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韩伟;王锴;张舒;寇伯龙 《中华医学杂志》2020,(2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措施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7年12月200例(259膝)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于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1周进行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具体措施包括健康教育、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AROM)训练、平衡功能、步态训练及日常活动训练。根据术后膝关节残存屈曲挛缩角度,将患者分为轻度(≤15°)、中度(15°~30°)、重度(≥30°)3组。对比分析患者功能康复治疗前后的主动膝AROM及最大屈曲、伸直角度的改变情况,患者疼痛情况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比较术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屈曲挛缩患者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数据比较。结果本组男17例(20膝),女183例(239膝),年龄(57±13)岁,病程(16±10)年。与功能康复治疗前相比,患者出院时屈曲角度、伸直角度、AROM和VAS评分均显著改善(分别为76°±12°比112°±9°、12.9°±10.2°比2.4°±4.6°、63°±15°比110°±10°和3.7±1.2比2.0±0.4,t=39.0、15.1、41.3、21.2,均P<0.01)。康复治疗后,轻度屈曲挛缩中178例(80.2%)膝关节可完全伸直,中重度屈曲挛缩中17例(45.9%)可完全伸直,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15,P<0.01),总体治愈率75.3%。141例患者(70.5%)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前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均经对症处理,但中重度贫血与轻度或无贫血患者相比,住院时间较长[(13±5)d比(11±5)d,t=2.2,P=0.028]。结论功能康复训练是纠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残留膝关节挛缩的重要手段,可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可解除患者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RA患者有特殊的生理及病理特点,行TKA术较骨性关节炎患者有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当今仍有争议。该文通过近年文献资料的回顾,就TKA围术期处理、手术操作、术后康复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梁绍雄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2):215-216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的效果。方法对32例38膝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严重膝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根据美国HSS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3.75%,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的切实有效方法,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及对关节内外翻及屈曲畸形的矫正和胫骨假体的正确放置以减少胫骨假体的松动,同时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努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2005年4月,我科对15例病人25膝施行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由于加强了术前术后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TKA组与UKA组,每组各37例,分别给予TKA与UK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UKA组患者无术中转TKA手术者;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膝关节屈曲角度均显著增大(P<0.01),HSS评分均显著增高(P<0.01),术后UKA组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显著大于TKA组(P<0.01),但HSS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UKA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至90度所需时间显著短于TKA组(P<0.05)。结论:UKA与TKA在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改善膝关节功能,疗效相当,但UKA术创伤较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7,(5):581-58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骨质疏松(OP)患者关节置换术后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方法:将90例RA并发OP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未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组55例给予关节置换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调查生活质量评分,关节疼痛、肿胀等情况。结果:RA并发OP患者55例,关节置换术102个关节,术后0.5~1年,发生不良事件5个关节,发生率为4.9%(5/102)。术前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术后评分优于术前(P<0.05)。结论:RA并发OP患者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大部分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优于术前,但也存在术后不良事件,包括钢丝断裂、再发骨折及不明原因的关节肿胀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计算机辅助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术在术后1年的近期疗效对比,探讨计算机辅助下的膝关节置换术的优势。方法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计算机辅助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导航组)和传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传统组)。并对每例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年的KSS评分、WOMAC评分、Oxford评分、下肢全长X线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个月,导航组的下肢机械轴为—0.033o±1.470o,传统组的下肢机械轴为0.600o±2.989o;获得3o以内的内外翻力线的比例分别为86.70%和73.30%,术后 KSS 评分两组分别为(88.80±3.71)分和(82.63±4.15)分;WOMAC评分为(23.57±3.64)分和(30.00±4.89)分、Oxford评分为(18.53±3.66)分和(21.83±3.99)分,上述4项数据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计算机辅助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力线,且临床康复效果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陛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病人22例,按照HSS评分标准:50—60分2膝,40-50分22膝,30—40分4膝;平均随访11个月。结果22例手术均顺利,无关节感染、松动,按照膝关节HSS评分标准,优14例、良6例、可2例。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骨关节炎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室骨性关节炎为主的早期临床的手术疗效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小切口单髁置换术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均由一位主任医帅完成,所有两组的患者的选择都满足于下例条件:(1)患者50岁以上,仅有膝关节内侧部位疼痛.(2)X线显示内侧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为主,Ahlback X线分级Ⅰ~Ⅲ期;髌-股骨关节的Ahlback X线分级0~Ⅰ期,没有髌股关节的症状;膝内翻<15°;膝关节屈曲畸形<10°.(3)关节稳定(术中验证前、后交叉韧带完整).48例(48膝)经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年龄52~71岁,平均67.5岁,体重指数21.1~32.7.全膝关节置换组,年龄53~76岁,平均67.2岁,体重指数21~32.4.对患者术前、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52.4个月(12~82个月),48膝单髁置换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平均达104°,优良率与全膝置换术相似;髌股关节退变(0~1期)与疗效无关;3例髌股关节退变由Ahlback X线分级0期进展到Ⅰ期,未有长期膝前痛发生;BMI(25~32)组与BMI(21~25)组的早中期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近中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等特点,没有症状的轻度髌-股骨关节退变及超重体重因素(BMI<32)不影响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计算机导航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导航对46例(54膝)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术中数字化三维骨模显示的下肢力线、关节间隙和韧带均衡情况进行截骨、调整软组织平衡和假体旋转摆位。术后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和48h引流量、并发症。观察手术前后的HISS评分膝关节的功能、膝关节的活动度;摄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观察手术前后KNA角(髋膝踝角)、应力下关节间隙角度变量和拉力下关节间隙的分离变量。术后CT测量胫、股骨假体的旋转摆位角,摄髌骨X线片切线位,了解髌股关节的对合情况。观察术后3个月近期疗效。结果在计算机导航下成功完成54个全膝关节置换,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脂肪栓塞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80±15)min/膝,48h出血引流量为(550±60)ml/膝。术后2周HISS评分为(92±4)分,与术前的(46±6)分有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有高度、手术前后示KNA角、手术前后内侧应力下关节间隙角度变量、外侧应力下关节间隙角度变量和拉力下关节间隙的分离变量有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测量胫、股骨假体的旋转摆位角(4.2±0.4)°。术后髌骨X线片切线位显示髌骨关节的对合良好,无脱位和不稳。术后3个月的关节活动度屈曲为(120±9)°,无异常的膝关节松弛度。结论术中计算机导航可实时、动态地观察下肢力线变化、膝关节假体旋转对位和软组织韧带平衡情况,并提供几何学和形态学资料,对膝关节进行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重建,提高了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可重复性,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中加用巴曲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37例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前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注射巴曲亭,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安慰剂。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引流量,凝血水平,下肢静脉血流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中、术后引流量平均为432.45±112.20ml,212.47±75.33ml,对照组患者术中、术后引流量平均为635.72±99.53ml,275.61±107.40ml,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引流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术毕及术后24h凝血水平:治疗组PT分别为11.14±0.75s,11.35±0.68s,11.27±0.82s;APTT分别为29.37±3.68s,30.57±4.42s,30.18±3.70s;Fbg分别为3.26±0.67g/L,3.29±0.74g/L,3.05±0.61g/L。对照组PT分别为11.14±0.75s,11.33±0.79s,11.54±0.72s;APTT分别为30.08±4.16s,30.47±4.55s,29.79±3.65s;Fbg分别为3.25±0.62g/L,3.14±0.73g/L,3.12±0.77g/L,两组患者术前、术毕及术后24h凝血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d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观察组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余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回流速度和回流血量:治疗组术前、术后分别为6.38±2.19cm/s,3.77±2.12ml/s,6.09±1.87cm/s,3.56±1.58ml/s。对照组术前、术后分别为6.28±2.10cm/s,3.82±1.97ml/s,6.10±1.89cm/s,3.56±1.56ml/s。两组下肢深静脉回流速度和回流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应用巴曲亭能够明显减少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出血量,且不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2):66-69+73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6)。两组均进行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膝关节腔局部注射治疗,观察组给予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ROM评分、HSS评分及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RO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08,P=0.000;t=2.205,P=0.032);而且,观察组RO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5,P=0.032)。两组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G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治疗RA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根除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Liu T Wang XR An Y Zhou YS Zhang XY Duan TJ Zhu JX Li XF Wang LZ Wang CH Wang YF Yang R Wang GC Lu X Zhu P Chen LN Jin HT Liu XY Sun L Chen HY Cui LF Shu R Liu BL Zhang ZL Li GT Li ZB Yang J Li JF Jia B Zhang FX Tao JM Han SL Lin JY Wei MQ Liu XM Ke D Hu SX Ye C Yang XY Li H Huang CB Gao M Lai P Li XF Song LJ Wang Y Wang XY Mu R Su Y Li ZG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2):188-194
目的:调查和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治疗中柳氮磺吡啶(sulphasalazine,SSZ)的使用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全国21家三级甲等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风湿免疫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1 096例RA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分析其中160例使用SSZ患者的临床特点、副作用发生情况、SSZ使用现况及联合用药种类和时间等数据。结果:160例患者使用SSZ治疗,使用比例为14.6%。该组患者男女之比为1∶7,平均发病年龄为(46.1±15.0)岁,平均病程为(9.9±7.8)年。SSZ平均用量为(1.87±0.52)g/d,平均用药时间为(26.3±14.6)月。所有患者仅有17%(27/160)使用SSZ单药治疗,其余患者均曾联合应用其他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其中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最常应用的联合治疗药物,占63.1%,平均联合使用MTX时间(28.2±12.3)月;其次为来氟米特(36.2%)和羟氯喹(18.1%);SSZ+MTX是最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36.2%)。应用SSZ患者的疗效指标优于未应用者。调查时有41.9%(67/160)的患者曾使用SSZ治疗,但因药物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而停药。有17.5%(28/160)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其中因胃肠道反应停药比率(8.8%)最高,其次为皮疹(3.8%)和肝功能异常(3.1%)。结论:与其他国家相比,SSZ在我国应用率偏低,且平均用量上较临床规范用量偏小。SSZ治疗RA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在临床应用中相对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计算机导航定位与常规定位手术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强直两组病例的疗效差异。方法 对比计算机导航定位与常规定位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两组病例的力线、软组织平衡、并发脂肪栓塞、出血量、手术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全部病例随访5~12个月,平均9个月,导航组11膝力线检测数据误差明显小于常规定位组11膝,导航组软组织平衡数据的角度变量、距离变量都明显小于常规定位组。两组都未发生脂肪栓塞。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用于膝关节骨性强直膝表面置换,使假体植入的更精确,软组织平衡更佳,与常规组有显著差异。但延长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7.
选择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SA)患者评级I~Ⅱ级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联合麻醉后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置入股神经导管,根据术后造影结果将导管位置分为腰肌组(18例)、髂肌组(19例)和局部组(23例)。记录术后4、24和48h患者的静止和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检查术后24h患者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术后3组股神经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闭孔神经阻滞腰肌组明显高于髂肌组和局部组,局部组高于髂肌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腰肌组、髂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局部组;术后4h腰肌组静息VAS评分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运动VAS评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48h腰肌组静止、运动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关节周围注射复方镇痛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3至6月间完成的TKA骨性关节炎(OA)患者36例(36膝)被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注射组(A组,17例)和非注射组(B组,19例).A组术中于关节及切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200 mg+吗啡5 mg+1:1000肾上腺素0.3 ml+生理盐水)100 ml复方镇痛注射液.B组不注射,术后两组均统一配置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比较术后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开启PCEA的时间和PCEA的麻醉药总用量、关节活动度(ROM)、切口引流量和上消化道等不良事件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组PCEA开启时间为4~12 h(P50=8),B组为3~6 h(P5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4 h和总的PCEA麻醉药用量为均少于B组(P<0.05);术后6 h和12 hVAS评分A组优于B组.两组术前基线资料、伤口引流量、ROM、术后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KA术中关节周围镇痛可延长PCEA开启时间,减少麻醉药用量和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是TKA镇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固定平台型和旋转平台型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8年1至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连续随机分配至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记录术前及术后6个月,1、2年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KSS评分、HSS评分)、WOMAC骨关节炎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最大屈曲度(ROM)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1、2年时KSS膝评分P值分别为0.754、0.802、0.561、0.764,HSS评分P值分别为0.737、0.361、0.254、0.330,WOMAc骨关节炎评分P值分别为0.976、0.557、0.946、0.818,ROM随访P值分别为0.519、0.646、0.175、0.2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固定平台型和旋转型膝假体TKA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arly clinical outcomes of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by a fixed-bearing versus mobile-beating prosthesis.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at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October 2008 were sequentially and randomly assigned into Group A (fixedbearing prosthesis) (40 knees) and Group B (mobile-bearing prosthesis) (40 knees).And the data of the range of motion (ROM),Knee Society Score (KSS) and Western Ontario MacMaster (WOMAC) were collected at pre-operation and 6,12 and 24 months post-operation respectively.Results The P values were as follows:KSS:0.754,0.802,0.561,0.764;HSS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0.737,0.361,0.254,0.330;WOMAC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0.976,0.557,0.946,0.818;ROM follow-up:0.519,0.646,0.175,0.276.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The fixed-bearing and mobile-bearing prostheses show no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32例RA患者(RA组)和15例正常者(对照组)的血清骨钙素水平,同时测定红细胞沉降率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RA患者的血清骨钙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1±2.3)与(8.3±1.7)μg/L,P〈0.001];两组中女性患者〈50岁者的血清骨钙素水平分别与同组中≥50岁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血清骨钙素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碱性磷酸酶和病程间均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RA组中女性患者〈50岁者的血清骨钙素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RA患者的成骨细胞活性下降,且骨转换率降低;血清骨钙素与红细胞沉降率、磷性碱酸酶及疾病病程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