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男,46岁,因车祸外伤后颅内杂音11个月,癫痫大发作2个月于2014年5月21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患者11个月前遭遇车祸,当时即昏迷并右侧耳鼻出血,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部CT检查提示右侧颅底骨折(图1),患者昏迷近10h,醒后出现嗅觉丧失、右耳听力严重下降、颅内杂音、头痛等症状,颅内杂音呈吹风样并进行性加重,在该院接受预防感染、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患者2个 相似文献
2.
病例1 女,51岁。因左侧耳鸣6个月于2004年8月20日以“左侧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中心。患者6个月前出现左耳间断性耳鸣,呈渐进性加重,明显影响睡眠。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5岁,因耳鸣伴头痛1年于2014年6月15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2013年1月15日从高处坠落伤及头部,当时颅内无明显脑挫裂伤及出血。伤后5个月,患者出现耳鸣伴头痛症状,在当地医院以耳部疾病治疗,无明显效果。2014年4月15日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示左侧横窦及上矢状窦均增粗,呈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31岁。因右手,舌部麻木12h,牙关紧闭,呼之不应,持续10min,二便失禁,胸闷、呼吸急促5h入院,患者26年前头部被枪弹击中,子弹从右眼角入右乳突区。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言语缓慢,应答迟钝,右眼球外展活动轻度受限。于右额、颞、枕及眶部闻广泛血管杂音,右眶及右乳突有外伤瘢痕,小范围骨质缺损,四肢肋力Ⅳ^ ,腱反射亢进,巴宾斯基征和霍夫曼征阳性。 相似文献
5.
硬膜膜动静脉瘘(DAVF)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对该病的认为还不够全面,治疗也达不到满意效果。文章通过文献回顾,探讨了DAVF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阐述了近年来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较常见的颅内动静脉畸形,其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复杂。为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本文对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对该病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治疗也达不到满意效果。文章通过文献回顾,探讨了DAVF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阐述了近年来对该疾病治疗方法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因外伤导致颈内动脉与海绵窦之间形成不正常的通道.颈内动脉血液直接注入海绵窦内形成的一种动静脉畸形称之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简称CCFS)。现将我们遇到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硬脑膜动静脉瘘分型与治疗方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分型与治疗方法的关系。方法:对28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DSA采集速度4~8帧/s,依据Cognard分型分别采用压迫颈动脉(2例)、动脉入路栓塞(8例)、栓塞 手术(10例)及手术(8例)的治疗方法。结果:有10例治愈,12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症状缓解,1例无改善,1例加重。结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比较困难,术前仔细研究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正确采取不同的方法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瘘口的位置、供血动脉数量以及静脉引流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多由眼动脉发出的筛前、筛后动脉供血,因而血管内栓塞危险性相对较大,多采用开颅手术治疗。DAVF好发于横窦-乙状窦区和海绵窦区,而颅前窝底DAVF相对少见,约占颅内DAVF的10%。62%~91%的患者以颅内出血起病,而颅内DAVF总出血率仅为15%。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自2000年2月至2006年5月共治疗8例颅前窝底DAVF,现将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16例,其中单纯伽玛刀治疗7例,经动脉途径栓塞或手术治疗后再行伽玛刀治疗9例。根据Congard分型,硬脑膜动静脉瘘Ⅰ型4例,Ⅱa型5例,Ⅱa b型3例,Ⅲ型3例,Ⅳ型1例。靶点边缘剂量16~20Gy,平均18Gy,靶点边缘被50%~70%等剂量曲线所包含。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108个月。结果14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2例部分改善。12例MRI或造影证实瘘口完全或近全闭塞,4例部分闭塞。无放射治疗导致的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一种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侵袭型硬脑膜动静脉瘘且伴有广泛皮质静脉引流的患者,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结合放射外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2.
经面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面静脉途径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面静脉途径(导管置入股静脉-面静脉-角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治疗7例海绵窦区硬脑膜AVF的病例资料,其中5例患者岩下窦闭塞;1例患者岩下窦开放,但其AVF所在的海绵窦和岩下窦之间无交通;1例患者的瘘与岩下窦相通。对该患者先行经岩下窦栓塞海绵窦后部,然后再经面静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前部。其他6例患者只经面静脉途径行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显示,7例患者的角静脉和眼上静脉的走行清晰,其中有1例眼上静脉闭塞的患者,由于导管无法置入闭塞的眼上静脉,导致经静脉途径治疗终止。其余6例患者经面静脉入路用弹簧圈栓塞海绵窦治疗后,4例达到完全栓塞,2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相对其他静脉途径而言,经股静脉-面静脉入路是血管内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AVF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即使该入路对术者手术技能要求较高,但仍然不失为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构筑及治疗方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DAVF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模式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所有DAVF的血管构筑均按照部位与引流静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结果海绵窦区DAVF 69例,Ⅰ型58例,Ⅱ型11例;侧窦区41例,Ⅰ型26例,Ⅱ型14例,Ⅲ型1例;上矢状窦区13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10例;天幕区20例,颅底区7例,均为Ⅲ型.多发性DAVF 9例.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血管内治疗,术后影像学治愈79例,好转71例,无效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8例痊愈或好转,1例死亡.结论DAVF的临床表现、预后、治疗方式取决于其血管构筑模式,特别是病灶部位和静脉引流方式,血管内治疗是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一种少见而复杂的疾病,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作者报道了1例以头痛起病,被2次误诊的青年女性DAVF,以"硬脑膜动静脉瘘"和"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 相似文献
15.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颅内少见而复杂的血管性疾病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经动脉血管内治疗、X线放射外科治疗 ,但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 ,经眼静脉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文章对近年有关经静脉途径治疗的常用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及术后评价的最新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儿童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非常罕见,但进展迅速且预后极差,治疗具有挑战性.作者报道1例幼儿右侧侧窦区DAVF,患儿经动脉入路一次治愈性栓塞,术后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随访未见复发.作者同时回顾了相关文献,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女,51岁,因"头痛3年,智能减退半年,双下肢无力伴尿失禁4个月"于2013年7月6日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2000年被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接受甲状腺部分切除术;2003年诊断为"冠心病";2010年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50μg/d。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定向力、近记忆力、计算力下降。蒙特利尔认知量表评分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