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急性血栓性微血管病,死亡率很高。近2年来我院应用以血浆置换(PE)为主的方法治疗了4例病人,取得较好效果。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1994年2月~1995年11月我院共收治4例TTP,男女各2例,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32岁)。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主要 相似文献
2.
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TP;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4例;男5例,女9例;年龄最小2.2个月,最大46岁。14例均有不规则发热,以中等度发热和高热常见。神经精神症状以头痛、抽搐、反复发作的一过性意识障 相似文献
3.
<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病情复杂、凶险,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浆置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PE的实施、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12例TTP中特发性8例,继发性4例,均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MHA)表现、血小板显著减少、明显的神经征象、肾脏损害和发热.给予PE、血浆输注(PI)及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1例PI2000(400~5400)ml,PE2~10次(中位数2次),12例PE血浆4900(2900~25000)ml;11例PI PE血浆总量3300~27000ml.2例>20000ml者5(3~22)d起效.生存率83.3%,特发性、继发性各1例死亡(1例与PE相关).结论 重症TTP者应及早行PE或PI PE及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以提高缓解率和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患者,47岁,1月前无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瘀点、瘀斑、逐渐加重的头昏、乏力。入院前3天出现言语混乱,幻视,幻听,两次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在外院用过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静滴等治疗无好转,查血发现贫血,血小板少,转入我院。查体:T37.0℃,BP95/55mmHg,HR90次/分,R20次/分,贫血貌,神清,反应迟钝,双疃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无黄疸,全身无皮肤瘀点、 相似文献
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TTP)又称Moschcowitz综合征。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双下肢大静脉血栓特殊表现型的TTP少见,报告1例如下。患者,女,28岁。主因皮肤紫癜3个月伴发烧、头痛、间断酱油色尿20天入院。3个月前因床上喷DDV杀虫剂,次日皮肤出现紫癜、牙龈出血、右下肢肿痛、行动受限。血小板50×10~9/L。口服强地松、氨肽素后症状稍缓解。入院前20天发烧(38~39℃)、头痛、间断酱油色尿、皮肤紫癜、牙龈出血加重。查体:体温37.2℃,血压16/10kPa。贫血貌,四肢皮肤及静脉穿刺周围大片紫癜及瘀斑,左下肢由臀部至足背明显指凹性浮肿伴压痛,右下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0岁。近4日无何诱因恶心、呕吐,吐物为咖啡样,黑便、鼻衂、皮肤片状出血斑,双眼睑浮肿,尿量每日700ml 左右、色深黄。于1998-02-08突然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神志不清,急诊入院。体检:体温37.5℃,脉搏118/min,血压21.3/12kPa(160/90mmHg),呼吸24/min。贫血貌、神志不清、双下肢有大小不等散在瘀斑及出血点。巩膜轻度黄染、双瞳孔等大、对光反应差。颈有抵抗感。心率快,双肺呼吸音清晰,肝、脾未触及。右侧肢体无自由运动,右侧巴彬斯基征(+)。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11.0×10~9/L,血小板16×10~9/L,网织红细胞5.2%,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医药指南》2016,(25)
目的探讨采用血浆置换方法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28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针对所有TTP患者临床选择血浆置换的方法进行治疗。完成6个月的治疗后,通过同治疗前患者的PLT(血小板计数)水平、BUN(尿素氮)水平、Hb(血红蛋白)水平、LDH(乳酸脱氢酶)水平以及TBIL(总胆红素水平)进行对比以突出血浆置换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完成治疗后,同治疗前进行比较,TTP患者的PLT水平以及Hb水平表现为显著的提高(P<0.05);同治疗前进行比较,TTP患者的BUN水平、LDH水平以及TBIL水平治疗后表现为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针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采用血浆置换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在改善患者的PLT、BUN以及Hb等系列指标水平方面发挥显著效果,最终显著提高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浆置换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11例TTP患者均诊为原发性。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24~65岁,中位年龄37.8岁。确诊前病程7~20d,平均12d。10例为初发,1例复发。应用双泵或者日本旭化成IQ Auto Plasma血浆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原则上采用每天1次血浆置换连续进行强化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神志转清、胆红素下降、血小板〉80×10^9/L或者升高超过50×10^9/L)再进行第2阶段的巩固治疗。其中4例患者共进行3次血浆置换,病情稳定后改为输新鲜冰冻血浆及其他内科治疗;5例患者进行了4次血浆置换,为连续2~3次强化治疗稳定后进行1~2次强化治疗;2例患者进行5次血浆置换。结果所有患者在进行第1次血浆置换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志好转,血小板较治疗前上升。10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其中1例患者出院时血肌酐仍轻度升高,妊娠患者在经3次强化治疗病情稳定后顺利行剖宫产手术,新生儿健康,之后又进行2次巩固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10例患者在停止治疗时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血小板〉80×10^9/L。死亡1例男性患者,共进行4次血浆置换。该患者进行第1次血浆置换时处于昏迷状态,伴有烦躁、抽搐,血小板5×10^9/L,有明显出血倾向。在第1次治疗后神志有所好转,血小板上升至15×10^9/L,连续3次治疗后神志转清,血小板上升至38×10^9/L,后患者要求回当地继续血浆置换治疗,但出院后8d中并未再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其他内科治疗不详),病情再次加重,血小板下降至8×10^9/L,意识昏迷,再次住院行1次血浆置换后效果不佳后放弃治疗,死于出血。结论血浆置换,尤其是早期充足的血浆置换对TTP的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血浆置换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TTP行血浆置换患者20例,其中11例作为观察组,9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措施.对照组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数、血红蛋白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Hb、PLT、LDH、BUN和间接胆红素分别为:(79.23±2.45)g/L、(197.23±23.97)×109/L、(173.87 ±45.38) UL、(7.98±1.25) mmol/L和(9.87±5.69) mol/L;而对照组Hb、PLT、LDH、BUN和间接胆红素分别为:(56.32±3.54) g/L、(129.87±32.68)×109/L、(2678.21±65.49) UL、(10.57±2.09) mmol/L和(15.48±6.08) mol/L,两组各项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利于TTP行血浆置换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我院收治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报告如下。患者女,20岁。入院前15天因头晕,乏力、微热,自服安乃近2片,脸色逐渐黄染,尿色加深,食欲减退,头晕,心悸,肢体发麻,遂于1986年1月30日就诊收住传染科。体检:T39℃,P124次/分,BP110/80mmg。精神萎靡。皮肤巩膜黄染,无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软,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Hb7.0g%,WBC 7200/mm~3,N64%,L36%。 相似文献
14.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少见病,临床易被忽视而造成误诊。现报告1例如下: 患者男,29岁,首次于1982年3月5日因脾大16个月,头晕11个月收住上海新华医院。体检除脾肋下1cm处余无异常。诊断为(1)缺铁性贫血,(2)脾功能亢进。对症治疗42天,血清铁上升至94ug%,脾功能亢进无变化出院。3个月后皮肤粘膜逐渐出现散在的出血点及淤斑,间歇性鼻衄伴深黄色尿1年于1983年11月14日再次入院。查血常规Hb95g/L、RBC2.8×10~(12)/L、WBC3.2×10~9/L、BPC76×10~9/L。骨髓报告:增生活跃.粒:红=2.8:1,粒红系正常。巨核细咆全片37个,原巨核细胞2个,幼巨核细胞6个,巨核细胞过渡型26个,巨核细胞成熟型2个,裸核型1个,成熟期巨核细胞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41岁。于入院前5d出现畏寒、发热,测体温39℃,伴头晕、恶心、呕吐,以“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转院前1d突然出现晕厥、抽搐、烦躁不安,同时发现全身皮肤粘膜出血点及出血斑,即查血常规:RBC2.89×1012/L,Hb81g/L,WBC13.4×109/L,N0.824,L0.176,PLT52×109/L;尿常规示:浓茶色,BLD ,PRD ;肾功能、生化正常。拟诊为:①流行性出血热(EHF)?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给予头孢他定、20%甘露醇、西地泮、苯巴比妥等药物抗感染、脱水及镇静治疗5d无效,而急诊转入我院感染科。入院查体:体温38.5℃,血压122/75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1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 TTP)是一种少见的综台征,其临床特点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肾脏损害等。现将1例报告如下。郑××,男,31岁。因畏寒,发热、齿龈出血及皮肤紫癜20余天于1982年10月22日入院。10多年前因外伤致右眼失明。体检:T37℃,BP128/76mmHg,神志清楚,贫血外观。胸部及双下肢皮肤可见大量散在紫癜,巩膜轻度黄染。右眼外伤性白内障。心肺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感染相关重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的治疗效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对7例感染相关重症高龄老年TTP患者行同型新鲜冰冻血浆置换治疗,置换量为40ml/kg。观察置换前后患者血液分析、血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抗体和单核-巨噬细胞来源的炎性因子的变化。血浆置换后联合抗生素和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及抗凝等对症治疗,与单纯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的3例TTP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精神症状明显改善,皮肤及巩膜黄染显著消退,血小板计数升高,胆红素、LDH、血小板抗体和IL-1、IL-6、TNF-α和IFN-γ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血浆置换1周后,7例患者感染完全控制,外周血象、血生化和尿检基本正常。结论血浆置换能迅速改善感染相关的重症高龄TTP患者的内环境,去除体内的炎性因子和自身抗体等大分子物质,补充正常人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其它凝血物质,减轻对患者脏器损伤的程度,增进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患者男、36岁,因头痛、腰酸痛,皮肤及巩膜发黄、酱油样尿、皮肤紫斑一月,高热神昏、左侧肢体发麻、活动不便、言语不清一周于1982年10月15日入院。查体:T39.4℃,血压120/80,神志朦胧,精神萎糜,贫血貌。巩膜、皮肤轻度黄染。胸部及两下肢可见紫斑及散在性出血点,压之不退色。瞳孔等大,颈软,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心肺正常。肝助下2cm,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