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院前心脏骤停病人现场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急诊科院前实施现场心肺复苏的86例心脏骤停病人,统计病人CPR成功率,筛选出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心脏骤停病人,CPR成功21例,成功率为24.42%,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心脏骤停病人CPR成功率高于其他基础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CPR开始时间、电除颤用时及抢救半径不同病人的CPR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CPR持续时间不同病人的CPR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脏骤停病人年龄、基础疾病、CPR开始时间、电除颤用时及抢救半径是影响心脏骤停病人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脏骤停病人现场CPR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基础疾病、CPR开始时间、电除颤用时及抢救半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院内抢救的247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萨勃机进行心肺复苏(萨勃机组,n=112例)和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法进行复苏(标准复苏组,n=135例),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前的临床状况(年龄、性别、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病因类别等均无显著差异,萨勃机组复苏成功率(46.4%)和患者存活率(16.1%)均显著高于标准复苏组(分别是11.1%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萨勃机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优于标准心肺复苏法。  相似文献   

3.
心脏骤停临床各科都会遇到,复苏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术(CPR)的时间。发生于院外的心脏骤停因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施救,因而心肺复苏尤其是脑复苏成功率很低。我科近期抢救1例发生于院外的电击伤致心脏骤停患者,心跳呼吸骤停40余min心肺脑复苏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113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院前急救使用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对照组使用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血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时间均较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存活时间24 h的患者分别为33.3%(19/57)、16.1%(9/5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出院的患者构成比分别为28.1%(16/57)、8.9%(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收缩压分别为(93.5±2.3)mm Hg、(75.6±1.9)mm Hg,舒张压(63.5±2.4)mm Hg、(50.6±2.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人工心肺复苏相比,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更加贴合患者呼吸、心跳节律,可缩短心肺复苏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提高复苏成功率,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了更多机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对缩短急诊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时间的效果。方法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2例急诊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急救流程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急救流程)与实验组(31例:优化护理急救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急诊等待时间、病情评估平均耗时、总抢救时间等相关抢救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复苏成功率(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家属对临床急救护理满意度(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可显著缩短抢救时间,提升复苏成功率以及患者对急诊科急救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诊室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的应用及有效性。方法:10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对照组行徒手心肺复苏治疗,研究组行心肺复苏机治疗,比较2组心肺复苏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心功能指标[羟丁酸脱氢酶(HBDH)、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自主呼吸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有效率与成功率、并发症。结果:心肺复苏前,2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PaO_2、S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前,2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HBDH、m-AST、CK-MB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心肺复苏有效率、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进行院前抢救的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使用人工按压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平均动脉压及患者呼吸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时间小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能显著缩短院前急救患者的复苏时间,在提高复苏成功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途径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急诊抢救室心脏骤停患者94例,采用经骨髓穿刺建立骨内通路者36例为治疗组,经外周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者58例为对照组,均给予肾上腺素,观察2组建立输液通路所用时间和穿刺成功率和心肺复苏疗效。结果:建立骨内通路用时(77.70±21.09) s,建立外周静脉通路用时(260.1±102.24) s,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内通路穿刺成功率高于外周静脉通路(100%vs 86.21%,P 0.05),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骨内通路组高于外周静脉通路组(38.89%vs 18.97%,P 0.05)。结论: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经骨内通路给药比经外周静脉通路给药更迅速,心肺复苏成功率更高,值得院前及院内急救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心脏骤停救治中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徒手心肺复苏,观察组采用心肺复苏机,对比两组长时间与短时间复苏患者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及复苏后乳酸值。结果两组短时间与长时间复苏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长时间复苏患者,对照组复苏后乳酸值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采用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减低血乳酸值,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的2种心脏骤停判断标准,以确立适合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研究的心脏骤停判断标准。方法: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心电图标准组(A组)、动脉压标准组(B组)。采用夹闭气管建立心脏骤停模型,分别使用2种不同的心脏骤停判断标准,心脏骤停5min时立即复苏,观察复苏成功率和兔存活时间,监测心脏骤停前、复苏后24、48、72、96、120h6个时间点兔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及肌钙蛋白I水平,分析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结果:心肺复苏即刻成功率A组为33%,B组为86%,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兔存活时间A组为(1.38±1.04)h,B组存活时间为(58.0±41.5)h,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组兔复苏后24、48、72h时间点血NSE、ALT、肌酐及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升高,与心脏骤停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复苏后24~72h,兔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表现。结论:以平均动脉压为标准判断心脏骤停优于心电图标准,适用于标准化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兔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6 例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中及早使用电除颤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在心肺复苏中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的44 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尽早使用电除颤与复苏成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除颤开始的时间距心脏骤停发作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院前急救中应用气管插管或球囊辅助呼吸的急救效果,为心搏骤停患者早期心肺复苏辅助呼吸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120急诊接诊的147例心搏骤停院前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通气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球囊组(球囊辅助呼吸,74例)和插管组(气管插管辅助呼吸,73例),比较两组患者建立通气一次性成功率、建立通气时间、复苏成功率、复苏后的血氧饱和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球囊组患者一次性通气成功率为100.0%;插管组患者一次性通气成功率为97.26%,两组患者的一次性通气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患者通气建立时间显著短于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通气复苏开始5 min时的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18.92%)略高于插管组(15.07%)。球囊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0%)显著低于插管组(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管插管和球囊辅助呼吸均是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有效通气方法,后者通气建立时间短,更符合心搏骤停紧急、快速的院前急救要求,应用安全性高,可优先考虑使用,以早期有效开通气道,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袁伟  王友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35-2636
入院治疗前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均病情危急,且接受复苏程序抢救前大多数患者已进入生物死亡期阶段[1].而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心脏骤停导致的死亡率更高.提高老年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在心脏骤停的有效时间内采取正确的心肺复苏程序尤为重要[2].本文分析应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院前急救心脏骤停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院前心脏骤停39例,老年患者116例,所有病例均有突然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呼吸呈叹气样或已停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24例,死亡48例,成功率为33.3%。其中救护车转运途中出现心搏骤停的19例患者中,成功2例,死亡17例,成功率为10.5%。性别和年龄与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外伤组的复苏成功率比外伤组高(P0.05)。随着心搏骤停至急诊科开始复苏的时间延长,复苏成功率下降(P0.01)。抢救人员数≤4人组与≥6人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外伤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外伤患者。危重病人转运途中出现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低。早期复苏和足够的人员参与抢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陈局军 《内科》2012,7(4):378-379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术救治心搏骤停的效果。方法选取58例心脏骤停者且给予相应心肺复苏术,同时对心肺复苏术成功率和除颤时间等进行观察与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结果经心肺复苏术后58例心搏动骤停者自主循环恢复25例、占43.10%,存活19例、占32.76%,其中复苏术开始时间〈5min者比〉15min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高,且复苏成功者除颤时间明显短于失败者(P〈0.05)。结论心肺复苏术是救治心搏骤停有效且可行的方法,早进行复苏术,规范复苏操作方法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给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行心肺复苏的84例心脏骤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对比两组急救效果和心脏复苏效果,分析复苏3h后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接诊至胸外心脏按压时间、接诊至心电图检查时间、接诊至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相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复苏成功率(88.10%)、自主呼吸恢复率(73.81%)、自主循环恢复率(66.67%)和存活率(95.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压、心率、PO2均高于对照组,PCO2和pH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干预的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效果提高,自主呼吸恢复等心肺复苏效果好,动脉压、心率及血气指标改善,康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猪心脏骤停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 10头成年家猪被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高钾法与冠状动脉(冠脉)堵塞法两组,分别通过静脉注射高钾与球囊堵塞冠脉两种方法建立心脏骤停模型,对比两种方法心室颤动模型的成功率、成功建立模型的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两组实验动物体质量、血压、心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钾法成功建立心室颤动模型5例,成功率100%,建立模型时间为(15.0±2.91)min,抢救成功0例,成功率0;冠脉堵塞法成功建立心脏骤停模型5例,成功率100%,建立模型时间(18.2±1.92)min,抢救成功3例,成功率60%。两种方法建模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模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0.05);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结论冠脉堵塞法是更为有效和可靠的家猪心脏骤停模型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院前心肺复苏1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一一 《山东医药》2009,49(28):57-58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复苏过程中各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抢救成功14例。心搏骤停(CA)患者年龄、应急反应时间及开始复苏时心电图表现、除颤开始时间与复苏结果相关;复苏方法中通气方式、肾上腺素剂量对复苏结果有影响。结论年龄小(〈60岁)的心搏骤停(CA)患者复苏成功率高;应急反应时间越短,越早电击除颤复苏成功率越高;院前心搏骤停(CA)通气方式选择球囊一面罩通气,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无效者改用大剂量肾上腺素(≥3m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以利提高急诊科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6例患者实行心肺复苏救治的过程。结果患者性别和肾上腺素使用方法与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无关;有无目击者及是否及时除颤与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关(P〈0.05);有无目击者、是否专业急救人员、是否启动EMSS、是否5min内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关(P〈0.01)。结论普及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加强急诊科建设及专业素质培养,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2004年9月至2008年11月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1446例,其中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脏骤停组)49例,无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无心脏骤停组)1397例.分析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的临床情况,包括总病死率、心脏不良事件、卒中及出血事件等.结果 与无心脏骤停组比较,心脏骤停组急诊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比85.7%,P=0.497),住院期间心原性休克(3.0%比22.4%,P<0.001)和心脏骤停(5.9%比44.9%,P<0.001)的发生率较高,住院期间总病死率较高(2.0%比36.7%,P<0.001).发病至院外抢救时间、心脏骤停时心律为心室停顿、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7分和人院时心原性休克是心脏骤停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年显示,无心脏骤停组与心脏骤停组总病死率(6.5%比6.9%)、再次心肌梗死(1.4%比3.4%)、再次血运重建(3.4%比6.9%)和卒中发生率(6.4%比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无院前心脏骤停STEMI患者比较,合并院前心脏骤停STE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但是急诊PCI后1年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