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苯氧胺Tamoxifen(TAM)诱导ER( - )小鼠乳腺癌细胞MA782细胞凋亡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TAM体外作用于MA782细胞 ,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变化 ,免疫组化检测MA782细胞cyclinD1蛋白表达(并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 ) ,RT -PCR检测MA782细胞cyclinD1mRNA表达情况。结果 TAM在体外能明显抑制MA782细胞生长 ,诱导细胞凋亡 ,下调cyclinD1mRNA及蛋白表达 ,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显示 6μmol/LTAM作用MA782细胞 72小时后 ,cyclinD1蛋白平均灰度值从 1 32 .5± 0 .0 2下降至 1 2 6.1 8± 0 .0 3,1 0 μmol/LTAM作用 72小时后下降为 73.5 6± 0 .0 2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其显著 (P <0 .0 1 )。RT -PCR检测结果显示 :2 μmol/LTAM组无明显改变 ,而 6、1 0 μmol/LTAM作用于细胞 2 4、48小时后 ,细胞cyclinD1mRNA表达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TAM诱导MA782细胞凋亡其分子作用机制 ,可能与下调细胞cyclinD1mRNA及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RNAi对MCF-7细胞E2F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RNAi技术靶向抑制乳癌细胞MCF-7E2F1mRNA的表达。方法:构建重组的表达E2F1siR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重组载体和空载体转染入MCF-7细胞中,共分9组:空载体组、未转染组和7个转染组。筛选出稳定转染的单克隆细胞扩大培养。应用RT-PCR方法检测转染细胞和未转染细胞E2F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筛选出7个转染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单克隆,命名为SIR1~7,其E2F1mRNA表达量分别为0.857±0.015,0.850±0.037,0.907±0.029,0.878±0.021,0.900±0.021,0.912±0.031,0.913±0.023;转染空载体和未转染的细胞E2F1mRNA表达量分别为1.563±0.031和1.544±0.018;SIR1~7E2F1mR-NA表达量低于空载体及未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1~7E2F1mRNA表达均受到抑制;SIR1~7之间以及空载体转染与未转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RNAi技术特异、高效抑制靶基因的表达,为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顺铂、卡铂、奥沙利铂、洛铂对人结外鼻型NK细胞淋巴瘤细胞系SNK-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情况。方法将SNK-6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四种铂类药物中进行培养,CCK-8法检测SNK-6细胞增殖抑制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学形态,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SNK-6细胞mdr-1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四类药物对SNK-6细胞增殖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顺铂、卡铂、奥沙利铂、洛铂,其各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依次为:(5.7±0.5)肛g/mi、(39.7±3.8)μg/ml、(11.2±1.4)μg/ml、(1.5±0.3)μg/ml;RT—PCR方法检测SNK-6细胞mdr-1的表达呈阳性。结论四种铂类药物对SNK-6细胞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但SNK-6细胞mdr-1呈阳性表达,我们推测铂类药物可能为不依赖mdr-1表达的且可用于NK细胞淋巴瘤治疗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三苯氧胺抑制雌激素受体阴性的甲状腺癌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苯氧胺(tamoxifene,TAM)对雌激素受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体内外作用,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①体外实验:4-甲基偶氮四唑蓝(MTT)细胞增殖试验观察TAM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IHH-4)和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FrC3-133)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DNA定量法观察TAM作用后甲状腺癌细胞周期的变化和晚期凋亡的发生.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的方法检测2株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②体内实验:5周龄BALB/c雌性裸鼠皮下接种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IHH-4,肿瘤生长后,处理组予TAM 5 mg/(kg·d)灌胃,对照组予等体积安慰剂,连续5周观察肿瘤体积的生长和小鼠体重的变化,并最终比较两组间肿瘤的重量.结果:①体外实验: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IHH-4和FTC-133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均为阴性;TAM明显抑制两株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TAM使两株甲状腺癌细胞阻滞于G1期,并且诱导FFC3-133细胞的凋亡.②体内实验:TAM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种植瘤的生长.结论:TAM抑制甲状腺癌生长,并通过非依赖雌激素受体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三羟异黄酮(Genistein,GEN)对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ADM耐药细胞中mdr-1、HER2/neu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逆转多药耐药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GEN作用MCF-7/ADM细胞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IR)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RT-PCR法检测MCF-7/ADM细胞经不同浓度阿霉素(ADM)、GEN及GEN联合ADM处理后,其mdr-1、HER2/neu 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其对c-erbB2蛋白及P-糖蛋白(P-gp)的影响。结果 GEN对MCF-7/ADM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其抑制效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特别是GEN浓度增加到60μg/mL时,对细胞抑制作用急剧升高(P<0.01)。MCF-7/ADM细胞中有mdr-1、HER2/neu过量表达,经GEN单独及联合ADM作用后,HER2/neu mRNA表达明显下调,c-erbB2蛋白出现一致性的表达下调,但对mdr-1mRNA及P-gp无影响。结论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耐药性与耐药基因及原癌基因的高表达相关,GEN能下调MCF-7/ADM细胞HER-2/neu基因及蛋白表达,可能是其逆转MCF-7/ADM细胞多药耐药性的机制之一,但对由P-gp介导的多药耐药无效。 相似文献
6.
1991年 5月~ 1998年 5月我院应用三苯氧胺用于乳癌术后。测定治疗前后血清微量元素锌 (Zn)、铜 (Cu)、镁(Mg)的含量 ,了解三苯氧胺对微量元素的影响及微量元素在三苯氧胺治疗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ER阳性乳癌患者共 36例 ,平均年龄 5 2岁(34~ 6 8岁 )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行乳癌根治术 2 8例。简化根治术 8例。病理报道腺癌 3例、导管癌 3例、粘液癌2例、髓样实体癌 16例 ,单纯实体癌 12例。PR阳性 2 1例 ,PR阴性 15例。全部患者于术后 1个月开始服三苯氧胺 ,10mg,2次 d。服药前及服药后 3个月采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三七总皂甙和三苯氧胺(TAM)联合应用对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或联合应用不同浓度的TAM、三七总皂甙作用于MCF-7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结果]TAM及三七总皂甙均可有效抑制乳腺癌MCF-7细... 相似文献
8.
在本院乳癌术后接受妇科检诊124例的结果与妇科普查(680人)相比较,发现宫颈部细胞学异常的发生率为1.2%,与普查没有差别,但使用三苯氧胺(TAM)的病人MI有右移倾向;子宫内膜细胞学异常3.5%,发生率较高;闭经病人11.4%;子宫肌瘤22.9%,服药期间没有缩小;卵巢肿大闭经前发生率23.1%,但多数可自然缩小。从以上结果以及乳癌危险因素和乳癌的转移观点看,认为乳癌术后的妇科检诊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RNA干扰(RNAi)对人乳癌MCF-7细胞真核起始因子4E(eIF4E)表达的影响.方法:针对eIF4E基因的寡核苷酸序列设计并体外转录合成小干扰RNA(siRNA),分别以100、150和200 mg/L转染MCF-7细胞24、48及72 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MCF-7细胞中eIF4E...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BAG-1基因与乳腺癌他莫昔芬(TAM)治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以58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5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予以观察组患者TAM治疗,检测并统计2组患者肿瘤组织BAG-1基因的阳性率;并根据检测结果将观察组患者分为BAG-1阳性组与阴性组,对比分析观察组BAG-1阳性者与阴性者的临床预后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包括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结果观察组BAG-1基因阳性率为74.14%,对照组为12%,2组比较,P<0.05。观察组BAG-1阳性组患者临床缓解率为46.51%,阴性组为66.67%,2组比较,P<0.05;BAG-1阳性组患者临床控制率为67.44%,阴性组为86.67%,2组比较,P<0.05。观察组BAG-1阳性组患者平均OS为(1.55±0.86)a,PFS为(1.02±0.31)a,阴性组依次为(2.76±0.95)a、(2.06±0.82)a,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AG-1阴性组患者血清CEA、CA153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AG-1基因与乳腺癌TAM治疗敏感性密切相关,BAG-1阳性者行TAM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均较阴性者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抑制BCAR1基因对乳腺癌细胞抗雌激素药物三苯氧胺(tamoxifen,TAM)耐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人类雌激素依赖型乳腺癌细胞株ZR-75-1分为雌二醇(E2) TAM 空白载体组、E2 TAM shRNA-β-actin组和E2 TAM shRNA-BCAR1组。采用RT-PCR和W estern b lot检测各组的抑制效果;4-甲基偶氮四唑蓝(MTT)细胞增殖试验观察TAM对各组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DNA定量法观察TAM作用后各组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shRNA-BCAR1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明显抑制BCAR1基因的表达。BCAR1表达被抑制后,癌细胞对抗雌激素药物TAM的耐药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AR1基因高表达与乳腺癌细胞对抗雌激素药物TAM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基因-1239G〉C变异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309例乳腺癌患者和309例正常对照者的cYP2E1基因-1239G〉C位点的基因型。以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D比较CYP2E1不同基因型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关系。结果与-1239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至少携带一个-1239C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明显降低(OR=0.22,95%CI=0.11—0.41)。结论cYP2E1—1239G〉C变异是影响乳腺癌易感性的重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越发年轻化。在乳腺癌患者中,一部分表现出家族聚集性、发病早,且累及家系中多个成员。乳腺癌易患基因1、2(BRCA1、2)是乳腺癌遗传性易患基因。有研究证实,BRCA1、2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对国内外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就BRC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防治和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错配修复基因MSH2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制作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中MSH2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SH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3.7%(36/67),CyclinD1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7.8%(32/67)。MSH2和CyclinD1蛋白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5)。MSH2和CyclinD1表达呈负相关(r=-0.251,P=0.040)。结论CyclinD1可能通过下调MSH2蛋白水平,影响DNA错配修复系统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蛋白表达与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基因扩增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84例乳腺癌(导管内癌32例,浸润性导管癌36例,纤维腺瘤16例)组织中的BRCA-1蛋白表达和HER-2基因扩增情况.结果BRCA-1蛋白阳性表达63例,阳性表达率为75.0%(63/84). BRCA-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不同组织类型无关(P>0.05). HER-2基因扩增阳性40例,HER-2基因扩增阴性44例.36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HER-2扩增阳性率为86.1%(31/36),明显高于48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27.1%(13/48)(P<0.01). HER-2基因扩增阳性组BRCA-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0.0%(36/40),高于HER-2基因扩增阴性组的22.7%(10/44)(P<0.01).结论BRCA-1蛋白表达、HER-2基因扩增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BRCA-1蛋白表达与HER-2基因扩增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沉默低氧诱导因子-2α(hypoxia induciblefactor-2α,HIF-2αα)基因下调DLK1表达对乳腺癌干细胞(breast cancer stem cells,BCSCs)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建立BCSCs裸鼠移植瘤模型,原位注射RNAi慢病毒载体和空载体慢病毒载体至裸鼠左右侧背部移植瘤组织中,定期观察成瘤时间、瘤体体积及重量,进一步绘制生长曲线及计算抑瘤率.HE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病理,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移植瘤组织HIF-2α、DLK1及CD44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成功建立BCSCs裸鼠移植瘤模型.与空载体组相比,RNAi组移植瘤生长速率、瘤体体积和重量均明显降低(15.1% vs 21.6%,5.80 cm3 vs 3.30 cm3,3.0 g vs 1.7 g,P<0.05),抑瘤率为43.1%;HE染色显示RNAi组出现明显缺血坏死;RT-PCR结果提示RNAi组移植瘤组织中HIF-2α、DLK1及CD44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0.59 ±0.02 vs 0.21 ±0.01,0.32 ±0.01 vs 0.08 ±0.01,0.76 ±0.03 vs0.04 ±0.01,P<0.05);Western blot结果也提示RNAi组移植瘤组织中HIF-2α、DLK1及CD44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0.49 ±0.02 vs 0.28 ±0.01,0.43 ±0.02 vs0.11 ±0.01,0.62±0.03 vs 0.23±0.01,P<0.05).结论 沉默HIF-2α基因下调DLK1表达有效抑制BCSCs裸鼠移植瘤生长,DLK1可能参与BCSCs未分化表型维持,并增强其致瘤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预测模型以评判继发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并验证其应用性.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太和医院所收治的根治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队列,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其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以确认预后转归.依据随访结果预判继发子宫内膜癌风险的影响性指标,并分析继发子宫内膜癌时间窗以验证该预测模型的应用性.结果 最终收集253例符合本次临床试验要求的乳腺癌患者,其中23例患者于随访期内继发子宫内膜癌;Cox回归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继发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已绝经、绝经时间、子宫内膜厚度、已服用他莫昔芬(tamoxifen,TAM)时间和雌二醇(E2)含量;绝经时间≥6.309年、子宫内膜厚度≥6.107 mm为其不良预后转归的评判临界值,具有更为显著的评判效能.结论 已绝经、绝经时间、子宫内膜厚度、已服用TAM时间、E2含量是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继发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绝经时间≥6.309年、子宫内膜厚度≥6.107 mm为衡量本病患者预后转归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