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就安全输血隐患、血浆病毒灭活对安全输血的意义、病毒灭活血浆的原理的方法以及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进一步说明输血存在的隐患和风险,指出合理使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降低因输血而传染疾病的意义,指导临床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2.
临床输用血浆病毒灭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对血浆需用量很大,而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本文就SD、MB等灭活的临床输用血浆灭活的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临床应用价值,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血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期间输注血浆的患者200例,分为普通冰冻血浆组与病毒灭活血浆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PT值和APTT值以及观察治疗前后PT、APTT、Fg、TT的变化值和血浆的使用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普通冰冻血浆组输血后的PT值和APTT值比较输血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病毒灭活血浆组输血后的PT值比较输血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普通冰冻血浆组与病毒灭活血浆组比较血浆使用量、PT降低值、APTT降低值、TT降低值、Fg升高值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毒灭活血浆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作用与普通冰冻血浆没有明显区别,但病毒灭活血浆在改善内源性凝血系统或者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缺乏的凝血障碍可能没有明显效果。病毒灭活血浆可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取代普通冰冻血浆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临床输用血浆病毒灭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上对血浆需要用量很大,而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本文就SD、MB等灭活的临床输用血浆灭活的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两项技术对血浆相关凝血因子成份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1份,400ml/每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自与灭活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凝血因子检测。结果经滤除白细胞后,实验组APTT延长,凝血因子X1下降较快,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经病毒灭活后,实验组PT、APTT、TT明显延长,凝血因子Ⅺ下降较快,与对照组及病毒灭活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血浆制作,对部分凝血因子的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可满足临床治疗需要。有效、安全、无毒技术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质量留样,然后与亚甲蓝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亚甲蓝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将加入亚甲蓝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min,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亚甲蓝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6.39±1.73)%、(82.55±9.25)%、(81.03±15.27)%、(93.25±6.17)%、(81.61±14.25)%。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质量留样,然后与亚甲蓝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亚甲蓝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将加入亚甲蓝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min,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亚甲蓝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6.39±1.73)%、(82.55±9.25)%、(81.03±15.27)%、(93.25±6.17)%、(81.61±14.25)%。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对血浆质量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血浆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由于血浆传播病毒的危险比较大,因此,用适合于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处理临床输注的血浆,对于提高输血的病毒安全性有重要意义。本站于2007年8月起对血浆进行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处理后才供应于临床。为探讨本灭活处理对血浆F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和总蛋白几个质量指标的影响,笔者对病毒灭活后的血浆F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和总蛋白的抽样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美兰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的病毒灭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兰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的病毒灭活研究进展200051上海市血液中心上海输血研究所程庆文高峰临床输血由于大力推行无偿献血和严格筛选检测,其安全性已大大提高,但仍存在经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血浆是临床输血中的一个主要成分,其病毒危险性较大,因此对血浆作病毒灭...  相似文献   

10.
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种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病毒灭活则是降低输血风险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核黄隶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技术,在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悬液中的病毒/细菌灭活实验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对血液细胞成分和活性物质的活性影响较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亚甲蓝光敏法灭活血浆中病毒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但是一些亲白细胞病毒和非脂包膜病毒能抵抗此灭活过程[1] ,而且 ,残留血浆中的亚甲蓝还有毒副作用[2 ] 。我们对光敏法灭活病毒后的血浆 ,再用白细胞滤器过滤 ,不仅可减少血浆中残留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副反应 ,减少亚甲蓝残留量 ,而且对血浆质量也无大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 血浆均为全血采集后 6h内分离的新鲜血浆。共 10份 ,每份留取 30ml备用。1 2 亚甲蓝处理 在每份血浆中加入亚甲蓝 (2 0mg/ml,北京永康制药厂 ) ,使其终浓度为 1μmol/L ,置于血浆病…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但由于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病毒有效的检测还不能100%检出;新出现的病毒和微生物还不能检测出来。因此,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而血浆也是病毒含量较多的血液成分之一,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必须将加强血液筛查与病毒灭活结合起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提高血浆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有很多,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溶剂/去污剂方法和亚甲基蓝联合可见光照射方法,以及以病毒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13.
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血浆进行治疗提供剂量使用依据。方法对152份全血分离制备的血浆进行MB-P病毒灭活,灭活前后留样,制成新鲜冰冻血浆后融化,测定纤维蛋白原、因子、总蛋白及残留白细胞的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因子回收率达到80.8%,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74.9%;残留白细胞计数由(3.0±2.1)×10^6/L下降到(7.4±1.4)×10^4/L(n=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P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提高血浆输注安全性。建议临床应用MB-P病毒灭活血浆应在原使用剂量基础上增加25%的用量,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血液安全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受到新发传染病病原体和未知病原体的威胁。免疫介导的反应是输注血浆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血浆输注的两大风险是感染风险和免疫风险。亚甲蓝光化学法是目前我国用于血浆病毒灭活的主要方法之一,能有效灭活大多数脂质包膜病毒。为探讨亚甲蓝光病毒灭活血浆应用的安全性,本文对其灭活病毒的有效性、对凝血因子的影响、输注的不良反应及血浆残余亚甲蓝的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血浆病毒灭活后亚甲蓝残留量检测,探讨临床用血浆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13份病毒灭活血浆,采用高灵敏荧光光度法检测不同规格的病毒灭活血浆中亚甲蓝残留量,并对亚甲蓝残留量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病毒灭活血浆亚甲蓝残留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结论通过对病毒灭活耗材的原料监测,采用高质量的过滤器材,并加强制备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监测,可以避免亚甲蓝残留量超标现象,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滤除白细胞灭活病毒冰冻血浆Ⅷ因子和血浆蛋白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国内对冰冻血浆的研究报道多见于新鲜冰冻血浆,但对滤除白细胞灭活病毒下称(滤白灭活)后冰冻血浆质量的变化报道尚不多见。本中心于2009年开始推广使用滤白并MBR(亚甲蓝光照法)法进行血浆去除白细胞和病毒灭活,目前已有2 200万ml的滤白灭活冰冻血浆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对血液采集后9、30 h滤白灭活前后  相似文献   

17.
背景: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输血可避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与HIV传染。然而,由于大部分受血者同时也接受了其他血液成分,这一病毒灭活步骤,虽然减轻但不能杜绝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病毒灭活血浆最近在美国及其它国家被许可使用,因此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血液病毒组学对监测流行病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十分重要。目前,全国采供血机构已经全面检测可经血传播的常见病毒(HBV、HCV和HIV),但是受血者仍有可能感染其他已知或未知的病毒,尤其是大部分受血者在接受输血时正处在免疫力低下的状态,这使他们更容易受病毒的侵染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为了预防输血传播某些未受监控的病毒,采供血机构实行一些措施,比如排除高危行为献血者、制备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以及对血液制品进行物理或化学手段的病毒灭活处理。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1种对所有血液制品都通用,以及对各种类型的病毒都有效的病毒灭活方法,比如对病毒核酸有破坏作用的病毒灭活方法,对无包膜的病毒灭活效果却不理想,而且不能对含有高病毒载量的血浆制品进行彻底灭活。因此,我们需要1种可以发现可能影响输血安全的未知病毒的方法。病毒宏基因组学结合了高通量测序技术,被认为是鉴定和监测血液中可能存在的已知和/或未知病毒的最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应用去白细胞四联血袋采集全血分离制备成新鲜血浆,加入1μmol/L亚甲蓝,置4℃、光照度30 000~35 000Lx的可见光下左右摆动照射30min。留取白细胞滤过前和亚甲蓝光照处理后新鲜血浆各10ml,分别计数白细胞并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和血浆总蛋白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中Ⅷ因子和Ⅴ因子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减少不明显(P〉0.05);残留白细胞计数由(5.72±1.56)×106个/U下降到(1.14±0.37)×104个/U(n=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法对新鲜血浆处理前后的主要成分影响不大,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血浆是临床医疗救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血液制品之一,但其在临床输注中仍可能引起多种输血传播性疾病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通用型血浆是将A、B、AB、O型血浆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备的血浆,其可降低抗A、抗B效价,达到适用于ABO各血型患者的治疗目的.使用血浆病毒灭活方法处理通用型血浆,可提高其生物学和免疫学安全性,降低发生输血传播性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通用型血浆作为一种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又能达到精准输血的治疗效果.笔者就近年通用型血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