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通窍醒脑汤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1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及对照组(39例).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通窍醒脑汤治疗,对照组用尼莫同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5.7%;常规组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通窍醒脑汤针对tSAH急性期瘀血阻络的病机,可通过促进血性脑脊液的吸收,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脑血流恢复,防治脑血管痉挛等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醒脑静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随机将76例SAH患者分为醒脑静组(40例)和对照组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包括尼莫地平,醒脑静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治疗。行经颅多普勒(TCD)动态检测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的平均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评定治疗效果。结果醒脑静组的脑血管痉挛(CVS)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第7d及第10d时醒脑静组平均血流速度(VMCA)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问脉动指数(PI)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醒脑静可显著降低SAH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CA),降低CVS发生的频率,缩短CVS持续时间,减弱CVS的强度,认为醒脑静治疗对防治CVS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急症之一,但老年人由于脑萎缩,反应不敏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现将我院1991~1997年收治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在60~68岁27例,69~74岁16例,75岁以上4例,在活动中发病29例,其中诱因有饮酒、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剧烈咳嗽、排便等,静态或睡眠发病者4例,无明显诱因发病者3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尼莫地平药在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上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108例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脱水将颅内压、营养神经等常规干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尼莫地平注射液静脉泵入治疗,半个月疗程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持续7d.对行开颅手术患者于手术野以尼莫地平稀释液灌洗.参考伤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治疗后3个月随访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并监测颅内压变化.结果 观察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不同时间Vp值、GCS评分和颅内压差异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尼莫地平治疗可减少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  相似文献   

5.
董平  周育英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257-6257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以缩短病人急性期,减少病人卧床时间,减少脑室系统粘连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再出血等并发症,防治脑血管痉挛、血性脑脊液刺激、减轻头痛症状,减少病人痛苦。促进病情恢复。减少住院时间。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脑脊液置换疗法。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各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上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老年人自发性SAH临床资料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自发性SAH仍以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56例患者中行DSA检查43例(76.8%),发现动脉瘤患者35例(81.4%),发现动脉瘤42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4例,动脉瘤多分布在前、后交通动脉。DSA阴性者6例,动静脉畸形(AVM)2例。头痛、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早期出现意识障碍者和有并发症、伴发病者多见。结论了解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早期DSA检查并积极治疗,可减少再出血的风险,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40例60岁以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相对照.结果 老年组中头痛36例(75%),恶心、呕吐15例(31.2%),意识障碍者10例(25%),脑膜刺激征36例(90%),肢体瘫痪4例(10%),死亡4例(10%).结论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生率较低,程度也较轻,意识障碍多见,死亡率高,了解和重视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是防止误诊、误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张世军 《现代保健》2011,(6):175-176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8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3例),对照组仅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腰穿放液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在腰穿放液治疗的过程中无病情加重,治疗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缩短,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重病,腰穿放液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 ,具有病死率高 ,致残率低之特点 ,如病人存活 ,几乎不留明显后遗症。近年来各地学者均在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以提高临床疗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接受。常规操作繁琐、痛苦、损伤大、易粘连。我院自 1999年 10月到 2 0 0 2年 4月收治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15例 ,采用蛛网膜下腔埋管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5例 ,男性 9例 ,女性 6例 ;年龄 2 6~ 4 6岁 ,平均年龄 37岁 ,神志清楚…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方法.本文采用腰椎穿刺注射生理盐水的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78例,结果平均置换2次后,症状基本消失,头颅CT复查均示血肿吸收良好.仅4例死亡,无继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发生,随访1年,仅后遗轻度头痛3例,肢体功能障碍2例。因此,我们认为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好,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月珍 《职业与健康》2004,20(2):136-13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约为12%~85%,平均42%,发生时间多在SAH后1~14 d,7~11 d为高峰期.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Nimodipine)对CVS有一定疗效.本文对尼莫地平治疗CVS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0例老年SAH和40例中青年SAH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SAH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出现率低,昏迷、继发脑血管痉挛突出,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较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SAH症状、体征不典型,临床要高度警惕诊断问题,并积极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程小华 《工企医刊》1997,10(1):20-21
我院1982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收治60岁以上老年自发性SAH44例(老年组),与同期收治的76例青壮年自发性SAH(对照组)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老年组44例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为60~83岁,平均为64.5岁。有明显发病诱因者34例(77.3%),其诱因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饮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用常规治疗方法对某些患者疗效差,病死率高,首次发作死亡率达10~50%[1,2]。腰穿取脑脊液是诊断SAH常规和传统检查方法,腰穿滴放脑脊液治疗SAH所致的头痛国内已有报道[3]。放脑脊液量与次数同疗效有一定关系。我院从1985年10月~1997年10月对47例原发性SAH的头痛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后行腰穿放脑脊液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47例均经临床、脑脊液常规检查、CT检查等确诊为SAH,将其分为A组(23例)及B组(24例…  相似文献   

15.
李秀娟 《药物与人》2014,(10):223-22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一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结果:38例患者治愈35例,2例放弃治疗,1倒死亡。结论:严密细致的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尹健初 《现代保健》2009,(31):142-143
本文分析74例经腰穿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26例经CT检查为外伤性SAH的CT和临床表现,着重探讨了自发生SAH的病因诊断,笔者认为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腑动静脉畸形(AVM)、高血压动脉硬化,而动脉瘤AVM最为常见,占查出原因的74%。CT像上有SAH表现的又以动脉瘤最常见,根据CT像上SAH的分布及贴近并发的脑内血肿可推断动脉瘤破裂的位置。本文还概括了SAH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最后简单分析了CT检查无SAH表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青  张玉辉 《泰山卫生》2006,30(5):27-27
自1985年8月-1995年8月,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50例,经治疗和细心的护理,90%患者康复,50%的患者功能部分康复,死亡2例,现将护理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的要点。方法对1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危重病期以及头痛、脑血管痉挛、并发症等进行护理。结果治愈144例,死亡12例,致残10例,治愈率为86.75%。结论通过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施有效技术护理和心理护理,对并发症早识别、早干预,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的转归,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 ,常常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误诊。为了进一步探讨老年人SAH的临床特点 ,今将近二年住院的 6 0岁以上 80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80例中男 40例 ,女 40例。年龄 6 0~ 87岁 ,其中 6 2~ 72岁 70例 ,71~80岁 7例 ,81岁以上 3例。突然起病 6 0例 ,缓慢起病 2 0例。 70例有劳累、生气、大小便、饱餐、饮酒、看电视等诱因 ,但亦有 5例在睡眠中发病。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 36例 ,既往有脑血管病史 1 4例 ,合并糖尿病 1 0例 ,冠心病 1 0例 ,脑动脉瘤 2例。剧烈头痛1 6例 ,无头痛 1 8例 …  相似文献   

20.
林楚 《医药与保健》2007,15(7):11-12
今年55岁的张大爷,平时患有高血压病。这天晚上解大便时,突然感到剧烈的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