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产儿呼吸暂停病因分析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病因,探讨对呼吸暂停的合理有效管理。方法:对116例早产儿呼吸暂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龄越小原发性呼吸暂停的发生率越高;随着胎龄的增加,继发性呼吸暂停发生率增加。在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原发病构成中,呼吸系统疾病居首位。结论:对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应进行重点监护、及时治疗,以降低死亡率,避免后遗症的发生。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使呼吸暂停症状减轻,甚至缓解。  相似文献   

2.
132例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莉  袁卉屏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4426-4427
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相关因素、病因分布以及氨茶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早产儿呼吸暂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首次发生呼吸暂停的日龄进行分组。结果: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呼吸暂停发生率越高,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5.58,P<0.005)。首次发作以生后7天内多见,高峰在生后24 h内,原发性呼吸暂停生后2~7天多发,继发性可发生于任何日龄,继发性病因中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氨茶碱治疗有效率为84.78%,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应从出生后立即开始,对高危早产儿进行连续监测,早发现、早干预,降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暂停的相关因素、病因分布以及氨茶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8例早产儿呼吸暂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首次发生呼吸暂停的日龄进行分组。结果: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呼吸暂停发生率越高,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首次发作以生后7 d内多见,高峰在生后24 h内,原发性呼吸暂停生后2~7 d多发,继发性可发生于任何日龄。继发性病因中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氨茶碱治疗有效率为87.36%,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应从出生后立即开始,对高危早产儿应进行连续监测,及早发现、及早干预,降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十分常见的症候,其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由于反复发作可导致脑组织缺氧,因而严重地威胁着婴儿的生命和健康。及时寻找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地预防、治疗和护理,对于降低因脑部缺氧带来的后遗症,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将本院1996~1998年住院的早产儿呼吸暂停78例的发生原因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78例早产儿均为本院住院患儿,其中男性48例,女性30例,入院时年龄最小的仅为4小时,最大的15天,胎龄<30周的13例,30~32周25例,33~34周24例,35~36周16例。入院时体重最低的为1250克,最大为2580克,平均为1920克。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病率随早产儿的不成熟程度而增高。胎龄为34周者发病率为23%,胎龄28-29周者发病率可达90%。随着早产儿、极低体重儿数量的增多,其呼吸暂停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呼吸暂停可引起脑血流减少,导致脑损害或加重原有的脑损害,还可因为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我科采用氨茶碱联合氨溴索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暂停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2006年2月102例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呼吸暂停25例,继发性呼吸暂停77例,病因分布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29.9%)、中枢神经系统疾患(40.3%)、代谢紊乱(6.9%)、胃食管返流(6.9%)、严重感染(5.9%)。伴呕吐11例,气促24例,口吐白沫19例,发热8例,腹胀4例,惊厥19例,心动过缓78例。治愈81例,治愈率81%。结论:原发性呼吸暂停以早产儿为主。继发性呼吸暂停的病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占首位,临床特征与有无原发病及其病因有关。原发性呼吸暂停以物理刺激为主,可用氨茶碱和纳络酮预防和治疗。继发性呼吸暂停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惊厥性呼吸暂停应使用镇静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早产儿发生的病因及常见并发症的分析,探讨如何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其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843例早产儿临床资料,了解其发病原因,按胎龄分为<32周、32~<34周、34~<37周3组,按出生体重分为<1500g、1500~<2000g、2000~<2500g、≥2500g 4组,分组统计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引起早产的主要病因有胎膜早破(32.2%)、贫血(21%)、多胎(15.8%)、脐带异常(14.8%)、胎儿窘迫(12.6%)、胎盘异常(8.9%)、产前子痫(7.4%)、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3.2%)。在并发症中,3组不同胎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综合征、早产儿贫血、颅内出血、呼吸暂停、肺炎、感染性疾病、电解质紊乱、窒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3.13、68.96、12.24、853.27、826.84、949.20、99.58、75.49、20.94和13.58,均P<0.01);4组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贫血、颅内出血、呼吸暂停、肺炎、感染性疾病、电解质紊乱、窒息、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257.76、397.31、863.67、436.23、401.70、53.93、92.41、42.37、8.87和25.46,均P<0.01);其中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并发症发病率明显增加。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越重。应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管理,加强产儿合作,预防窒息发生,以及提高早产儿管理,是防治早产发生、降低早产儿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5月~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胎龄<37周的早产儿应用RetcamⅡ进行眼底照相检查,根据1984年国际ROP会议制定的分类标准进行诊断和分析。结果:515例早产儿中患不同程度ROP者87例,ROP发生率16.89%;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ROP发生率越高。对可能影响ROP发生率的9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贫血、低血糖血症、吸氧、肺炎、输血与ROP发生率密切相关,性别、新生儿酸中毒与ROP发生率无相关性;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与ROP发生率最相关,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具有新生儿贫血、低血糖血症、肺炎、吸氧史及输血史的早产儿ROP发生率越高,其中低出生体重是ROP的最高危因素,对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早产儿应早进行眼底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预防ROP致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对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汉中市3201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37例早产儿,于生后3~7天内进行头颅B超检查,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和与各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37例早产儿颅脑超声检出脑损伤109例,发生率46.0%,脑室内出血94例,发生率39.7%,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5例,发生率6.3%;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脑室内出血发生率越高,但与其严重程度无关.不同胎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P<0.01);不同出生体重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0,P<0.01).围产期窒息、nCPAP/机械通气、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呼吸暂停是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结论 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早产儿脑损伤的常见类型,其发生与多种高危因素有关,临床工作中应避免或减少引起脑损伤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振营 《工企医刊》1997,10(1):19-20
本文报告我院近年收治的早产儿呼吸暂停41例,并重点对引起呼吸暂停的原因和本病的治疗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本组诊断标准及类型判断均以罗风珍等所提标准作为依据。 1.2 一般资料性别:男24例,女17例,胎龄:≤28周4例,~32周27例,~36周7例,~37周3例。出生体重:≤1500g21例,~2000g14例,~2500g 6例,呼吸暂停类型:原发性呼吸暂停3例,继发性呼吸暂停5例,混合性呼吸性暂停33例。 1.3 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亦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预防小胎龄早产儿呼吸暂停中咖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奇偶法原则将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参与收治的48例小胎龄早产儿随机分为参照组(n=24)与实验组(n=24),将不应用甲基黄嘌呤类药物早产儿作为参照组,将应用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早产儿作为实验组,对两组小胎龄早产儿预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两组小胎龄早产儿n-CPNP、住院时间、对比参照组P<0.05,统计学显示分析意义.但两组小胎龄早产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体重增长速度、Apgar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分析意义存在.结论:将咖啡因应用在小胎龄早产儿预防呼吸暂停中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IBWI),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其中呼吸暂停为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呼吸暂停〉15~20s,或呼吸显著不规划时,可影响组织的氧合状态,反复呼吸暂停可致脑损伤或猝死。为此,本文分析呼吸暂停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并对其发生的可能病因予以剖析,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其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尤其是ⅥBI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呼吸暂停的病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对医院NICU中近4年来发生新生儿呼吸暂停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产儿呼吸暂停85例(占70.8%),适龄足月儿28例(占23.3%),足月小样儿4例(占3.3%),过期产儿3例。治愈102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13例(占呼吸暂停患者的10.8%),继发性呼吸暂停者中中枢性疾病48例、肺部疾病38例、败血症13例、代谢紊乱所致8例、胃食道返流3例、先心病2例。结论 新生儿呼吸暂停以早产儿多见,缺氧、中枢性疾病、感染、代谢紊乱是呼吸暂停的常见病因,因此减少窒息及早产的发生可降低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双胎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与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共650例双胎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出生体重分为1 500 g、1 500~2 500 g、≥2 500 g三组,按胎龄分为≤32周、32~≤34周、34~≤37周三组,比较分析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双胎早产儿的并发症、结局与其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双胎早产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5.5%,早产儿并发症主要发生于胎龄≤32周和出生体重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以感染(8.9%)、颅内出血(5.2%)、血糖异常(4.8%)、高胆红素血症(4.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2.9%)为主。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随着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双胎早产儿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下降。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越高。34周后及出生体重≥2500 g者并发症及死亡率均维持在低水平。应加强双胎孕妇产前管理,减少早产尤其是32周以前早产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病率很高。国内近年报道,呼吸暂停在早产儿的发病率为23%,极低体重儿为49%。早产儿呼吸暂停是造成早产儿脑损伤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早产儿呼吸暂停常应用氨茶碱(aminopylline)治疗,由于有效血浓度与中毒浓度很接近,剂量不易掌握,易出现不良反应如心动过速、不安、惊厥。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我院应用纳洛酮(naloxone)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无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呼吸暂停定义为呼吸停止超过20s或不足20s而伴有心动过缓、明显的低氧血症或发绀,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发生率较高,少见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新生儿呼吸暂停通常预示着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或功能损伤,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新生儿呼吸暂停与急性胆红素脑病存在相关性。本文就现有病例报道及研究对新生儿呼吸暂停与急性胆红素脑病之间的联系进行阐述。1新生儿呼吸控制系统呼吸暂停根据其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中枢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临床特点、救治策略及转归,为VLBWI/ELBWI的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接受住院治疗的1 146例VLBWI/ELBWI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胎龄分为:28周组(n=84)、≥28~32周组(n=679)、≥32~37周组(n=378)及≥37周组(n=5)。分析各组VLBWI/ELBWI的临床特点,统计学比较各组受试者住院时间、存活率、呼吸机使用情况、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放弃治疗情况等。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 146例VLBWI/ELBWI中,早产儿为1 141例,足月儿为5例,由于足月儿中VLBWI/ELBWI病例数太少,故未对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对于28周组、≥28~32周组、≥32~37周组VLBWI/ELBWI进行统计学比较的结果显示:(1)3组受试者住院时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67,P0.001;χ~2=71.012,P0.001),并且VLBWI/ELBWI胎龄越小,住院时间越长,存活率越低。(2)28周组VLBWI/ELBWI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率,显著高于≥28~32周组及≥32~37周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001、162.157,P0.001)。28周组及≥28~32周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率,均显著高于≥32~37周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872、74.418,P0.001),但是,28周组与≥28~32周组呼吸暂停和宫内感染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077,P0.001;Z=-4.655,P0.001;Z=-2.879,P=0.002),并且胎龄越小,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时间越高。(3)3组VLBWI/ELBWI常见并发症,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严重颅内出血(Ⅲ~Ⅳ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62、74.639、58.076、70.049,P0.001),并且胎龄越小,上述并发症发生率越高。3组呼吸暂停与宫内感染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683、25.937,P0.001);而28周组及≥28~32周组呼吸暂停及宫内感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32~37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586、57.893,P0.001;χ~2=10.146、25.019,P0.001),但是28周组分别与≥28~32周组呼吸暂停和宫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3组VLBWI/ELBWI放弃治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36,P0.001),并且胎龄越小,放弃治疗率越高;死亡VLBWI/ELBWI中,放弃治疗后死亡者占73.8%(141/191)。结论 VLBWI/ELBWI中,胎龄越小,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呼吸机治疗率及治疗时间明显增加,VLBWI/ELBWI存活率下降。降低VLBWI/ELBWI放弃治疗率,可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陈光蓉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9):1446-1448
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50例NRDS临床资料,分为颅内出血组(31例)与无颅内出血组(11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妊娠及异常分娩、窒息、低氧、酸中毒、高血糖、呼吸衰竭、呼吸暂停、气胸、肺出血、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心肌损害及使用高呼吸机参数在颅内出血组与无颅内出血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胎龄、低体重、窒息、呼吸暂停最终进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P<0.05)。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窒息缺氧、呼吸暂停是早产儿NRDS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产的相关因素,分析早产儿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早产的病例200例作为早产组,同期住院分娩的足月病例2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早产组孕妇、足月组孕妇以及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早产发生的主要原因、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胎龄对早产结局的影响以及早产儿出生体重对早产结局的影响。结果医源性早产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为子痫前期,其次为胎儿窘迫、胎盘因素、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和羊水过少、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早产组的高龄、早产史、反复流产史、未正规产检、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子痫前期和胎儿窘迫的比例均高于足月组(P0.05)。早产儿胎龄和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儿窒息、早产儿死亡和早产儿肺炎的发生率均有相关性(P0.05)。早产儿出生体重和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儿窒息、早产儿死亡和早产儿肺炎的发生率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医源性早产的主要原因有子痫前期、胎儿窘迫、胎盘因素、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和羊水过少、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早产的危险因素有高龄、早产史、反复流产史、未正规产检、胎膜早破、产前出血、羊水过多以及胎儿窘迫。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与早产儿结局有相关性,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早产儿的结局越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的临床管理及综合治疗方法,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300例早产儿的临床管理及治疗方法。结果经全面的防护措施和综合性治疗,痊愈率、好转率均高于国内统计率,死亡率较国内统计的早产儿死亡率降低。结论早产婴儿死亡原因主要以呼吸窘迫综合症、呼吸循环衰竭、颅内出血、肺出血为主,且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正确合理的临床管理和综合治疗方法,可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