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异种脱蛋白松质骨来源广泛且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若能解决其免疫原问题,将有望利用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开发出一种新型植骨材料。 目的:探讨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性能,及其在山羊脊柱横突间融合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支架学体内实验,于2008-02/10在黑龙江省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6~8月龄健康雄性山羊12只,由牡丹江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取成年猪股骨远端松质部分,通过理化方法制成脱蛋白松质骨支架,对其形态结构、组成成分、生物力学特性以及材料对种子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行检测分析。羊髂骨穿刺取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得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支架材料复合一定量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构建组织工程骨。12只羊建立L3、4双侧横突间植骨模型,修复组于左侧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组于右侧植入相同体积的自体髂骨。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行X射线片和组织学观察对比分析。 结果:采用脱蛋白处理后的松质骨可见大小不等、相互交通、开放孔隙的网架结构,孔径200~500 μm,孔隙率60%左右,其无机成分为羟基磷灰石,有机成分为胶原,力学性能保存良好,细胞相容性良好。X射线片结果显示:植入第4周,横突桥接处部分区域模糊,以内侧明显,此时修复组材料密度略低于对照组;第8周上下桥接部间隙变小,大量连续骨痂生成;12周后完全融合,两组材料密度接近。移植区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修复组植入后第4周以多点方式形成新骨,第8周岛状生成的骨组织贯穿整个移植材料,12周编织骨交错排列,髓腔形成,成骨活性接近自体髂骨移植;对照组植入后4周有较多新骨形成,8周时出现大量胶原纤维,周边成骨明显,至12周纤维组织减少,成骨活跃。 结论: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为支架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构建组织工程骨,体外X射线衍射分析及力学测试与体内成骨实验均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较强的成骨能力,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异种脱蛋白松质骨;脊柱横突间融合  相似文献   

2.
背景: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因其来源广泛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有望成为较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其关键点为免疫原问题,如能解决免疫原问题,则有望开发出一种新型植骨材料。 目的:通过理化方法制备脱蛋白松质骨,对其结构、组成及生物安全性能进行分析,探讨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作为骨组织工程载体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2/2009-01在黑龙江省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取成年猪和山羊股骨远端松质部分,1∶1氯仿甲醇液脱脂、体积分数30%H2O2脱蛋白,制得脱蛋白松质骨。 方法:①通过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氨基酸分析仪、力学测试仪进行载体性能测试。②取第3代人髂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浓度为2×108 L-1细胞悬液,接种到载体至饱和,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种子细胞黏附及生长增殖情况。③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分离小鼠股后肌肉制成肌袋,实验组植入猪脱蛋白松质骨,对照组直接缝合。术后1,2,4,8周检测分析血清肌苷、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④采用免疫酶组织染色方法分析猪脱蛋白松质骨和植入小鼠体内4周脱蛋白松质骨标本的免疫原性。 主要观察指标:体外实验分析脱蛋白松质骨理化性能、免疫原性。动物实验分析生物安全性能。 结果:脱蛋白松质骨载体无机成分主要是与人骨天然成分相同的羟基磷灰石,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胶原蛋白并没有被脱除,这种结构保持了较好的力学性能。脱蛋白松质骨由于脱除了主要的免疫原性物质,其免疫原性较弱,毒性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载体后生长分化良好。 结论:异种脱蛋白松质骨是一种良好骨组织工程载体。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提示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可能成为一种极有实用价值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但仍缺少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论证。 目的:脱蛋白法制备骨组织工程用的异种松质骨支架,探讨其山羊体内移植后免疫学性能。 方法:成年猪股骨远端松质骨,采用逐级脱蛋白方法去除异种骨中的抗原性成分。取6~8月龄雄性山羊8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双侧3、4横突间各植入脱蛋白松质骨2块。对照组植入相同数量未经处理新鲜松质骨。 结果与结论:采用脱蛋白处理后的猪松质骨光镜下可见骨孔内无细胞、神经、血管和嗜酸性物质染色。脱蛋白松质骨中胶原类氨基酸含量高,与新鲜松质骨相比无明显差异,而酪氨酸、色氨酸和半光氨酸波峰消失。新鲜松质骨氨基酸含量为19.89%,脱蛋白松质骨氨基酸含量为18.06%。脱蛋白松质骨植入后各时间点CD3+、CD4+、CD8+、CD28+水平与植入前相比基本保持一致,植入4周后局部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未见阳性表达。提示经脱蛋白处理后异种松质骨低免疫原性,植入体内后没有特异性抗体产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因其来源广泛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有望成为较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不同处理方法可使其免疫原性和力学性能产生差异。 目的:对异种脱蛋白松质骨的制备工艺及免疫学和力学性能进行论证。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2/10在黑龙江省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取成年猪新鲜股骨远端松质部分,所截取骨块内不含软骨及皮质骨成分,初制为3 cm×0.5 cm×0.5 cm大小,其长轴与所取松质骨骨小梁排列方向一致,取材各骨块的表观孔隙密度基本相同。 方法:骨块于1∶1氯仿甲醇液脱脂24 h,50 ℃蒸馏水震荡冲洗,体积分数为0.2的H2O2浸渍24 h。反复3次。将处理后的骨块蒸馏水于室温下浸泡透析24 h,烘干。 主要观察指标:大体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特点,氨基酸含量,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经脱蛋白处理的松质骨立体空间结构并无大的破坏,由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网架构成大小不等、相互交通、开放的孔隙和高度的孔隙间连接。材料中胶原类氨基酸与新鲜松质骨无明显差异,而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蛋氨酸波峰消失。脱蛋白松质骨弹性模量高于新鲜松质骨(P < 0.05)。 结论:异种脱蛋白松质骨具有良好的孔隙与孔隙率,低免疫原情况下可以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表面活性剂脱细胞的效果和骨移植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与表面活性剂的选择有较大关系。因此,实验采用新型的复合表面活性剂制备脱细胞骨移植材料。 目的:应用新型表面活性剂处理生物源性骨组织,并进行脱细胞效果及生物安全性评价,以期得到一种更安全、可靠的骨植入材料。 方法:2 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以及蒸馏水以质量比13∶7∶80 的比例配制复合表面活性剂。以新鲜的牛松质骨为原料,复合表面活性剂脱脂脱细胞两步法工艺,制备新型生物源性骨植入材料。 结果与结论:复合表面活性剂生物源性骨颜色呈乳白色,未见杂质,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可见骨陷窝内细胞结构消失,骨小管空虚,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生物安全性实验表明:按GB/T16886.11-1997标准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合格,溶血试验< 5%,细胞毒性试验0级。复合表面活性剂生物源性骨组织中表面活性剂的残留量低于0.1 g/L。骨长期植入实验表明:植入材料与宿主骨融合良好,24 周后被机体完全吸收。说明复合表面活性剂处理的生物源性骨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骨植入材料。 关键词:脱细胞;表面活性剂;骨移植;骨移植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41  相似文献   

6.
摘要 背景:在支架材料选择中,目前尚未完全解决异种骨的免疫原性问题。 目的:观察改良法制备异种脱蛋白骨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后机体的免疫学改变。 方法:SPF级青山羊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骨组不截骨,自体骨组、异种脱蛋白骨组在羊右侧胫骨中下段造成胫骨总长度20%骨膜和骨缺损。自体骨组在缺损处植入羊自体骨;异种脱蛋白骨组培养收集羊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数为1×109 L-1,将2 mL细胞悬液接种于以猪股骨为原料改良制备的猪脱蛋白骨上,再加入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半环槽外固定。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D4+及CD8+ T淋巴细胞、血清抗体IgG免疫学检测,以双能X射线测量仪分析骨缺损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异种脱蛋白骨组植入后3,7,14,28 d外周血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含量基本正常(P > 0.05),血清抗体IgG水平略高于自体骨组(P > 0.05);植入后24周骨密度、骨矿物含量与自体骨组基本相似(P > 0.05),表现为骨缺损区两断端之间高密度钙化影。3组抗压缩压强及极限压强、抗弯曲载荷及极限载荷、抗扭转转矩及极限转矩均基本相似(P > 0.05)。植入后24周与自体骨组比较,异种脱蛋白骨组的成骨能力无明显差异(P > 0.05)。提示改良法制备的异种脱蛋白骨不引起明显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不影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新骨生物力学性能与自体骨相当。 关键词:脱蛋白骨;异种;猪;山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骨缺损;骨组织构建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04  相似文献   

7.
摘要 背景:脱钙骨基质作为一种生物衍生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以其优良成骨性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脱钙骨固有的诱导蛋白较少,骨诱导活性有限。与生长因子复合后诱导骨组织生长的作用明显增强,有利于骨损伤及骨缺损患者的康复。 目的:综述生长因子在脱钙骨基质上的附着方法、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英文关键词为“Demineralized bone”,“Growth factor”,“Combination”。中文关键词为“脱钙骨”,“生长因子”,“附着”。纳入脱钙骨、生长因子在医学上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以及生长因子与脱钙骨附着方法方面的相关文献。 结果与结论:脱钙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以及生物降解性,并且易于与周围骨融合,支持新骨组织的生长。将生长因子固定于脱钙骨上,能使生长因子准确、均匀到达骨缺损处,促进骨组织生长,更有利于骨移植和骨缺损患者的康复。目前脱钙骨基质与生长因子的复合方法仍存在结合不牢固,生长因子释放不稳定等问题,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生长因子与脱钙骨基质复合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脱钙骨基质;生长因子;附着;生物材料;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39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证明脱蛋白松质骨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生物可降解性和力学特性,但是应用于临床还要考虑其安全性。 目的:观察异种脱蛋白松质骨支架与经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以及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观察实验,于2008-02/10在黑龙江省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取成年猪新鲜股骨远端松质部分,初制为3 cm×0.5 cm×0.5 cm大小。抽取山羊髂骨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提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时换含1×10-7 mol/L地塞米松、1×10-2 mol/L β-甘油磷酸钠、100 mg/L维生素C的培养液进行成骨诱导。 方法:无菌条件下将支架材料置入6孔板内,每孔1块,重复3孔。调整细胞悬液浓度为2×109 L-1,向每块支架滴加细胞悬液1 mL,培养5 h后将骨块翻面后沿6孔板内壁缓慢加入诱导培养液10 mL。另3孔接种相同数量细胞单纯培养做对照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贴附及基质分泌情况,MTT法分析种子细胞与支架复合培养1,3,5,7 d后的存活和增殖能力,复合培养1,3,5,7 d后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复合培养7 d后细胞周期、DNA倍体水平及细胞凋亡率。 结果:复合培养3 d时接种于支架上的细胞在孔隙内表面贴壁生长,并分泌较多的细胞外基质,复合培养5,7 d,细胞基质分泌旺盛,几乎充满支架孔隙。在各个时间点复合材料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峰值高于单纯培养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复合材料组倍增时间为3 d,单纯培养组为3.15 d。各时间点两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两组细胞周期大致相同,未见异倍体细胞。 结论: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促进细胞生长分化。  相似文献   

9.
背景:异种脱蛋白骨与宿主骨骼具有相同的结构,抗原性较低,不会或很少引起宿主免疫反应。 目的:观察自制小牛脱蛋白松质骨与兔皮质骨来源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将自制小牛脱蛋白松质骨与新西兰大白兔成骨细胞复合培养,设单纯成骨细胞对照组,观察细胞生长、支架材料降解及细胞与支架材料附着情况。 结果与结论:小牛脱蛋白松质骨为多孔网状,孔隙互相通连,细胞在其上附着、生长、增殖。复合培养第3天,有较多的细胞黏附并铺展在支架上;第6天,细胞在支架上完全伸展,呈长梭形;第10天细胞分泌较多基质,重叠生长并连接成网状。实验组复合培养9,12 d时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分泌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骨钙素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兔皮质骨成骨细胞增殖和成骨能力强,自制的小牛脱蛋白松质骨具有骨诱导性,二者复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纤维蛋白胶、异种无机骨构建骨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探讨兔骨髓基质细胞在这种复合支架材料中立体培养情况。 方法 实验完成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研究室、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牛松质骨经去脂去蛋白等无机化处理后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制成复合骨支架材料;将兔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收集后再与纤维蛋白胶、异种无机骨构成的复合支架中进行立体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在纤维蛋白胶中的生长状况。结果 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见骨髓基质细胞均匀分布于复合支架中,具有良好活性,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培养4周骨髓基质细胞形成密集立体网状。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见复合支架中培养4周的基质细胞内细胞器结构完整,局部有细突起,胞质内可见线粒体,核糖体,粗面内质网。进一步证实骨髓。结论 在纤维蛋白胶与异种无机骨构建的复合支架中骨髓基质细胞具有良好活性,可迅速扩增生长,提示这种支架材料具有适合种子细胞生长的环境,具备两种支架材料的优越性,可以成为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1.
摘要: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抗生素缓释能力,部分人工骨还具有一定的骨诱导能力,以人工骨作为抗生素缓释载体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异体骨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以异体骨作为抗生素载体可在抗感染的同时促进骨缺损愈合。由于不同载体在抗生素负载、缓释能力以及骨传导、诱导作用等方面各有优劣,因此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中应根据不同患者选取不同的载体,并对载体制作工艺进行不断改进,使其从仿生学意义上更接近人骨组织,进一步增强其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同时具有更强的抗生素缓释功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纳米人工骨是一种新型的骨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势,但其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纳米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43例骨肿瘤及骨病患者病灶进行彻底刮除,选用大小不一的纳米人工骨条或颗粒混合人工骨充填,并用尽量将腔隙填满压实。病理性骨折的4例患者行内固定,其余患者未行内固定,依病情选择适当的支具。观察植骨后患者全身状态及植骨局部情况,术后不同时间X射线片观察植骨局部情况。 结果与结论:43例患者均获随访,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24个月。1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余患者全身状态及切口愈合均良好。术后1~3个月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但局部仍可见密度高影。约12个月植入骨区与周围骨组织密度相似。结果证实应用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效果满意,且并发症较少,其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移植骨替代物,且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人工骨;自体骨;骨肿瘤;骨病;骨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27  相似文献   

13.
Aneurysmal bone cysts are uncommon lesions of the bone, which are benign and non-neoplastic in nature. They are commonly seen in the long bones. Their occurrence in the calvarium is rare. We report the occurrence of an aneurysmal bone cyst in the temporal bone of a young boy, which eroded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orbit to cause proptosis.  相似文献   

14.
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新鲜骨折、骨缺损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分析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修复四肢粉碎性骨折骨缺损的作用途径。 方法:42例四肢骨缺损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均采用内固定方法修复骨折骨缺损。复合组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人工骨移植组仅作单纯的人工骨移植,自体骨髓移植组仅将单纯的自体骨髓注射入骨缺损处。所有患者均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影像学随访,观察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后第3,4,6周,复合组伤肢骨痂形成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人工骨移植组及自体骨髓移植组(P < 0.01)。提示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较单纯的人工骨移植或自体骨髓移植更能促进早期骨痂反应,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缩短骨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摘要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是目前发现的一类惟一可独立诱导骨再生的细胞因子,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但它们价格昂贵,限制了在中国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主生产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诱导活性及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方法:通过电泳及质谱的方法检测其复性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纯度,通过C2C12细胞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下向成骨细胞分化检测其骨诱导活性。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以动物骨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复合,植入新西兰兔桡骨缺损实验模型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结果与结论:自主生产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纯度≥95%,能明显诱导C2C12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分化早期大量表达碱性磷酸酶,分化末期形成大量的矿化小节,诱骨活性良好。在兔桡骨修复试验中,X射线影像学及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组在2个月时形成大量骨痂,4~6个月时载体与自体骨融合,材料大量降解,修复效果良好;单纯骨填充材料组4~6个月时只有少量新生骨桥与自体骨连接,降解量极少;空白对照组损伤部位为纤维化组织所填充。结果提示自主生产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骨修复作用明显,适合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自主生产;人骨形态发生蛋白;生物型骨填充材料;桡骨缺损;骨修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02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较传统植骨治疗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如何获得浓缩、高效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与骨折愈合的量效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的效果,并与自体髂骨植骨相比较。 设计、时间及单位:随机对照分析,1999-01/2005-06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参试者:收治的140例肱骨及胫骨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体髂骨植骨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70例/组。 方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髂后上棘进行穿刺,分不同部位抽取骨髓10~2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干细胞,镜下计数为4×109个有核细胞/mL时待用。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周围植入适量髂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周围植入脱钙骨基质与骨髓干细胞的混合物,缝合切口。移植后根据内固定的坚固程度,可辅助使用外固定4~6周。 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骨痂形成及疼痛情况。②两组骨愈合时间的比较。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用140例肱骨及胫骨骨折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骨痂形成及疼痛情况:移植后1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骨痂形成不明显,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骨痂形成,两组骨折处皆有压痛。移植后2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有骨痂形成,骨折处压痛较前减轻;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大量骨痂形成,骨折处压痛不明显。移植后3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组骨折端有大量骨痂形成,骨折处有轻微压痛;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骨折端有连续骨痂形成,骨折处无压痛。②两组骨愈合时间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自体髂骨植骨组[(5.5±1.5),(8.0±2.0)个月,P < 0.05]。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除有4例出现髂骨疼痛外,无感染等其他并发症,随访8个月均未发生再骨折。 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疗程短、效果好,较传统植骨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背景:各种基质材料单独应用时成骨能力有限,为增强材料的成骨能力,应用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是组织工程的发展方向。 目的:探讨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植入体内后的成骨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于2004-09/2005-0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随机分组设计的对照观察实验。 材料:选择新西兰大白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只。制备兔桡骨中段1.5 cm骨缺损模型。新鲜人骨自行制备四环素-胶原衍生骨材料。 方法:将两种材料分别植入兔桡骨缺损部位。实验组为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对照组为胶原生物衍生骨。术后6,12周动物麻醉后处死取材。 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缺损部位的成骨情况。 结果:纳入动物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结果:术后6周,实验组整个缺损区均可见到骨痂生成,对照组仅在缺损两端有骨痂生成。术后12周,实验组缺损部位已完全被新生成骨组织所填充,与自体骨基本相近,已有骨髓腔出现,对照组骨缺损区可见明显的骨生成影像。②组织学结果:术后6周,实验组在材料内部孔隙区可见到新生类骨质形成,对照组缺损区无骨组织形成。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大量的编织骨样组织,已形成板层骨样结构,骨髓腔已贯通,对照组缺损区可见有骨样组织形成。 结论:胶原生物衍生骨与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均可促进骨再生,四环素-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对兔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1999-08/2007-01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患者78例,男47例,女31例,年龄7~56岁,平均21.5岁。其中骨巨细胞瘤34例,骨肉瘤1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1例,平滑肌肉瘤2例,腺泡状软组织细胞瘤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18例。以Enneking外科分期标准为原则,对肿瘤进行切除。主要发病部为股骨上端,股骨干,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骨盆。重建方式以行大块骨移植63例,骨干移植10例,髂骨移植2例,人工关节-异体骨复合物移植3例。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37.9个月。移植后结果以Mankin等所提出的评定标准为原则优36例,良29例,中4例,差9例。出现局部排斥反应18例,予反复抽吸积液及抗排斥反应治疗7~54 d后症状消失,肿瘤复发7例,感染4例,骨不连5例,异体骨骨折1例,关节不稳定2例。大块异体骨与宿主骨在移植后1周就可在接合部出现明显的骨痂生成,在接合部和异体骨表面尽量布满细小的异体骨或自体骨可明显加强骨诱导。提示采用大块异体骨重建骨肿瘤术后大的缺损,临床效果良好,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骨肿瘤;同种异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降解代谢,达不到理想的骨再生效果。 目的:制备缓释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并观察其缓释性能、骨诱导活性。 方法: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壳聚糖混合制备壳聚糖膜,涂覆于生物骨修复材料表面,ELISA方法检测其体外释药性能。茜素红染色检测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单纯骨填充材料诱导C2C12细胞骨钙蛋白的形成,观察其诱导成骨细胞能力。同时将3种骨修复材料植入清洁级KM小鼠股部肌袋内,2周后检测新生骨Ca2+离子含量,评价其异位骨诱导能力。 结果与结论:材料表面的壳聚糖膜分布均匀,负载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呈团簇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体外释药存在突释,前4 d释放量达总药量的50%,持续至12 d,释药量达到90%,第18天时释放完全。与单纯骨填充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相比,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诱导C2C12细胞向成骨晚期分化能力与异位骨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 < 0.05)。结果提示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缓释性能好,促进骨形成能力强。  相似文献   

20.
背景: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刮后骨缺损取自体骨填充,由于取材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且供骨区常遗有不同程度并发症,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明显限制。异体骨以其结构及生物特性与自体骨相似、来源丰富、可以长期保存及使用方便等特点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用于填充修复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刮除术后骨缺损后的生物相容性表现及临床应用效果。 设计:回顾性分析。 单位: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肿瘤科、骨盆外科。 对象:选择1999-12/2005-12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肿瘤科因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行病灶刮除、高温灭活,冻干同种异体小块骨填充修复骨缺损的患者230例,男156例,女74例;年龄5~56岁。患者同意使用异体骨,并签订植入异体骨协议书;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①使用由由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山西省医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骨填充修复骨缺损。对良性骨肿瘤及骨囊肿和骨纤维结构不良等行囊内刮除术,用同种异体骨填塞空腔。②根据Mankin等对同种骨移植结果的评分标准评估疗效,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层次。于术后3,6和12个月对手术部位拍摄X射线平片,并平均随访38个月以观察疗效。 主要观察指标:异体骨填充修复骨肿瘤骨缺损的组织相容性。 结果:患者230例全部进入主要结果分析。①同种骨生物相容性:少数患者术后有轻度排异反应。该植入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可与植入部位患者骨组织直接进行融合,不阻止骨细胞在其表面的正常活性或干扰自体骨细胞的自然替代过程,即无免疫排斥反应或很小。所有病例在术后6~1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平均6.5个月。并发症:34例切口渗出淡黄色液体,其中30例于2周后切口愈合(14.8%);切口延期愈合4例(1.7%)。②疗效:满意196例(85.2%),不满意34例(14.8%)。 结论:同种异体小块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是骨移植术中良好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