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术式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的价值。方法:贲门癌手术中利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达到恢复食管胃连接部的生理功能,从而起到抗食管反流的目的。手术后通过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检查来评定其抗反流效果。结果:全组82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其中10例有反流症状,反流率12.2%。对照组53例,有反流者22例,反流率41.5%。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反流率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该术式具有较好的抗反流作用,而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预防食管胃连接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反流的价值。方法食管胃连接部癌根治术中利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使其接近恢复食管胃连接部的生理解剖。术后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来评定其抗反流效果。结果实验组51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其中6例有反流症状,反流发生率11.8%;对照组51例,有反流者22例,反流发生率43.1%。两组反流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该术式具有较好的抗反流作用,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抗返流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 ,将 10 0例分为实验组 (抗返流组 )和对照组 (无抗返流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食管胃吻合法 ,实验组加抗返流术 ,即 :食管胃单层吻合后 ,再将胃壁呈斜形向上套在吻合口外建立Gubaroff瓣 ,并将胃大弯侧向上提 1 5~ 2 0CM与纵隔胸膜固定形成His角。结果 实验组 :无返流 4 4例 ,有返流 6例 ;对照组 :无返流 4例 ,有返流 4 6例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说明实验组抗返流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本组研究实验组在常规食管胃吻合的基础上加抗返流术 ,建立了Gubaroff瓣和His角 ,取得与Nissen术等同样的抗返流效果 ,是良好的抗返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贲门癌根治术抗返流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随盲对照研究。将100例为实验组(抗返流组)和对照组(传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食管胃吻合法,实验组加抗返流术。即:残胃断端间断全层缝合后,残胃距顶端4cm处做一荷包缝线,将缝线以上的胃内翻入胃腔形成瓣膜,第四排用大网膜包绕吻合口,使食管与胃后壁形成锐角。结果:实验组:无返流43例,有返流7例;对照组:无返流6例,有返流44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实验组抗返流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组研究实验组在常规食管胃吻合的基础上,设立了一抗返流瓣膜,并重建His角,取得了良好的抗返流效果,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1987年12月~1994年12月,作者对193例贲门癌患者行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端侧吻合加胃底折叠术,与同期贲门癌手术,食管-胃端端吻合术相比较,其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前者分别为0、3.6%和6.5%,后者分别为2.5%、7.0%和17.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食管-胃端侧吻合加胃底折叠术不仅具有抗返流作用,而且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也低于食管-胃端端吻合术,是一种较理想的贲门癌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预防贲门切除后返流性食管炎的措施。方法 :对 12 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施行传统食管胃吻合与食管胃吻合附加胃底折叠。结果 :实验组抗返流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食管胃吻合附加胃底折叠囊状瓣成形术是贲门切除后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抗返流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968例食管(贲门)癌手术吻合器重建术后吻合口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968例食管(贲门)癌手术行吻合器重建食管胃吻合口状态的术后观察及并发症分析。本组食管癌455例,贲门癌513例,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0.83%,吻合口狭窄0.41%,5年生存率30.5%,10年生存率20.5%,通过用食管胃造影及胃镜的术后观察吻合口状态的动态变化,认为吻合口直径平均21mm,吻合口随术后时间的延续无逐渐狭窄的改变。吻合口周缝钉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脱落,胃包套吻合口起到了一定抗返流作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重建吻合口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贲门癌根治术抗返流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 ,将 10 0例分为实验组 (抗返流组 )和对照组 (传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食管胃吻合法 ,实验组加抗返流术。即 :残胃断端间断全层缝合后 ,残胃距顶端 4cm处做一荷包缝线 ,将缝线以上的胃内翻入胃腔形成瓣膜 ,第四排用大网膜包绕吻合口 ,使食管与胃后壁形成锐角。结果 实验组 :无返流 43例 ,有返流 7例 ;对照组 :无返流 6例 ,有返流 44例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说明实验组抗返流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本组研究实验组在常规食管胃吻合的基础上 ,设立了一抗返流瓣膜 ,并重建His角 ,取得了良好的抗返流效果 ,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预防贲门切除后返流性食管炎的措施。方法:对12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传统食管胃吻合与食管胃吻合附加胃底折叠。结果:实验组抗返流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食管胃吻合附加胃底折叠囊状瓣成形术是贲门切除后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抗返流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全胃切除术治疗胃底贲门癌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治疗胃底贲门癌的合理性和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6月-2006年6月对98例病变较晚的胃底贲门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开腹手术48例,胸腹联合切口50例,全部采用食管-空肠Roux-y吻合,根治性切除86例,姑息性切除12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2例,肺部并发症2例,返流性食管炎3例,膈下脓肿1例,无吻合口狭窄、乳糜胸及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2%(8/98)。结论: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胃底贲门癌比较理想的重建术式,病变切除范围广,淋巴结清扫彻底,具有一定的代胃功能和较强的抗返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在管胃的基础上重建贲门(人工贲门)、胃底(人工胃底)探讨手术方式对预防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3例食管癌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单纯管胃组(37例)和管胃+抗反流组(36例),分别在术后的1、6、12个月对患者术后的反流症状、上消化道造影、24 h pH值监测及胃镜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反流症状、上消化道造影、胃镜等结果 提示管胃+抗反流组与管胃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24 h pH值测定术后1个月、6个月的总反流数,术后1个月、6个月的反流>5 min数,术后6个月、1年的pH值<4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管胃+抗反流组抗反流效果总体优于单纯管胃组.其中管胃+抗反流组无吻合口瘘出现,但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要高于管胃组(19.4%vs 10.8%).结论 管胃+重建贲门、胃底术式较单纯管胃术式能更好地控制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且降低了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1999-2 0 0 1年 ,我院 2 8例患者在手术切除贲门食管癌中采取食管胃 (底 )黏膜活瓣分层吻合术 ,术后临床观察 ,随访食道吞钡、胃镜 ,作pH值返流实验。未发现吻合口瘘、狭窄及返流。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食管胃底黏膜活瓣分层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靠且能避免吻合口并发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贲门癌手术中斜行套叠再造胃底His角的抗反流远期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患者给予斜行套叠再造胃底His角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机械吻合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12个月的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24h胃肠功能动态pH<4的时间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率、pH<4的反流次数、>5min的反流次数和最长反流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0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斜行套叠再造胃底His角治疗贲门癌能有效阻止反流的发生,减少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0 引言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是吻合口三大并发症.我科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手术切除贲门癌106例,采用派尔特FLSL 90闭合器制作管状胃重建胃底,FCSL W26吻合器吻合,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87年本院采用改良食管胃前壁吻合术加胃壁折叠缝合治疗食管、贲门癌35例,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及反流性食管炎,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5例中,男26例,女9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42岁。贲门癌20例,食管下段癌11例,中下段癌4例。行弓下吻合31例,弓上吻合4例。术后并发肺炎、单纯性脓胸各1例。手术方法:病变切除后,游离胃大小弯侧至幽门部,保留胃大弯侧血管弓。游离正常食管4~5 cm,在胃底(或残胃)的最高  相似文献   

16.
食管胃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启明  周乃康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19):1136-1139
食管癌或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食管胃的压力测定,结果显示吻合口上方的静息压高于吻合口下方的静息压。食管24小时pH监测表明术后胃食管反流是客观存在的。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患者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不因机械吻合或手工吻合而异。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食管24小时pH监测是最敏感的观察方法。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反流的治疗主要应用促动力药和粘膜保护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决中下段食管癌手术的反流问题,分析不均等黏贴包盖吻合口法重建小胃底的抗反流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不均等黏贴包盖吻合口法抗反流组(A 组)256 例,与同期未行抗反流包埋的对照组(B 组)240 例做术后随访对比,分析两组吻合口反流情况。结果:不均等黏贴包盖吻合口法包埋吻合口,重建小胃底,行胸内食管胃吻合在防止吻合口反流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吻合者,经Ridit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不均等黏贴包盖吻合口法包埋吻合口,重建小胃底,行胸内食管胃吻合在防止食管胃吻合口反流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对 2 32例贲门癌患者采用食管全层与胃黏膜单层套入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术后无吻合口瘘 ,3个月内X线食管钡餐造影摄片 ,钡剂通过顺利 ,吻合口宽大 ,直径均在 1.3cm以上 ,头低脚高位 ( 6 0°)无钡剂返流 ,术后 6个月经纤维食管镜检查 ,从吻合口以上被套入胃壁内 3cm长的食管腔呈关闭状 ,并可见突起延伸的黏膜皱襞 ,镜身均能顺利通过吻合口 ,其中 14例食管有较轻微的黏膜充血、水肿 ,9例黏膜面有轻度凸凹不平变化 ,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 9 9% ,术后随访 1~ 2年均无明显的胸骨后烧灼感、刺痛和咽下困难及进食呕吐等。初步临床实践体会 ,贲门癌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时 ,采用本吻合法层次清晰 ,缝合准确 ,抗张力强 ,吻合口径宽大、柔软 ,对预防吻合口瘘和狭窄有显著效果 ,同时具有一定的抗返流作用 ,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贲门癌切除胃腔内食管胃吻合术的方法及并发症预防。方法:对61例贲门癌切除胃腔内食管胃吻合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发生,其优点为:(1)吻合在胃腔内进行,使吻合口全周作完全内翻缝合。(2)食管胃粘对合整齐。(3)暴露好,吻合准确可靠。(4)操作简便易掌握。(5)贲门癌切除术后残胃小,采用此方法胃包套容易。结论:术术式是一种理想的食管重建方法,在预防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发生,降低手术死亡,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胃黏膜下层食管胃黏膜单层吻合的抗返流作用。方法 412例食管下段癌、贲门癌患者,按肿瘤根治要求切除,残胃残端予以闭合器关闭,胃体部大弯侧作黏膜下隧道,长3.0 cm,宽3.0 cm;游离食管末端黏膜层,食管黏膜穿入胃壁隧道内与胃黏膜层吻合,食管肌层与隧道入口处胃壁浆肌层间断缝合,隧道出口胃壁浆肌层切口间断缝合关闭隧道。结果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2例有少量反酸,其中68例患者行纤维胃镜检查:吻合口上3~4 cm处食管呈关闭状态,黏膜无充血水肿及糜烂,血管纹理清晰。食管黏膜活检按Menin氏标准分级:0、Ⅰ、Ⅱ级分别有10例(14.7%)、47例(69.1%)和11例(16.2%),无Ⅲ级病例。食管液pH值测定,pH值为6.5、7.0、7.5分别有13例(19.1%)、46例(67.7%)和9例(13.2%)。结论经胃黏膜下层食管胃黏膜单层吻合适于病变小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具有良好地抗返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