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目前在预防和控制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所采用措施的有效性,以提高临床输注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方法对于从与单采血小板有关的原辅材料进货到单采血小板采集完毕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同时用BacT/ALERT3D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h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通过血小板袋上连接的样本袋或通过COMPODOCK无菌接管仪接袋取样,同时将被抽检的血小板进行锁定。接种后的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如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则该血小板可放行。结果1837份单采血小板中,确认阳性的1袋(0.054%)。结论目前在预防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所采用的措施是有效的,但24h锁定的血小板细菌筛检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输血中的细菌污染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血小板概念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血细胞中的一种.它个头比较小,平均直径只有3.1 μm,体积4.0~7.6 μm^3.由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构成,无细胞核,表面覆有细胞膜.它可以变形,在静止状态下,呈两面凸的圆盘状.血小板只见于哺乳动物体内.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输血中,血小板制品输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由于血小板制品储存温度为(22±2)℃,而最适合人类致病菌生长的嗜菌温度为20~40℃[1],若制品中存在极少量细菌污染,细菌可能会在制品中快速繁殖,输注后将引发严重不良输血反应,甚至可致死亡。因此,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的控制是  相似文献   

4.
刘军  王琳 《吉林医学》2009,30(21):2707-2709
为维持机采血小板产品的正常生理功能,只能将其振荡保存在20℃-24℃的环境中5d,在此条件下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会产生大量内毒素,输注人体后会产生严重后果。据统计,在美国由于输入细菌污染血小板产品而导致发病率或死亡率约已高达100-150人/年。1994年-1998年期间,法国血液监视系统发现31例与输血有关的死亡病例,其中18例与细菌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工浓缩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情况。方法:采用BacT/ALERT细菌培养仪对22℃振荡保存24h后的手工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如果为阳性,再进一步对菌种进行分析。结果:随机筛检了2860袋手工血小板,阳性结果2例,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阳性率为0.07%。结论:手工血小板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疗效肯定等优点,与此同时细菌污染问题也应被重视。  相似文献   

6.
周素 《重庆医学》2007,36(21):2168-2168
任何血液制品都有可能被细菌污染,20世纪80年代,在室温条件下保存的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报道日渐增多,尽管改善了无菌采血技术,但污染的血液成分造成的菌血症仍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并且时有致死的病例发生[1].因此,必须加强机采血小板采集的感染控制,减少细菌污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全血细菌污染调查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我站流动献血车上采集的血液污染情况及其来源,并探讨去除最初采集的少量血液对预防血液细菌污染所起的作用。方法用具有小型转移袋的血袋采集血液,以小型转移袋中的最初血液为研究样本,用Bacter/Alert3D进行细菌培养检测,ATBExpress及其配套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总共培养样本932份。培养阳性的样本相对应的所有血液成分立即找出并进行培养鉴定。对采血环境、采血员和献血者的菌检样本用普通平皿培养并鉴定。结果932份全血样本中,有2份(119号和454号)培养结果为阳性,菌种鉴定分别为头葡萄球菌和G+杆菌,污染率为0.2%。两个阳性样本相对应的血液成分培养显示全无细菌生长。通过对空气、采血员手指和献血者进针区的检查,119号样本污染来源很可能是献血者的皮肤正常菌群;454号样本污染来源还不能确定。结论本组全血细菌污染率处于国外类似报道结果的低限值,并且通过去除最初采集的平均12.9ml血液,防止了细菌污染其他血液成分。这一措施在预防全血细菌污染方面能起到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9.
3 073例输注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估手工混合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在血液采集制备过程中细菌污染的危险程度,为防止血小板细菌污染,提高输血安全性并制订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BacT/Alert 12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及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厌氧瓶(BPN Culture Bottle)对3 073例血小板进行了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者转种,转种阳性者进行鉴定. 结果在1 794例(7~9袋混合,共约14 352人份)手工混合血小板中细菌培养阳性13例,假阳性2例,鉴定细菌阳性1例,其余未作鉴定,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72%(单人份为0.09%);1 279例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6例,鉴定假阳性1例,细菌阳性2例,其余未作鉴定,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47%. 结论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单采血小板,由于血小板采集后在(22±2)℃振荡保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输注血小板存在极高的风险,细菌污染是输注血小板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常温(22±2℃)震荡下不同保存时期的单采血小板冰冻保存后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冰冻保存前后的单采血小板进行血小板计数、pH、回收率、黏附率、聚集强度和血小板第3因子(PF3)活性及细菌污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冰冻保存后的血小板计数、pH值、粘附率、聚集强度及PF3活性、细菌污染情况和冰冻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回收率符合要求.结论 冰冻保存后的单采血小板仍具有良好的功能活性.  相似文献   

11.
赵晓姬  马永能  曾飞艳  方华 《海南医学》2013,24(17):2611-2612
目的了解临床输血申请单规范填写的情况,分析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对2012年1~6月期间临床输血申请单3 116份逐项核查,以项目填写完整、规范为合格。结果 3 116份输血申请单中,填写合格的共计2 695份,占86.5%;不合格的421份,占13.5%,不合格共计495处。结论临床输血申请单不规范填写对输血安全和医疗纠纷发生留下隐患,临床医师及输血管理委员会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江飞飞  林海燕  丁美萍 《浙江医学》2016,38(2):126-127,14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发病在6~24h的脑梗死患者30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并对血小板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的MPV分别为(9.18±0.57)、(8.76±1.32)fl,(P<0.05),PLT分别为[(173.75±62.18)×109/L]、[(231.86±58.25)×109/L],(P<0.05);透射电镜下,实验组患者血小板形态不规则,伪足增多,多处可见血小板聚集、融合在一起,成片状;血小板膜多处破裂;颗粒明显减少,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对照组血小板均匀分散存在、呈圆型或椭圆型,血小板膜表面光滑,伪足突起很少,α颗粒和线粒体较多,少有空泡样改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MPV升高,PLT下降,血小板超微结构显著改变,是导致脑血管急性事件的血小板病理改变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123-125
目的调查碘伏消毒液细菌污染的情况,分析碘伏消毒液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采用倾注法对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碘伏消毒液染菌量进行监测,按照常规方式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碘伏消毒液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细菌污染,污染率为2.5%,超标率为1.8%。主要污染菌为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结论碘伏消毒液在使用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可造成细菌污染,需加强对采购、配置及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保证消毒液的质量及安全使用,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质量的变化及其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程度。方法 将 4 0 0毫升 袋的全血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取过滤前后血液标本进行血液质量检测 ,并观察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过滤后的白细胞去除率 98.5 8% (P <0 .0 0 1)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试验及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等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过滤前后红细胞的形态可见明显改变 (P <0 .0 1)。结论 白细胞过滤器可选择性地滤除白细胞 ,能显著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区患者使用的药杯、开水瓶口及开水瓶塞的细菌污染状况及切实可行的消毒方法,以达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目的。方法:对我院内科患者正在使用的药杯200个、开水瓶塞150个及开水瓶口150个进行细菌检测,检测后药杯及开水瓶塞用消毒碗柜紫外线消毒30 min,开水瓶口用开水冲洗1 s作消毒,消毒后作细菌检测,并对消毒前后上述物品的细菌菌落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药杯、开水瓶木塞及开水瓶口消毒前的细菌污染严重,所检出的细菌种类大多数能够使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三种物品消毒前后的细菌菌落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药杯、开水瓶能够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建议,①患者使用的药杯,有条件的选用一次性,要重复使用的,在住院期间专人专用,每天服药后用消毒碗柜紫外线消毒30 min以上。②开水瓶塞每天用消毒碗柜紫外线消毒30 min以上,倒开水时要先用开水冲冼开水瓶口。③定期进行药杯及开水瓶塞的细菌检测及记录。④提高医护人员及患者对药杯及开水瓶塞等病区常用物品污染严重性的认识,加强对预防医院感染的知识培训,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夏凌志  牛青云  钟慧霞 《西部医学》2013,25(8):1254-1256,1259
目的了解我院2011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肠杆菌科细菌进行ESBLs检测,按CLSI 2009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1年我院共分离细菌35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68株,占76.4%,革兰阳性球菌83株,占23.6%。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是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第一位。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58.5%和46.2%。葡萄球菌属中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76.5%和83.9%。结论从我院患者分离的细菌耐药性比较严重,应该加强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颖琪  陈钰 《上海医学》1997,20(2):95-97
  相似文献   

18.
去白细胞血液制剂的细菌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一次性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是目前最有效、易普及的方法。但是由于过滤操作破坏了血液制剂的密闭性 ,有引起细菌污染的危险。我科从 1 999年开始使用白细胞滤器过滤血液成份供临床使用 ,我们对 1 5 0份过滤的红细胞悬液进行了细菌培养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一次性使用白细胞过滤器 ,由南京赛尔金生物医学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 :2 0 0 0 0 4 2 1 )。 0 .9%氯化钠注射液 ,由重庆三达医用器材厂提供。肉汤培养基、血平板、巧克力平板 ,按检验操作常规配制。红细胞悬液由本科自制 ,多联采血袋由上海血液中心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6-98+102
目的 探讨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以评估采集血小板质量及献血者的健康状况。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在三明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6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捐献次数分为初次捐献血者(以前没有捐献过全血或成分血者)作为对照组,连续捐献血小板1 年以上超过20 次作为研究组,每组各30 例,分别检测两组献血者的血小板及相关参数、血栓弹力图(TEG)相关指标(R 值、K 值、α 角、MA 值)和凝血功能(PT、APTT、Fb、TT)等各项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MPV、PDW及P-LCR 值分别为(10.31±0.73)fl、(11.66±1.02)%、(0.23±0.04)%,高于对照组MPV、PDW 及P-LCR 值[(9.53±0.58)fl、(10.43±0.92)%、(0.18±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EG 相关指标R 值、K 值、α 角、MA 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T、APTT、Fb、TT 等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血小板参数显著升高,但对血小板绝对值、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不影响献血者身体健康安全,可保障血小板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