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选择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43例宫颈癌患者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盆腔淋巴结清扫依次剔除双侧髂总、髂外、腹股沟深、髂内及闭孔5组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明确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盆腔淋巴结转移35例,占24,5%。其中闭孔淋巴结转移29例,占82.9%,转移率为20.3%(29/143)。35例中仅有1组淋巴结转移的22例(62、9%),其中18例为闭孔淋巴结转移。闭孔淋巴结阴性而其他淋巴结阳性者仅6例(17.1%)。髂淋巴结转移12例,占34.3%,转移率为8.4%(12/143)。闭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其他组之和(P〈0.01)。右侧淋巴结转移率为20.3%(29/143),高于左侧的11.2%(16/143),P〈0.05。ⅡB期、肿瘤浸润宫颈间质深度〉1/2、肿瘤病灶〉4cm者淋巴结转移率高,而患者年龄、肿瘤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闭孔淋巴结是宫颈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次是髂淋巴结。是否可以仅对有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患者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或仅对闭孔及髂淋巴结进行选择性切除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清除数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系统性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ammation index,SII)与早期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开腹或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早期子宫颈癌患者162例,根据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将162例患者分为转移组37例和未转移组125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NLR、PLR、SII的最佳截断值;运用卡方检验分析NLR、PLR、SII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早期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早期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62例患者中,有37例患者盆腔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2.8%。单因素分析得出,盆腔淋巴结转移与NLR≥1.7、PLR≥126.6、SII...  相似文献   

4.
子宫颈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徐志强,于世英,李淋,吴人亮本研究对56例子宫颈癌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56例子宫颈癌患者,平均年龄55岁。临床分期:I期3例,II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及相关高危因素,为指导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71例行根治性手术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或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71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9.10%,其中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临床分期、SCCAg>4μg/L、深肌层浸润、宫旁浸润(P<0.05)是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宫颈癌各组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是最易受累的部位。结合临床病理因素,研究影响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可以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为临床是否切除盆腔淋巴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418例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18~69岁,孕次0~11次,产次0~5次,体质量指数15.15~32.42 kg/m2。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及阴道不规则流血多见,分别占43.78%(183/418)及31.10%(130/418)。临床分期以ⅠB1期为主,有244例(58.37%);组织学类型以子宫颈腺癌普通型为主,有219例(52.39%)。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7.46%(73/418)。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旁浸润、切缘浸润、阴道浸润、宫体浸润、输卵管转移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IGO临床分期Ⅱ期(OR 3.658,95%CI 1.950~6.680)、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OR 4.962,95%CI 2.110~11...  相似文献   

7.
子宫颈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勇  蔡树模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12):718-721,I045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腺癌及鳞癌各39例癌组织标本中nm23-H1基因表达,采用统计学X^2检验方法,对nm23-H1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腺癌与鳞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6%和39.2%,在腺癌病例中,I期的阳性率为61.1%,高于Ⅱ期的28.6%,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复发组的阳性率为21.5%,低于无得发组的  相似文献   

8.
的诊断标准时,计算CT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0%和93.5%;以盆腔CT影像上单侧淋巴结清晰且最大直径≥15 mm或有中心性坏死为淋巴结CT阳性的诊断标准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3.8%和99.0%.结论 螺旋CT检查对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特异度较高,以淋巴结最大直径≥10 mm为诊断标准时敏感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用于子宫内膜癌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目的 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治疗的作用。方法 分析行清扫术者104例,分别比较各种临床病理因素的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淋巴结行清扫术与非清扫术的5个生存率。结果 临床Ⅰ期子宫膜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4.4%。深肌层浸润及低分化癌(G3)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升高,分别为37.3%及37.8%。临床Ⅰ、Ⅱ期患者盆深淋巴结转移与非转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9%及74.2%,差异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Q-PCR和PCR-ELISA方法检测61例Ia~IIb期宫颈癌组织和盆腔淋巴结HPV载量和端粒酶活性表达,并与常规病理结果比较。同时取15例良性疾病患者的淋巴结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各种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宫颈癌淋巴结HPV16/18和端粒酶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病理阳性率(P<0.01),对照组淋巴结HPV16/18和端粒酶均为阴性。常规病理阳性的淋巴结HPV16/18拷贝数和端粒酶活性高于病理阴性的淋巴结,但低于原发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HPV16/18和端粒酶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0,P<0.01)。临床分期晚和癌灶浸润深的患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与常规病理相比,采用FQ-PCR和PCR-ELISA技术检测HPV和端粒酶活性表达能显著提高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规律,为其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术和术后个性化放疗临床靶体积(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的勾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472例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早期(Ⅰ A1~ⅡA2)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  相似文献   

12.
子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994年1月至2001年12月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标准其临床分期为I b1~II a期的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共124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其复发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3%、61.4%;总复发率为39.5%(49/124),其中复发部位明确的41例患者(盆腔内、盆腔外和盆腔内外同时复发患者分别为25、13和3例)中盆腔内复发率(61.O%,25/41)显著高于盆腔外复发率(31.7%,13/41;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P=0.035).根据这一因素,将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为低危组(髂总淋巴结无转移,104例)和高危组(髂总淋巴结转移,20例),其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4%和2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低危组盆腔内复发率为22.1%(23/104),高危组为25.0%(5/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盆腔外复发率为7.7%(8/104),高危组为40.O%(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以盆腔内复发为主,而其中髂总淋巴结转移者以盆腔外复发为主.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前哨淋巴结检测对预测早期子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评价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LN)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早期宫颈癌(临床分期Ⅰa-Ⅱa期)患者28例,于术前约18h,分别于宫颈10点及2点处黏膜下注射37MBq(0.4ml)的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的右旋糖酐(^99mTc—DX),即刻行淋巴核素显像。次日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清扫术。手术标本随即行γ探测仪体外探测识别SLN,解剖出SLN后单独送检,病理检查结果与非前哨淋巴结(NSLN)进行比较。结果 28例患者中27例(96%)识别出SLN。手术标本共取得814枚淋巴结,其中123枚为SLN。SLN集中分布于盆腔的髂内、外血管周围及闭孔区。6例(21%)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共11枚转移淋巴结均为SLN,无假阴性情况出现。结论 SLN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性,临床应用价值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支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对经盆腔腹膜外间隙穿刺插管进行化疗的可行性及其对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秒转移的疗效进行探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于盆腔腹膜外间隙注入5-氟脲嘧啶及伊索显混合剂后,注药部位局部细胞形态无改变,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注药后X线摄片,可见髂外、髂内、闭孔、腹股沟深及大部分髂总淋巴结所在位置均包括在药物分布范围之内,重复给药,药物人布不变;(2)注药后48小时内,注药侧淋  相似文献   

15.
妇科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科恶性肿瘤中,宫颈癌淋巴转移的主要部位是闭孔、髂内及髂外淋巴结;宫体癌主要为盆腔;原发上皮性卵巢癌以盆腔、髂内和髂外淋巴结频度高,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行清扫术是近年提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Ⅰ,Ⅱ期子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Ⅰ、Ⅱ期子宫颈癌转移淋巴结的治疗方法。方法:84例全部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8例腹主动脉旁转移者也行系统性淋巴清扫。84例中,采用输尿管外侧游离法者45例,采用Wertheim-Meigs法者39例。40例术前行淋巴造影和染色。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和化疗。结果:随访5年以上者77例,存活率为71.4%。1个淋巴结转移者存活率为85.7%,2个以上转移者为63.3%;淋巴造影者存活率为80.0%,无淋巴造影者为62.2%。行输尿管外侧游离法者主韧带淋巴结复发率为2.2%,行Wertheim-Meigs法为17.9%;腹主动脉区转移者存活率为52.9%。结论:输尿管外侧游离法切除主韧带及其淋巴结、术前淋巴造影和染色以及腹主动脉区淋巴清扫,均可减少转移淋巴结残留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贫血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54例FIGO分期ⅠB~ⅡA期的子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将患者分为贫血组(HB<110g/L)和非贫血组(HB≥110g/L),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差异,并作相关生存分析。结果 99例(21.8%)子宫颈癌患者术前伴有贫血。贫血与FIGO分期晚(P=0.001)、肿瘤大于4cm(P<0.001)、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VSI,P=0.028)、宫旁浸润(P=0.030)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1)均显著相关,并且是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和88%(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贫血(P=0.027)、LVSI(P=0.002)和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1)是早期子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贫血与ⅠB~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且预示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术(SLNB)用于宫颈癌早期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 Med、Embase、Medline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2001~2013年国内外关于SLNB确定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的研究,用Meta分析的相关软件Meta Disc1.4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筛选出文献11篇,患者共581例。最后合并的早期宫颈癌SLNB的敏感度为0.86(95%CI 0.78~0.91),特异度为0.98(95%CI 0.97~0.99)。结论:合并后早期宫颈癌SLNB的敏感度、特异度较高,其对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初治、经全面手术病理分期、病变局限于子宫体的263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3例患者中,21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7.9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中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非子宫内膜样癌、血管淋巴间隙受累(LVSI)、血清CA125≥35U/L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深肌层浸润和肿瘤中、低分化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14/21)及99.2%(240/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早期子宫内膜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低,深肌层浸润及肿瘤中、低分化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子宫颈癌的化学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子宫颈癌的手术和放射治疗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失败人们试行各种形式的化疗。许多研究表明,化疗对子宫颈复发和转移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可能有益于子宫颈癌早期高危患者;盆腔动脉插管化疗可能优于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