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兼有心房优先起搏(atrial preference pacing,APP)和模式转换后的超速起搏(post mode switch overdrive pacing,PMOP)功能的起搏器预防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具有起搏器适应证伴房性心律失常30例患者植入了兼有APP和PMOP功能的起搏器。术后1个月为空白期,关闭抗房性心律失常(atrial arrhythmia,ATA)功能,从而进行参数观察调试;术后2~7个月为诊断期,关闭抗ATA功能;术后8~13个月为治疗期,打开抗ATA功能;比较治疗前后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等变化。结果 (1)治疗期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径、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诊断期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右心室内径较诊断期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31,P 0. 05)。(2)治疗期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房性心动过速(阵/次)、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房颤动24小时次数、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等指标较诊断期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85~3. 37,P 0. 05)。(3)治疗期的心房起搏比率、心房颤动百分比较诊断期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 26、3. 59,P 0. 05)。结论 (1)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动过速的接受起搏的患者植入抗心房颤动起搏器可以减少心房颤动和房性心动过速的复发。(2)在短期观察中,APP和PMOP的工作模式不会使得患者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器的正常起搏功能、起搏功能障碍及可能发生的自身心律失常。方法分析84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随访者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结果①83%为正常起搏功能,包括室性融合波和假性室性融合波;双腔起搏器中的上限频率+模式转换、心室安全起搏;单腔起搏器中的起搏器滞后功能;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②17%起搏功能障碍,包括室房逆传、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③81%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结论安置永久起搏器后起搏心电图变得复杂,只有对正常起搏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做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正确处理,以避免起搏器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置入具有AAISafeR功能的Symphony 2450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入选40例患者,分别于置入起搏器后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观察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通过起搏器程控计算心房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心室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同时记录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8±4.6(12~24)个月,心室起搏百分比23.5%±3.5%。与术前相比,术后LAD、LVEDD均有缩小(P<0.05)。相关分析显示,LAD、LVEDD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例数明显减少。结论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彦 《心脏杂志》2018,30(5):538-541
目的 探讨窦房结功能不良与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动态心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植入DDD型双腔起搏器的160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其中窦房结功能不良组80例,传导阻滞组80例,比较2组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的动态心电图表现、主要的工作模式、心室起搏情况、自身心律失常及起搏器所致的心律失常。 结果 窦房结功能不良组与传导阻滞组起搏比例≥60%者均多于起搏比例<60%者(82%比18%、85%比1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窦房结功能不良组心房按需起搏工作模式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31%比2%,P<0.01),而心室按需起搏/心房同步心室起搏工作模式显著低于传导阻滞组(19%比50%,P<0.01);组间比较,双腔按需起搏工作模式检出率二者无统计学差异(50%比48%)。窦房结功能不良组心室安全起搏检出率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25%比12%,P<0.05),而心室起搏融合波的检出率则显著低于传导阻滞组(35%比51%,P<0.05)。窦房结功能不良组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及感知房性心动过速触发快速型心室起搏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12%比2%,24%比11%,P<0.05),房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房性早搏的检出率亦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38%比18%,22%比4%,均P<0.05)。 结论 窦房结功能不良与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对应的主要工作模式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的各种表现进行识别,全面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为起搏器的合理程控以及自身心律失常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及其临床处理方法。结果病例1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起搏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程控起搏器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降低高限频率,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室性期前收缩,复查动态心电图无心动过速发生。病例2、3植入双腔起搏器(DDD)后出现心房颤动,将双腔起搏器程控为VVI工作模式,胺碘酮静脉注射及口服转复心房颤动。病例4、5、6、7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药物控制心律失常。结论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是双腔起搏器植入后临床上最重要、最常见的并发症,应及时发现,尽早处理。。  相似文献   

6.
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是指已植入起搏器患者发生的心动过速,频率一般>100次/分,可以分为以下3类:①心房通道起感知作用的心动过速,如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房性心动过速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心房扑动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心房颤动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②起搏器特殊功能发挥作用,如抗心房颤动功能、抗频率骤降反应、心室率稳定等;③起搏器电池耗竭所致起搏器频率奔放。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中,起搏器作为PMT折返环的必须组成部分(前传支)参与折返,它对PMT的发生和维持必不可少,若起搏器停止发放心室脉冲,PMT便终止;除PMT外,大部分情况下起搏器对于其它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的发生和维持并不是必不可少,若起搏器停止发放心室脉冲,心动过速不一定终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运用的原理 ,适应证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 患者 6例 ,男性 4例 ,女性 2例 ,诊断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间传导阻滞。置入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 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 双心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右心室三腔起搏器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抗心动过速起搏(rATP)干预心房高频事件的有效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置入DDDRP起搏器(Medtronic,A3DR01)同时合并心房颤动(AF)的患者49例,依据其起搏器植入指征分为病窦综合征(SSS)组和房室传导阻滞(AVB)组两组,rATP功能在置入术后1个月随访时打开,记录房性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房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三腔起搏的原理,适应症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患者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0岁,诊断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植入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双房同步起搏后,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初步临床应用提示,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隔起搏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或)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房间隔和(或)室间隔起搏,术前和术后1周内查24h动态心电图(DCG)及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并跟踪随访32~660(346.29±196.08)d。结果: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安置术,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与术前相比:DDD和AAI间隔起搏手术后房性期前收缩次数P50(P25、P75)为[290.00(14.00;3114.00)∶6.00(0.00;124.50),P=0.000]、房性心动过速阵数[13.50(1.75;112.75)∶1.00(0.00;7.50),P=0.002]和阵发性心房扑动/颤动阵数[2.00(1.00;5.25)∶0.00(0.00;0.25),P=0.048]以及房性期前收缩发作例数(23∶14,P=0.048)均明显减少,房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心房扑动/颤动发作例数均有减少趋势(均P>0.05);DDD和VVI间隔起搏术后室性期前收缩次数明显减少[25.50(3.75;123.00)∶7.00(1.00;30.75),P=0.003],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房间隔起搏(ASP)对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和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一年疗效。方法对46例有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采用ASP和室间隔起搏方式植入DDD45例和AAI1例。植入前检查24h动态心电图(DCG)和12导联体表心电图,植入后1周复查ASP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植入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复查DCG,用以测量起搏前窦性心律时和ASP时的最大P波时限,以及观察起搏前和起搏后一年内房早和房速的发作情况。结果①与起搏前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ASP时的最大P波时限明显缩短(76.00±14.59msvs98.00±14.07ms,P0.01)。②与起搏器植入前相比:起搏器植入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时,DCG检出的房早发作次数和房速发作阵数均明显减少(P均0.05),术后3个月时DCG检出的房速发作例数也有减少(P0.05)。结论 ASP能缩短房间传导时间,减少术后房早和房速的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病窦综合征双腔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2例因病窦综合征行双腔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均伴发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阵发性房颤,且药物疗效差。行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双肺静脉电隔离术或伴辅助线消融术。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测手术前后各起搏参数。结果术后房速、房扑、房颤阵数和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心室起搏比率、模式转换次数于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这种变化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左房前后径(LAD)无变化;左房最小容积增大,左房射血分数(LAEF)减少(P0.05);但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LAD及左房容积减少,LAEF增加(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LAD、左房容积有进一步减小,LAEF进一步增加(P0.05)。手术前后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导线阻抗、感知阈值等参数无变化。结论 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双肺静脉电隔离术可使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减少,心房功能改善,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房间隔起搏(ASP)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影响。方法 12例SSS合并PAF行DDD(房间隔部)起搏,术前查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测量最长P波时限(Pmax)、最短P波时限(Pmin),计算P波离散度(Pd),观察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测量左房直径等,术后1周内、3个月及1年时复查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并统计起搏心搏比例。结果与起搏前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ASP后1年内Pmax和P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均0.05)。ASP1周内,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P均0.05);但随着时间延长,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有增多趋势;术后发现再发心房颤动者均有基础病,且已转变为持续心房颤动者心房直径明显大于非持续心房颤动及窦性心律者,但与起搏心搏比例无关;术后左房直径有缩小趋势。结论 ASP能明显缩短Pmax及Pd,可以预防和治疗PAF,降低PAF的发生率,但有基础心脏病、心房直径增大者远期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评价德国百多力公司生产的PhilosDDDR型起搏器抗心房颤动(房颤)功能的效果。方法3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置入了PhilosDDDR型起搏器,术后打开模式转换功能(Auto-Mode-Switch,AMS),关闭抗房颤功能。记录1个月AMS次数、心房及心室起搏百分比、心率、房性早搏(房早)次数及临床症状等。之后打开抗房颤功能,并将此功能设置在“中档”,1个月后使用程控仪调出以上数据,并比较开启此功能前后1个月二者的差异。结果与起搏器置入术前比较,不论抗房颤功能开启与否,绝大多数患者头晕、气短、乏力、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运动耐受量改善。在打开抗房颤功能后,多数患者诉临床症状与开启此功能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13.2%)患者诉心悸及气短;在使用程控仪将抗房颤功能由“中档”降到“低档”后症状明显减轻。打开抗房颤功能后,房早发生率显著性降低(P〈0.05),心房起搏的比率及心率明显增加(P〈0.05)。然而,AMS次数无显著性减少(P〉0.05),说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减少。结论将PhilosDDDR型起搏器的抗房颤功能设置在“中档或低档”,虽然房早显著性减少,心房起搏比率增加,但房颤或房性心动过速并无显著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对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起搏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11年6月80例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按是否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40例)和非糖尿病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起搏器起搏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基线时两组患者起搏器心房、心室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12月两组起搏器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心房:(0.59±0.23)V比(0.67±0.25)V,心室:(0.47±0.28)V比(0.54±0.35) V]、感知[心房:(2.33±1.16)mV比(2.92±1.36)mV,心室:(12.21±4.82)mV比(12.77±5.36)mV]、阻抗[心房:(537.12±115.32)Ω比(662.48±235.26)Ω,心室:(602.48±222.46)Ω比(762.41±235.38)Ω]增高更为明显(P<0.05或<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糖尿病组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12.5%比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病窦综合征心电重构较严重,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8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发生AF的作为AF组(n=56),没有发生AF的为非AF组(n=72),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AF组56例、非AF组72例,除AF组患者,既往有AF病史的比例显著高于非AF组(42.9%vs23.6%,P=0.021)外,两组基本临床资料一致。心房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百分比、二尖瓣返流程度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AF的发生显著相关(r分别为0.907,1.190,2.722,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AF发生率与心房和心室起搏比例和二尖瓣返流相关。  相似文献   

17.
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功能异常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各种起搏器埋置后的工作状况,运用动态心电图(DCG)对192例起搏患者进行监测分析。192例患者六种起搏方式的24h心搏均数在89117~96239次之间。VVI起搏患者中心房颤动的检出率为26.1%(29/111)、室房传导检出率为12.6%(14/111)、过感知检出率为3.6%(4/111)、起搏故障率为3.6%(4/111)。AAI起搏中过感知检出率为23.3%(10/43)、起搏故障率为6.9%(3/43)。低感知检出率:VVI起搏为5.4%(6/111)、AAI起搏为11.6%(5/4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DDD及VDD起搏所致介导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为24.3%(9/37)。起搏器埋置后,起搏及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发生,DCG监测时间较长,发现起搏功能异常的机率较多,特别是带有脉冲标记的对于分析起搏功能异常帮助更大。有条件者DCG可考虑列为起搏器埋置后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8.
不同部位心房起搏对心房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对心房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DDD永久起搏器安置术109例(右心耳电极72例、房间隔电极37例)术前、术后分别描记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最长P波时间(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 右心耳起搏方式,Pmax及Pd较术前明显增加,而房间隔起搏方式Pmax及Pd较术前显著减少(P均〈0.05)。结论 房间隔起搏方式使心房电活动较稳定,有助于预防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去交感神经对犬长期快速右心房起搏后心房颤动(房颤)易患性和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 20只杂种犬分为假手术组、右心房起搏(RAP)组、肾去交感神经(RSD)组3组.假手术组(n=6)植入起搏器后程控关闭起搏器;RSD组(n=7)先行双侧肾交感神经消融,经6周恢复后植入起搏器;RAP组(n=7)和RSD组快速起搏(400~ 450次/min)右心房5周.所有犬在实验基线期和终点进行超声心动图及电生理检查,取静脉血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处死动物后迅速取心房组织行形态学评估.结果 与假手术组和RSD组相比,RAP组犬起搏5周后房颤诱发率明显升高(P<0.05).RAP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明显缩短[(142±8)ms对(115±9)ms,P<0.05],而RSD组AERP缩短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发现,RAP组和RSD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容积最大值和最小值(LAVmax和LAVmin)起搏5周后均较起搏前明显增加,但RSD组的LAVmax和LAVmin较RAP组明显减少(P<0.05).右心房快速起搏5周后,与假手术组相比,RAP组和RSD组犬血清AngⅡ水平明显增加[RAP组:(217.5±53.5) ng/L对(95.0±25.2) ng/L,P<0.05;RSD组:(149.6±26.3)ng/L对(95.0±25.2) ng/L,P<0.05];与RAP组相比,RSD组犬血清AngⅡ显著降低([(149.6±26.3)ng/L对(217.5±53.5) ng/L,P<0.05).电镜结果显示肾去交感神经能显著减缓快速右心房起搏5周后导致的肌丝分解、肌纤维带型和收缩完整结构的丧失和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结果变化.Masson三色法染色结果表明与RAP组相比,RSD组犬左、右心房肌的胶原容积分数(CVF)均明显减低(P<0.05).结论 肾去交感神经可抑制长期快速右心房起搏后房颤的诱发和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