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分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邦彦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5):16-17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s,GERD)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常伴有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外组织损害。中医无相应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吐酸”、“嘈杂”、“胸痹”、“梅核气”等范畴,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找出符合中医理论、切合临床实际的辨证分型方法和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对照组给予吗丁啉、枸缘酸铋钾颗粒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纳入21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两组,每组106例,所收集患者均符合中医肝胃郁热证诊断。EE组和NERD组再各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PPIs,对照组给予PPIs,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通过反流诊断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RDQ)了解患者症状及发作频率的改善情况,并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复发情况。 结果 共198例(占93.4%)患者按方案完成治疗。治疗8周末,4组患者R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停药4周末,4组患者RDQ评分均较治疗8周末上升,但均低于治疗前(P<0.05)。在EE患者和NERD患者中,治疗组患者治疗8周末和停药4周末的R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柴胡疏肝散联合PPIs能显著改善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PPIs,且能减少停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分型论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75例予以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75例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分型并对证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治愈率37.3%,愈显率81.3%,总有效率89.3%;观察组治愈率56%,愈显率93.3%,总有效率98.7%,2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2组在痊愈率和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分型论治可提高临床效果,促进食管黏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4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GERD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痰浊阻胃、脾胃虚寒四个证型,其中合并消化性溃疡及上消化道出血者并用口服PPI治疗1周;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2.9%;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是一种治疗GER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协作组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优化该诊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1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成中药组(n=120)和西药组(n=40)。中药组患者按协作组诊疗方案进行辨证分型治疗,西药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情况。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中药组为94.17%,西药组为82.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总有效率中药组为55.79%,西药组为56.67%,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吐酸病"协作组诊疗方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该病中医诊断、治疗的规范,供临床医师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引起的症状或组织损害,常合并食管炎。本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人群中约10%~20%有胃食管反流(GER)症状[1],我国在实际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8.
高恩颂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5):508-509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临床上以反酸、灼烧等为主要表现, 严重影响饮食、睡眠及工作, 探讨近年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胃食管反流病虚实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法:查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文献,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周斌副主任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辨证与辨症相结合,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和肝胃不和虚实两种证型,并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结论:遵循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简易化原则,将胃食管返流病分为虚实两大类型,不仅使临床诊断治疗简洁方便,使科研病证分型清晰,更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洛赛克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 0 0 1~2 0 0 4年门诊及住院GERD患者10 6例,随机分为两组,以雷尼替丁为对照,观察洛赛克治疗GERD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洛赛克组临床总有效率92. 6 % ,雷尼替丁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 2 . 1%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 <0 . 0 5 )。二者内镜下治愈率分别为89 3%和5 2 . 0 %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 . 3%和6 .0 % ,差异无显著性,均未发现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改变。结论:洛赛克较雷尼替丁作用强,起效快,疗效持久稳定,使用方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GERD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24h食管内胆红素与pH监测(食管内双监测)以及食管内镜检查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进行临床分型研究。方法:根据食管胆红素、pH双监测、食管内镜检查的结果同时结合病人症状将GERD分成三个型,观察病人在各型中的分布。结果:食管内24h胆红素与pH监测结果显示:I、Ⅱ型病人的胆红素吸收值≥0.14及PH<4总时间百分比、酸反流次数和胆汁反流次数较对照组和Ⅲ型明显增加(P<0.05),而I型和Ⅱ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型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GERD病人在三个临床分型中呈正态分布。I、Ⅱ、Ⅲ型病人分别为23.3%、65.9%、10.8%。结论:临床上对GERD分型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1](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本病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因其主症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不适、吞咽困难、咽部不适或异物感等,相当于中医学之"吐酸"、"嘈杂""、胸痹""、噎隔""、梅核气"等病。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中医药治疗GERD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GERD的机理,从而更好的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造福患者及全社会。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是十分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吞酸"、"呕吐"、"郁证"、"反胃"、"气噎"等范畴。一般认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97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 ,GERD)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的关系 ,为本病辨证分型寻求特征性的客观指标。方法 :对 97例经 2 4小时食管pH值动态监测和胃镜检查确诊为GERD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再统计分析研究各证型与 2 4小时食管多项酸反流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型中高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 ,在胃热气逆型中高于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 (P <0 .0 5 ) ;总pH <4时间百分率和反流总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胃热气逆型中高于脾胃虚弱型 (P <0 .0 5 )。酸反流的症状指数≥ 5 0 %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其余各证型 (P <0 .0 1 )。酸反流体位分型为混合型的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脾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高于其余各证型 (P <0 .0 5 )。结论 :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食管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方法:选择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为30 d.结果:两组有效率、症状积分及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消失快,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19.
将近十年来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从辨证分型、专方专药、专家经验三方面加以综述,并提炼专家们的真知灼见,总结临床中的共性经验,同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