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肺炎支原体在不同季节、呼吸道疾病、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间确诊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768例住院患儿,采用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7种常见病毒的IgM抗体即: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 IFV)、副流感病毒(PIF)、艾柯病毒(ECHO)、柯萨奇病毒(COX)、EB病毒(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HHV-4),并对其中509例进行肺炎支原体(MP) IgM抗体检测.结果 768例标本中阳性检出率44.5% (342/768),其中RSV占阳性率的48.8% (167/342),以1~3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57.6% (129/224).21例大叶性肺炎患儿进行MP-IgM抗体检测,其中42.9% (9/21) MP-IgM抗体阳性.结论 病毒仍是兰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RSV最常见.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也是引起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2.
小儿喘息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小儿喘息性疾病的病原体。方法;对120例住院的喘息患儿应用桥联酶标法(APAAP)及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结果及结论;病毒检出阳性47例,占39.2例,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最高,阳性27例,占22.5%,6个月以下小儿占感染的74%;流感病毒、腺病毒阳性率分别是10%、6.7%。肺炎支原体阳性24例,占20%。总阳性71例,占5g.2%。提示喘息性疾患由病毒感染引起,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主要病毒,肺炎支原体是引起3岁以上小儿喘息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3.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学进行分析,加强对儿童CAP非典型病原体的认识,为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符合CAP诊断的住院患儿2230例进行病原学检查。咽拭子间接免疫荧光法(MIF)检测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2、3型,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检测肺炎支原体IgM、衣原体IgM、嗜肺军团菌IgM、柯萨奇病毒BIgM、巨细胞病毒IgM。乳胶凝集法检测EB病毒抗原,免疫金标法查EB病毒抗体。为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病原检测均设对照组。结果 2230例CAP患儿检出病原体阳性768例,阳性率为34.4%。检出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炎支原体抗体361例(47.0%),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103例(13.4%),EB病毒抗体75例(9.8%),副流感病毒抗原71例(9.2%),柯萨奇病毒BIgM55例(7.2%),腺病毒抗原47例(6、1%),衣原体抗体7例(0.9%)。检出两种病原体49例(6.4%),其中肺炎支原体抗体+EB病毒抗体31例,副流感病毒抗原+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15例,EB病毒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3例。结论 ①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CAP中占重要地位。②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季节病原不同,支气管肺炎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以病毒感染为主。大叶、阶段性、间质性肺炎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以支原体感染多见。③混合感染不容忽视,病毒、支原体易继发化脓茵感染,支原体感染可合并EB病毒感染等。④儿童CAP经验性治疗应重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1-2013年常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住院患儿的病原检出情况。方法选取常州地区2011年1月-2013年12月因ARI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儿6366例。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中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1、2和3型的IgM抗体。分析病原检出情况、不同年龄患儿各病原检出率、各病原季节分布及其致病情况。结果患儿中有1850例至少有1种病原检测结果为阳性,总检出率为29.06%(1850/6366),其中肺炎支原体是最常见的病原,检出率为25.3%(1423/6366)。病毒病原中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阳性患儿年龄中位数小于患儿总体年龄中位数(P<0.01)。1~6月龄组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为3.58%(14/391);其余各年龄组均以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最高。病原除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外,其余各病原均有明显的季节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喉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伴感染均以肺炎支原体居多。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常州地区ARI住院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不同的病原,年龄分布不同,具有各自的季节性及疾病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了解常州地区儿童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特点和流行趋势。 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2 543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中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1、2和3型的IgM抗体。 结果:2 543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病原体检测阳性共953例,阳性率为37.48%。其中混合感染272例,占28.54%(272/953)。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为25.87%(658/2543),夏季阳性率较高。呼吸道合胞病毒、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48%(114/2 543)和9.63%(245/2 543),均好发于秋、冬两季。副流感病毒阳性率为5.07%(129/2 543),好发于秋季。嗜肺军团菌、腺病毒阳性率分别为2.32%(59/2 543)和1.18%(30/2 543),全年发病但无明显季节差异。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53%(39/2 543),好发于春季。肺炎衣原体和Q热立克次体仅在春季分别检出4例和1例。 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常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在呼吸道病毒高发的季节,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本院住院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病原感染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共1 738例呼吸道病原感染的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式检测11种常见呼吸道病原。结果 1 738例患儿中,全年病原感染以流感A病毒和流感B病毒最多,分别占10.18%和24.8%,支原体、CMV、EBV、衣原体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7.6%、2.2%、6.2%、3.97%和4.78%。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B病毒、流感A病毒及支原体感染在全年的发病率均较高,EBV、CMV、衣原体在夏冬两季的感染率较高,血培养阳性感染在春夏较高,嗜肺军团在夏秋两季的感染率较高,而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则分别在春、冬两季的感染率较高。结论患儿全年病原感染以流感A、流感B、支原体的感染率较高,患儿的呼吸道感染发病类型主要为支气管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儿童重症肺炎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774例重症肺炎患儿的病原学资料。所有患儿入院24h内留取标本,将标本置于无菌标本收集管并送检,静脉采血行病原核酸及抗体检测。结果 774例患儿中婴幼儿646例,春夏季发病486例。病原检测阳性577例(74.5%),以单纯细菌感染(229例)和混合感染(198例)为主。共检出病原918株,其中细菌504株(54.9%),以革兰阴性菌(334株)为主,检出前3位细菌为肺炎链球菌(99株)、副流感嗜血杆菌(86株)、肺炎克雷伯菌(62株);病毒222株(24.2%),以呼吸道合胞病毒(129株)为主;非典型病原体189株(20.6%),以肺炎支原体(160株)为主。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在婴儿组,学龄期儿童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最高,肺炎链球菌各年龄组均有检出。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见于春夏季,肺炎克雷伯菌及肺炎支原体四季流行。结论深圳地区儿童重症肺炎主要见于婴幼儿,春夏季多发,以细菌感染及混合感染多见,检出主要病原为肺炎链球菌、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各主要病原年龄、季节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儿童急性肺炎病原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儿童急性肺炎的病原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724例急性肺炎患儿经鼻深插气管吸痰,采用系列呼吸道病毒单克隆抗体桥联酶标法、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呼吸道病原。结果:724例标本中明确病原阳性441例(60.9%),其中病毒感染160例(36.3%),细菌感染125例(28.3%),肺炎支原体感染81例(18.4%),肺炎衣原体感染25例(5.7%),混合感染50例(11.3%)。724例急性肺炎患儿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129例(17.8%)、腺病毒19例(2.6%)、副流感病毒1、3型13例(1.8%)、副流感病毒2型2例(0.3%)、流感病毒A型7例(1.0%)、肺炎克雷伯菌24例(3.3%)、肺炎链球菌23例(3.2%)、卡他莫拉菌23例(3.2%)、流感嗜血杆菌22例(3.0%)、金黄色葡萄球菌19例(2.6%)、副流感嗜血杆菌18例(2.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例(1.1%)、大肠埃希菌4例(0.6%)、肺炎支原体103例(14.2%)及肺炎衣原体27例(3.7%)。结论:病毒感染是儿童急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其次是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衣原体感染。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占首位,腺病毒感染有所下降,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感染无流行迹象。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是主要的细菌病原,但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卡他莫拉菌感染有明显增多。细菌感染全年散发,以夏季为主,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年龄偏小趋势,肺炎支原体和病毒感染均在冬春季节流行较多;肺炎衣原体感染则多见于婴儿,尤其是小于3月龄小婴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咽拭子病毒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9例HFMD患儿采集咽拭子(其中19例于恢复期采集咽拭子复查),以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病毒负荷量并做对比分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实验室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检测阳性,其中合并甲型流感病毒、冠状病毒感染各1例,副流感病毒感染4例.急性期患儿EV71病毒负荷水平明显升高,恢复期病毒水平显著下降,8例恢复期患儿病毒检测阴性.结论:2010年秋冬季佛山地区儿童HFMD病原以EV71为主,在流行季节可出现流感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咽拭子荧光定量RT-PCR检测是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诊断的快速有效手段.HFMD临床表现轻重与患儿咽部EV71病毒负荷量无相关性,患病早期病毒呈高水平表达,抗病毒治疗宜尽早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生儿肺炎(NP)的病原,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不同病原所致NP的关系。方法气管吸取物细菌培养,间接荧光法进行咽拭子病毒抗原测定,PCR技术检测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中CRP含量。结果 167例NP中,细菌性肺炎41例,病毒性肺炎94例,肺炎支原体性肺炎12例,混合感染性肺炎20例。细菌性肺炎、肺炎支原体性肺炎和混合感染性肺炎患儿血清CRP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P均<0.05),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CRP阳性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性肺炎患儿(P<0.05)。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CRP阳性率与正常新生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NP的病原有多种,而细菌是引起NP的主要病原,CRP的测定有助于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提高对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院儿科病房确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80例患儿,从其咽部获取标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株,对12例确诊为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80例标本中分离肺炎支原体阳性株14例,耐药株12例,耐药率占86%,发病率多为学龄儿童,6~14岁占84%。结论:临床应高度警惕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存在,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提高对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院儿科病房确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80例患儿,从其咽部获取标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株,对12例确诊为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80例标本中分离肺炎支原体阳性株14例,耐药株12例,耐药率占86%,发病率多为学龄儿童,6~14岁占84%。结论:临床应高度警惕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存在,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0~2011年重庆南岸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特点及流行规律,为MP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清标本256例,采用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MP-IgM)检测试剂进行血清MP-IgM检测,对不同季节、年龄及性别MP感染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检测MP-IgM阳性78例,阳性率为30.5%。MP阳性患儿中,39.7%(31/78)为4~7岁的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具有季节性差异,秋冬季感染率最高。MP感染的临床诊断主要为大叶性肺炎和节段性肺炎28例(35.9%)、间质性肺炎23例(29.5%)。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4%)、咳嗽(98.5%)、喘息(35.9%)、气促(67.7%)等,但肺部体征不明显。结论 MP感染是重庆南岸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感染率有增高趋势,临床需加强对MP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先华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1):1301-130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和同期170例普通肺炎的对照病例进行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季节、低补体状态、流行接触史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重要的病原体,感染阳性率与年龄、季节、低补体状态、流行接触史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及分析患儿血清中肺炎支原体Ig M 抗体,探讨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ELISA原理定性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采用χ2检验对不同性别、季节及年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患儿标本930例,阳性例数为334例,总阳性率为36%。其中男性患儿阳性率为30.7%,女性患儿阳性率为43.9%。春夏秋冬四季的阳性率分别为33%、34%、36%及40%。0~1岁、1~3岁、3~6岁及>6岁患儿阳性率分别为19%、33%、43%及51%。结论女性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患儿(P<0.05);秋冬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率较高,但四季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0~1岁的患儿阳性率最低,6-14岁的患儿阳性率最高,且年龄分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为控制及有效治疗HFMD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2年1月至7月HFMD住院患儿详尽的临床资料893例,应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93例HFMD患儿中,249例合并肺炎支原体IgM阳性,102例(41.0%)为HFMD普通病例,147例(59.0%)为重症病例;644例HFMD肺炎支原体IgM阴性,463例(71.9%)为HFMD普通病例,181例(28.1%)为重症病例。249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年龄分布3~6岁78例(31.3%),母乳喂养151例(60.6%),人工喂养98例(39.4%);126例(50.6%)最高体温超过39℃,209例(83.9%)热程大于3 d,152例(61.0%)病程大于10 d,138例(55.4%)呕吐,104例(41.8%)嗜睡,196例(78.7%)反复易惊,151例(60.6%)频繁肢体抖动,8例(3.2%)呼吸困难,147例(59.0%)病理征阳性,158例(63.5%)EV71阳性,与肺炎支原体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MD重叠肺炎支原体感染与疾病进一步加重有关,建议早期监测是否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积极予以抗支原体感染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427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瑾  袁艺  陈燕  孙春荣  崔小岱 《临床荟萃》2010,25(10):854-856
目的 分析我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探讨近年来MP感染在下呼吸道感染儿童中的流行规律.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427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鼻咽深部分泌物、肺泡灌洗液及咽拭子MP 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MP IgM.结果 427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 DNA阳性206例(48.2%),MP DNA含量5.01×102~3.66×107copies/ml.≤3岁(211例)、>3~6岁(73例)和>6岁(143例)组MP感染阳性分别为55例(26.1%)、43例(58.9%)和108例(75.5%);MP DNA阳性患儿中肺炎患儿94.2%(194/206).MP全年每月阳性率>29.2%,秋冬季感染呈现高峰(阳性率>60.0%).实时定量PCR与ELISA检测法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798.P<0.05).结论 MP是近年来住院惠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中感染率较高;随年龄增长阳性检出率逐渐上升;感染与季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患儿5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未并发消化系统损害患儿5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观察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急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及肝脾肿大等,其中恶心呕吐最为常见,占31.03%,而肝脾肿大较少见,占3.45%;两组患儿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发热时间及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患儿存在发热、发热时间>7d及抗生素的应用起始时间>病程的第5d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与发热、发热时间>7d、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病程第5d呈正相关(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以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特征,因易与小儿支原体肺炎症状混淆,应加强消化系统监测,及时检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热、发热时间超过7d及抗生素的应用起始时间>病程的第5d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独立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为临床及时准确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因EBV-IM住院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按是否存在MP感染,分为单纯EB病毒感染组(IM组)62例及合并MP感染组(MP-IM组)36例。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热峰、热程)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MP-IM组的患儿平均年龄大于IM组的患儿,其中学龄期儿童占比明显高于I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M组的患儿热程明显长于I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在实验室检查方面:MP-IM组的患儿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IgG、IgM水平明显高于IM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热程是合并M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大于6.085岁、热程大于9.5 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在EBV-IM儿童的诊治过程中,合并MP感染的患儿病情及炎症反应相对较重,体液免疫紊乱更为明显。对于发热时间长、学龄期的儿童需进行MP的检测,及早进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