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当日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水平。结果:本组168例AIS患者中,中经络类占比更高,达78.57%,中脏腑类则占21.43%。中经络类中,以实证居多,达63.69%,其中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最为常见,达36.90%;中脏腑类中,以闭证居多,达14.29%,其中风火上扰清窍证最为常见,达5.95%。经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及脑卒中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中医证型各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及TOAST分型分布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AIS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TOAST病因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广东韶关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特点,为缺血性脑卒中中医针灸辨证取穴提供依据。方法:将 269例我院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中医四诊收集患者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分析各型所占比例。结果:韶关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特点有一定规律。急性期以中经络为主,其中痰热腑实证最多;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中经络为主,且均以气虚血瘀证多见。结论:韶关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以痰热腑实证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证为主。针灸治疗应根据其证型,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MS)中经络不同证型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方法106例IMS患者于入院始发状态下进行辨证分型,抽血采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等炎性因子的水平,比较不同证型间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 IMS始发状态下各证型中风痰瘀阻证所占比例最高(43.40%),实证所占比例为78.30%,实证炎性因子水平高于虚证(P<0.01)。结论 IMS中实证炎性反应较虚证更为强烈,炎性因子可以作为辨证分型和愈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接收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6例,参考组阿司匹林、丹参注射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中医证候给予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BI、NIHSS等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3%,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I、NIH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缓解脑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329例和对照组(非卒中患者)147例,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血凝、C反应蛋白(CPR)、尿酸(UA)、血糖、血脂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同时将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析不同证型患者炎性因子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CPR、UA、总胆固醇及ND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中脏腑患者的部分指标显著高于中经络患者(P<0.05或P<0.01),不同的中医分型其指标变化也不同。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或病变部位在小脑的患者容易出现中脏腑的情况。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炎性因子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比非卒中患者显著升高,中医辨证分型与卒中发生的性质、部位、以及其各种炎性因子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与影像诊断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与影像诊断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 6 75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分析其辨证分型同颅脑CT/MR影像的相关性。结果 中经络各证型可表现为大面积、局灶性、腔隙性梗死病灶 ,中脏腑则以大面积梗死为绝大多数 ;各个部位的梗死都以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为主 ;各种证型与大面积、局灶性、腔隙性梗死的相关系数有明显的区别。结论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与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关性 ,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参考CT/MR结果有利于临床的辨证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除遵循一般治疗原则外,给予奥扎格雷钠针剂、丹参注射液和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进行分型,气虚血瘀型加黄芪注射液;痰热风扰型加痰热清注射液;内闭外脱型,闭证加醒脑静,脱证加参附或参麦注射液。治疗10d后观察两组疗效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经治疗1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优于对照组的70%(P〈0.05),治疗组CRP下降至(16.76±8.8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8±10.45)mg/L(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应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与炎性介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的相关性.方法 16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辨证分型及Hs-CRP、HCY、LP(a)水平测定,并进行统计.结果 "痰"、"瘀"组Hs-CRP、HCY、LP(a)较其它组明显.结论 监测Hs-CRP、HCY、LP(a)紊乱可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合适的辨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胃动素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变化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7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7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翌日、排便后翌日、病程第7天、病程第14天的血浆胃动素浓度,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4次血浆胃动素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且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各中医证型中痰热腑实,风痰瘀阻型和痰湿蒙神型的血浆胃动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意义显著(P<0.01),随着病情好转胃动素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初步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的辨证分型,特别是痰热腑实等证型的确定及通腑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一个客观指标,将充实和完善中风的辨治理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以活血化淤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取缛较好效果,为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规律、我们于一九七五年五月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以活血化淤为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本病80例,疗效较满意。现将辨证分型观察小结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分析:①、一般资料:本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40-76岁,其中51-60岁占42例,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2.
13.
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尿酸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中经络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尿酸水平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315例ACl中经络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各型患者血清尿酸含量与3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析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血尿酸水平、血糖及血脂的关系.结果:315例患者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04 μmol/L,其中高血尿酸(HSUA)165例占54.6%,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患者中HSUA分别占61%和65%.结论:以痰、瘀为主证型的ACl中经络患者血尿酸水平较其他证型偏高,提示高尿酸血症与血瘀、痰凝等证候相关;ACl中经络合并HSUA与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关系较与阴虚风动证、风痰火亢证及气虚血瘀证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37例进行TOAST分型,分析TOAST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92例占66.82%,心源性栓塞型(CE)78例占17.85%,小动脉闭塞型(SAO)28例占6,41%,其他明确原因型(SOE)6例占1.37%,不明原因型(SUE)33例占7.55%。各型6个月末病死率比较,CE最高22例(28.21%)、SAO最低1例(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6个月末死亡,病残率比较,LAA最高131例(44.86%),SAO最低2例(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AST分型作为一种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方法,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估计及复发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应用中医辨证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对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平均每组37例。常规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进行治疗。结果:联合组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组。结论:应用中医辨证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对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1.1一般资料 治疗组120例,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65.11岁,均为2004—09—2006—08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病人,经CT/MRI及临床诊断证实为脑梗死。对照组20例,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2.56岁,均经系统体格检查,无心脑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为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有效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中医的理论基础,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5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78例。将治疗组采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与对照组采用的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47例(60.26%),总有效率91.03%;对照组显效31例(39.74%),总有效率69.23%。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中医方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非常显著,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脑卒中组142例和健康对照组100例进行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的测定。按中医辨证将脑卒中患者分3线:痰湿阻滞(PDS)、阴虚阳亢(YDYH)和气虚瘀(QDBS)组。结果:PDS和QDBS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和apoA1/apoB等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与分子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05例乳腺癌患者,对其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子分型,按照患者舌苔脉象结合乳腺局部和全身症状进行临床分型并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05例患者中,肝郁气滞型患者最为常见,热毒内蕴型患者最为少见,分子分型以Luminal A型最为常见。Luminal A型患者中,肝郁气滞型患者比例最高;Her-2过表达型患者中,气血两虚型患者比例最高;基底细胞样型患者中,热毒内蕴型患者比例最高。结论:在预后最好的Luminal A型患者中,肝郁气滞型患者比例最高,提示肝郁气滞型患者可能预后较好;预后最差的基底细胞样型患者中,热毒内蕴型患者比例最高,提示热毒内蕴型患者可能预后较差;Her-2过表达型患者中,气血两虚型患者比例最高,提示该型患者可在中西医治疗的过程中配合靶向治疗,可能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