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上巨虚穴对人体生物能量信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颖  陈仪琳 《中国针灸》2010,30(6):481-484
目的:研究针刺上巨虚穴对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胃肠及其他脏器疾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针刺双侧上巨虚穴,运用生物能量信息医学诊断仪分别观察针刺前及起针后10 min、1 h和24 h人体各部的能量变化。结果:针刺上巨虚穴不仅能够调整食道、胃、直肠等消化功能,也会影响肺、子宫/前列腺、胸腺、脊椎等其他器官功能,其带来的能量变化有升高和降低两种。针刺后1 h即达到变化的最大峰值。结论:①上巨虚调整肠腑的功能主要作用部位可能在直肠,对食道、胃的能量变化也有较大影响;②其他如胸腺、肺、生殖、脊椎等的能量变化揭示出上巨虚穴的主治作用可能超出现有的认识范围;③针刺产生疗效高峰在针后1 h。  相似文献   

2.
方法:以19例就诊者(男7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15岁)为对象,令其安静仰卧,用加速脉波仪SDP-100测定右手食指加速脉波(SPDTG),室温(24±1)℃,湿度为(55±9)%,检测后根据主诉进行针刺,治疗结束后再次测定SDPTG。SDPTG的波形用SDPTGAI(b-c-d-e/a·波高比(-b/a;c/a·d/a)、PTGAI等指标评价。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大鼠痛反应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头穴针刺对急性脑梗塞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Zea-longa线栓法在纯种(Wistar)大鼠身上复制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应用头穴针刺为治疗手段,同时以痛反应神经元(PEN/PIN)电活动为观察指标,观察梗塞前后和针刺后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变化。结果:梗塞后痛反应神经元(PEN/PIN)电活动减弱,针刺后痛反应神经元(PEN/PIN)的电活动增强。结论:头穴针刺能提高受损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对受损神经细胞的功能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5.
不同穴位针刺对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进  陈永斌 《陕西中医》2009,30(1):71-72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控制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5例,A、B两组患者均在检查前进行针刺操作,其中A组患者在胃镜检查前给予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穴位,B组患者在胃镜检查前给予针刺曲池、外关、阴陵泉穴位,C组为非针刺组不予针刺;3组均在胃镜检查前口服利多卡因药物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反应、血压和心率变化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在胃镜检查中的恶心呕吐、流涎、咳嗽、躁动等不良反应比非针刺C组显著减少(P<0.05),在血压和心率方面较非针刺C组稳定,而B组患者在胃镜检查中反应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穴位能有效控制胃镜检查引起的不良反应,且穴位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针刺反应是取得针刺效应的关键,在临床中要重视患者的针刺反应和针刺效应。对针刺效应及反应的涵义、机理及其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显示,针刺反应越强,治疗效果越好;而治疗效果好,针刺反应不一定就强。因此,临证时不能只一味追求针刺反应的强弱,而更应该注重针刺效应的优劣。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针刺的调整作用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由于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几乎都呈现近似昼夜节律,可以推测,不同时辰针刺对机体的效应亦不相同。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时辰针刺内关穴对健康青年男性收缩时间间期(STI)昼夜节律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一、观察对象健康在校学生24例,男性。年龄17~30岁,平均20.17±0.63岁。经体检均无心血管疾患。按子、卯、午、酉四个时辰随机分为4个时辰组,每组6人。每个时辰组再随机均衡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针刺医疗实践中经常遇到针刺腧穴后病人出现各种身体不适之针刺后遗反应,现代医学称其为医源性疾病,此种反应历代医家尽管尤为重视,并做了大量研究报道,在此我们将针灸临床遇到之实际问题和研究之心得介绍给大家,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9.
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量化针蜱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规律,方法:选用普通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手法,在健康人体进行一定量化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关系的探讨。结果:普通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手法在同侧商阳穴对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以升温效应为主,与针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对侧少商穴平补平泻手法对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以温度升高为主,与针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普通针刺手法尽管也有一定的穴位温度升高的趋势,但是与针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不同的影响,针刺手穴位温度的变化不仅具有循经性,而且具有全身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生物空间针刺医学”是将中国的易经、传统针灸学、现代医学结合起来,通过临床实践研究总结出来的一门创新针灸医疗技术,主要内容是“双手行针”和“人体与植物针刺导线回路”两大技术,从理论上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用活的生命能量解除人体生命疾患”的医疗哲学思想。 一、八卦图的启示 中国的《易经》是中医理论的源泉,生物针刺的思想就是以八卦图的思维模式,阴阳匹配对称互补原理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核心指导,在临床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双手行针是符合中医阴阳理论和现代科学思想的。传统的针灸是以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为早期针刺介入治疗ACI提供依据。方法 67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3)及观察组(n=34),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含量。结果治疗2星期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NHISS评分、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针刺能够更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安全无副反应,其机制与抑制急性脑损伤后的过度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苍龟探穴法针刺极泉对中风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目前对本病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上肢功能的改善,却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在临床中,应用苍龟探穴法针刺极泉穴为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文设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40例均为住院病人,男27例,女13例;年龄41~50岁6例,51~60岁16例,61~70岁18例,71~80岁5例;脑出血8例,脑梗塞22例;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一年半以上,全部病例均经脑CT检查而确诊。对照组40例,一般情况同上.  相似文献   

14.
15.
在微观世界里,正常的细胞都具有一定的振动频率,在受到温度变化或是代谢抑制剂影响的情况下,其振动频率便会发生改变。在宏观世界里,正常的器官组织也具有一定的振动频率,并且该频率也会根据其功能状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可见器官组织的振动频率与其功能状态有密切的联系。目前,临床上有不少疗法均运用振动的原理来调治疾病。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古代中医理论于现今临床治疗中风病是否仍具有指导意义,以及不同病因、病情、病程的中风患者针刺疗效是否存有差异。方法:通过观察与治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穴导电量和穴位体表温度为指标,对健康人与中风患者作临床对照观察与治疗研究。结果:中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经络失衡现象,且以心、肝、脾、肾、胃、大肠、膀胱等经脉的失衡较显著。中风患者的悬钟穴亦较健康人有明显失衡表现(P<0.05)。在针刺治疗后,中风患者的失衡情况有一定改善(P<0.05)。缺血性中风的针刺疗效优于出血性中风(P<0.05);针刺对于中风急性期疗效优于后遗症期(P<0.05);轻型和普通型中风患者于针刺疗效上,较重型中风患者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1)中风患者存在经络阻滞不通现象,多与心、肝、脾、肾、胃、大肠、膀胱等经脉阻滞不通有关;(2)"髓之会"悬钟穴可以反应"髓海"的病理改变和恢复情况;(3)中医古代有关中风病的理论于现今临床上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4)中风病应该在急性期尽早采用针刺疗法;(5)穴位导电量、穴位体表温度等可以作为临床中风病辨症归经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体内微量元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87例微量元素缺乏患者均来源于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 ,病历收集时间 1998-0 6~ 2 0 0 0 -0 6,其中男 3 9例 ,女 48例 ,年龄最大 70岁 ,最小 5岁。1 2 选择标准 发微量元素检测必须至少有一种微量元素缺乏 ,并且其含量少于正常含量的 90 % ,锌值 <90ppm、钙值 <2 0 0ppm、铁值 <13ppm、铜 <6 8ppm、镁 <18ppm。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主穴 :足三里、中脘、关元、天枢、太乙、滑肉门。配穴 :肾俞、内关、大椎、脾俞。2 2 针刺方法 采用“无痛性”进针法 ,既让患者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尿毒症血透患者伴钙磷代谢紊乱,临床化验血甲状旁腺素(PTH)作为用药参考,本方法初探针刺对血甲状旁腺素的影响。方法:本中心60例规律性血甲状旁腺素异常需服药的患者,治疗组针刺穴位双侧曲池、足三里,每周3次,每次得气后留针30 min,观察血甲状旁腺素的变化,治疗组于针刺前2周停用阿法骨化醇,其余用药不变。结果:1疗程后,患者甲状旁腺素水平较常规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曲池、足三里对尿毒症规律性血透患者甲状旁腺素水平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记泉  李思佳  王列  金颖  戴俭宇  马铁明 《新中医》2022,54(20):156-160
肥大细胞结构、功能与经络腧穴的相关性,是针刺作用机理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向。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针刺干预肥大细胞的相关研究,分别从穴区组织和病灶局部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两个角度,概括了针刺对肥大细胞的调节作用,结果认为针刺对肥大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且该效应与肥大细胞分布和状态密切相关。继而以肥大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为出发点,从炎症反应的本质与针刺扶正祛邪的作用角度,分析了针刺对肥大细胞双向性调节作用的机理,为今后从肥大细胞层面研究针刺作用机理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