并且PDR组细胞聚集度,襻周渗出和襻周出血均与NPDR组有差异性(P<0.05).结论 DR与甲襞微循环改变显著相关,甲襞微循环检测是一个很实用的筛查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VO)中,颞侧分支静脉阻塞与黄斑分支静脉阻塞( MBRVO)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FFA诊断为颞侧BRVO的135例患者(135眼)和98例MBRVO患者(98眼)的FFA检查结果。结果显示颞侧BRVO患者与MBRVO患者为上半支发生率高;动静脉交叉处发生率高。135例颞侧BRVO患者中,FFA显示阻塞区微血管闭塞、中心凹旁毛细血管部分破坏78例(57.8%),黄斑囊样水肿( DME )63例(46.7%),侧支循环形成13例(9.6%),视网膜新生血管16例(11.9%),视盘新生血管3例(2.2%)。98例MBRVO患者中FFA显示阻塞区毛细血管闭塞、中心凹旁毛细血管部分破坏46例(46.9%),黄斑囊样水肿14例(14.3%),侧支循环形成33例(33.7%)。结论 颞侧BRVO患者与MBRVO患者均有一定比例缺血改变,颞侧BRVO患者有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生成,MBRVO患者则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中心凹旁毛细血管部分破坏及DME比例,颞侧BRVO患者均高于MBRVO患者。 MBRVO患者侧支循环形成比例高于颞侧BRVO患者。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建伟  惠延年  张鹏 《医学争鸣》2000,21(4):S49-S51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 (RVO)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及其对预后的意义 ,方法 对 5 6例 (5 6眼 ) RVO患者进行了 FFA,并随访了 33例患者的视力变化 .结果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RVO)与分支静脉阻塞 (BRVO)的视网膜循环时间 (RCT)均有延长 (P>0 .0 5 ) .CRVO的 RCT与追踪观察视力的关系呈显著性负相关 (P<0 .0 1) .有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形成者 2 6例 ,其中视力在 4.0以下者 16例 ,2 6例中合并小动脉闭塞者 10例 ,追踪观察视力 9例在 4.0以下 .黄斑与阻塞支之间有引流小静脉的 10例患者 ,视力均在4.0以上 ,4.5以上者 5例 ,其中 7例未合并侧支形成 .结论 CRVO与 BRVO均有明显的视网膜末梢循环阻滞 .CRVO的RCT短者视力预后好 ,有无灌注区形成及小动脉闭塞者视力预后不良 .黄斑区及时有效地血液回流是 RVO后视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眼底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病人在全视网膜光凝术光凝后的角膜知觉改变。方法 28眼糖尿病眼底病变病人、16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病人在应用倍频ND:YAG激光行全视网膜光凝,光凝斑大小:200~300um,光凝时间:0.2~0.4秒,光凝斑强度以达到中等强的为标准。采用Cochet-Bonnnet角膜知觉测量仪测量学凝前及光凝后1周、2周、3周、4周、5周、6周及2月的角膜知觉。结果糖尿病眼底病变组术前的角膜知觉为2.29cm,术后1周、2周、3周、4周、5周、6周及2月的角膜知觉分别为1.40cm、0.64cm、1.59cm、1.92cm、1.72cm、2.20cm、2.24cm。与术前相比,术后1~5周的角膜知觉明显减退(配对t检验,P<0.0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组术前的角膜知觉为3.65cm,术后1周、2周、3周、4周、5周、6周及2月的角膜知觉分别为1.25cm、1.38cm、1.65cm、1.80cm、2.37cm、3.28cm、3.78cm,与术前相比,术后1~5周的角膜知觉明显减退(配对t检验,P<0.05)。在糖尿病组的角膜知觉减退值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组相比,二者在光凝后1~5周存在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检验,P<0.05)。结论糖尿病眼底病变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行全视网膜光凝后的角膜知觉有明显减退,在光凝后6周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也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的提高而上升,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了OCT-A的技术原理及OCT-A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方法 6 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血流变参数及视力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均比用药前降低 (P <0 .0 5 ) ,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治疗组眼底病变趋于稳定和改善多于对照组。结论参麦注射液具有降低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血液粘度 ,改变和稳定眼底病变 ,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与微量白蛋自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对87例 2型糖尿病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足患者用放射免疫法(RIA)进行24 h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并用眼底荧光造影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分析。结果:DF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高于NDF组(P<0. 05)。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足显著相关,r=0.264,P<0.05;DF组DR发生率显著高于NDF组(P<0.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足显著相关,r=0.462,P<0.01。结论:微量白蛋白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足的发生显著相关,微血管病变参与了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28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DR患者。首次和末次抗VEGF治疗的间隔为抗VEGF治疗总时长(若只有1次治疗,则记为0)。末次抗VEGF治疗与治疗后FFA之间的间隔定义为治疗空窗期。结果:共纳入患者20例,24眼,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53.9±12.8)岁。抗VEGF治疗平均次数为2.5(1,3)次,抗VEGF治疗总时长为62.0(0,76.8)d。治疗空窗期为48.5(30.0,64.8)d。15眼(占62.5%)单纯抗VEGF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其余9眼(占37.5%)部分消退且未见新的新生血管生成。治疗空窗期的延长是治疗后仍有新生血管的危险因素(OR=1.089,95%CI=1.018~1.166,P=0.014)。4眼延长治疗空窗期为177.0(90.5,234.3)d,均可见消退的新生血管重新出现。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R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效,但可能复发,需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