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两色金鸡菊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仁梁 《中草药》2018,49(21):5046-5050
目的研究两色金鸡菊Coreopsis tinctoria头状花序的水提取物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常规硅胶、反相ODS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制备,利用各种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两色金鸡菊头状花序的水提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依据其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8,3′,4′-trihydroxy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1)、6-hydroxyluteolin-7-O-β-D-glucoside(2)、山柰酚(3)、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4)、(2S)-3′,4′,5,8-tetrahydroxyflavanone-7-O-β-D-glucoside(5)、(2S)-eriodictyol-5-O-β-D-glucoside(6)、紫铆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plathymenin(8)、(Z)-6-O-β-Dglucopyranosyl-6,3′,4′-trihydroxyaurone(9)、5,6,3′,4′-tetrahydroxyaurone(10)、6,3′,4′-trihydroxyaurone(11)、奥卡宁-5′-O-β-D-葡萄糖苷(12)和4′-O-β-D-glucopyranosyl-3,4,2′,4′,5′-pentahydroxychalcon(13)。结论 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蒙古黄芪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晓丰  田晓明  陈英杰  屠鹏飞 《中草药》2005,36(9):1293-1296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为该中药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蒙古黄芪中分离鉴定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Ⅰ)、(3R)-8,2′-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烷[(3R)-8,2′-dihydroxy-7,4′-dimethoxy-isoflavane,Ⅱ]、毛蕊异黄酮(calycosin,Ⅲ)、(6aR,11a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6aR,11aR)9,10-dimethoxypterocarpan-3-O-β-D-glucoside,Ⅳ]、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7,2′-di-hydroxy-3′,4′-dimethoxy-isoflavane-7-O-β-D-glucoside,)、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formononetin-7-O-β-D-glucoside,Ⅴ)、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calycosin-7-O-β-D-glucoside,Ⅵ)、红车轴草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pratensein-7-O-β-D-glucoside,Ⅶ)和染料木苷(genistin,(Ⅸ))。结论化合物为首次从黄芪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获得,化合物~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小檗科植物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层析方法 进行纯化,通过标准品对照、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八角莲根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4'-去甲基鬼臼毒(4'-demethylpodophyllotoxin,Ⅱ)、山茶酚(kaempferol,Ⅲ)、苦鬼臼素葡萄糖苷(picropodophyllotoxin 4-O-glucoside,Ⅳ)、地菲林萄萄糖苷(cleistanthin-B,V)、山茶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4'-去甲基鬼臼毒素葡萄糖苷(4'-demethylpodophyllotoxin4-O-glucoside,Ⅶ)、槲皮素-3-O-β-D-吡喃萄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Ⅷ)、苦鬼臼毒素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萄萄糖苷(picropodophillotoxin4-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Ⅸ)、槲皮素(quercetin,Ⅹ)、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Ⅺ).结论 化合物Ⅴ、Ⅶ、Ⅷ、Ⅹ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八角莲愈伤组织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八角莲愈伤组织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UV,IR,MS和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八角莲愈伤组织的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7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6″-(3''-甲氧基)-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槲皮苷(5),槲皮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和山柰酚-3-O-(6″-O-丙二酸单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八角莲愈伤组织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3,6和7为首次从八角莲植物材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是一个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虎舌红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全草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虎舌红全草乙醇提取液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7-四甲氧基黄酮(1)、3′,4′,5′,5,7-五甲氧基黄酮(2)、槲皮素(3)、槲皮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6)、三叶豆苷(7)、柚皮素-7-O-葡萄糖苷(8)、山柰酚(9)、4′-甲氧基山柰酚-7-O-β-芸香糖苷(10)。结论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大花红景天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采用ESI-MS、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花红景天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二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1)、3,5,7,3′-四羟基黄酮(2)、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6)、小麦黄素(7)、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11)、草质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草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3)、草质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14)。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5~6、8、10~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紫花苜蓿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春年  高微微  徐文燕  佟建明 《中草药》2008,39(12):1783-1785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植物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分得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side,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Ⅱ)、脲嘧啶核苷(uridin,Ⅲ)、β-甲基-吡喃葡萄糖苷(methyl-α-L-glucopyranoside,Ⅳ)、芹菜素(apigenin,Ⅴ)、苜蓿素(tricin,Ⅵ)、7,4′-二羟基黄酮(7,4′-dihydroxyflavone,Ⅶ)。结论化合物Ⅰ~Ⅳ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雪松松针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刘东彦  石晓峰  李冲  王东东  范彬  沈薇  马趣环 《中草药》2011,42(10):1921-1924
目的研究雪松Cedrus deodara松针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等柱色谱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雪松松针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1)、3′,4′-二甲氧基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4)、山柰酚-3-O-(6″-O-E-阿魏酰基)-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6″-O-E-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金丝桃苷(7)、雪松素(8)、山柰酚(9)、莽草酸(10)、莽草酸丁酯(11)、原儿茶酸(12)。结论除化合物10、12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针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六角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时岩鹏  韦兴光  姚庆强 《中草药》2005,36(4):484-486
目的研究六角莲Dysosmapleiantha的化学成分。方法用1%盐酸沉淀出酸性树脂后再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六角莲的酸性树脂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5个四氢萘类木脂素化合物:鬼臼酮(Ⅰ)、脱氢鬼臼毒素(Ⅱ)、鬼臼毒素(Ⅲ)、4′-去甲基鬼臼毒素(Ⅳ)、4′-去甲基脱氢鬼臼毒素(Ⅴ);两个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Ⅵ)、槲皮素(Ⅶ);以及正十六烷酸(Ⅷ)、β-谷甾醇(Ⅸ)和胡萝卜苷(Ⅹ)。结论化合物是新化合物,化合物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芫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芫花Daphne genkwa的化学成分.方法 使用色谱技术对芫花醇提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芫花素(genkwanin,1)、3'-羟基芫花素(3'-hydroxygenkwanin,2)、芹菜素(apigenin,3)、山柰酚-3-O-β-D-(6"-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6"-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4]、芫根苷(yuenkanin,5)、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6)、木犀草素-7-甲氧基-3,-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methylether-3' -O-β-D-glu-eoside,7)、芫花素-5-O-β-D-葡萄糖苷(genkwanin-5-O-β-D-glucoside,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结论 化合物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1.
野葛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野葛Pueraria lobata藤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去氢催吐萝芙醇(dehydrovomifoliol,1)、布卢竹柏醇(blumenol,2)、3β-羟基-5α,6α-环氧-7-大柱香波龙烯-9-酮(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3)、甘草素(4)、鹰嘴豆醇(garbanzol,5)、阿魏酸(6)、2,4-二羟基苯甲醛(7)、4-羟基-2-甲氧基苯甲醛(8)、(?)-块茎葛素[(?)-tuberosin,9]、香豆雌酚(coumestrol,10)、β-谷甾醇(11)。结论化合物1~3为倍半萜类化合物,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2.
A new monoepoxylignan, dysosmarol (1), along with eight known compounds, podophyllotoxin (2), 4'-demethylpodophyllotoxin (3), deoxypodophyllotoxin (4), 4'-demethyldeoxypodophyllotoxin (5), diphyllin (6), kaempferol, quercetin, and beta-sitosterol,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Dysosma versipellis. The structure of 1 was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Aryltetralin lignans 2-4 showed the most potent inhibitory activities against the growth of androgen-sensitive (LNCaP) and androgen-independent (PC-3) human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s, with IC50 values in the ranges 0.030-0.056 and 0.032-0.082 microM, respectively. A quantitative HPLC analysis showed that compound 2 occurred a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in the plant (37.21 mg/g) followed by compound 4 (5.01 mg/g) and compound 3 (2.75 mg/g). Furthermore, D. versipellis roots contain a similar content of compound 2 as compared with the rhizomes and roots of Podophyllum hexandrum, a commercial source of the lignan. Thus, cultivation of D. versipellis in suitable locations may serve as an alternative source for podophyllotoxin (2)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3.
肉苁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 C. M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利用光谱数据结合理化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肉苁蓉干燥肉质茎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毛蕊花糖苷(1)、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 (2)、肉苁蓉苷C (3)、肉苁蓉苷D(4)、异毛蕊花糖苷(5)、管花苷B(6)、管花苷E(7)、盐生肉苁蓉苷D(8)、盐生肉苁蓉苷E (9)、plantainoside C (10)、osmanthuside B6 (Z/E) (11a/b)、松果菊苷(12)、8-表马钱子酸(13) 和京尼平苷(14)、ononin(15)、尿囊素(16)和半乳糖醇(17)。结论 化合物10、11a/b和15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9为首次从本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铁棒锤中二萜生物碱的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通过MTT法评价化合物2~8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铁棒锤根部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8个二萜生物碱,分别为3-脱氧乌头碱(1),3-乙酰乌头碱(2),乌头碱(3),次乌头碱(4),8-O-methyl-14-benzoylaconine(5),spicatine A(6),aldohypaconite(7),hokbusine A(8)。化合物3对肺癌A549细胞、肺癌1299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2,4~8则表现出较弱的细胞毒活性。结论:二萜生物碱是铁棒锤药材的主要及有效化学成分,其中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均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野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共分离鉴定了 12 个化合物,分别为:9-hydroxy-2′,2′-dimethylpyrano[5′,6′:2,3]-coumestan (1)、butesuperin A(2)、corylin(3)、7-羟基-2′,5′-二甲氧基异黄酮(4)、7,2′,4′-三羟基二氢异黄酮(5)、liquiritigenin 7-methyl ether(6)、香草醛(7)、4-羟基-2-乙氧基苯甲醛(8)、葛根苷 D(9)、(-)-puerol(10)、hydroxytuberosone(11)、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1,4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 1 ~ 8 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祁菊非药用部位秸秆7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提高现有药用植物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内在质量奠定化学基础。[方法]利用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祁菊非药用部位秸秆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奎宁酸酯类单体化合物,分别为3-O-咖啡酰基奎宁酸(1),绿原酸甲酯(2),4-O-咖啡酰基奎宁酸(3),1,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1,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5),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7),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结论]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3、5、6、8为首次从秸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海南益智茎叶中有机酸类化学成分。方法:海南益智茎叶用95%乙醇提取后,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石油醚萃取部位和三氯甲烷萃取部位采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海南益智茎叶中分离得到了10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桂皮酸(1),香草酸(2),原儿茶酸(3),对羟基苯甲酸(4),肉豆蔻酸(5),棕榈酸(6),β-谷甾醇棕榈酸酯(7),花生酸(8),二十二烷酸(9)和二十八烷酸(10)。结论:化合物 1~10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茎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华丽芒毛苣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华丽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superbus Clarke)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 从华丽芒毛苣苔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β-谷甾醇(1),羽扇豆醇(2),carissol(3), 3-hydroxy-20(29)-lupen-28-oic acid(4),3β-hydroxy-5,12-oleanadien-28-oic-acid(5), 芹菜素(6), 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7),熊果酸(8)和β-胡萝卜苷(9)。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2~7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得到, 8~9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李兆春  陈重  李笑然  许琼明  杨世林 《中草药》2012,43(10):1910-1912
目的 研究锦灯笼Physalis alkekengi var.franchetii根和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 7-O-β-D-葡萄糖苷(4)、异岩藻甾醇(5)、硬脂酸单甘油酯(6)、睡茄内酯A(7)、胡萝卜苷-6 '-O-硬脂酸酯(8)、齐墩果酸(9)、(Z)-9,10,11-三羟基-12-十八碳烯酸(10).结论 化合物6、8、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S、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喜光花叶的化学成分研究(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喜光花Actephila merrilliana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甲氧基呫吨酮(2-methoxy-9H-xanthen-9-one,1)、2-羟基呫吨酮(2-hydroxy-9H-xanthen-9-one,2)、喹啉(quinoline,3)、香草醛(3-methoxy-4-hydroxy-benzaldehyde,4)、邻苯二甲酸正辛酯(di-n-octyl phthalate,5)、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6]、β-萘酚(β-naphthol,7)、丁香醛(3,5-dimethoxy-4-hydroxy-benzaldehyde,8)、羽扇豆醇(lupeol,9)、鹅掌楸碱(liriodenine,10)、异吴茱萸脑(isoevodionol,11)、腺嘌呤(adenine,12)、丁二酸(succinic acid,13)。结论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