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局部突起、囊变等异常改变而出现的脑血管瘤样突起,若动脉瘤不破裂,患者很少有自主症状,即使有,也是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头晕等.但是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一般表现是颅内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也有并发颅内血肿病例发生,这样的病例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瘤破裂.该病有极高的病死率,约1/3的患者发病后来不及到医院就诊即死亡,约1/3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仅约1/3的患者生存下来.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是新兴的介入治疗,一种是经典的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显微夹闭术治疗的11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分为ERAS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ERAS组应用ERAS优化措施进行围手术期管理。结果 ERAS组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拆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ERA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0%)明显低于对照组(42.31%;P<0.05)。ERAS组护理满意度(88.33%,53/62)明显高于对照组(67.31%,35/52;P<0.05)。结论 ERAS理念用于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围手术期管理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病、脑血栓,位居脑血管病的第3位,且中年人常见[1]。一旦破裂出血,病死率高,早期行显微镜下夹闭术具有彻底性、可靠性及经济性,已被医学界认为金标准[2]。尽量缩短入院到手术时间,最好入院3d内完成手术,条件允许要行急诊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我院2012-05—2013-08共完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43例,疗效满意,现将手术室护士配合的细节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1日开颅夹闭术治疗的11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 114例中,36例(31.5%)发生肺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术前Hunt-Hess分级4~5级、术中出血量大、术后当天血红蛋白水平低是术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为325 ml、术后当天血红蛋白水平为106 g/L是术后肺炎的最佳判别界值。结论 对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病情重、术中出血量大的病人,术后发生肺炎风险明显增加,临床应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全身麻醉的管理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3~2009-12全麻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41例患者的麻醉方法和临床资料.结果 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夹闭手术,其中4例术中血管破裂;麻醉诱导平稳,术中生命体征平稳,SPO2维持在98%~100%,控制性降压时间平均15.6 min,期间维持平均动脉压(MAP)50~70 mmHg.术后随访未见麻醉并发症,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麻醉诱导平稳、保持循环的稳定、适当控制颅内压、适度控制低血压以及脑保护措施是保证颅内动脉瘤麻醉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病人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7月夹闭术治疗的296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结果 296例中,夹闭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59例,未破裂237例。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Ⅲ~Ⅴ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手术器械不佳及手术操作不细致、动脉瘤瘤体血管弹性差及瘤体粘连是术中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Hunt-Hess分级高、发病至手术时间长、分离动脉瘤颈操作不细致、动脉瘤瘤体粘连为颅内动脉瘤病人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2006-06~2007-0615例颅内动脉瘤施行显微夹闭术中的护理配合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得到控制性低血压,低颅压的良好监护,其中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大出血及时进行自血回输、输液等应对措施,保证了手术顺利完成。结论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加强对控制性低血压、低颅压严密监护,做好动脉瘤破裂的应急措施等护理工作,可帮助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开颅夹闭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治疗。结果 30例中,27例夹闭满意,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大脑中动脉M2下干闭塞引起偏瘫,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后3个月后并发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1例死亡。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7例,3~6分3例。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4~5分26例,3分2例,2分1例,1分1例。结论 对于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良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暴露充分、术式成熟、并发症少,术中合理选择动脉瘤夹及血管穿通支的保护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6-06我院收治的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有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按照Hunt-Hess分级法划分为Ⅰ~Ⅳ级。患者24h、48h及72h不同时间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每个时间点手术40例。术后半年随访调查,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并用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观察有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现象。结果所有患者动脉瘤夹闭情况较好,无夹闭失败现象。应用GOS评分恢复良好108例(90.0%),轻度残疾7例(5.8%),重度残疾5例(4.2%)。24h、48h及72h内手术良好率分别为95.0%、92.5%、82.5%,无死亡。结论显微开颅夹闭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且手术治疗越快,预后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CGA)的优点及不足。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夹闭术治疗的291例(共33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根据ICGA结果及时调整动脉瘤夹闭的方法,术后结合DSA或CTA证实夹闭效果。结果 术中ICGA结果显示所有动脉瘤均不显影。剪开或穿刺的复杂动脉瘤97例,其中11例(11.3%)仍有再出血,经调整动脉瘤夹后出血停止。术后CTA或DSA检查无动脉瘤显影。结论 ICGA阴性不能作为动脉瘤夹闭完全的评判标准,夹闭后瘤顶的穿刺或切开后无出血方能确定动脉瘤夹闭完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室外引流术(EVD)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开颅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6月急诊开颅夹闭术治疗的6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Ⅲ~Ⅴ级)的临床资料。术前行EVD治疗35例(EVD组),未行EVD治疗27例(非EVD组)。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 EVD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31.4%,11/35)显著低于非EVD组(59.3%,16/27;P<0.05)。EVD组预后良好率(71.4%,25/35)明显高于非EVD组(44.4%,12/27;P<0.05)。结论 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前进行EVD,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力,缓解因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1]>.动脉瘤破裂后可发生颅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5-08—2018-05动脉瘤夹闭术后合并颅内感染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接受动脉瘤开颅术但未发生颅内感染的92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24例感染得到治愈,17例合并继发性脑积水,10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结论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感染与患者术前状态、急诊手术、手术时间、脑脊液漏、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术后放置外引流等多因素有关,早期、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加上有效脑脊液引流是控制颅内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原因及处理方式。方法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34例患者,其中8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结合文献资料与临床经验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原因及处理方式。结果 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术中破裂8例,破裂率23.5%,其中6例经及时抢救恢复健康,1例术后重残,1例术后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应充分开放脑池,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运用显微技术可有效改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几率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呛咳、躁动、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开颅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术毕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5 ml/kg),试验组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0.15 ml/kg)。结果 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期间和拔管期间,试验组患者咳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丙泊酚和佩尔地平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气管导管拔管后5 min内,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随时间变化显著下降(P<0.05),但均高于手术结束时(>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呛咳和躁动,减少拔管期间的血压和心率波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夹闭术中的脑减压处理方法及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介绍71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夹闭术中采用综合性的脑减压处理方法及其实施要点。其中术前HH分级Ⅳ21例,Ⅴ级8例;头部CT Fisher's分级Ⅲ级25例,Ⅳ级15例。评价脑表面与内板间距、术后颅内压(ICP)和脑水肿程度以判断术源性脑牵拉性损害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术中显露和动脉瘤颈夹闭,夹闭术后术路同侧脑表面塌陷与颅骨内板的间距约10~25 mm,平均13.5mm;96.7%(68/71)的病例术后3 d ICP维持在正常范围(200 mmH2O)内,术路同侧早期局灶性脑水肿发生率为12.7%(9/71),表明手术对脑组织的牵拉性损害不严重。本组无因脑牵拉性损伤或关颅前的高颅压而行去骨瓣减压术。结论在破裂动脉瘤早期急诊夹闭术围手术期综合性脑减压措施处理下,可为急诊动脉瘤夹闭术提供足够的显露路径和暴露空间,减轻脑牵拉性损伤和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动脉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肿瘤[1],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栓,中年人常见。由于颅内出血引起颅内压增加,出血后病死率高,手术不但能清除血肿,夹闭动脉瘤,而且手术能解决动脉瘤破裂再出血造成的脑损害,对动脉瘤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很有必要性。因此现将动脉瘤围手术期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眶外侧入路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采取眶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治疗的78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和方法。结果 急性起病67例,慢性起病11例;均采用眶外侧入路开颅,开颅时间为15~30 min,平均21.8 min。术后1例脑血管痉挛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疝,行右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结论 眶外侧入路显微夹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围手术期重点内容的针对性护理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伴脑内血肿夹闭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开颅夹闭术治疗的10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伴脑内血肿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07例中,预后良好65例;预后不良4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肿量≥48.58 ml、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Ⅴ级、术中血管区域的操作时间≥45.80 min及术后未行康复治疗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伴脑内血肿病人,血肿量大、术前Hunt-Hess分级高,术中尽量缩短血管区域操作时间、术后进行合理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对手术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过程及结果,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临时阻断栽瘤动脉,显露动脉瘤颈部,清除颅内血肿并对动脉瘤实行手术夹闭。结果 在112例123个动脉瘤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117个,阻断时间最短1.2min,最长15min,平均8.4min,112例患者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因动脉硬化较严重夹闭动脉瘤时出现动脉瘤整体脱落,造成载瘤动脉局部缺损行动脉瘤旷治术,术后出行肢体偏瘫;4例出现小缺血病灶,但无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早期手术患者术后因合并严重血管痉挛致脑梗死死亡。结论 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有效降低了动脉瘤内的压力,有利于显露动脉瘤颈,夹闭动脉瘤,短时间阻断栽瘤动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