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28例症状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确定RVOT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10000次/24h。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标测诱发的QRS波与室性早搏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其中2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2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92.9%(26/28),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92.3%(24/26),游离壁100%(2/2)。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分别为(16206±2030)次/24h和(100±110)次/24h,P〈0.01。随访6-20个月,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症状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和评价单导管法消融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52例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早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单导管射频消融。采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自发室性早搏形态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结果: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4导联之后。成功消融结果显示26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前间隔7例、中间隔5例、后间隔14例,游离壁21例:其中前游离壁6例、后游离壁15例,希氏束附近1例,肺动脉瓣下1例。消融即刻成功率94%(49/52),未成功的3例。手术操作时间30~150 min,X线曝光时间5~29 min。术后随访2~48个月无复发。结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单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安全地消融心脏结构正常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3.
治疗6例。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用激动顺序,射频消融均获成功,成功靶点均位于左室间隔中后部,在靶点处均记录到较QRS波提前(28.6±10.8)ms的P电位消融成功后P电位仍存在。3例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用起搏,在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处起搏,起搏12导联心电图QRS图形与自发性室速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Hoffmayer心电图积分鉴别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v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和特发f生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3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患者中,心电图表现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早/室速患者57例。其中明确诊断为ARVC患者4例,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患者53例。由两位电生理医生在不知道确切诊断的情况下,依据Hoffmayer心电图积分对上述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计算总积分≥5分,各单项积分诊断ARVC伴发的室早/室速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结果Hoffmayer心电图积分≥5分诊断ARVC伴发室早/室速的敏感度75%,特异度96.23%,阳性预测值60%,阴性预测值98%、诊断符合率94.7%。结论Hoffmayer积分≥5可有效鉴别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是ARVC伴发的还是特发性的。应用此项积分具有简单、快速、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的优点,具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顽固性室性早搏的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症状明显、药物无效的10例顽固性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进行治疗。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以S1S1或RS2早搏刺激标测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记录的自发室早QRS波群图形完全相同,并且激动标测时自发室早的局部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0ms以上的部位为消融靶点。以室早在放电后10s内消失,维持稳定窦性心律30~6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9例患者经10~20W、消融60~180s,早搏和短阵室速完全消失;1例失败。平均随访11个月,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9例中8例无早搏、1例为偶发室早,均无并发症。提示射频导管消融术是治疗某些右室流出道早搏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骆俊明 《心电学杂志》1994,13(4):230-230
很多临床医生强调右胸导联记录心电图对诊断右室心肌梗塞合并下壁心肌梗塞的重要性。然而,当采用Grant的心电图分析方法时,就可不需要记录附加导联,如V_(3R)、V_(4R)来判断右室心肌梗塞。本文旨在讨论右室梗塞合并下壁梗塞时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同时依次记录,及时诊断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方法选自临床诊断明确,心肌酶谱升高,有典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资料。分析在左室下壁心肌梗死条件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向量图改变。结果5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向量图以 ST 向量向右侧增大为主要特点。结论心电向量图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自身心律、左束支起搏、右室心尖部或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心电图的形态和QRS波群时限等,找寻左束支起搏心电图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拟行左束支起搏42例患者,记录标准12导联体表心电图,通过测量,分别比较自身心律、左束支起搏及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起搏时QRS波群时限、电轴、形态及ST段的差异。结果自身心律与左束支起搏相比,QRS波群时限无统计学差异(P=0. 49),但与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起搏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0. 000)。左束支起搏组,V1导联呈特征性"M"或"r SR"的比例为76. 19%;a VR导联亦可呈特征性"M"或"r SR"表现,比例为78. 57%。对于自身心律为右束支阻滞者,左束支区域起搏仅V1导联呈"M"或"r SR",a VR导联呈QS型,而无特征性"M"或"r SR"表现。与经典的右束支阻滞心电图比较:左束支起搏ST段和T波改变无规律性。结论左束支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电轴与自身心律相比无显著差别,V1及a VR导联均可见特征性"M"或"r SR"表现,右束支阻滞患者仅V1导联呈特征性表现,但依靠心电图的特征性"M"或"r SR"改变判断起搏位点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射频消融证实的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征及心电向量图特征。方法采用 CARDIO-View 心电工作站收集并分析14例经射频消融术证实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特发性室早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及 Frank 导联心电向量图参数。结果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的特发性室早呈类左束支阻滞图形。12导联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有12例(85.7%),V2导联 R 波时限指数<50%的14例(100%), V2导联 R/S 波振幅指数<30%的有13例(92.9%),SV2/RV3指数>1.5的有12例(85.7%)。心电向量图特征为:QRS 环运行方向在 F 面呈 CW 和 CCW 的各有5例(35.7%),H 面呈 CCW的有10例(71.4%),S 面均呈 CW(100%);起始0.04 s,QRS 环振幅逐渐增大,QRS 环方位大部分指向左前下;0.01~0.04 s 向左向量逐渐增加,向前向量逐渐减少;QRS 环最大向量及大部分面积位于左下后。结论心电图对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的室早定位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的室早有典型的心电向量特征。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VOT-VPC)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经常规体检、生化检查、X线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各种检查后入院.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48例,采用起搏标测法,以心室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其临床室性早搏的图形完全一致作为消融靶点,以放电后:①早搏在10s内消失;②出现同形早搏先增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21例,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和QRS波宽度差异。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P<0.05),RVOT起搏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和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患者窦性心律心电图特点.方法 收集查阅2008至2018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ARVC的21例住院病例以及2008至2011年诊断为RVOT并行射频消融术的31例住院病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窦律时常规体表心电图各项参数.结果 ①ARVC与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对38例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用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的方法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前根据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起源部位。结果 38例患者中37例消融成功,成功率为97.4%,随访(15.9±14.8)个月,无1例复发,亦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激动标测结合起搏标测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正伴有严重室颤发作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行心外膜电压标测时,可在右室流出道部位发现低电压区,而有Ⅰ型Brugada波的患者在右室流出道部位可存在异常的心电图,提示两者有内在相关性。2016年5月举行的HRS年会上,美国费城杰弗逊大学的Pavri等报告,有心电图Ⅰ型Brugada波表现的患者,心电图振幅对心脏性猝死有预警作用。该研究入组117例有自发Ⅰ型Brugada波的患者;A组为室颤组:26例有室颤发生但为幸存者,B组为晕厥组:共40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D/C)高危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1994年ARVD/C诊断标准,纳入43例ARVD/C先证者。分组标准:有晕厥病史并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为高危病人;记录到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室速但无晕厥病史及其他临床情况定为低危病人。收集参数包括:①心电图V1~3QRS波时限≥110 ms、V1~3导联S波升支时限≥55 ms、Epsilon波、T波倒置、(V1+V2+V3)/(V4+V5+V6)QRS波时限≥1.2、QRS波离散度≥40 ms、QT离散度≥65 ms;②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晚电位参数;③Holter记录室早或室速;④超声记录双房、双室及右室流出道、流入道内径大小。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患者ARVD/C病人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心室晚电位阳性、右室射血分数<0.40与高危ARVD/C显著相关。结论晚电位阳性、右心功能不全是ARVD/C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存在隐匿性旁道的4例患者,通过心室起搏诱发心动过速,在心动过速中确定旁路的位置并用导管射频消蚀旁路。 方法 4例患者中,2例患者旁道位于左侧房室沟、2例位于右侧房室沟的右侧。将4根4极导管经皮穿刺分别送至冠脉窦、右房、希氏束和右室心尖部。诱发AVRT时,在左、右房室沟附近不同的部位记录心电图,确定心房最早激动点的位置。诱发AVRT  相似文献   

17.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早、室速临床常见,90%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经射频消融可获根治。但该部位又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患者心脏发育不良三角的顶端部位,故其伴发的室早、室速也能位于该部位。当室早或室速符合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心电图特征时,究竟属特发性还是伴发于ARVC者,Hoffmayer最近提出鉴别两者的心电图积分法。  相似文献   

18.
检测右室切开术后小儿与健康小儿的心室晚电位发生率。 方法 33例病儿与38例健康儿(对照组)均作标准12导联心电图(ECG)与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病例组平均年龄8.3岁(1~17岁),术时平均年龄3岁(1~9岁),术后平均随访6年(1个月~15年)。18例为典型法乐四联症,其中10例切除右室流出道异  相似文献   

19.
例1 患儿女,7岁。体查发现心前区杂音6年,门诊以先心(室缺)收入院。入院后查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在全麻下行室缺修补术,术中见位于室上嵴约0.5cm×0.5cm大小缺损,并右室流出道狭窄,行室缺修补,及右室流出道环行白斑及部分室壁肌束切除。第2d做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第7d及出院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仍为CRBBB。  相似文献   

20.
一例 65岁女性 ,因高度房室阻滞而行VVI起搏治疗。术后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示起搏电极头端位于右室近心尖部流入道。体表心电图示类右束支阻滞图形。术后检测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正常。提示 ,正常右室心尖部或近心尖部起搏 ,可以出现类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