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3)
目的在正常盐饮食情况下,观察醛固酮增多对大鼠心肌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将8周龄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醛固酮组,每组8只,醛固酮组采用醛固酮皮下注射(20μg/d),常规饲养6周,用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胶原沉积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MCP-1受体的表达。结果 Masson染色可见醛固酮组大鼠心肌组织有大量胶原沉积,心脏/体重比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血清MCP-1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同时,醛固酮组大鼠心肌组织MCP-1受体的表达亦同步上调。结论醛固酮可诱导心肌纤维化,MCP-1及其受体表达上调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血管重塑和醛固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血管重塑贯穿了整个高血压病理过程。血管作为一个独立的器官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针对高血压血管重塑的概念、机制以及醛固酮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腹主动脉结扎大鼠心房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高血压患者有较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房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左房扩大或心房纤维化有关。为观察压力负荷增高大鼠中心房纤维化的发生情况,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手术组,手术组大鼠行肾上腹主动脉部分结扎。术后4,8,12周分别测定大鼠颈动脉压及心房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发现:①手术组左室舒张压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8,12周分别为18.5±2.5kPavs15.7±1.9kPa,18.6±2.7kPavs15.3±1.3kPa,19.6±3.1kPavs15.2±1.9kPa,P<0.05或0.01)。②手术组心房CVF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8,12周左、右房分别比较:4.23±0.76%vs2.93±0.87%,4.65±1.45%vs3.11±1.07%,5.62±1.62%vs3.23±1.28%;3.88±1.15%vs2.51±0.84%,4.24±1.65%vs2.51±0.84%,5.34±1.32%vs2.33±1.14%;P<0.05或0.01),手术组心房CVF有逐渐上升趋势。③左房CVF与左室舒张压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1691,P>0.05)。提示在高血压大鼠模型中存在心房? 相似文献
5.
飞天蜈蚣七对肝纤维化大鼠醛固酮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飞天蜈蚣七对肝纤维化大鼠醛固酮(ALD)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飞天蜈蚣七组。用复合因素制备肝纤维化模型,飞天蜈蚣七组每日按100mg·kg~(-1)制成1ml溶液灌胃,观察其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结果:①VG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可见飞天蜈蚣七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P<0.01)。②肝纤维化组血清,肝组织AL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飞天蜈蚣七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肝组织ALD均升高(P<0.05)。结论:飞天蜈蚣七对肝纤维化有改善作用,ALD在血清和肝组织均升高,可能是由于其拮抗ALD受体,导致ALD代偿性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6.
醛固酮拮抗剂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间质纤维化是多种肺部疾病的最终结局,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近年研究发现,醛固酮(ALD)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可减轻肺纤维化程度,但是否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二者在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醛固酮促进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组,四氯化碳溶液造模,干预组同时给予安体舒通灌胃。定期宰杀动物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干预组在HSCs活化、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表达方面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结论醛固酮促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与HSCs活化、PAI-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同环节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影响。方法取6周龄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和螺内酯组,各10只。正常组皮下注射橄榄油,余大鼠予40%CCl4腹壁皮下注射,3 mL/kg,首剂加倍,1次/3 d,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次日,卡托普利组用卡托普利60 mg/kg、氯沙坦组用氯沙坦10 mg/kg、螺内酯组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100 mg/kg、模型组和正常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均于第8周处死各组动物,取肝组织,予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模型组、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肝纤维化程度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卡托普利组、氯沙坦组、螺内酯组肝纤维化程度相近(P均>0.05),均较模型组明显好转(P均<0.05)。结论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不同环节具有相同的抑制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能否预防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高盐高血压大鼠肾内小动脉重塑发生以及该作用在不同剂量安体舒通组是否存在差异.方法30只Sp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1)对照(C)组自来水灌胃及饮用自来水;2)NO合酶抑制剂(L)组L-NAME灌胃+饮用1%盐水;3)小剂量安体舒通(S)组L-NAME+安体舒通20 mg/kg·d灌胃+饮用1%盐水;4)大剂量安体舒通(B)组L-NAME+安体舒通100 mg/kg·d灌胃+饮用1%盐水.8周后应用病理学方法测定肾内小动脉血管重塑指标.结果各组大鼠血压差异显著(F=19.799,P<0.001).C组血压明显低于L、S、B组(P<0.01),B组显著低于L、S组(P<0.05),而L、S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大鼠肾内小动脉腔径(F=6.314,P=0.003)、中层厚度(F=11.363,P<0.001)、腔面积(F=4.592,P=0.012)、中层/腔径比值(F=22.544,P<0.001)以及中层纤维化比例(F=18.729,P=0.000)显示明显的差异.表现为L组腔径、腔面积明显小于C、S、B组,而中层厚度,中层/腔径比值以及中层纤维化比例明显大于C、S、B组,而C、S、B三组间上述指标无差异.血清钾、钠、肌酐水平以及血浆醛固酮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安体舒通均可以有效预防L-NAME/高盐致高血压大鼠肾内小动脉血管重塑发生.该作用在不同剂量安体舒通组间差异不显著,似不依赖于其对血压的降低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主动脉内径重构及影响的因素。方法对30例PA患者分别测定各项血生化指标和检测并测量主动脉各部内径,将主动脉各部内径与30例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T)患者测得的主动脉各部内径进行比较,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PA患者主动脉瓣环、窦部、根部和升主动脉内径均较EHT患者增宽(P均0. 05)。(2)直线相关分析发现PA患者主动脉瓣环、窦部、根部和升部内径均与立、卧位ARR,立、卧位PAC呈正相关;(3)多重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PA患者主动脉瓣环内径主要与立位ARR和立位PAC存在线性关系,主动脉窦内径与立位ARR和卧位PAC存在线性关系,主动脉根部内径与立位ARR和卧位PAC存在线性关系,主动脉升部内径与立位ARR、卧位ARR和立位PAC存在线性关系。结论 PA患者其主动脉内径存在扩张性重构;主动脉各部内径扩张性重构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立位ARR为共同的影响因素,提示其控制可能是逆转PA患者主动脉扩张性重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安体舒通抗肝纤维化作用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和评估安体舒通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探讨其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 将雄性Wistar大鼠 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16只 ) ,肝纤维化模型组Ⅰ (B组 ,5 4只 ) ,安体舒通治疗组Ⅰ (C组 ,10只 ) ,采用CCl4 复合因素造模 ,治疗组于造模同时予安体舒通每日 10 0mg·kg-1·mL-1灌胃 ,6周末造模成功处死C组大鼠 ,同时随机处死A组及B组大鼠各 8只 ;对B组剩下大鼠行二次随机分组 ,分为模型对照组Ⅱ (D组 ,12只 ) ,安体舒通治疗组Ⅱ (E组 ,10只 ) ,E组于第 7周开始给予安体舒通治疗 ,10周末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肝功能 ,血清透明质酸 (HA) ,层粘蛋白 (LN) ,Ⅲ型前胶原 (PCⅢ ) ,Ⅳ型胶原 (CIV)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TIMP -1)的表达。结果 C组与B组比较 ,血清ALT、AST、HA、LN、CIV、PCⅢ均显著降低 (P <0 .0 1) ,TIMP -1活性明显降低 (0 .34± 0 .0 5vs 0 .45± 0 .0 5 ,P <0 .0 1) .E组与D组相较 ,TIMP -1活性亦有明显降低(0 .31± 0 .0 7vs 0 .42± 0 .0 6,P <0 .0 1)。结论 安体舒通对肝纤维化有一定预防作用 ,并可能通过抑制TIMP -1活性表达而促进肝细胞外基质降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高盐高脂摄入致大鼠主动脉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对照组(C组)、高盐高脂组(SF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T组),C组予标准饲料,SF组及T组高盐高脂饲料喂养,T组加用二甲双胍灌胃。16周后,测量大鼠动脉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可溶性CD40L(sCD40L)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升主动脉根部血管壁组织CD40L的表达;HE染色测量升主动脉起始段中膜层厚度和动脉内腔面积与血管腔横断面积比值。结果 (1)SF组收缩压与C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而T组较SF组明显降低(P<0.05),但未达到C组水平;(2)SF组TC、TG水平较C组明显升高(P<0.01),而T组TC、TG水平较SF组明显下降(P<0.01);(3)SF组中膜厚度(IMT)较C组显著增厚(P<0.01),血管内腔面积明显缩小(P<0.01)而血管横断面积增加(P<0.01)。T组中膜厚度较SF组变薄(P<0.01)但未达到C组水平;(4)SF组血清sCD40L浓度高于C组和T组(P<0.01)。C组T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F组动脉组织CD40L表达强度明显高于C组和T组(P<0.05),T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以通过降低血压,调节血脂代谢,抑制CD40系统,起到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替米沙坦对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血管重构及替米沙坦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新生雄性Wistar大鼠在出生后第1天和第2天分别皮下注射辣椒辣素以建立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哺乳期后,以替米沙坦治疗16周,治疗前后与同龄对照组比较。定期测量大鼠体重、血压。实验结束时,测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大小二种动脉血管形态学等指标。结果(1)注射辣椒辣素加高盐饮食和单纯高盐饮食可使大鼠血压显著升高(。2)该模型血管重构表现为:①大动脉形态学:血管中膜厚度、中膜厚度与内径比、中膜面积显著增大,管壁胶原沉着明显。②小动脉形态学:中膜厚度、中膜厚度与内径比、中膜面积亦显著增大,而血管内径显著缩小。(3)该模型的血清HA及PCⅢ浓度均升高。(4)经替米沙坦治疗后,该模型鼠尾收缩压降低,血管重构现象有所改善。结论(1)辣椒辣素处理的新生大鼠在高盐饮食时可成功地建立一种盐敏感性高血压实验模型(。2)该模型存在血管重构现象,大血管表现为血管外向肥厚性重构,阻力血管表现为内向肥厚性重构。(3)替米沙坦可预防该模型的形成并逆转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血管损伤小鼠血管壁内膜、中膜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8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n=20)、治疗组(n=20)、假手术组(n=20)和对照组(n=20)。手术组:行聚乙烯套管包裹股动脉手术,术后开始蒸馏水灌胃治疗(1mL/次,qd);治疗组:行聚乙烯套管包裹股动脉手术,术后开始缬沙坦灌胃治疗(10mg/kg,qd);假手术组:游离出股动脉不套管,术后不灌胃;对照组:不手术,不灌胃。于手术后第14天处死小鼠,取各组损伤套管处股动脉(对照组取相应部位股动脉);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NIH分析软件测量新生血管内膜和中膜的面积。结果各组中膜均无增厚表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无新生内膜增厚,与实验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治疗组内膜均增厚、面积增大,其中手术组内膜面积增厚程度最大,但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内膜面积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应用缬沙坦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损伤后血管内膜增厚、抑制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16.
氯沙坦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合成醛固酮及CYP11B_2mRNA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氯沙坦 (losartan)在减缓高血压血管损害中的潜在作用及氯沙坦长期治疗是否发生组织及分子水平的“醛固酮逃逸”。方法 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随机分为氯沙坦治疗组 (8只 )和对照组 (8只 )。治疗组 (氯沙坦 10mg·kg- 1 ·d- 1 )连续给药至 18周时处死。用肠系膜动脉离体灌注 ,反向高效液相 (HPLC)纯化和放免检测氯沙坦对血管局部合成醛固酮的影响 ,用RT PCR证实氯沙坦对SHR血管表达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 mRNA的作用。结果 对照组SHR血管合成血管紧张素Ⅱ为 (189 1± 15 4)pg h ,氯沙坦治疗组为 (2 19 1± 2 6 4)pg h (P <0 0 5 ) ;对照组SHR血管合成醛固酮为 (10 82 6± 133 1)pg h ,氯沙坦治疗组为 (795 7± 12 5 4)pg h(P <0 0 5 ) ;氯沙坦治疗组主动脉CYP11B2 Beta actinmRNA(0 49± 0 15 )较高血压组 (0 80± 0 0 7)明显下调 ,抑制量约达 38%(P <0 0 5 ) ;对照组SHR血管合成内皮素为 (33 3± 6 2 )pg h ,氯沙坦治疗组 (2 3 9± 3 7)pg h(P <0 0 5 )。结论 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机理包括较持久地抑制血管合成醛固酮及内皮素 ,逆转血管重塑 ;虽然氯沙坦可诱导血浆及血管合成血管紧张素Ⅱ增高 ,但是长时间治疗尚未出现明显的“醛固酮逃逸”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期中的表达及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和环孢霉素A(CSA)组,每组27只。采用颈部心脏异位移植术式建立移植模型,于心脏移植手术后分别静脉给予0.85%氯化钠溶液及CSA干预。常规监测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每组7只用于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余20只移植术后1,3,7,11d各切取5例移植心标本。样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移植心VEGF的DNA表达水平。结果:CSA组移植心存活时间[(21.1±2.9)d]长于对照组[(12.4±2.3)d],P<0.01;对照组各采样时段VEGF的DNA表达强度均强于CSA组,P<0.01。结论:VEGF高表达与移植心的炎性浸润以及急性排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VEGF在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过程中 VEGF的表达,探讨其在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56度的白酒(560 mL/L)平均以7 g/kg的剂量每日早晨灌胃一次制备肝纤维化模型,灌胃4 wk、12 wk及24 wk采用股静脉放血法分别处死大鼠,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并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的VEGF未见表达,饲酒4 wk组表达VEGF mRNA比例最高,达到83.3%(5/6), 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12 wk时下降到18.2%(2/11),且其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而至24 wk VEGF表达阳性率上升到57.1%(4/7),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饲酒4 wk组 VEGF表达阳性率与12周相比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与24 wk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大鼠肝细胞出现明显脂肪、空泡变性,坏死及胶原增生等病变.结论:VEGF可能在酒精性肝病中起重要作用,主要与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醛固酮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筛查中的作用并评估钠盐摄入对其筛查效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09-2009-07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和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9例,其中包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37例(女119例,男118例,平均年龄47.4岁)和PA患者32例(女20例,男12例,平均年龄41.9岁)。所有入组的研究对象均测定立位1h血清醛固酮(SAC)和血浆肾素活性(PRA),并留取24h尿检测尿醛固酮、尿钠和尿钾。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尿醛固酮在PA筛查中的效率并确定最佳切点。以尿钠/尿钾作为钠盐摄入的评估方法,以尿钠/尿钾中位数作为切点将原发性高血压组分为高尿钠/尿钾组(n=119)和低尿钠/尿钾组(n=118),分别以这两组高血压人群作为阴性人群,以PA组作为阳性人群进行ROC分析,比较不同钠盐摄入情况对尿醛固酮水平及其PA筛查效率的影响。结果通过构建ROC曲线评估尿醛固酮在PA筛查中的作用,其曲线下面积为0.824(95%CI0.773~0.867,P<0.01),应用Youden’s指数确定尿醛固酮诊断PA的最佳切点值为11.6μg/24h,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2%(95%CI63.3%~92.7%)和74.3%(95%CI68.2%~79.7%);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尿醛固酮与尿钠/尿钾呈负相关(r=-0.174,P<0.01)。高尿钠/尿钾组尿醛固酮、SAC和PRA水平明显低于低尿钠/尿钾组。结论尿醛固酮在PA筛查有一定意义,采用11.6μg/24h作为切点可取得较高的筛查效率。钠摄入可影响尿醛固酮水平,但不影响其筛查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