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院内死亡及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苏大附一院心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872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共108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对存活组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建立COX模型分析AMI合并CS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发病至PCI时间、三支病变、术后IRATIMI血流分级与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相关。②52例出院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9.0±2.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8.0±4.8)个月。6个月生存率为80.8%,1年生存率为73.1%。COX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PCI时间、术后IRATIMI血流分级与AMI合并CS患者院外生存时间相关。结论:①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率为51.9%,其影响因素有年龄、糖尿病、发病至PCI时间、三支病变和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②早期成功的PCI治疗可以延长AMI合并CS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长期预后。AMI合并CS长期预后影响因素有年龄、发病至PCI时间、PCI术后血流TIMI分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急诊介入中辅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发病在24 h以内的38例AMI患者,在IABP支持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梗死相关血管直接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第5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 4例在IABP术1h内因心衰及休克加重而死亡,34例梗死相关血管全部再通,发病至血管再通的平均时间为9.1 h,其中31例置入支架,PCI后5周内5例死亡,总死亡率为23.68%。29例存活患者在术后第5周检查左心室射血分由41%±5%升高为48%±7%。结论对于高危AMI合并泵衰竭在进行急诊PCI时,IABP的辅助使用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术后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36例老年与22例非老年人AMI急诊PCI治疗的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和手术疗效.结果老年组36支梗塞相关血管,置入支架40枚,围手术期死亡1例,手术成功率为97.2%,非老年组22支梗死相关血管,置入支架25枚,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成功率100%.两组支架特点及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且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结论老年人AMI行急诊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急诊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脑钠肽(BNP)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我院97例AMI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CI组和溶栓组,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PCI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LVEDD显著降低,且低于溶栓组(P<0.05),LVEF较溶栓组显著提高(P<0.05),且PCI组总有效率高于溶栓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降低BNP水平,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预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诊与限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6例,分为急诊PCI组和限期PCI组;观察两组患者病后3周和6个月的HRV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急诊PCI组患者病后3周和6个月的HRV时域指标及LVE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期PCI组患者病后6个月的HRV时域指标及LVEF显著高于病后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组病后3周和6个月的HRV时域指标及LVEF均显著高于同时期限期PCI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和限期PCI都可以提高AMI患者的HRV和心功能指标,且急诊PCI的改善效果优于限期PCI。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洛阳东方医院行PCI的14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时间将其分为急诊组与择期组各74例,急诊组发病后12 h内行急诊PCI,择期组发病后7~14 d行择期PCI,比较两组心功能、心肌损伤程度、血管内皮功能、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行PCI前后,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5 h,两组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对比,急诊组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PCI前,两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PCI后7 d,急诊组ET-1、vWF水平高于择期组,NO水平低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与择期PCI均可开通AMI患者梗死冠脉,而急诊PCI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降低心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冠脉急诊PCI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及血清黏附分子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的临床价值及血清黏附分子变化.方法 选择急诊入院69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盐酸替罗非班加PCI术,32例)和对照组(PCI术,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TIMI分级)血流情况、术后30d内出血并发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及血清黏附分子变化.结果 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为90.6%(29/32),对照组为78.3%(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为6.25%(2/32),对照组为16.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住院期间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病例,对照组梗死及死亡发生率为6.25%(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MI急诊PCI术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明显降低血清黏附分子,减少急性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我院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2例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2例患者年龄45~73岁(平均60.3±12.6岁),其中男性22人,女性10人,发病时间在1~12 h之内,均采用右侧股动脉穿刺法行急诊PCI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30例AMI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急诊PCI组中除1例因高龄、3支病变、合并心源性休克、PCI术后发生无再流、于术后2 h死亡外、其余患者术后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血流均达到TIMI 2,3级,且住院时间短,酶峰提前,3个月时的心功能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结论:急诊PCI治疗AMI能更迅速而持久地开通和恢复IRA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69例AMI合并CS且接受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根据住院转归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死亡组平均年龄[(66.20±10.78)岁]大于存活组[(60.62±11.39)岁](P<0.001)。死亡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者多于存活组(P均<0.05),心脏骤停、多器官衰竭及前壁心梗发生率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P均<0.01),下壁和右室梗塞发生率低于存活组(P均<0.0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占92.2%。死亡组基础血钾(K+)、血糖(Glu)、肌酐(Scr)、动脉血乳酸(Lac)、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1),血钠(Na+<...  相似文献   

10.
廖贵红  张健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528-1529,153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于发病0.5~12h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梗死相关血管(IRA)直接行PTCA及支架置入。监测IABP置入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并于4周内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示:单支血管病变2例,双支血管病变6例,三支血管病变18例,左主干病变2例。28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23例患者血流达到TIMI3级,5例患者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急诊介入术中死亡2例,介入治疗术后住院期内死亡10例。住院期间总死亡率为42.9%(12/28)。16例存活患者4周时检查射血分数(EF)为0.43-0.67(0.53±0.10)。结论应用IABP可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行急诊PCI中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人院AMI患者8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盐酸替罗非班 PCI)42例和对照组(直接PCI)40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后冠脉的血流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于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使PCI前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a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提高,替罗非班组达1级、2级血流者比例分别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完全闭塞比率明显高于替罗非班组(P<0.01);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无慢流,无复流现象发生,TIMl3级血流发生率lOO%,对照组急诊PCI术后TI-MI 0~2级,即无复流及慢血流发生率为15%,TIMl3级血流发生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住院期间盐酸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对照组梗死及死亡发生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急诊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既可开通冠状动脉,又可改善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术后再梗死,挽救心肌,可能成为更安全和有效的再灌注手段.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治疗(PCI)能迅速而持久地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使梗死区得到完全的血液重灌,起到抢救濒死心肌、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的作用。我科自2004年3月~2007年12月行AMI急诊PCI60例,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患者175例,分为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组和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PCI治疗前血浆BNP水平、心肌酶、血流动力学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比较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变化的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组PCI治疗前血浆BNP水平、肌酸激酶(CK)峰值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肺动脉收缩压、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2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后均能使血浆BNP水平较术前下降(P<0.05),但直接PCI治疗术后血浆BNP水平明显低于延迟PCI治疗术后的血浆BNP水平(P<0.05)。未行PCI治疗的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行直接PCI及延迟PCI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血浆BNP水平高,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直接PCI治疗后血浆BNP浓度下降显著,未行PCI治疗的患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行PCI术治疗的120例急性STE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106例与死亡组14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病情特征等资料,分析患者在PCI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心力衰竭病史、就诊时间、入院时心率、前壁梗死、心脏骤停、心功能评级、血钾、血钠、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0岁、体重指数≤23.9 kg/m2、有心力衰竭病史、就诊时间≥4 h、入院时心率≥100次/min、有前壁梗死、有心脏骤停、心功能评级≥Ⅲ级、血钾≥5.1 mmol/L、血钠≤135 mmol/L、血红蛋白≤120 g/L、血肌酐≥120 μmol/L为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死亡的危...  相似文献   

15.
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CI)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发病12h以内或 12~24h仍有心肌缺血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分为PCI组和溶栓组, 分别给予直接急诊PCI和尿激酶 (150万U) 静脉溶栓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发病 2周时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2 5%, PCI组再通率为 93 3%; PCI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 (IRA) 均达到TIMIⅢ级血流; 溶栓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PCI组 (P<0 .001)。溶栓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大于PCI组患者 (P<0 .01)。溶栓组患者AMI发作 2周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低于PCI组 (P<0 .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可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缩短住院时间,有效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刘晓剑 《当代医学》2013,(12):63-6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后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清远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3例采用急诊PCI术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梗死部位为下壁的46例为A组,梗死部位为前壁的41例为B组,梗死部位为下壁合并右室的36例为C组,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3~12个月的随访,观察各组患者术后、术后3个月、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 A组LVEF在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明显高于B组、C组,C组明显高于B组,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3~12个月,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87%,病死率为2.17%;大大低于B、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梗死的部位不同,急诊PCI术后的预后也不同,前壁梗死与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刘德林 《西部医学》2012,24(11):2126-2128
目的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直接PCI,42例)和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PCI,40例),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CI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12、24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术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术后30d内不良心脏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及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动脉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高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未发生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术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术后12、24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治疗中是有效而安全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高龄(年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患者入院后经临床和心电图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AMI诊断标准.结果 106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术,梗死相关血管:前降支86支,回旋支4支,右冠状动脉16支.106支梗死相关动脉,成功开通102例,于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110枚,2例术中死于心源性休克.术后即刻造影成功率为98.5 %,手术操作成功率为98%.术后1例住院期间死于心脏破裂.梗死后1周的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51.2±3.3)%.结论 急诊PCI治疗对高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王彩虹  袁兰所  张慧晶  郑群 《中国医药导刊》2013,(7):1209-1210,1212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行急诊PCI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比较2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血流情况,评估TIMI血流分级。同时观察术后与低分子肝素合用活化凝血时间(ACT)有无升高、血小板计数有无下降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3级率为90.7%,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不增加患者主要出血风险,但有增加微小出血的风险。结论:替罗非班在AMI急诊PCI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我院125例AMI合并CS患者(2019年8月~2021年5月)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治疗方法、合并症等),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25例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存活75例,存活率为60.00%(75/120),死亡50例,死亡率为40.00%(50/125);存活组、病死组的年龄、吸烟、伴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伴有脑梗死、前壁梗死、冠脉病变支数多、IABP治疗后并发心排量不足、IABP治疗后并发肺部感染、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Ⅱ级、平均动脉压、TC、FBG、BUN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年龄≥75岁、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为Ⅱ级、IABP并发心排量不足为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因素较多,年龄、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IABP并发症等均可引起不良预后,对此,临床应针对高危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