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成人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5月25日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体检的1 064名健康者进行网织红细胞检测,参数为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低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LFR%)、中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MFR%)、高荧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比(HFR%)、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RET-He),健康志愿者按性别分组。另外,收集男女健康者各20份静脉血,进行参考区间验证。结果 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呈偏态分布(P<0.05),采用百分位数法建立参考区间,男性组RET%、RET#、IRF%、LFR%、MFR%、HFR%、RET-He的参考区间分别为0.93%~2.95%、(47.1~147.4)×109/L、5.60%~20.20%、79.86%~94.40%、5.00%~14.76%、0.30%~6.28%、32.60~37.88 pg,女性组以上参数参考区间分别为0.92%~2.64%、(41.57~118.56)×109/L、4.47%~18.53%、81.47%~...  相似文献   

2.
董磊  吉品健  刘娟  马红雨  冯戟  全首祯  朱美财 《重庆医学》2012,41(25):2584-2585,2588
目的探讨采用未成熟网织红细胞分数(IRF)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造血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30例白血病患者HSCT后的WBC、PLT、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及IRF,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移植后IRF、ANC、RET%、WBC、PLT分别在16.5、18.5、19.0、21.0、26.0d达到恢复指标。有93.3%(28/30)的患者IRF最早达到造血功能恢复的指标。IRF达到造血功能恢复指标的时间要早于WBC、PLT、ANC及RET%(P<0.05)。ANC及RET%达到造血功能恢复指标的天数要早于WBC及PLT(P<0.05)。ANC与RET%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F是HSCT后造血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可用于HSCT后造血功能恢复的监测、病情观察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黄芪注射液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26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移植后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细胞介素-11(IL-11)促造血治疗,对照组则只采用G-CSF、IL-11治疗。在移植后不同时期监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及骨髓常规的变化,计算移植后3月内血小板输注量及感染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后60d治疗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50×109/L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60d、90d治疗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髓常规巨核细胞计数达到2~5个/片的时间及≥10个/片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2~3月治疗组血小板输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后期具有促造血作用,黄芪与G-CSF、IL-11三药联用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RET)参数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人造血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五分类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BEACKMAN COULTER LH750)检测7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网织红细胞参数(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强光散射网织红细胞百分数HLR和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天数(d)的中位数分别为:Ret%13.4d、HLR7.2d、IRF7.9d。结论IRF和HLR是较敏感的指标,在评价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方面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地中海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少莹  陈梅  卢淮武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1403-1404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地中海贫血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了46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HFR%)等六项网织红细胞参数,并对检测结果均数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地中海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显著性增高(P<0.05),LFR%明显下降(P<0.05)。结论:地中海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中未成熟细胞的增高可能是导致“无效造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能提示贫血的严重程度和更好的评价骨髓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同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采集单卵双生兄妹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对病人经180 mg/kg环磷酰胺预处理后,回输造血干细胞,观察造血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例病人造血功能均获得重建。粒细胞>0.5×109/L的时间分别为11和12 d。血小板>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0和11 d。移植14 d后2例病人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分别为1.0×109/L、1.2×109/L、67 g/L和52×109/L、59×109/L、76 g/L。移植后第28天病人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分别为2.3×109/L、2.5×109/L1、06 g/L和152×109/L、259×109/L、115 g/L,骨髓增生活跃。例1移植后4个月发生迟发性移植物排斥反应,例2观察16个月,血常规及骨髓检查正常。结论同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有造血功能恢复快之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化疗后不同时间检测网织红细胞参数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48例恶性卵巢癌患者化疗前后不同时间的外周血中的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中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ANC)、未成熟网织红细胞分数(IRF%)变化情况。结果 48例恶性卵巢癌患者化疗后第7天ANC、RET%及IRF%与化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第14天RET%、IRF%与化疗前比较开始增高,中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ANC)仍低于化疗前水平;化疗后的第21天,RET%、IRF%继续上升,中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ANC)也开始升高。结论 IRF%是恶性卵巢癌患者化疗后造血功能恢复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施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其中自体HSCT(auto-HSCT)9例,异基因HSCT(allo-HSCT)4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造血重建。auto-HSCT和allo-HSCT后中性粒细胞恢复≥0.5×109/L,中位时间为16(9~29)d,PLT恢复≥20×109/L,中位时间为62(12~298)d;发生急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分别为4、3例;auto-HSCT复发2例,死亡1例,alloHSCT死亡1例。结论:HSCT可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thrombopoietin,rhTPO)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 选取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其中同胞间全相合移植6例,非血缘全相合移植7例,半相合移植2例,于移植后 1d予以rhG-CSF(300μg/d)和rhTPO(15 000u/d)治疗,观察患者造血重建的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于移植 15d( 8~ 20d)N>0.5×109/L,移植 19d( 11~ 23d)PLT>30×109/L,提示造血功能重建.移植 30d复查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检测,均提示重建造血为供者造血.随访至今,所有患者造血稳定重建.15例患者中10例出现感染、发热;15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皮下出血,多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2例患者出现鼻出血;3例患者在造血重建前夕出现全身骨痛.3例出现Ⅱ度以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2例患者出现轻度的慢性GVHD.结论 rhG-CSF联合rhTPO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疗效肯定,减少移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层流病房住院日,减少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制品的输入量,降低移植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氟达拉滨(Flu)、低剂量环磷酰胺(CTX)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预处理的FCA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用FCA预处理方案预处理移植治疗SAA-Ⅰ型和SAA -Ⅱ型患者各2例,其中同胞供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低分辨配型(6/6位点)全相合的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非血缘关系高分辨HLA配型(10/10位点)全相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同胞供者的预处理方案:Flu 30 mg·m-2d-1×5 d,CTX 50~60 mg· kg-1d-1×5 d,ATG 3 mg·kg-1d-1×3 d.非血缘关系的预处理方案:CTX 20 mg· kg-1d-1×2 d,ATG 5 mg· kg-1d-1 ×3 d,Flu 30 mg· m-2d-1 ×4 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均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CsA)联合低剂量短程甲氨蝶呤(MTX),非血缘关系移植加用霉酚酸酯(MMF)0.5 g bid,+1 d~+28 d.观察移植并发症、输血量、造血重建、嵌合体和生存状态.结果 4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时间为+10 d~+15 d,血小板(PLT) >20× 109/L的时间为+10 d ~ +20 d,移植后输注红细胞3~6 U,血小板4~10 U,随访7~42个月,完全供者嵌合体,血液学完全缓解;患者1出现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3例无病生存,其中非血缘关系移植的患者4发生轻度局限型cGVHD和巨细胞病毒血症,经过治疗很快控制.结论 Flu、低剂量CTX和ATG的FCA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的疗效肯定,患者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造血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它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实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干细胞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本文仅就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采用集落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干细胞因子( S C F) 联合白介素 3( I L 3) 对小鼠5 氟尿嘧啶(5 F U ) 处理3 d 的骨髓细胞(d3 5 F U B M C) 的体外扩增作用及其对致死量照射小鼠造血重建功能的影响。 S C F 单独应用使体系中粒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G M C F U) 和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单位( H P P C F U) 分别增加了(24 .2 ±6 .1) 和(1 .5 ±0 .3) 倍( P< 0 .05) 。 S C F 与 I L 3 联合应用时 G M C F U 和 H P P C F U 分别是新鲜d3 5 F U B M C 的(30 .5 ±9 .5) 和(13 .6 ±4 .5)倍( 与单用 S C F 组比较 P 分别大于和小于0 .05) 。小鼠骨髓移植实验结果表明: S C F、 S C F+ I L 3 体外扩增的d3 5 F U B M C 移植给经致死量照射的受体小鼠后,外周血细胞计数恢复时间比输新鲜d3 5 F U B M C 组缩短1 ~5 d , S C F+ I L 3组不仅血细胞计数恢复最快,并使移植所需的骨髓细胞数减少90 % 以上。结果提示: S C F 单用对骨髓细胞有扩增作用,并且与 I L 3 有协同作用;体外扩增的骨髓?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细胞因其特殊的解剖学定位,成为构成髓血屏障的主要结构,是造血细胞出髓与归巢的“门户”。内皮细胞通过分泌多种造血调控因子,将定向造血干细胞定居于“壁龛”中,从而调控其增殖和分化。本文就近年来内皮细胞与定向造血干细胞归巢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3、IL-6、GM-CSF、G2、PIXY321对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方法 5种造血生长因子分别采用100、250、500、750、10 00 u/ml浓度,进行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从中找出峰值浓度,然后在峰值浓度下进行集落培养,计数不同造血生长因子条件下所形成的集落.结果 IL-3、IL-6、GM-CSF、G2、PIXY321对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的峰值浓度分别为100、100、250、750、25 0 u/ml.峰值浓度下,对CFU-E、BFU-Em、BFU-Eim、CFU-GM形成的作用强度不同,PIXY321 条件下所形成的集落数最多.结论这五种造血生长因子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的集落形成均有促进作用,PIXY321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烧伤小鼠血清中促造血成分的毛细管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烧伤后血清中造血刺激活性成分.方法毛细管电泳分析烧伤血清及经离子交换层析所得造血活性组分A、B、C.结果①烧伤血清经毛细管电泳后发现有6个主要变异峰不同于正常血清.②经离子交换分离后得到的具有造血活性的3种中的各亚组分(除33.6×103外),均与全血清毛细管电泳图谱中相应未知的变异峰的变化趋势相吻合.③A、B、C 3种组分经毛细管电泳分析,其主要成分分子量A为10×103、B为33.6×103、83.9×103、C为41.2×103、48.2×103.④10×103和48×103蛋白与目前已报道的造血活性细胞因子分子量不一致.结论烧伤后血清中产生了某些促进造血的物质.10×103、48×103蛋白的分子量与已报道的造血刺激因子的分子量不一致,其性质及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对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作用。方法:应用吸附单克隆抗体———磁珠分离系统分离纯化脐血CD34+细胞,在液体培养体系中经3组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扩增3周。结果:3组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对CD34+细胞均有明显的扩增作用。其中由FLT3配基(FL)+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IL)1+IL3的组合扩增效果最好,其细胞总数扩增90467±13223倍,CD34+细胞扩增3799±1321倍,粒单造血祖细胞(CFUGM)扩增7273±3598倍,多向祖细胞(CFUGEMM)扩增3776±2303倍,总造血集落形成细胞(CFCs)扩增5795±2796倍。CD34+细胞扩增在第2周达最高值,CFCs在第3周达最高值。结论:由FL、SCF、IL1及IL3联合扩增效果最好。CD34+细胞和CFCs分别在第2周、第3周达最高峰,说明其时仍保持造血活性。本实验结果对临床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选择最佳扩增方案和最佳移植时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采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32名供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祖细胞采集。循环血量2~6 L。采集中,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MNC(单个核细胞)、WBC、RBC、Hb、Hct和Plt及血清Ca2 浓度的变化。采集的MNC液用CD34单抗标记后检测CD34 细胞数,并同时作CFU-GM集落培养。结果32例共进行了89次干/祖细胞采集,机器平均每次循环血量2.5个血容量。MNC采集效率达(64.78±3.23)%,每次采得MNC液60ml,获得MNC为(3.1±0.6)×108/kg;CD34 为(2.8±0.6)×106/kg及CFU-GM(2.6±0.5)×105/kg。术中供者无任何不良反应。采集前后血压、心率、呼吸、RBC、Hb、Hct和血清Ca2 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Plt数从采集前的159.63×109/L下降到采集后的112.78×109/L,下降幅度达29.35%。结论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供者仅需2~3次采集就能获得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所需的干/祖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8.
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D34+细胞扩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体外模拟造血微环境,观察CD34^ 细胞在骨髓基质细胞支持下的扩增效应。方法将免疫磁珠阳性选择分选的骨髓CD34^ 细胞接种于构建的基质细胞层培养,通过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D34^ 扩增的细胞总数及集落形成细胞数(Colonyforming Cell。CFC)的变化,评价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D34^ 细胞扩增的功能。结果 扩增后细胞总数及CFC数分别增加,表示骨髓基质细胞能很好地支持CD34^ 细胞扩增。结论 体外证实了骨髓基质细胞在造血干细胞更新、增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胚胎11.5d(embryonic 11.5d, E11.5)不同造血部位的解剖结构和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定位和形态,探讨不同造血部位HSC的起源、迁移、扩增和发育机制。方法运用尼氏(Nissl)染色、苏木精-伊红(htoxylin eosin, H-E)染色和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IF)观察E11.5小鼠胎盘(placenta, PL)、卵黄囊(yolk sac, YS)、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区、胎肝(fetal liver, FL)和头部(head, Hd)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以及运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 QPCR)检测HSC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Nissl和H-E染色结果显示E11.5小鼠AGM区背主动脉、PL血管迷路、YS血管、Hd脑血管和FL血窦富含血细胞;CD34、CD45、CD133、c-kit、Sca-1和Runx1在不同造血部位均有表达(P<0.05),其中P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造血部位(P<0.05);IF结果显示CD34在不同造血部位均有表达,YS血管和PL迷路血管呈强阳性;AGM区背主动脉和泌尿生殖嵴内皮细胞、Hd脑血管周围可见CD45呈弱阳性,而FL则显示CD45为阴性。c-kit和CD133在YS血管和PL迷路血管同为强阳性。结论 HSC产生关键时期,胚鼠PL和YS中HSC发育最旺盛。永久造血起源于小鼠胚内AGM区,而不同造血部位HSC的迁移与血管内皮细胞密切相关,HSC可能通过AGM区血管内皮迁移进入血液循环,首先到达 PL的血管迷路,然后定植于FL,扩增或维持HSC。  相似文献   

20.
应用体外半固体培养方法,研究了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6(IL6)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不同组合及4℃保存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CFUGM和HPPCFC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琼脂半固体培养体系中,在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作用下,脐血CFUGM产率有明显差异;以GMCSF组最低,GMCSF+IL3+IL6+Epo组最高。脐血置4℃保存4d后,CFUGM和HPPCFC产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