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患者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血管开通率、心功能恢复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在平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方面,实验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在血管开通率及心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较药物治疗住院时间少,血管开通率高,心功能恢复好,病死率低,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术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6.82%),且实验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术后护理效果显著,明显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反博(IABP)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急诊PCI治疗,观察组实施急诊PCI+LABP治疗.比较... 相似文献
4.
5.
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此疗法能迅速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缓解症状 ,挽救病人生命。据有关文献报道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 80 %~ 90 % ,而应用急诊PTCA治疗可明显减少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达 5 0 %以下[1] 。为防止PTCA术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和后期狭窄 ,在病变部位植入支架 ,以保持血管的通畅。我科自 2 0 0 3年 7月至 9月共行急诊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CS)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CS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并将PCI治疗组根据有无使用IABP分为两个亚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和院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PCI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9)h vs(27.5±8.3)h,P〈0.05],在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院内病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5.7%vs 57.4%,P〈0.05)。(2)IABP基础上行PCI治疗组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与单纯PCI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14.3%vs 46.4%,P〈0.05)。结论早期行PCI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近期预后,在IABP基础上再行PCI治疗,院内病死率可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AMI总共63例作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法分组.一组为常规溶栓治疗,29例患者,设对照组.另一组为PCI治疗,34例患者,设实验组.治疗后组间对比疗效.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血管再通率和TIMI血流3级达标率高,不良反应率和ST段回落不良率较低,住院日短,出院时LVEF较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治疗采用PCI方法,疗效显著,血管再通率高,治疗总有效率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98-100,104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或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pulsation,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实验组在IABP支持下,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对照组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及出现并发症概率、死亡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等指标上升,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和心率指标均降低,两组治疗后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预后出现并发症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联合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时出现的心律失常现象及其相应的临床防治手段。方法:分析62例AMI病人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术(Stent)术中在不同的干预血管中出现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临床治疗。结果:在对左前降支(LAD)行PCI的术中有2例出现心室纤颤,而对右冠状动脉(RCA)行PCI的术中有12例病人出现窦缓,44例病人出现室性早搏。结论:RCA病变的病人术中较常发生心动过缓,而室性早搏在接受直接PCI中多见。临床上防治急诊PCI治疗AMI术中出现的严重心律失常须使用临时起搏及相应的药物如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等,并配备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支持系统,注意进行再灌注预适应等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护理体会。方法采用急诊PCI技术治疗AMI 59例,对术中术后可能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密切观察,并给予针对性护理,重点对术后并发症进行护理管理。结果59例AMI患者均顺利完成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同时行支架置入4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14例。术后早期行心电监护及密切的观察,5例并发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表现为二联律,及时处理后转为窦性心律;并发穿刺部位瘀斑、牙龈出血10例,其中伴消化道出血2例,经保守处理顺利康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积极的针对性术后护理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降低急诊PCI的并发症和提高AMI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采用急诊PCI技术治疗AMI 28例,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 28例AMI患者均顺利完成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同时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后,残余狭窄均≤20%,TIMI血流Ⅲ级,计26例,占92.9%。围手术期无死亡或再梗死等严重心脏事件。结论 PCI能安全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其疗效,寻求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996年2月~1999年12月共48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48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造影,其中46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2例因介入治疗未成功而搭桥,14例虽罪犯血管成功介入治疗,但因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而行搭桥治疗获成功.单纯介入治疗死亡率25%,外科搭桥死亡率0%,总死亡率16.7%.结论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介入失败和多支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力哈木 《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6,4(6):7-10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GS)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19%,病死率高达60%-80%。尽管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手段已取得明显进步,其近期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心源性休克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主要原因,50%的死亡发生于心源性休克确诊后48h内,CRACE试验报导:心源性休克在6年的随访中总的病死率达到了88%。因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AMI死亡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临床特点,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老年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26例由急性心肌梗死所至的CS患者按年龄被分为两组: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为老年组(A组,n=72);年龄小于或等于64岁为成年组(B组,n=54);并将老年组根据是否接受PCI治疗分为两个亚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再灌注治疗下老年心肌梗死并CS患者近期预后的差异。结果(1)老年组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多;冠心病危险因素、并发症多(P<0.05);侵入性的积极治疗措施应用较少(如冠脉造影I、ABP及PCI,P<0.05);住院病死率高(P<0.05)。(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非介入治疗相比能显著降低老年CS患者住院病死率(P<0.05)。结论严密监测,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及时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CS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项研究主要探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时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或不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对院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77例(男性67例,女性10例)2006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置入IABP的AMI并发CS病例,分成两组,A组(n=47)为行支架术组,B组(n=30)由于血栓负荷重、复杂多支或严重狭窄病变未行支架术组.观察指标为狭窄血管数目,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分级,在院死亡.结果 冠脉造影结果:3支病变发生率:A组31.9%,B组63.3%,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A组10.6%,B组26.7%,无统计学差异(P=0.20).在院病死率:A组44.7%,B组56.7%,总病死率49.3%,无统计学差异(P=0.39).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OR =2.14,95% CI:1.76~41.40)可作为AMI合并CS病人在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AMI合并CS,支架术或未行支架术的预后可能取决于术后冠状动脉的再灌注,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可作为AMI合并CS病人在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急、病情重,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心功能衰竭,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尽早、持久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最有效的方法[1],可以使病死率明显下降,并成为AMI治疗的首选方法.2006年11月~2008年12月我院58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Anvar Babaev Paul D. Frederick David J. Pasta Nathan Every Tina Sichrovsky Judith S. Hochman MD 武蓓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6,25(5):259-265
背景:早期机械性血管重建是降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一种治疗措施。从1999年起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的指南即将其作为年龄〈75岁患者的Ⅰ类推荐。但是,人们对实践工作中指南的执行情况知之甚少。
目的:评价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血管重建的趋势和死亡率,以便了解国家指南是否对血管重建率产生影响。
设计、地点及病例:前瞻性观察研究,共入选293633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25311例[8.6%]合并心源性休克,其中7536[29%]入院时已有心源性休克)。研究对象来自1995年1月至2004年5月的国家心肌梗死注册登记(National Regist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NRMI),共有775家具备血管重建能力(定义为能实施心脏导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a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心脏直视手术)的美国医院参加。
主要观测指标:治疗模式和住院死亡率。结果:在有血管重建能力的医院,直接PCI率从27.4%上升到54.7%(P〈0.001),这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中使用PCI比率的变化平行。急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率变化不大(从2.1%到3.2%)。倾向校正后多变量分析显示,直接PCI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下降有关(OR,0.46;95%可信区间,0.40-0.53)。指南公布后所有年龄段患者血管重建率无明显变化。心源性休克院内总死亡率从1995年的60.3%下降到2004年的47.9%(P〈0.001)。
结论:在有血管重建能力的医院,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PCI可改善生存情况。ACC葙AHA指南对血管重建率未产生明显影响,提示应加大指南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其疗效,寻求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996年2月~1999年12月共48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48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造影,其中46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2例因介入治疗未成功而搭桥,14例虽罪犯血管成功介入治疗,但因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而行搭桥治疗获成功。单纯介入治疗死亡率25%,外科搭桥死亡率0%,总死亡率16.7%。结论: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介入失败和多支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69例AMI合并CS且接受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根据住院转归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死亡组平均年龄[(66.20±10.78)岁]大于存活组[(60.62±11.39)岁](P<0.001)。死亡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者多于存活组(P均<0.05),心脏骤停、多器官衰竭及前壁心梗发生率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P均<0.01),下壁和右室梗塞发生率低于存活组(P均<0.0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占92.2%。死亡组基础血钾(K+)、血糖(Glu)、肌酐(Scr)、动脉血乳酸(Lac)、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1),血钠(N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