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在内科临证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黄性寒味苦,具有攻积导滞、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利胆退黄的功效,素有"将军"之称,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作用已超越了攻泻药的范围.笔者根据自己的临证体会,就大黄在内科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茵陈蒿汤对β-葡萄糖醛酸酶UDPGT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同时探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中药茵陈蒿汤对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高脂高糖饮食加湿热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蒿汤治疗。探讨其对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结果: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黄疸证疾病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湿热证主证及湿热证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湿热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茵陈蒿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3.
肝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亦应强调辨证施治 ,重点应把握五个主证的治疗 ,即利胆退黄 ,改善肝功 ;利尿除胀 ,消退腹水 ;利便泻热 ,苏醒神志 ;凉血祛瘀 ,防止出血 ;清热解毒 ,控制感染。强调要掌握主证的缓急轻重 ,以便用药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4.
罗国钧 《中医药学刊》2003,21(8):1382-1383
肝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亦应强调辨证施治,重点应把握五个主证的治疗,即利胆退黄,改善肝功;利尿除胀,消退腹水;利便泻热,苏醒神志;凉血祛瘀,防止出血;清热解毒,控制感染。强调要掌握主证的缓急轻重,以便用药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5.
正失职,均可导致湿热蕴蒸肝胆,疏泄失职,外溢肌肤而现瘙痒、黄疸等肝胆湿热诸证,湿热壅阻中焦,肝胆疏泄失职是病机关键,治疗当以清热祛湿、疏肝理气、利胆化瘀为主。笔者因此自拟清热利胆祛瘀汤治疗,方中茵陈、金钱草、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柴胡、郁金疏肝利胆、行气解瘀退黄;大黄通腑泄热、活血化瘀、利胆退黄,助柴胡之力,使瘀热下行,由大便而解;黄芩清热燥湿安胎;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黄芪、白术健脾祛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利湿热、行气化瘀、利胆退黄之功效。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总有效率提高,不良妊娠发生率降低,黄疸和瘙痒消失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赤芍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范围为0.925~30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赤芍最佳用量,如赤芍凉血活血、利胆退黄时治疗重度黄疸肝病、慢性活动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为60~300 g;清肝泻火治疗眩晕、胃痛、小儿咳嗽、月经不调,为0.925~30 g。3)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配伍,如凉血活血、利胆退黄常配伍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清肝泻火常配伍龙骨、陈皮、白芍、黄芩。  相似文献   

7.
大黄临床应用近况贵英姐,赵爱军(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大黄为苦寒药,具悍利之性,拥将军之称。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利胆退黄等作用。临床治疗急证、重证、疑难病证取得显著效果,现综述如下。1内服大黄①复方使用木黄以大黄为主药,配伍其它药物,用来治疗...  相似文献   

8.
卢秉久教授认为黄疸复杂多变,主要是湿、热、寒、瘀,多种病因交结。治疗主利小便、通大便、发汗、温化寒湿、活血化瘀等。"临证用药,贵在辨证准确,选方用药时,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证,要根据病情随证加减",以仲景经方为基础,化裁运用,灵活加减。治疗黄疸病以"祛湿之法,在表者汗之,在下在里者二便分消之"为基础,随证应用活血之法;清泄瘀热,下利退黄,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主之;清热利湿,发汗退黄,桂枝加黄芪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温阳健脾,化湿退黄,茵陈术附汤主之。时刻注意调护脾胃,保持气机调畅,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9.
君药在方剂的组成结构和配伍用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君药确立的前提、选择依据以及基本特征等角度,探讨了方剂君药的构成要件。笔者认为靶证和立法是确立君药的两个基本前提,君药是针对"靶证"设立的,也是对靶证病机的本质理解,立法是君药选择的依据,君药是立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君药的选择中,宜强调强效、广效、数量少三原则。而针对多因多环节复杂病机的方剂中,方剂的君药会随核心靶证的变化而具有可变性。  相似文献   

10.
常惟智 《陕西中医》2006,27(9):1131-1132
仙方活命饮为治痈疡肿毒初起之常用方,历代医家对其方中之君药众说不一。本文从君药含义及确立依据、方证病机、所主证候、配伍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本方当君以消肿溃坚活血之品,方为恰当。山甲、皂刺,应为仙方活命饮方中之君药。  相似文献   

11.
郁金,味辛、苦,性凉,归心、肺、肝、胆经.具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之功,常用于治疗血瘀气滞诸痛,热病神昏,吐、衄血证以及肝胆湿热、结石之证.笔者于处方中加入该药治疗小儿急、慢性咳嗽,疗效明显,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药用大黄为植物蓼科常叶大黄、鸡抓大黄或南大黄的根和根茎,主产于我国西、北各省及部分南方地区,其性苦味寒,主沉降,入胃、大肠经,具有攻下积滞、泻火凉血祛瘀、利胆退黄等功效,临床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实热积滞;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及火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咯血、吐血、衄血等诸证.……  相似文献   

13.
运气学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三因司天方是比较成系统的基于运气学说的中医辨治方药体系,甲午年少阴君火司天,二之气少阴君火司令,火行其政为此时段运气特点,正阳汤因此病机而设。甲午之际尤其二之气临证多见血证,应用正阳汤多显效。只要切中运气病机,复杂病症往往迎刃而解,同时也体现了《黄帝内经》"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探讨温阳化湿中药茵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大黄煎剂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术附汤治疗,探讨其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结果:阴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即阴黄证大鼠表现为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升高、UDPGT活性及D-木糖含量下降,肝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肝内胆汁淤积黄疸的病理改变,符合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寒湿证主证及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寒湿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茵陈术附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5.
《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转引《药对》中药物,明确君、臣、使地位者242种,即君药64种、臣药117种、使药61种,执行《本草经》三品定君臣佐使之法者178种。《药对》药物君臣地位均预先明确,比较稳定;《药对》论列君、臣和使药,未及佐药,可能沿袭了《素问》和《本草经》对佐使药相提并论的认识;《药对》未能全面信守《素问》"主病之谓君"的说法,诸药皆从主病确定君、臣、使地位,此间由主证确定药物地位的思维方法尚未形成。《药对》君臣使内容和义蕴与《方剂学》君臣佐使法则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正茵陈原名因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中医常用的清湿热、利胆退黄要药。《伤寒论》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用治湿热黄疸,症见身黄如橘子色、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苔黄干,脉弦数之阳黄证;《张氏医通》取茵陈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滑或沉迟之阴黄证;皆以茵陈为君药,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现代药理实验,茵陈胆道汤(茵陈、栀子、柴胡、黄芩、木香、枳壳、大黄、  相似文献   

17.
陈垣 《陕西中医》2011,32(2):193-195
<正>寒下法中的主药—大黄,号有将军之称,苦寒沉降,气味俱厚,力猛善走。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清泄热毒,攻积导滞,活血祛瘀,利胆退黄等作用。历代文献有关大黄记载很多。如《本经》:"下痢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  相似文献   

18.
《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以生姜为君,温胆和胃,燥湿行气,用于胆胃虚寒、湿郁气滞证,体现了"温胆"之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以半夏为君,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体现了"清胆"之意。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温"的理解,提出三种温胆汤之"温"并非均是温胆之义,而是令胆"和",复胆之清静温和之性,以求胆之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黄连温胆汤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因其清热化痰、利胆和胃之功效,多用于失眠、眩晕及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运用时,应从病机出发,抓住疾病本质,随证加减,体现中医"异病同治"之思想。  相似文献   

20.
《景岳全书》对于火与火证的论述颇具特色 ,试分析如下。1 火有常变之分1 1 火之常为阳气 平人身中之火即为阳气。阳气为人身之大宝 ,能温养煦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运行气血 ,蒸化津液 ,抵御阴寒 ,为击发之根本。火在人身因部位不同 ,其名也异 ,其用有别。“盖火本阳也。而阳之在上者为阳中之阳 ,故曰君火 ;阳之在下者为阴中之阳 ,故曰相火 ,此天地生成之道也。其在于人 ,则上为君火 ,故主于心 ;下为相火 ,故出于肾。主于心者为神明之主 ,故曰君火以明 ,出于肾者为发生之根 ,故曰相火”。人身之火 ,要在暖脏腑而煦气血 ,具有生发活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