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动态临床试验分析,对广西地区目前常用的AZT、d4T及TDF为主的3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进行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收治HIV/AIDS患者76例,分为3组,AZT组接受AZT+3TC+EFV治疗,d4T组接受d4T+3TC+EFV治疗,TDF组接受TDF+3TC+EFV治疗.对3组30个月内新发机会性感染率、免疫重建效果、病毒学应答效果、主要生化指标变化、换药及耐药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比较.结果 3组患者经治疗满6个月时HIV RNA载量显著下降(P均<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上升(P均<0.05),但是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以后各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缓慢,12个月和18个月时,d4T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幅度均大于AZT组和TDF组(P均<0.05);3组患者治疗满6个月ALB显著升高(P均<0.05),而后各阶段变化不大;AZT组、d4T组、TDF组随访期间新发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62%、11.53%、27.77%,不良反应换药率分别为12.50%、30.80%、16.6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西地区3组常用一线抗HIV药物方案的治疗效果显著且相似,但d4T方案因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而换药的发生率较高,应考虑停用.  相似文献   

2.
胡海梅  郭光萍  陶莹  李燕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27-2630
目的:了解两种高效抗反转录病毒(HAART)方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为进一步合理选择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种方案(齐多夫啶AZT+拉米夫啶3TC+克力芝LPV/r和齐多夫啶AZT+拉米夫啶3TC+施多宁/奈韦拉平EFV/NVP)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对入组病例在服药前、孕36周及产后3个月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血浆HIV病毒载量测定。结果:共入组72例孕产妇,所生73例婴儿除1例因新生儿窒息死亡外,其余72例经早期HIVDNA-PCR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浆病毒载量在孕36周时最低(P<0.001);CD4+T淋巴细胞水平从治疗前至产后3个月呈增高趋势(P<0.001);治疗前后的病毒载量及CD4+T淋巴细胞平均水平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HAART方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效果显著,在病毒抑制和提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两方案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3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方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为2004-2015年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所发现的HIV感染孕产妇提供抗病毒药物预防母婴传播,同时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随访服务,并为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早期诊断或于18月龄提供HIV抗体检测,以判断儿童的感染状态。分析294对HIV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单一抗病毒药物方案、二联和三联抗病毒药物方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效果。结果临产时口服单一NVP方案42例,儿童感染4例,婴儿感染率为9.52%,孕28周后开始口服AZT+NVP二联方案23例,婴儿感染1例,感染率为4.35%。孕早期开始口服AZT+3TC+NVP/EFV/LPV/r 229例,婴儿感染1例,感染率为0.44%。结论孕早期采用三联抗病毒药物方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在佛山市南海区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随机选择200例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服药情况、未服/漏服原因、不良反应等进行问卷调查,依照Morisky等推荐的服药依从性标准对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评定,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80例患者中,服药依从者88例,依从率48.9%。患者服药时间1个月~6年,治疗方案分布中,147例(81.7%)患者的服药方案为AZT+DDI+NVP或D4T+DDI+NVP组合。药物不良反应前3位依次为头痛和头晕(27.5%),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20.0%),药物性皮疹和皮肤瘙痒(1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显示:患者文化程度、服药时间是影响AIDS患者HAART治疗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论AIDS患者HAART治疗服药依从性较低,患者文化程度和服药时间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一线联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方案D4T(司他夫定)+3TC(拉米夫定)+NVP(奈韦拉平)治疗艾滋病(AIDS)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本院61例AIDS患者给予国家免费IMT+3TC+NVP方案治疗的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消化道症状、头晕乏力、肝功能损害、皮疹为IMT+3TC+NVP方案抗病毒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发生于治疗早期。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及时停药处理后均好转。结论D4T+3TC+NVP方案抗病毒治疗中可能发生多种药物不良反应,需密切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抗病毒治疗后人血清白蛋白水平(human serum albumin,HSA)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抗病毒治疗半年以上的病毒学失败HIV/AIDS患者,以性别、年龄、抗病毒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等条件按1∶1配对收集病毒学抑制成功的对照组患者,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匹配条件共获得178对患者,男性占66.29%,女性占33.71%。在未调整变量前,OR为0.764(95%CI 0.696 - 0.838)。调整基线HSA、基线CD4+T淋巴细胞和治疗24周后CD4+T淋巴细胞后,OR为0.780(95%CI 0.703 - 0.866),HSA与抗病毒疗效存在负关联,高HSA可能为抑制病毒血症的保护因素。在一线方案AZT/3TC/EFV、TDF/3TC/EFV和AZT/3TC/NVP也发现HSA与抗病毒疗效存在负关联,而在二线方案TDF/3TC/LPVr、AZT/3TC/LPVr未发现此现象。结论 抗病毒治疗失败与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关,HIV/AIDS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血清白蛋白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研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2月该院抗病毒治疗中心收治的艾滋病患者20例,随机将20例患者分为AZT+3TC+NVP组(7例患者)、TDF+3TC+EFV组(12例患者)和TDF+3TC+NVP组(1例患者)进行相应的抗病毒治疗。同时每隔3个月对患者进行CD4+淋巴细胞计数和血浆HIV载量检测,观察统计3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的增加值随着治疗时间增加均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检测时间点,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有较高临床转阴率,但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不良反应率为50%(10/20),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早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治疗失败后,HIV 1遗传基因变异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选取抗HIV治疗失败的57例患者(其中采用D4T/3TC/NVP治疗方案者45例,3TC/AZT/NVP方案者7例,3TC/TDF/克立芝方案者5例),从其血浆中提取病毒RNA,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和套式PCR扩增HIV 1 pol区基因片段,并对扩增的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Web站点(http://HIVdb.stanford.edu),分析耐药变异情况。结果3种治疗方案治疗失败者均出现耐药。57例患者,7例发生针对蛋白酶抑制剂的位点变异,其中1例(1.75%)M46IM蛋白酶抑制剂的位点变异,导致了抗ATV/r、FPV/r、IDV/r、LPV/r的潜在低度耐药和抗NFV的高度耐药;32例(56.14%)患者体内HIV 1发生了逆转录酶基因变异,且均对不同逆转录酶抑制剂产生了耐受性,其中14例(43.75%,14/32)患者对斯坦福数据库中的11种药物全都耐药,且11例(78.57%)治疗方案为D4T/3TC/NVP。TDF、克立芝等二线药物的治疗方案突变位点少于一线药物D4T、3TC、NVP、AZT。结论耐药变异是导致抗HIV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开展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适时进行耐药性检测,以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河南省更换抗病毒治疗方案的艾滋病患者治疗状况.方法 选择84例接受国家免费一线抗病毒治疗5年以上即将更换治疗方案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基线调查,6个月后随访.调查项目主要包括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和基因型耐药.结果 基线调查时84例患者均使用早期一线方案(DDI+ AZT+ NVP),一周内31例患者开始使用后期一线方案(3TC+AZT+NVP),53例患者开始使用二线方案(3TC+TDF+LPV/r).6个月后随访发现84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从基线的374.00 cell/HI上升至406.50 cell/μl (P=0.005),其中更换二线方案患者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从基线时的267.00 cell/μl上升至365.00 cell/μl(P=0.015),而更换后期线方案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则无显著变化(P=0.158). 84例患者的病毒载量中位数从基线时的3.61 log10copies/ml下降至6个月后的0.00 log10copies/ml( P=0.000),更换不同方案的两组患者随访时病毒载量中位数相比基线时也都有所下降(后期一线方案:P=0.007;更换二线方案:P=0.000).随访时有13例患者体内病毒载量>1000 copies/ml,其中5例检测到3个以上胸苷类似物耐药突变,另4例患者前后两次调杳的病毒载量无明显变化(<3倍)且未检测到任何耐药突变.结论 长时间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在更换治疗方案6个月后机体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合适的调整方案、及时有效的耐药检测以及随访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逆转录病毒(HAART)疗法与短程化疗方案同步治疗艾滋病病毒合并肺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观察对象,采用AZT+DDI+NVP抗病毒方案、2H3R3Z3E3/4H3R3抗结核方案同步治疗。结果 8例患者中4例临床治愈,3例完成疗程,1例胸片示病灶吸收好转继续服药。治疗6个月、治疗9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该抗病毒、抗结核双重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结核病,提高患者免疫力,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