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IL-18、IFN-γ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9例CHB患者血清IL-18、IFN-γ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CHB患者血清IL-18、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其升高水平依次为重度>中度>轻度,以CHB重度增高最为显著;血清IL-18、IFN-γ水平与血清ALT、TBil呈正相关(P<0.01或P<0.05);HBeAg阴性组血清中IL-18水平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P<0.001),而IFN-γ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IL-18、IFN-γ参与了CHB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且与肝炎的病情变化密切相关,检测血清IL-18、IFN-γ水平有助于了解肝组织炎症活动及肝细胞损伤程度.同时,IL-18在抗病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干扰素-α(IFN—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的诱导表达差异,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52例门诊和住院CHB患者,聚肌胞苷酸(Poly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CHB组患者PBMC,取培养上清利用病毒保护试验测定IFN—α2b治疗前后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同时用脂多糖(LPS)体外刺激不同组PBMC,RT—PCR检测PBMCIL-18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干扰素治疗应答组(n=13)和无应答组(n=27)PBMC分泌的干扰素生物学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20)(均P〈0.01)。应答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1个月时已显著高于无应答组(P〈0.01);无应答组干扰素活性始终处于低下水平。治疗前,应答组和无应答组PBMC IL-18 mRNA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应答组IL-18 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1个月时也著显高于无应答组(P〈0.01),无应答组IL-18 mRNA水平始终较低。PBMC IFN—α活性和IL-18 mRNA水平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922,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和IL-18,但应答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表达能力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8IL-4、TFN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IL-18、IL-4、IFNγ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5例正常人,35例慢性乙型肝炎,4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IL-4、IFNγ的水平。结果发现1.IL-18、IL-4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IFNγ慢性肝炎与慢重肝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IL-18、IL-4生存组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IFN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重型肝炎重症期与康复期比较,IL-18、IFNγ康复后均显著性下降(P〈0.05);4.慢重肝组IL-4与IL-18呈正相关(r=0.6,P〈0.01);IL-4与IFNγ呈正相关(r=0.54,P〈0.01),TL—18、IL-4、IFNγ参与了重型肝炎的发病及转归过程,在慢性重型肝炎的免疫病理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IL-18BP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8及其结合蛋白(IL-18B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及乙肝后肝硬化(肝硬化)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30例CHB患者、63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8、IL-18BP及TB、ALT、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反应蛋白(CRP)水平,另设对照组20例。结果CHB及肝硬化患者IL-18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IL-18水平亦高于对照组;IL-18水平与TB、CRP和AST呈正相关,与PTA呈负相关;IL-18BP与IL-18、TB、AST水平呈正相关,与PTA呈负相关。结论IL-18、IL-18BP参与了宿主对HBV的免疫应答,IL-18的作用受IL-18BP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过程中细胞因子IL-l0、IL—12、IL—18和IFN-γ血清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5例健康人均于清晨空腹采血以双抗夹心EHSA法检测IL—10、IL—12、IL—18和IFN-γ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IL-l2、IL-l8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IL—12、IL-l8和IFN-γ水平较轻中度患者显著增高(P值分别〈0.01,〈0.01,<0.05);HBeAg阴性组IL-l2和IL—18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P值分别<0.05和<0.01),而IL—10和IFN-γ则无明显变化;上述各因子均与血清ALT、T—Bil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0.588、0.477,0.520、0.612,0.545、0.855,0.606、0.864),IL—12还与HBVDNA量呈显著负相关(r=—0.5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异常的细胞免疫应答,IL—10、IL-l2、IL—18和IFN-γ均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且与肝炎的病情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免疫功能特异性损伤,最终导致HBV感染的慢性化。现代研究表明,激活的特异性炎症细胞及其所释放的细胞因子IFNγ、IL-4,在病毒清除及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对免疫调控系统(特别是IFNγ、IL-4等)也产生广泛的影响。就近年来中西医有关CHB免疫机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中医药从免疫调控角度打破CHB的免疫耐受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作用及体外对转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的人肝癌细胞系2.2.15(HepG2.2.15)细胞HBV DNA分泌的影响。方法 分离25例正常人及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PBMC,在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及不同浓度IL-18刺激下培养72h,收集其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试验办法检测其中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收集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PBMC,与已培养了24 h的HepG2.2.15细胞共孵育,经过不同浓度的IL-18刺激培养96h后,收集其培养上清液,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的含量。结果 PBMC在HBcAg联合0.2、1.0、5.0ng/ml的IL—18刺激下,慢性肝炎组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0.2ng/ml组:t 11.7,P<0.01;1.0ng/ml组:t-16.19,P<0.01;5.0ng/ml组:t-20.12,P<0.01);在HBcAg联合IL-18和IL-12刺激下,慢性肝炎IFN-γ的水平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1313.20±187.76)pg/ml和(390.75±43.23)pg/ml,t—23.94,P<0.01;在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中,单独HBcAg刺激组与HBcAg联合不同浓度的IL-18刺激组相比,联合刺激组的IFN-γ的水平均较单独刺激组增高;HBcAg联合IL-18刺激组与联合IL-12和同一浓度的IL-18刺激组相比,IFN-γ的水平后者显著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HBV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分泌IFN-γ、IL-6水平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清HBVD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定,PMBC分泌IL-6、IFN-γ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S-ELISA)测定。结果治疗前CHB患者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拉米夫定治疗后HBV高、中载量组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和P〈0.05),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和P〈0.05),治疗后中、低载量组IFN-γ水平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6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INFγ水平变化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r=0.89,P〈0.001),IL-6水平变化与HBVDNA载量和ALT呈正相关(分别为:r=0.92,P〈0.001;r=0.74,P〈0.001)。结论不同HBVDNA载量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应答与IFN-γ、IL-6水平程度有关,IFN-γ和IL-6的含量能较好的反映TH1/TH2的水平,且可以作为CHB疗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肝炎患者血清IL—2、IFN—γ和IL—10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IL-2、IFN-γ和IL-10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9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FN-γ和IL-10水平,动态观察45例接受免疫增强剂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及IFN-γ水平平均明显升高(P<0.01);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增强剂治疗获得完全应答反应的患者治疗期间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IL-10水平下降(P<0.05)。无应答者治疗过程中上述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结论:Th1型免疫应答对机体清除病毒起关键作用。Th2型免疫应答与感染慢性化及疾病持续发展有关,免疫治疗可使部分Th2型免疫应答占优势的慢性肝炎患者转化为Th1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L-4、γ-干扰素(IFN-γ)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5例支气管哮喘(病情为中度20例、轻度15例)患者(观察组)及10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血清IL-4I、FN-γ水平I,FN-γ/IL-4。结果观察组中度患者IL-4水平高于轻度患者和对照组I,FN-γI、FN-γ/IL-4低于轻度患者和对照组;轻度患者IL-4高于对照组I,FN-γI、FN-γ/IL-4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动态监测IL-4I、FN-γ变化对于判断哮喘患者的病情、病程、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探讨阿德福韦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选择参加阿德福韦酯Ⅱ期临床试验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阿德福韦酯治疗前、治疗4、12、24、48周末患者血清IFN-γ和IL-18水平,以及HBV DNA及AL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IFN-γ及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HBV DNA水平逐渐降低,各检测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在治疗4周时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然后逐渐下降直至正常。IFN-γ及IL-18水平逐渐升高,在12周时达到高峰(P<0.01),然后逐渐降低。完全应答组治疗前INF-γ和IL-18水平高于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P<0.01)。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组治疗后INF-γ和IL-1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而无应答组IFN-γ和IL-1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除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外,可促进Th1型细胞因子分泌,调动机体对HBV的细胞免疫,有利于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干扰素-α(IFN-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的诱导表达差异,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52例门诊和住院CHB患者,聚肌胞苷酸(Poly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CHB组患者PBMC,取培养上清利用病毒保护试验测定IFN-α2b治疗前后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同时用脂多糖(LPS)体外刺激不同组PBMC,RT-PCR检测PBMCIL-18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干扰素治疗应答组(n=13)和无应答组(n=27)PBMC分泌的干扰素生物学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20)(均P<0.01)。应答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1个月时已显著高于无应答组(P<0.01);无应答组干扰素活性始终处于低下水平。治疗前,应答组和无应答组PBMCIL-18mRNA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应答组IL-18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1个月时也著显高于无应答组(P<0.01),无应答组IL-18mRNA水平始终较低。PBMCIFN-α活性和IL-18mRNA水平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922,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和IL-18,但应答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表达能力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紊乱过程中患者血清IFN-γ/IL4分泌模式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36例SLE患者和32例健康人血清中IL-4和IFN-γ的水平,并结合补体C3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LE病人血清IFN-γ和IL-4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其IFN-γ/IL-4值呈两极化分布特点,以0.76为界,分为高值组(n=19,1.93±1.14)和低值组(n=17,0.53±0.09)(两组间比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值组该比值显著降低(P〈0.01),IL-4显著升高(P〈0.01),高值组该比值和IFN-γ显著升高(P均〈0.01);SLE患者病情活动期血清补体C3含量显著低于非活动期(P〈0.01),IL-4、IFN-γ和IFN-γI/L-4在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LE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模式复杂,不同患者可能分别表现为Th1或Th2优势,而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关。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及白细胞介素4、1 8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内毒素及细胞因子形成的免疫网络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发病中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拟对乙肝患者病程中血清内毒素、白细胞介素4、18(IL-4、IL-18)水平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作一初步研究,以探讨它们在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γ和IL-4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ELISA法分别检测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前,治疗后第3、6、9、12个月时的血清IFN-γ和IL-4水平.选取20名健康献血员作为健康对照.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HBeAg阳性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完全应答组IFN-γ水平为(21.03±4.44)ng/L,明显高于部分应答组的(13.85±3.92)ng/L及无应答组的(10.63±3.11)ng/L(t=7.56,t=11.87,均P<0.01);以IFN-γ为15.66 ng/L为界,治疗前IFN-γ高水平患者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低水平患者(31.0%比8.7%,x2=8.391,P<0.01),无应答率明显低于低水平患者(13.8%比52.2%,x2=4.256,P<0.01).治疗后完全应答组患者IFN-γ/IL-4接近或高于对照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低于对照组;HBeAg阴性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后IFN-γ/IL-4缓慢上升,但未达对照组水平.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增加IFN-γ释放,抑制IL-4释放,治疗应答程度与治疗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平衡的恢复及治疗前IFN-γ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及其与肝脏炎性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1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IF、IL-17和IL-10的含量,同时检测ALT、HBV DNA和HBV标志物。结果实验组ALT及HBV DNA在第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MIF、IL-17的含量在第4周开始出现明显升高,其后逐渐下降,而IL-10的含量在第12周时明显下降,其后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有效抑制HBV的同时,还能够调节MIF、IL-17和IL-10的平衡,减轻肝脏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2和IL-18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诊断明确的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1,治疗后达到稳定期COPD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2,40例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成年人血清作为对照组,常规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IL-6、IL-12和IL-18的表达。结果观察组中IL-6、IL-12和IL-18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IL-6、IL-12和IL-18的表达与病变分级及营养状态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IL-6、IL-12和IL-18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OPD患者血清中IL-6、IL-12和IL-18高表达,三者对病变的形成和进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测IL-12、IFN-γ和IL-10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9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FN-γ和IL-10水平,动态观察45例接受免疫增强剂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及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增强剂治疗获得完全应答反应的患者治疗期间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IL-10水平下降(P<0.05),无应答者治疗过程中上述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结论:Thl型免疫应答对机体清除病毒起关键作用;Th2型免疫应答与感染慢性化及疾病持续发展有关;免疫治疗可使部分Th2型免疫应答占优势的慢性肝炎患者转化为Th1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19.
哮喘患者IL-18、IL-12及IFN-γ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血清中IL-18、IL-12及INF-γ水平的变化及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口服强的松治疗1周前后和健康对照组者(20例)血清中IL-18、IL-12及INF-γ水平,并同时测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气道阻力占预计值的百分比(R5%)。结果IL-18水平急性发作期治疗前较治疗后、健康对照组为高(P〈0.01)。IL-12,IFN-γ水平分别在急性发作治疗前较治疗后、健康对照组为低(P〈0.01)。FEV1%下降和R5%升高(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清中IL-18与FEV1%、IL-12、IFN-γ呈负相关,与R5%呈正相关,血清中IFN-γ、IL-12与FEV1%呈正相关,与R5%呈负相关。结论哮喘患者血清IL-18水平升高,IL-12、IFN-γ水平下降,糖皮质激素可使IL-18水平下降,IL-12、IFN-γ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重叠组)、急性戊型肝炎患者(AHE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IFN-γ、IL-2、IL-10水平;分别采用实时荧光PCR和ELISA方法测定重叠组和CHB组的乙肝病毒(HBV)基因定量(HBV DNA)和HBV血清标记物;同时检测重叠组、AHE组和CHB组的主要肝功能指标。结果 重叠组IFN-γ高于CHB组和对照组,IL-10低于CHB组和对照组,IL-2高于CHB组(P〈0.05);CHB组IL-10高于其他3组(P〈0.05)。重叠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高于CHB组,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CHB组(P〈0.05)。重叠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HBV DNA阴性率高于CHB组(P=0.00)。重叠组组中HBV-DNA阴性者IFN-γ、IL-2水平高于HBV-DNA阳性者,IL-10水平低于HBV DNA阳性者(P〈0.01)。结论 IFN-γ、IL-2、IL-10参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肝细胞免疫损伤过程;IFN-γ、IL-2、IL-10可作为判断重叠感染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重叠感染后IFN-γ、IL-2可能影响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