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ICC),是一类缺乏分化或未定向分化的非上皮性肿瘤.研究表明,GIST具有恶性潜能,但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病变多位于黏膜下,诊断相对困难.因此,GIST的早期识别及诊断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学者们研究了多种关于GIST的诊断策略,本文...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岗  郭琳  王强 《胃肠病学》2009,14(3):171-173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近10年随着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GIST的诊治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目的:研究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7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主要发生于胃和小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为84.6%,CD34阳性率为78.2%。68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21例复发;其余10例晚期患者接受手术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获益率75%。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D117对其诊断较为重要,目前手术切除是GIST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起搏细胞,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而以胃和小肠多见。GIST有一定恶性潜能,早期可发生肝脏转移及腹腔种植转移,其预后与肿瘤的大小及位置有关(病变直径〈2cm者手术切除后的治愈率可达100%),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GIST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胃肠间质瘤诊断及外科治疗分析(附9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华  张晓霞  宋旭东 《山东医药》2010,50(14):88-89
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2年收治的59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患者和2003—2007年收治的49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59例中有46例(78.0%)被纠正诊断为GIST。95例GIS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肿瘤完全切除术78例;术后总体58生存率为79.7%。完全切除术后无病生存率与首诊已有转移和核分裂数有关(P〈0.01)。结论既往(2002年以前)诊断的胃肠平滑肌肿瘤大部分应纠正诊断为GIST。治疗GIST应以手术治疗为主,首诊肿瘤转移和核分裂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过去由于病理手段的限制,多将其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病理学的进展发现GIST具有自身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本文综合近年来的研究,结合复习文献,对GIST的临床诊断特征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既往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发现大多数GIST存在c kit前癌基因的变异,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STI 571 是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对 GIST的认识将对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有所帮助。现就GIST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之一,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大部分GIST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诊断不难.但体积巨大、病灶数目多、囊性变完全及起源难以确定者,诊断和鉴别诊断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收集19例符合上述特点且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IST的术前多排螺旋CT(multisliaspiral CT,MSCT)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大多数能完整切除,不推荐手术前常规活检,部分有术前活检指征的患者活检阳性率也很低。但是部分GIST在黏膜面形成溃疡,可通过内镜活检而在术前获得病理诊断,多数为梭形细胞GIST,诊断较容易,但少数上皮样GIST诊断时可能需要与其他肿瘤鉴别,我们在会诊中曾遇到4例上皮样GIST,现将诊断过程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既往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发现大多数GIST存在c—kit前癌基因的变异,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STI571是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对GIST的认识将对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有所帮助。现就GIST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和诊治方法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进展。新的GIST的诊断定义是表达KIT蛋白(CD117)、富于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除手术外,近3年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GIST患者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GIST)大多数能完整切除,不推荐手术前常规活检,部分有术前活检指征的患者活检阳性率也很低.但是部分GIST在黏膜面形成溃疡,可通过内镜活检而在术前获得病理诊断,多数为梭形细胞GIST,诊断较容易,但少数上皮样GIST诊断时可能需要与其他肿瘤鉴别,我们在会诊中曾遇到4例上皮样GIST,现将诊断过程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GIST)大多数能完整切除,不推荐手术前常规活检,部分有术前活检指征的患者活检阳性率也很低.但是部分GIST在黏膜面形成溃疡,可通过内镜活检而在术前获得病理诊断,多数为梭形细胞GIST,诊断较容易,但少数上皮样GIST诊断时可能需要与其他肿瘤鉴别,我们在会诊中曾遇到4例上皮样GIST,现将诊断过程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多见于胃和小肠,GIST多具有恶性潜能,生物学行为可以从良性到高度恶性不等。GIST的预后与肿瘤的发病部位、瘤体大小、核分裂数以及肿瘤是否破裂密切相关,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明显延长了GIST患者的生存时间。近年对于GIST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就GIST个体化治疗的策略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并发胃癌/结直肠癌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以梭形细胞为主,少量为上皮样细胞或两者混合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肠道,肠系膜及腹膜.迄今对GIST并发胃肠道上皮来源肿瘤的报道尚不多见,其发生机制也不明确.现将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间178例GIST患者中,伴发胃癌、结直肠癌的9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和诊治方法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进展。新的GIST的诊断定义是表达KIT蛋白(CD117)、富于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除手术外,近3年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GIST患者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类较为少见的胃肠道肿瘤,过去常被误认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或纤维组织细胞瘤,直到1983年Mazur和Clark才通过电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尽管少见,但是,GIST却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间叶源性肿瘤的18%,每年发病率约为1~2/10万。其生物学特性与临床表现为潜在恶性。随着近年来对胃肠道间质瘤认识的不断发展以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GIST患者得到诊断,并且通过手术或是辅以口服分子靶向药物的方式来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不论是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还是腹腔镜治疗、内镜下治疗或是腹腔镜与内镜双镜联合治疗,这多种手术治疗方式都为大家所认可。但是,与这多种治疗方式不相匹配的是大家对于术后随访的重视程度。目前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术后的随访,各国在各自指南中提出了不同要求,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故现就各个国家和地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随访要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近年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报道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GIST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惠州地区居民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并探讨预后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65例GIST患者病案资料(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免疫组化),随访登记患者的生存时间,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GIST患者主要有血便、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其中血便102例(61.82%),腹痛117例(70.91%),腹胀141例(85.45%),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 cm 11例(6.67%),2~5 cm 55例(33.33%),5.1~10.0 cm 53例(32.12%),10 cm 46例(27.87%)。核分裂像/50 HPF:≤5个138例(83.64%),6~10个15例(9.09%),10个12例(7.27%)。CD117阳性155例(93.94%),CD34阳性132例(80.00%),SMA阳性65例(39.39%),S-100阳性13例(7.88%)。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肿瘤直径10 cm 12例,胃间质瘤的肿瘤直径最小,结直肠间质瘤Fletcher分级最高,不同肿瘤部位GIST患者肿瘤直径、Fletcher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随访151例(91.52%)患者,其中复诊随访36例,电话随访98例,家访17例,其中6例死于其他疾病,4例意外(自杀、车祸),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95%、72.02%和66.98%,平均生存时间为(23.37±1.51)月。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年龄、Fletcher分级、口服IM治疗均是GIST患者生存率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血便、腹痛、腹胀,免疫组化可作为临床诊断GIST的常用指标,Fletcher分级评估患者预后,口服IM靶向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GIST的治疗取得卓著疗效,GIST因此成为实体肿瘤靶向药物治疗最成功的范例。GIST在病理诊断、内镜和影像学诊断、手术原则、药物治疗等诸多方面与其他胃肠道肿瘤存在很大区别。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GIST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代医学已进入规范化、个体化和分子水平精准诊疗的新时代,临床医师尤其是从事胃肠肿瘤专业的医师应重视和规范GIST的诊断和治疗,并将从GIST诊疗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精准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人类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GIST有原癌基因c-kit突变.近年的研究发现,在无c-kit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中,存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的突变.此外,尚存在很多基因和蛋白参与了GIST的发生和发展.与一般胃肠道肿瘤相比,GIST在组织发生、临床病理、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综述有关GIST预后的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