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焕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758-758,772
目的探讨性激素在绝经期女性脑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对50例女性绝经期脑梗死患者的雌二醇(E2)、睾酮(T)水平进行测定,并与50例绝经期正常女性的E2、T水平进行对比。结果①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E2值下降,T值下降,与正常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2/T值下降,两组间E2/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绝经期脑梗死患者中重型组E2、T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结论E2、T的下降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经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有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0例,无斑块者60例;根据检查结果,将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分为钙化斑块组84例,混合斑块组142例,非钙化斑块组34例;以及颈部动脉轻度狭窄组73例,中重度狭窄组89例,无狭窄组98例;比较不同组别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及血清胆红素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无斑块组(P<0.01);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非钙化斑块组(P<0.05);中重度狭窄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无狭窄组(P<0.05);轻度狭窄组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无狭窄组P<0.05)。结论:高血清胆红素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与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虚燥更平方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患者,观察内分泌指标于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虚燥更平方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高血压科就诊的60例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分别给药6周,于治疗前后进行内分泌相关指标,如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催乳素(PRL)、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检测,并做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P〈0.05),T、FSH水平明显降低(P〈0.05),P、PRL、LH无明显变化(P〉0.05)。与绝经前对照组比较,绝经前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P〈0.05),FSH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与绝经后对照组比较,绝经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LH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运用虚燥更平方治疗后,对降低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患者血清T、FSH水平、升高血清E2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对绝经前患者效果更显著,同时对降低绝经后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清T、LH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女性雌性激素测定与患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晓鸥 《中外医疗》2009,28(11):85-8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雌性激素的变化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48例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催乳素(PRL)、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组较对照组的E2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E2水平明显减低,它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互关系,探讨二者对脑梗死事件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0例脑梗死(病例组)患者与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抽取静脉血行血Hcy测定。对所有入选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部血管检测,测量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分析其稳定性。结果 脑梗死组Hcy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Hcy高于稳定斑块组血Hcy,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重度脑梗死患者Hcy明显高于轻、中度脑梗死患者。结论 血清Hcy水平增高与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监测血Hcy水平变化有助于脑梗死早期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雌二醇(estradiol,E2)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10例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纳入研究组、110例绝经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纳入疾病对照组及绝经后健康女性110例纳入健康组,比较各组受试者的血清E2、LDL-C水平差异。分析血清E2、LDL-C水平与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疾病程度的关系,明确影响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疾病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三组受试者的血清E2、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健康组E2水平>疾病对照组>研究组,健康组LDL-C水平<疾病对照组<研究组。中重型组患者的血清E2显著低于轻型组,LDL-C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血清E2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LDL-C均呈负相关(P<0.05),LDL-C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IHSS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C反应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E2、LDL-C均是影响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IS疾病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的血清E2水平降低,LDL-C水平升高,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是导致患者疾病加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Hcy、UA与头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级狭窄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210例,依照患者头颈部螺旋连续扫描结果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n=130)和无动脉粥样硬化组(n=80),依照透镜血管动脉动脉狭窄程度,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轻度组(n=54)、中度组(n=30)和重度组(n=46),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血清Hcy、UA水平,并比较Hcy、UA独立升高或同时升高头颈部狭窄程度的构成比。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清Hcy、UA水平明显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中度组患者的血清Hcy、UA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患者血清Hcy、UA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Hcy、UA均升高的患者出现重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UA水平与头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探讨C反应蛋白对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有无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7月~2007年6月期间本院住院病人101例,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测定CRP与雌二醇。结果①冠心病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②冠心病组血清雌二醇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P〈0.05);③冠心病组血清CRP与雌二醇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女性绝经后冠心病发病有明显的关系,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可作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曹莲香 《当代医学》2014,(15):86-86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激素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月-21013年5月收治的30例绝经后发生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到本院体检的30例绝经后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1、30例未绝经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2,对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P(孕酮)、E 2(血清雌二醇)、LH(促黄体生成素)、FSH(促卵泡刺激素)及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对比。结果3组的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研究对象的E 2、FSH、LH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TG、TC、HDL-C、LDL-C水平,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TC、LDL-C水平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后妇女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患者体内性激素失衡有关,雌二醇可能是影响绝经后女性血脂水平,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雌二醇、睾酮水平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及60例对照组血清雌二醇、睾酮的含量,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再按病情轻重及病程评分的差值分组比较。结果:男性脑出血组雌二醇和睾酮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男女脑出血组雌二醇/睾酮比值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轻度病情组血清雌二醇含量较中、重度组升高(P〈0.05),男性3种病情组雌二醇/睾酮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少量出血组血清雌二醇和睾酮含量均较中量出血组升高(P〈0.05),男性3种出血组雌二醇/睾酮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脑出血组雌二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脑出血组睾酮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轻度病情组血清睾酮含量均较中、重度组显著升高(P〈0.01),女性轻度病情组雌二醇/睾酮比值均较中、重度组低(P〈0.01和P〈0.05)。女性患者少量出血组血清睾酮含量均较中、大量出血组明显升高(P〈0.01),女性患者血清雌二醇和雌二醇/睾酮比值不同出血量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患者显著好转组雌二醇含量均较无变化组及恶化组升高(P〈0.05~P〈0.01),男、女性患者显著好转组睾酮含量均较无变化组及恶化组下降(P〈0.05~P〈0.01),男、女性患者显著好转组雌二醇/睾酮比值均较无变化组及恶化组升高(P〈0.05~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雌二醇、雌二醇/睾酮比值测定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化痰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肾活血化瘀胶囊,疗程均为24周。分别观察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高敏C反应蛋白(hc-CRP)及血脂,包括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变化、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hs-CRP、TC、TG、LDL-C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hs-CRP、TC、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肾活血化痰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Cys 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Hcy水平,以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1.36±0.24)mg/L和(1.03±0.13)m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TG、TC、LDL-C、HDL-C、FPG、Hey水平及颈动脉IMT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s C水平与TC、TG、HDL-C、LDL-C、FPG均无相关性(r=0.076、-0.158、-0.040、0.012、-0.176,P均>0.05),而与血Hey及颈动脉IMT均呈显著正相关(r=0.871、0.819,P均<0.01)。结论高Cys C血症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与血Hey呈正相关,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吴孝苹  龙虎  陈忠伦  段劲峰 《四川医学》2013,(11):1680-168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28例,其中45岁以下青年组21例(男5例,女16例),老年组207例(男120例,女87例).同时完成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学检查指标.结果 青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在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方面老年组明显升高,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方面青年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分无斑块51例、稳定斑块165例和不稳定斑块12例,不同斑块组在hs-CRP和FIB方面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法显示LDL-C、FIB和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正相关.结论 LDL-C、高敏C反应蛋和FIB是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青年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MMP-9、hs-CRP浓度,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39例)、稳定斑块亚组(51例)及无斑块亚组(30例),将有斑块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亚组(28例)、中度狭窄亚组(45例)、重度狭窄亚组(17例),比较各组间血清MMP-9、hs-CRP浓度的差异。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MMP-9、hs-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t=11.716,t=10.759,P均<0.01)。随着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增加,MMP-9、hs-CRP水平升高(P均<0.01);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MMP-9、hs-CRP水平也升高(P均<0.01);且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855,P<0.01)。结论 MMP-9、hsCRP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存在差异,MMP-9和hs-CRP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潜在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各相关危险因素与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180例,分为斑块组(n=86)和无斑块组(n=94),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并检测静脉血中血脂相关指标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斑块组相比,斑块组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饮酒史和血脂生化检测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脂蛋白[Lp(a)]、纤维蛋白原(FIB)均显著增高(P<0.05),而年龄、性别、吸烟史和LDL-C、载脂蛋白B(ApoB)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Lp(a)、TC、T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颈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的发生,其中高血压、糖尿病、Lp(a)、TC、TG是导致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HDL-C则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尿酸(uric acid,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非高血压病患者56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血浆hs-CRP、UA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高血压病组hs-CRP、UA均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组高尿酸血症(hyperuricmia,HUA)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并发高hs-CRP、HUA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容易导致hs-CRP及UA升高,hs-CRP升高及UA升高合并高血压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维奥欣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其在AS中是否存在抗炎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斯匹林组、维奥欣小剂量组、维奥欣大剂量组,每组12只,各组予以相应药物治疗。3个月后,处死动物,留取标本,测定血脂,并进行颈总动脉血管病理学观察及CRP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维奥欣大剂量组血清TG、TC、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阿斯匹林组(P〈0.05)。维奥欣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损伤侧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局部有斑块形成,W/L明显增大(P〈0.01)。维奥欣大、小剂量组W/L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P〈0.05),维奥欣大剂量组低于阿斯匹林组(P〈0.05),维奥欣小剂量组与阿斯匹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维奥欣大、小剂量组CRP表达水平显著下降(R0.01,P〈0.05),维奥欣大剂量组明显低于阿斯匹林组(P〈0.05),而维奥欣小剂量组与阿斯匹林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维奥欣可通过降脂、抗炎等作用减缓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内膜增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ityprotein,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资料,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比较2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高敏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656.11±844.72VS252,25±269,34)μg/dl,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s-CR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每晚40 mg及每晚80mg治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性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每晚80 mg( A组)、40 mg( B组)和对照组( C组)各40例,共6个月的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性质、血清中hs-CRP、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TC、TG、LDL-C、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组和B组血清hs-CRP、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A组治疗后LDL-C水平低于B组(P〈0.01)。 A、B组治疗6个月后冠状动脉内软斑块均较治疗前减少,中间斑块和硬斑块均增多,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能明显降低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A组优于B组。该药具有抗炎、稳定及逆转斑块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文蕾  李辉  王丽 《疑难病杂志》2014,(6):579-58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石)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将134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64例,仅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TNF-α、IL-1、IL-6水平及IMT、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G、LDL-C、HDL-C、TNF-α、IL-1、IL-6、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对照组TG、TC、TNF-α、IL-1、IL-6均下降(P<0.05),而LDL-C、HDL-C、IMT及斑块面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TG、TC、LDL-C、TNF-α、IL-1、IL-6均下降,IMT及斑块面积均缩小,HIDL-C升高(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TC、LDL-C及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