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闭合创伤性膈疝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总结自1983年3月-2003年8月,经手术证实的23例 闭合创伤性膈疝病例。1例膈疝在右侧,其它22例全部发生在左侧。其中车祸伤11例,钝器伤7例坠落伤2例,塌方挤压伤 1例,食管癌手术膈肌缝合不全1例和"自发性"膈疝1例。结果:术前确诊创伤性膈疝的15例(65.2%),6例(26%)在急诊手术 中发现;2例误诊(8.7%);死亡1例(4.3%)。结论:(1)闭合性膈疝往往有合并伤,提高早期诊断准确性,是救治病人的关键(2)选择 正确手术方式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3)右侧闭合创伤性膈疝尽管发生率低,也不应忽视时其特点的把握,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2.
腹腔内或腹膜后脏器或组织通过膈肌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包括创伤性裂口)进入胸腔形成膈疝。膈疝分先天性和创伤性2类,两侧膈肌均有发生,左侧多见,约占90%,右侧罕见。因临床,X线表现复杂多样,有时难以与胸腹部病变鉴别,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我院在94年和99年分别遇见2例;1例为先天性左侧膈疝,另1例:勾创伤性右侧膈疝。两例中1例经胃肠道钡剂检查证实,另1例经X线诊断,手术证实。现把该两例患者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膈疝是一种严重的胸腹联合伤,一经诊断均应进行手术治疗。但由于本病伤情复杂,伤后所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都给麻醉选择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国内关于外伤性膈疝手术麻醉的文献报告不多,为此特将我院1971年以来,经手术治疗十三例的麻醉体会报告如: 临床资材 1、全组1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53岁,最小4岁,均为左侧胸部或腹部外伤。经左侧开胸修补膈肌者8例(占60%),经腹部修补膈肌者5例(占38%)。  相似文献   

4.
26例外伤性膈肌破裂及膈疝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学胜 《重庆医学》2008,37(10):1079-1080
目的探讨影响外伤性膈肌破裂及膈疝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对26例外伤性膈肌破裂和膈疝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中左侧膈肌破裂23例,形成膈疝20例;右侧膈肌破裂3例,形成膈疝1例。术前经体检、X线及CT检查确诊16例,术中探查确诊10例。全组病例均经手术治疗,痊愈25例,死亡1例。结论X线和CT检查是外伤性膈肌破裂和膈疝的重要诊断依据,确诊病例均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膈疝一般由严重的腹部或胸部损伤所造成。其临床表现有时易被损伤本身所掩盖,以致延误诊断和治疗,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1971年,Hood[11]报告本病的死亡率为18.2%。自1950年至1976年,国内共报导19例[1-9],死亡4例,死亡率为21.9%。本院自1950年以来共收治9名创伤性膈疝病人,死亡1名。为了提高对创伤性膈疝的认识和更好地对其进行治疗,现结合文献,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作一分析和讨论。病因 造成创伤性膈疝的原因有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两种,而以后者为主要。直接损伤多为枪伤、刺伤等穿透性损伤,将膈肌直接穿破。间接损伤为挤压伤、撞击伤、爆震伤和分娩等,能突然改变胸腹腔压力的损伤,造成膈肌破裂。本组9例均因间接损伤引起,其中5例属撞击伤,3例系挤压伤,另1例显然是因饱食后剧烈劳动,加上当晚分娩,腹腔压力突然改变,以致膈肌破裂而引起膈疝。 由于右侧横膈下的肝脏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右侧横膈破裂较少。故创伤性膈疝大多数发生在左侧。本组有7例发生在左侧,右侧仅2例。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膈疝,是急性胸腹外伤中少见而严重的合并损伤。发病率占胸腹部创伤的2.3~4.5%。国内有的报道其发病率还要高。我院病例占同期胸伤住院病人的3.3%。膈肌损伤大多数发生在左侧,因右侧有肝脏作缓冲故发生较少,二者之比为4∶1~8∶1~12∶1不等,甚至左侧高达95%。本文报告的4例,左侧3例,右侧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合创伤性膈疝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总结自1983年3月~2003年8月,经手术证实的23例闭合创伤性膈疝病例。1例膈疝在右侧,其它22例全部发生在左侧。其中车祸伤11例,钝器伤7例坠落伤2例,塌方挤压伤1例,食管癌手术膈肌缝合不全1例和“自发性”膈疝1例.结果:术前确诊创伤性膈疝的15例(65.2%),6例(26%)在急诊手术中发现;2例误诊(8.7%);死亡l例(4.3%).结论:(1)闭合性膈疝往往有合并伤,提高早期诊断准确性,是救治病人的关键(2)选择正确手术方式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3)右侧闭合创伤性膈疝尽管发生率低,也不应忽视对其特点的把握,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8.
滕泽林  张兆明  滕奔宇 《广西医学》2001,23(5):1171-1172
1996年 5月~ 2 0 0 0年 5月 ,我院共收治复合性创伤性膈疝 19例 ,均明确诊断、手术治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9例 ,均为男性 ,年龄 18~ 4 5岁 ,平均 2 8岁。塌方砸伤 5例 ,车祸伤 12例 ,高空坠落伤 2例 ,左侧膈疝 16例 ,右侧膈疝 3例。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 5例 ,脾破裂伤 6例 ,肝破裂伤 3例 ,肠破裂 3例 ,骨盆骨折并膀胱破裂伤 2例。并发呼吸困难、休克者 9例。1 2 手术情况 :经胸切口探查处理 8例 ,其中 3例右侧膈疝均有肝脏裂伤 ,经右胸切口探查 ,缝合肝脏裂口 ,间断缝合膈肌裂口 ,疑有腹部损伤者同时作腹切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生儿先天性膈疝术后复发高危因素,总结复发治疗经验。方法收集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病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膈疝术后复发病例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比较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性别、产前诊断、手术方法、膈肌缺损大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左/右侧、肝脏疝入、术后并发症等相关危险因素。结果73例新生儿膈疝接受手术治疗,64例存活,手术存活率87.67%;平均随访(48.22±25.24)个月(8~96个月),复发5例,占术后存活患儿7.8%(5/64)。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比较,在性别、患侧、产前诊断、术前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手术较开放手术、重度膈肌缺损(C级+D级)较轻度膈肌缺损(A级+B级)术后复发率虽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肝脏疝入胸腔情况及手术时间,复发组肝脏疝入(3/5)比例显著高于非复发组(8/59),复发组的手术时间较非复发组明显延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复发病例3例1次复发再手术,1例2次复发再手术,目前均恢复良好;1例无临床症状,随访17个月未手术。结论肝脏疝入胸腔及较长的手术操作时间是新生儿膈疝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复发后积极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良好预后;少数无症状局部复发可密切临床随访,适时干预。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膈疝是一种少见的、易被延误诊断的疾病。我院自 1985年 8月~ 1999年 10月共收治 16例创伤性膈疝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中 ,男性 11例 ,女性 5例 ;年龄 18~ 6 8岁 ,<4 0岁 13例 ,占 81.3%。其中 ,急性膈疝 11例 ,陈旧性膈疝 5例 ;左侧膈疝 14例 ,右侧膈疝 2例。致病原因 :闭合性胸腹部外伤 11例 ,刀刺伤 4例 ,手术膈肌缝合不牢 1例。急性膈疝多数合并多处损伤 ;全组患者均有腹腔脏器疝入胸腔 ,其中以结肠、胃、大网膜等为多见 ,部分病例同时疝入 2个以上脏器。术前漏诊、误诊 6例 ,误诊率37.5% ,其中急…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膈疝的X线CT表现与临床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深对膈疝的临床X线和CT征象的认识及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14例患者,将其X线CT表现与临床所见相对照。结果 X线和CT检查共发现14例膈疝患者,包括左侧膈疝者13例,右侧膈疝1例。左侧膈疝患者中11例为胃疝,另外1例为大网膜疝,1例为肠道和大网膜疝;11例胃疝者中,9例合并肠道和大网膜疝,1例合并大网膜疝,2例合并肠道疝,2例合并肝疝,2例合并脾疝:1例右侧膈疝者疝内容物为部分肝右叶及肠道,与手术所见一致。结论 胸腹部X线平片、钡餐检查及胸部上腹部CT扫描不仅能对膈疝做出正确的诊断,而且对临床手术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海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3,(33):88-90,F0003
目的探讨先天性胸骨后膈疝薄层螺旋CT扫描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6月~2012年10月接诊的14例先天性胸骨后膈疝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消化道造影或外科手术证实。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15d~32岁。结果14例患者中左侧膈疝3例,右侧膈疝9例,双侧膈疝2例。疝内容物为胃2例,大网膜2例,结肠4例,肝脏6例。膈上胸骨后心膈角区半圆形密度均匀增高影7例,囊状含液气平面4例.多囊状改变3例。结论先天性胸骨后膈疝行薄层螺旋CT扫描能够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是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的最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对钝性膈肌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7年4月至至2012年11月在我院住院,并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16例钝性创伤性膈肌破裂病人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右侧膈肌破裂13例,左侧膈肌破裂3例,未见双侧膈肌同时破裂病例。结果钝性膈肌破裂的征象包括膈肌不连续6例,部分膈肌不能辨认4例,膈肌增厚4例,腹腔脏器疝入胸腔10例,狭颈征5例,内脏坠落征9例,肋膈窦闭塞征6例,同时出现的胸腹腔积血4例,无上述阳性CT征象2例。结论钝性膈肌损伤临床表现隐匿,除非发生膈疝,影像表现不典型。正确认识膈肌破裂CT征象,是提高膈肌破裂CT诊断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膈疝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13例创伤性膈疝患者的检查资料,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膈疝的影像特征,并对膈疝影像特点进行分析,与临床特征进行比对。结果本文共13例膈疝患者,通过螺旋CT增强扫描,4例膈疝患者左侧膈肌破裂,胸腔左侧出现肠管影像,3例患者胃腔及肠管向上突入左侧胸腔内,5例患者左肺挫伤,肠管影突入左侧胸腔。结论螺旋CT能够准确的对患者胸部创伤病变的部位、性质、程度做出及时诊断,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应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及膈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创伤性膈肌破裂和膈疝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膈肌破裂6例,左侧膈疝15例,右侧膈疝8例,双侧膈疝3例。单纯膈肌破裂经B超确诊4例,右侧膈疝术前确诊5例,双侧膈疝术前确诊1例,余病例经术中、X线及CT等确诊。死亡2例。结论:创伤性膈肌破裂及膈疝易漏诊和误诊,术前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李善义  许德辉  王杰  李大刚  韩标 《安徽医学》2012,33(11):1529-1532
目的探讨膈疝的胸部X线征象及钡餐造影应用价值,对胸部X线检查出现误诊漏诊病例进行原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2例患者经钡餐造影和部分手术证实为膈疝的胸部X线征象及钡餐造影表现。结果膈疝具有下列征象:①膈面异常:膈面轮廓不清,假膈面升高;②胸腔纵隔心影重叠区异常阴影:膈上囊状影或团块影(可含气、液平面),且与膈肌不易分开;胸腔宽大气液面;胸部侧位见心后食管走形区大小不一的囊状影或肿块影;下肺野心膈角区囊状影;胸骨后前肋膈角区团块影;单侧肺野蜂窝状透亮影;③胸腔阴影形态的可变性:不同时间、不同体位阴影的形态、密度及内容物可发生变化;④临近脏器异常:纵隔向健侧移位,腹腔脏器上移位;⑤钡餐造影发现钡剂进入胸腔阴影内。结论单纯胸部X线征象可以高度提示膈疝的诊断,钡餐造影对明确膈疝的诊断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8例先天性膈疝中有4例为左侧胸腹裂孔疝,3例为右侧胸骨旁裂孔疝,1例左侧膈肌完全缺损。术前漏诊4例,X 线检查对先天性膈疝的诊断仍很重要,并将 X 线表现的特点归纳为7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闭孔疝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1988-2007年收治的6例闭孔疝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为老年女性,多为右侧闭孔疝(83-3%)。6例中术前误诊5例,所有疝入肠管均已坏死,1例已发生肠穿孔。术后并发症较多,治愈5例,死亡1例。结论:闭孔疝多发生于老年女性,术前诊断率低,应加强对该病临床特殊性的认识,早期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A postero-lateral hernia through the foramen of Bochdalek is a rare type of 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CDH. The incidence of Bochdalek hernia on the right side is 10-20% compared to the left side, and herniation of the stomach into the right pleural cavity is extremely rare. We report a case of right-sided Bochdalek hernia with a right intrathoracic stomach and organo-axial torsion misdiagnosed initially, and treated as a case of hyperactive airway disease. The child had a right thoracotomy, excision of the hernia sac that contained the stomach, greater omentum and part of the liver, reduction of the viscera into the abdominal cavity and simple closure of the diaphragmatic defect. Recovery was uneventful. This case highlights the consequences of late diagnosi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urgical relief. A new clinico-anatomical classification of Bochdalek hernia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