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透刺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肝阳上亢型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取双侧外关、内关、太冲、涌泉,患侧丝竹空、率谷。治疗组采用透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果:治疗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头痛指数和临床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和两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肝阳上亢型疗效较好,可改善MCA、ACA、PCA、BA和VA平均血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头穴平衡区及晕听区治疗小脑梗塞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恢复期小脑梗塞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头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电针平衡区及晕听区治疗,常规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分,对头针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治疗后,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0.0%(45/50),常规针刺组为68.0%(3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针组的ACA及MCA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电针平衡区及晕听区治疗恢复期小脑梗塞性眩晕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脑血流循环,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与常规体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并加电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进行操作;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两组进行疗效对比,并比较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1.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P〈0.05)。结论:头穴丛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头穴丛刺联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穴丛刺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头穴丛刺联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眩晕评分、肩颈痛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眩晕评分、肩颈痛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流速减缓状态,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针刺督脉穴治疗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2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椎一基底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予针刺督脉穴治疗,取百会、后顶、强间、脑户、风府穴.对照组29例予辨证取穴配合局部取穴针刺治疗,取风池、攒竹、太阳、天柱、足三里、三阴交、肝俞、曲池穴.2组均12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及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75.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头晕、头痛、恶心均改善,2组治疗后头晕、头痛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IVA、RVA及BA血流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督脉穴治疗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即时效应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项穴丛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TCD)所示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NCA)、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MCA、ICA、BA、PINCA、VA)血流速度(Vs、Vd、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MCA、ICA、VA及PINCA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BA的Vs与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均能即时改善患者大脑各低流速血管的Vs、Vd、Vm,两种刺法对各血管Vs、Vd、Vm改善程度相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穴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其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列缺穴治疗。采用TC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头痛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CA、MCA、PCA的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ACA、MCA、PCA的Vd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ACA的Vd、Vm均高于对照组(P0.05),MCA、PCA的Vm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结论针刺列缺穴可有效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颅内血流速度,控制或减轻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头穴透刺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1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1例)和药物组(40例).针刺组采用头穴透刺,穴取百会透前顶、上星透神庭等,每周3次,共治疗4周;药物组予口服氯雷他定片和局部应用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连续治疗12天,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是否有不良事件发生.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1%(39/41),优于药物组的82.5%(33/40,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症状、体征评分与症状总评分,及随访时临床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均P<0.01),且针刺组鼻堵评分、总症状评分均优于药物组(均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头穴透刺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选用强力定眩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TCD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眩晕程度、眩晕频率、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刺颈椎夹脊穴治疗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患者脑循环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且临床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对比针刺督脉与任脉经穴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有效治疗本病提供客观评价和参考。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神庭、百会、风府、大椎、身柱、夹脊穴(C6、C7)、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采用针刺任脉经穴为主治疗,穴取膻中、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夹脊穴(C6、C7)、足三里、三阴交。针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1)颈性眩晕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6.7%(23/30)、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46.7%(14/30)、70.0%(21/30,均P0.05)。(2)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3)两组患者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神疲倦怠、面色、舌质、脉象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心悸气短方面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观察组(P0.01)。结论:"通督疗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较任脉取穴为主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气血亏虚证候较甚者,建议采用督任二脉穴位结合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6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分为治疗组(34例),给予定眩汤治疗,对照组(34例)给予尼莫地平、西比灵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18%、对照组73.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李云飞  马朝阳 《光明中医》2016,(16):2376-2377
目的观察针刺人迎穴对于脑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于针刺前后分别进行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前后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针刺前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人迎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改善有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杏丁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胞二磷胆碱0.75 mg、杏丁20 mL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2组均连用14 d,记录2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3%)(P<0.05),且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变形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收缩期和舒张期末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1)。结论胞二磷胆碱联合杏丁可有效控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急性发作,而且对血液流变学、血脂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也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使用天麻素注射液0.6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百会、风池、颈部夹脊穴、眼针上焦区、脾区),1次/d。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0%,对照组总有效率85.7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施治与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VBI)眩晕的疗效。方法:VBI眩晕患者43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穴注毫针组21例,在患者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治疗;西药治疗组22例,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和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及静滴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金纳多)治疗。疗程均为10天,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并加以比较。结果:两组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穴注毫针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结论:治疗VBI眩晕,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施治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15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尼莫地平注射液2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14d,治疗14d后判定疗效。观测两组治疗前后眩晕临床症状的变化和经颅多普勒检查(TCD)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7.5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袁萍  鲍春龄  东贵荣 《中国针灸》2012,32(7):577-581
目的:通过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头穴透刺的临床研究,以期证实脑出血急性期头穴透刺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脑出血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与头穴组,每组30例。西药组行常规静脉点注甘露醇、硝普钠等降颅压、降血压治疗;头穴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穴透刺治疗,其中意识障碍取太阳、本神、神庭透上星,头痛采用上星透印堂、风池透风池,尿便障碍采用百会透四神聪,失语采用风府透哑门穴等,面瘫采用地仓透颊车、下关,瘫痪采用百会透太阳穴等。观察治疗前后脑出血量的变化,检测血、尿、便常规,心、肝、肾功能及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指征变化情况以及对心电图的影响。结果:头颅CT显示头穴组血肿基本及显著吸收率为80.0%(24/30),优于西药组的56.7%(17/30,P<0.05);头穴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及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指征均属于正常范围(均P>0.05),肝、肾功能无异常变化,且头穴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西药组[16.7%(5/30)vs 43.3%(13/30),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脑出血急性期采用头穴透刺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治疗和天眩清静脉滴注对VBI眩晕病情分级的影响。方法:VBI眩晕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穴注毫针组30例,在患者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治疗;天眩清组30例,以天眩清静脉滴注治疗。疗程均为10天,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并加以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间病情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VBI眩晕,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治疗较天眩清静脉滴注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分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颈夹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施治与天眩清静脉滴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VBI)眩晕的疗效.方法:VBI眩晕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穴注毫针组30例,在患者颈央脊穴注天眩清合并毫针辨证治疗;天眩清组30例,以天眩清静脉滴注治疗.疗程均为10天,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并加以比较.结果:两组间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