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张倩  郭阳 《中国卒中杂志》2016,11(4):318-323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椎动脉先天闭塞,特别是在椎动脉的解剖变异中,是一种并不常见的 后循环胚胎变异。大量数据表明在伴或不伴有基底动脉形态变异的情况下,尤其在合并了其他脑血管 危险因素时,后循环缺血的发生与椎动脉发育不良有关。尽管在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定义与评估方法上 仍存在争议,既往的研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同侧的发育不良的椎动脉净流速降低,而发育正 常的椎动脉净流速代偿性的增加,导致局部血流低灌注,甚至出现临床症状,说明椎动脉发育不良 具有更易于闭塞的特点,并增加了远端血栓形成的概率[1]。此外,椎动脉发育不良可能引发其他复杂 的神经血管疾病如偏头痛、前庭神经元炎、发作性眩晕以及椎动脉夹层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患者对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连续入组我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2月首次发作且有完整的颅内外超声血管评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声筛查VAH(V2段2.5 mm)及血管狭窄并经头颈部CTA、MRA或DSA确认,且排除椎动脉夹层对VAH诊断的干扰。比较在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中VAH的发生率。在后循环梗死患者中,分析存在VAH的患者对侧椎动脉、基底动脉、Willis环的情况。结果共入组750例患者,男性436例(58%),女性314例(42%);年龄18~90岁,平均65岁。后循环梗死193例(25.7%),前循环梗死557例(74.3%),在后循环梗死中检出VAH的比率高(33.7%VS 14.1%,P0.01)。吸烟是VAH合并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67,95%CI:1.45~5.08,P0.05)。VAH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OR=2.07,95%CI:1.00~4.26,P0.05)、对侧椎动脉狭窄(OR=3.22,95%CI:1.24~8.37,P0.05)、以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OR=2.17,95%CI:1.00~4.68,P0.05)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AH组。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中VAH的发生率高;VAH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对侧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椎动脉彩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60例VBI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中32例行MRA检查。结果 MRA异常率71.9%(23/32),分别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迂曲。椎动脉彩超异常率为68.3%(41/60),分别显示椎动脉狭窄、迂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流速异常。结论 MRA完整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椎动脉彩超对显示椎动脉内径、斑块形成有特征性,两者检查无创伤性,对VBI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MR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65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85+11.0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BAEP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35例(53.8%),TCD异常53例(81.5%),椎动脉B超异常33例(50.8%),BAEP异常30例(46.2%)。椎动脉MRA能清楚的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及血流信号降低。MRA异常率与病人的病程长短有关。结论:椎动脉MRA、TCD、BAEP、椎动脉超声4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桥和小脑梗死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91例单侧脑桥或小脑后下动脉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梗死侧别、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及其方向性关系等,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基底动脉弯曲的预测因素. 结果 旁正中动脉供血区的脑桥中央是脑桥梗死最多的受累部位,右侧小脑内下部是小脑后下动脉梗死最多的受累部位.椎动脉优势常发生于左侧(69.2%,63/91).91例患者中有76例在椎动脉优势和基底动脉弯曲之间存在相反方向的关系.椎动脉内径是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唯一预测因素,其OR值为2.70,95%CI为1.22~5.98. 结论 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弯曲的重要预测因素,且弯曲多朝向优势椎动脉的对侧.椎动脉优势及其造成的基底动脉弯曲增加了椎基底动脉连接部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发育不良为一种先天性血管变异,对于椎动脉发育不良的研究早期以尸体解剖报道居多,且多为个案.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诊断椎动脉病变的方法逐渐增多,椎动脉发育不良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现将我科于2004年3月-2009年12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60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VAIV)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经头颅MRA检查发现的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以非椎动脉优势的患者36例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情况及眩晕严重程度.将椎动脉优势组患者根据椎动脉直径差异分为轻度变异组(0.04~0.70mm)、中度变异组(0.70~1.17 mm)、重度变异组(≥1.17 mm)3组,比较3组患者的眩晕严重程度差异.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椎动脉优势与阳性事件发生(眩晕反复发作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椎动脉优势组基底动脉形状异常率为70.73%(29/41),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33.33%(12/36)(x2=10.77,P<0.01);(2)椎动脉优势组眩晕严重程度(3.3±1.2)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2.3±0.6)(t=1.99,P<0.01);不同变异3组间两两比较,椎动脉优势重度变异组眩晕严重程度(4.0±1.1)大于轻度变异组(2.9±0.9)(t=2.07,P<0.05);(3)随访1年后,椎动脉优势组阳性事件发生率(65.85%)高于非优势组(30.56%)(x2=9.56,P<0.01).结论 椎动脉优势的VAIV患者基底动脉异常率高,眩晕程度更严重,更容易反复发作眩晕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眩晕发生的因素.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椎动脉走行、内径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共筛选出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233例后,利用TCD检测颅内段椎动脉PSV、血管搏动指数(PI),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血糖、血脂和患高血压的病程时间,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上述临床因素与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眩晕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回归年龄(OR=1.052,95%CI为1.023~1.081,P<0.001)、高血压病程时间(OR=1.074,95%CI为1.006~1.146,P=0.032)、血糖(OR=1.044,95%CI为1.022~1.067,P=0.048)以及基底动脉的PSV(OR=1.047,95%CI为1.004~1.092,P=0.033)和PI(OR=1.065,95%CI为0.991~1.145,P=0.041),进入回归方程,与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的眩晕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椎动脉先天纤细是导致眩晕发生的病因之一,这可能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相关,年龄、血糖、血压是影响椎动脉先天纤细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眩晕的重要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ency,VB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于中老年,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自从1985年Weeden等学者首次证实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ngraphy,MRA)的临床可行性后,它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显示脑血管形态的影像学方法,尤其对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椎动脉彩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6d例VBI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中32例行MRA检查。结果 MRA异常率71.9%(23/32),分别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迂曲。椎动脉彩超异常率为68.3%(41/60),分别显示椎动脉狭窄、迂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流速异常。结论 MRA完整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椎动脉彩超对显示椎动脉内径、斑块形成有特征性,两者检查无创伤性,对VBI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与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及梗死侧的关系.同时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性.方法 13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及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其是否存在椎动脉优势分为有椎动脉优势68例(优势组)和无椎动脉优势6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后循环梗死总发生率,后循环各部位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统计优势组各梗死部位后循环梗死侧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与否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优势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5.6% (31/68)与21.2%(14/66),x2=8.922,P=0.003].优势组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梗死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8% (8/68)与0,x2=8.250,P=0.004;20.6%(14/68)与7.6% (5/66),x2=4.660,P =0.031];两组的小脑上动脉供血区梗死率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7/8) PICA梗死患者梗死侧在椎动脉优势对侧.6例(6/14)基底动脉区梗死患者梗死侧与优势侧同侧.优势组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0.0%(34/68)与9.1% (6/66),x2=26.768,P=0.000].优势组基底动脉弯曲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与基底动脉呈直线的患者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2.9% (18/34)与38.2% (13/34),x2=1.482,P=0.223].优势组34例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中,97.1% (33/34)弯曲向椎动脉优势对侧.结论 椎动脉优势的患者较易发生后循环梗死,尤其是PICA和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PICA供血区梗死部位一般在椎动脉优势对侧.椎动脉优势患者易致基底动脉弯曲,基底动脉一般弯向椎动脉优势对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0T MRI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或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对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2年10月-2014年8月行头颈部3.0T MRI(3D TOF)或CEMRA检查的患者资料371例,原始和减影图像经工作站后处理,得到容积重组(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或曲面重组(thin slice MIP,TSMIP),比较各组图像对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结果 371例中,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18例(检出率4.9%,18/371),位于基底动脉11例(检出率3.0%,11/371),其中10例位于基底动脉起始处,1例位于基底动脉干;位于椎动脉入颅底段3例(检出率0.8%,3/371);位于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2例。18例中,3例(16.7%,3/18)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合并动脉瘤。结论 CEMRA或3D TOFMRA能清楚显示和诊断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这一少见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13.
既往中青年人眩晕的病因多考虑由内耳疾病导致,但伴随血管检查的增多,发现相当一部分青壮年眩晕患者的椎动脉发育不良.椎动脉占脑供血量的40%[1].因此,椎动脉发生变异会对脑供血产生影响.尤其近年观察发现,椎动脉发生变异是中青年患者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了我院总院及分院神经内科2006年9月~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中青年椎动脉变异致眩晕患者的病历资料,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区域梗死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构(FPCA)及椎动脉发育不良(VAH)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01—2022-04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确诊为PICA区域梗死的患者。利用飞利浦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对头颈部CTA图像进行处理,根据头颈部CTA图像血管解剖情况分成模式Ⅰ(正常椎动脉合并正常大脑后动脉)、模式Ⅱ(单纯的FPCA组)、模式Ⅲ(单纯VAH组)、模式Ⅳ(FPCA合并VAH组),对不同血管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105例PICA区域梗死患者,男64例(61%),女41例(39%);年龄22~85岁;血管变异率81.9%,其中VAH结构发生率64.8%,FPCA结构发生率53.3%,血管模式分布结果从高到低分别为模式Ⅳ35例(33.3%),模式Ⅲ33例(31.4%),模式Ⅱ21例(20.0%),模式Ⅰ16例(15.3%)。将PICA区域梗死的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血管模式进行比较,在PICA区域梗死侧中,血管变异的发生率为68.6%,其中VAH结构发生率为53.4%,FPCA结构发生率为34.3%;...  相似文献   

15.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61例眩晕患者进行颅外段颈部血管,尤其是椎动脉内径、峰值血流速度(Vp)、每分钟血流量(Q)、压力降半时间(HT)、阻力指数(RI)、窗口指数(WI)等血流频谱参数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眩晕患者中59%出现不同程度椎动脉供血不足改变。(2)椎动脉狭窄与年龄成正相关。61例中36例超声检查异常者均40岁以上,约占40岁以上眩晕患者的63%。(3)椎动脉内径左侧优势(P<0.01)。(4)椎动脉供血不足发病率明显高于颈总及颈内动脉。所查61例眩晕患者中,25例椎动脉单或双侧狭窄,4例颈总动脉分支前管壁粥样斑块形成,7例椎动脉走向弯曲。(5)脉冲多普勒频谱分析示,椎动脉狭窄患者的椎动脉Vp显著降低,HT延长,外周阻力增高,WI减低表明频带沿水平轴展开,频带展宽,每分钟血流量Q减低,阻力指数RI显著增高(P<0.01或P<0.00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病变部彩色血流信号失落。认为:采用切面超声、脉冲多普勒、彩色血流显像三结合检测椎动脉颅外段可为临床眩晕患者诊断提供有价值依据,此方法安全、无创、敏感性高,当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8例术前评估股动脉入路困难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与同期30例经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股动脉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桡动脉组卧床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经桡动脉入路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重要的补充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因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压迫造成的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0例由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压迫造成的面肌痉挛患者资料。结果:10例患者术中均发现有大血管压迫,其中部分病例合并有其他血管共干压迫。手术采用垫入法,术后患者治疗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压迫致面肌痉挛是较少见的压迫形式,手术时采用合适垫入物,注意不遗漏共干血管减压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MRA和MRI诊断椎动脉狭窄200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MRA和MRI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200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50例行颈部MRA,70例行头部MRI,80例同时做了头部MRI和颈部MRA检查。结果椎动脉狭窄98例,阳性率49%;以右侧多见,共63例(64.3%)。结论MRA可直接显示椎动脉形态及狭窄部位;头部MRI同样可诊断椎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9.
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弯曲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调查237例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头颅MRA或CTA及血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基底动脉弯曲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237例患者中,基底动脉弯曲者64例(27.0%),基底动脉无弯曲者173例(73.0%).基底动脉弯曲患者...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右侧椎基底动脉发育不良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本文报道了1例因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导致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