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44岁,因“间断黑便1月余,加重伴头晕、乏力1周”入院。1月余前出现间断黑便,呈条状,每日2-3次,至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64g/L,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当地医院予输注红细胞悬液、抑酸、补液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柏油样便,每日2-3次,量中等,伴头晕、乏力,无腹痛,无恶心、呕吐等不适,至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收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腹平软,无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83g/L、血小板363×109/L。大便常规:棕黄色,隐血(++)。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3.3S,纤维蛋白原1.9g/L。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血脂、心肌酶谱正常。铁蛋白、维生素B12、叶酸正常。腹部CT平扫+增强:慢性肝损害改变,肝左外叶囊性病变。子宫右侧异常强化结节,肿瘤?炎症?左侧附件区多发囊性病灶,卵泡?盆腔积液。腹部彩超:胆囊息肉图像(4mm×3mm),肝脏、脾脏、胰腺、双肾未见明显异常图像。复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镜:回肠末端见较多红色血液,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双气囊小肠镜:空肠增生性息肉伴淋巴管扩张并出血;钩虫感染。小肠镜病变处取活检病理结果(空肠):增生性息肉,淋巴管扩张,粘液细胞内疑有微生物或虫体感染。消化内科予抑酸、止血、输注红细胞、驱虫治疗后症状稍好转,转入普通外科行腹腔探查+小肠部分切除术。术中切除病变肠段,手术病理:(肉眼所见)部分小肠肠管一段,距一端4cm处见一隆起型肿物,肿物大小约3.5×3×0.6cm,肿物表面灰红点状,切面灰红性实质。(光镜下所见)小肠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大量不规则囊腔,内衬内皮细胞,腔内见淋巴液,其余粘膜急慢性炎,充血、出血,淋巴结可见大量囊腔。诊断:小肠海绵状脉管瘤,其余粘膜急慢性炎,淋巴结1枚可见海绵状脉管瘤。术后无黑便、便血,无腹胀、腹痛等不适,现随访中。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0岁,因便血1天于2000年10月12日入院。当时无诱因腹部阵发性隐痛,继之排出暗红色血便约1500ml,伴头晕、心悸、全身出汗来院治疗。否认肝炎、消化性溃疡、痔疮病史。体检:中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部无肠型,左中腹饱满,似有包块但边界不清,有轻压痛,肝脾不肿大。实验室检查:Hb68g/L,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正常,血小板正常。大便隐血阳性。胸片正常。入院后经内科保守治疗欠佳,次日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54岁。因间歇血便1年,加重10d就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血便,持续3d自愈。近10 d来再次出现暗红色血便,起初感到右下腹隐痛,无恶心、呕吐。既往无肝炎病及心脏病史。体检:体温36.4℃,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爪130/80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 1999-07/2003—02间26例小肠出血病例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查找出血原因小肠腺癌14例,平滑肌肉瘤1例,血管畸形及血管瘤4例,小肠多发性憩室4例,回肠异位胰腺1例,溃疡性回肠炎1例,克罗恩病1例。结论 小肠出血的病因以恶性肿瘤较多,占57.7%,良性疾病占42.3%。  相似文献   

5.
小肠间质瘤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刚  杨光  刘君  郑骁  李德山 《山东医药》2005,45(9):29-30
小肠间质瘤(SISTs)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以往常被诊断为平滑肌瘤,消化道出血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2000年4月至2004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小肠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21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范里 《胃肠病学》2011,16(1):63-64
病例:患者男,48岁,因“间断排黑便8年,加重2d”于2010年10月19日收治入院。患者8年来无明显诱因下间断排成形黑便,时间间隔为1个月~半年不等,每次发作均为排1~5次不等的柏油样便,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  相似文献   

7.
病人男,21岁,战士。反复多次发作性脐周突发性绞痛2年,多发生在进食或剧烈运动后,有时伴恶心,大便次数增多,排黑色稀,或鲜红色血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可缓解。多次住院检查,诊断为贫血、消化道出血,出血原因一直未能明确。近月余常感头昏、乏力,食欲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于2005-02-16再次发病而住我院消化科。查体见病人重度贫血貌,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部平坦,脐周有不固定压痛点,未扪及包块,肝脾未触及。  相似文献   

8.
潘淑敏 《山东医药》2007,47(25):119-119
2002年10月-2004年10月,我们对3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系统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 女,59岁。反复便血50余年伴腹痛2天。体检:轻度贫血貌,左手畸形术后改变。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 114 g/L,红细胞压积 36%。上腹部CT增强示:直肠、乙状结肠弥漫性增厚并管腔狭窄;回肠末端管壁增厚并脂肪瘤形成。结肠镜检查示:回盲部、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见多发大小不等的蓝色血管瘤密布于肠粘膜下。胃镜检查示:胃体上部后壁见一约1.7cm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考虑血管瘤。诊断: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并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6岁,反复下腹隐痛5年,加剧6 h入院。5年前无诱因出现下腹隐痛不适,无放射痛,偶伴腹泻、发热,症状反复出现。入院前10 h出现下腹痛,伴恶心,无呕吐、发热。入院前6 h突感下腹剧痛,并迅速蔓延至全腹,全腹肌紧张、压痛明显,其他系统无阳性发现。临床诊断:消化道穿孔。遂行剖腹探查,发现回肠交界处长约40 cm之回肠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临床诊疗中急性小肠出血无特异性,且因小肠活动度大,迂回曲折,内镜检查不易操作,故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仍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病例概述本案例为一例青年患者发生小肠多发间质瘤合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在积极纠正休克后,以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为导向,完善急诊小肠镜检查,而后经过多学科综合会诊讨论迅速制定合理规范治疗方案及后续治疗计划,挽救患者生命,使患者获得最大受益.结论小肠间质瘤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结合特点联合应用B超, CT、磁共振成像及相关血管造影,胃肠镜,胶囊内镜等检查明确术前诊断、精确临床分期,经多学科讨论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患者 男,26岁,主诉大便带血半月入院。患者3岁时开始出现皮肤、黏膜、牙龈、鼻腔自发性出血,20多年来均在当地医院诊治,经止血处理后出血停止。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GIST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极低,约为(1~2)/10万人,占胃肠道肿瘤的1%~4%。过去对GIST的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以及肿瘤的恶性程度的认识都不十分明确,这就给诊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甚至误诊。近年来,GIST成为消化道临床病理学的研究热点。现将我科曾收治的1例GIST作一小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0岁,因反复黑便13年,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自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色稀烂便50~500ml,黑便多发生在夜晚,呈间歇发作,最长缓解期达3年,最短十余天.入院前4个月频发黑便,有时达3次/d,每次约100 ml,伴面色苍白、心悸.  相似文献   

15.
叶钦清 《内科》2007,2(4):695-696
重症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在急性期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是发病后因脑水肿、脑疝挤压下丘脑和脑干或因脑室、脑干出血,使食道、胃、十二指肠和小肠粘膜血管渗透性的变化和急性营养障碍、弥散性出血、粘膜糜烂而形成的应激性溃疡而导致出血,发生时间常在病后1周之内。其在急性脑血管病各器官损害中发病率为14.6%-51.8%,预后差,病死率高达48.1%。  相似文献   

16.
小肠间质瘤并发消化道出血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影象及病理特点,提高小肠出血的确诊率。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2007年2月手术确诊的23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总结小肠间质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腹部CT、小肠气钡造影、血管造影、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间质瘤的检出率。结果手术确诊的23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有15例(65.2%)并发消化道出血,其中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50.2岁(38~69岁),血红蛋白中位数为57 g/L,60%的患者曾接受输血治疗;腹部CT检出率为69.2%(9/13),小肠气钡造影率为77.8%(7/9),血管造影为88.9%(7/8),小肠镜为100%(8/8);15例并发出血的小肠间质瘤患者黏膜面均有溃疡形成,间质瘤直径中位数为3.5 cm,85%的间质瘤直径≤5.0 cm;良性5例,低度恶性8例,恶性2例;另8例无并发出血间质瘤直径的中位数为8.4 cm,均为恶性间质瘤。结论小肠间质瘤并发消化道累积出血量较大,多表现为反复出血;双气囊小肠镜和血管造影较腹部检查CT敏感,尤其对于直径≤2.5 cm的间质瘤。  相似文献   

17.
患,男性,64岁。95年1月无诱因出现咽痛,左侧咽后壁肿大,附着团块状黄白坏死物,不易擦去,伴发热,体温38℃(2左右,经抗炎治疗后体温正常,咽部坏死物脱落干净。96年7月和8月初无诱因先后解血便二次,暗红色血液与大便相混,每次量约100ml,当地医院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未作活检),未经治疗出血自止。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24岁,因“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4d”住院。起病前有饮酒史,继之出现腹痛,呈持续性钝痛,伴腹胀、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腹痛与体位无关。入院时体检体温37.0℃,血压120/80mm Hg(1mm Hg=0.133 kPa),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呜音正常。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 ,5 1岁 ,腹痛 2周入院。患者 2周前食辣椒后感左上腹胀痛 ,阵发性绞痛 ,进餐后加重 ,餐后 2~ 3h缓解 ,伴间歇性呕吐、腹泻 ,解黄色稀便 ,2~ 3次 /d。入院 2周后腹痛加重 ,波及右下腹 ,并解暗红色血便 ,每日约 2 0 0ml。予罂粟碱 15 0mg ,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静脉滴注 ,腹痛减轻 ,但仍有反复血便。既往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空肠部分坏死切除及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史。体检 :轻度贫血貌 ,皮肤未见血管扩张 ,心肺听诊阴性 ,腹平软 ,左上腹及右下腹轻压痛 ,无反跳痛 ,肝脾肋下未扪及。血常规 :血红蛋白 10 7g/L ,红细胞 3.4 …  相似文献   

20.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52岁,因"解鲜红色血便1 d"入院。患者1 d前无明显诱因下解鲜红色血便1次,量约500 g,伴头晕、大汗淋漓,呕吐1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无腹痛、腹胀等不适。既往有2次类似病史,均住院治疗,经2次胃、结肠镜及1次小肠镜检查未明确病因,均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查体:生命征正常,神清,急性病容,轻度贫血貌,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余查体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