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人发生攻击行为的状况及原因。方法:对127例住院精神病人进行临床调查。结果:127例住院精神病人发生攻击行为36例,占28.35%。年龄在25岁以下、女性、文化程度偏低、疾病处于未控制期、首次入院的病人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病前性格差异与攻击行为出现率无明显关系。结论:根据病人临床特征,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可使攻击行为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精神病人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6例有暴力行为的住院精神病人进行分析。结果:造成精神病人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精神症状18例,占50%;与病友、家庭闹矛盾6例,占16.67%;受病房环境影响3例,占8.33%;自知力缺失5例,占13.89%;护理人员态度不冷静2例,占5.55%;药物不良反应1例,占2.78%;病人意识模糊或错乱1例,占2.78%。结论:对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也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精神病人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6例有暴力行为的住院精神病人进行分析.结果:造成精神病人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精神症状18例,占50%;与病友、家庭闹矛盾6例,占16.67%;受病房环境影响3例,占8.33%;自知力缺失5例,占13.89%;护理人员态度不冷静2例,占5.55%;药物不良反应1例,占2.78%;病人意识模糊或错乱1例,占2.78%.结论:对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也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提出更为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共发生的68例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占同期住院人数(962人次)7%的患者的情况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攻击行为的发生与患者的精神症状;强制住院;医护人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环境陌生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结论:根据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王艳芹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155-2156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病人住院期间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38例发生暴力行为的女性住院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占34.2%;无自知力拒绝住院占26.3%;拒绝治疗占13.1%;因住院环境不满占10.5%;对医护人员态度不满占7.8%;与家属有矛盾占5.2%;病人意识模糊或错乱占2.6%.结论:针对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或避免女性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133例出现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分为针对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61例患者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常规护理,针对护理组7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针对患者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药物治疗措施,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 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情绪波动,占43.61%;病友是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目标,占66.46%;攻击方式以徒手为主,占59.40%;干预4周后针对护理组的BPRS评分和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积极的药物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缓解及稳定患者的情绪,防止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192例发生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及分析.结果 以精神分裂症多见,本组资料共130例,占67.71%;攻击对象以患者及医护人员为主;既往有攻击行为者再住院时出现攻击行为较常见,占66.67%;另外,青壮年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占多数,为63.54%;患者住院次数亦与攻击行为有关,以首次发生率最高.结论 根据引起攻击行为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尽量减轻暴力攻击行为造成的后果.方法 对6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不同的攻击行为采取相对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 精神病患者冲动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被害妄想29.03%,命令性幻听24.19%,情绪不稳19.35%,思维紊乱17.74%,要求得不到满足6.45%,药源性反应3.23%.结论 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是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尽早识别攻击行为发生的先兆和即时控制冲动行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轻攻击暴力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9.
章娴 《大家健康》2013,(24):128-129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老年科2013年1月~2013年5月住院期间出现的40例老年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意外事件主要是:跌倒17例,占42.5%;外走9例,占22.5%;他伤6例,占15%;噎食6例,占15%;自伤2例,占5%。结论:准确评估病情,落实安全管理措施,重视病情观察,细化饮食护理,有效的健康教育,可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进行前期预测,观察该量表预测效果。方法将2012年住院1 154例精神病人设为观察组,2011年度1 087例精神病人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MOAS于入院时进行评分,对超过防范分值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攻击行为的发生。对照组未进行预测。结果观察组预测具有潜在攻击行为的568例(49.22%),采取护理措施后病人出现攻击行为率为5.81%(67/1154),对照组发生率为10.86%(118/10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46,P<0.001)。结论采用MOAS对病人攻击行为进行预测可提前做好护理防范工作,降低病人攻击行为的发生,确保住院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岳玉川  陈秀珍  杨丽  秦小荣 《四川医学》2009,30(10):1509-1511
目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某病房实施"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收集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情况,并与未实施病房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实施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病房,攻击行为的发生率降至6.98%,73.17%的攻击行为可以预测,攻击行为的再次率降至9.76%,其严重程度和损失程度均有所减轻,与未实施病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34例有严重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攻击行为与患者的精神症状和护患关系有直接关系。结论:做好病房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预见性开展护理工作、可有效防范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3.
韦东宁 《海南医学》2011,(19):151-152
目的调查住院精神病患者假服药行为的原因和方式,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以护理记录和护理交班为线索,调查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住院精神病患者71例的假服药行为,并进行分析.结果假服药的原因主要为无自知力30例(42.25%),药物不良反应18例(25.35%),被害妄想13例(18.31%),...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128-131
目的对精神专科医院感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住院及出院的983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监测。结果共计发生医院感染146例,感染率为1.48%;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例,约占3.42%;不同科室间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所不同,以老年精神科发生为高发科室,感染率为3.50%,心身科感染率最低,为0.0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7.1%,其次为上呼吸道(16.44%)、泌尿道(11.64%);病原学检查141例,病原学送检率为96.58%,阳性率为19.18%,分离到病原菌67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呼吸道感染,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精神病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特点,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防止攻击行为的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80例出现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其攻击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攻击行为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均采用BPRS量表和MOAS量表进行得分评定。结果干预2个月后的BPRS评分和MOA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得分(P〈0.05)。结论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缓解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情绪,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有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问题.方法 19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按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有攻击行为的研究组76例,无攻击行为的对照组117例.两组分别从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发病年龄、精神症状、诊断类型、脑电图和病前性格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在性别、发病年龄、文化程度、诊断分型、脑电图和病前性格方面差异明显. 结论 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和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许多不同之处,应多加关注.  相似文献   

17.
马琴  岳玉川  杨丽  陈秀珍  秦小荣 《四川医学》2009,30(12):1854-1856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指标,编制护理评估表。方法收集81例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年龄、性别配对的无攻击行为精神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青壮年、男性、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缺少社会家庭支持、既往有不良嗜好和不良家庭环境史,病程短、首次住院是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可根据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选取护理评估指标,制定护理评估表。  相似文献   

18.
廖思森 《当代医学》2014,(23):138-139
目的:观察蒙脱石散剂保留灌肠联合口服锌制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梅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蒙脱石散剂保留灌肠联合口服锌制剂治疗;对2组患儿的起效时间和腹泻时间以及治愈时间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起效时间和腹泻时间以及治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64例,占64.0%;有效34例,占34.0%;无效2例,占2.0%;治疗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显效50例,占50.0%;有效32例,占32.0%;无效18例,占18.0%;治疗有效率为82.0%。2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轮状病毒性肠炎住院患儿采用蒙脱石散剂保留灌肠联合口服锌制剂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探讨应对和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策略。方法:以精神分裂症和攻击行为等为主题词,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国内主要文献数据库(1997年1月至2011年11月),同时辅以手工检索,并从参考文献中筛选收集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既往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研究情况。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最高为49.6%(95%CI:41.1,58.1),最低9.1%(95%CI:6.3,11.9),绝大部分研究报道的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0%~40%(平均28.0%);其攻击行为多发生于特定人群,与其个人素质、社会环境或精神症状等密切相关;对其攻击行为的发生,目前尚缺乏规范、可操作性的评估和干预方法。结论:我国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风险较高,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评估和处置规范。  相似文献   

20.
李璐君  胡珉 《河北医学》2016,(7):1098-1101
目的::研究某精神病院急诊科重性精神病疾病流行病学情况,对精神疾病患者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某精神病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41例精神疾病患者,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住院次数、服药情况、临床表现、合并疾病以及处理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发病特征。结果:共调查精神疾病患者1641例,患者年龄14~88岁,平均年龄(41.6±10.2)岁。其中首发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583例,占35.53%;复发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1058例,占64.47%。外伤患者138例,给予包扎止血处理;肌肉注射411例;静脉输液286例。所有患者在我院长期住院治疗,其中精神科1338例,外科91例,内科169例,妇科43例。治疗后出院1292例,转院113例,236例转精神科门诊治疗,无死亡病例。精神分裂、情感障碍以及精神发育迟滞在所有精神疾病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8.52%、23.28%以及20.48%。其中除感情障碍外,其他类型疾病男性发病率均略高于女性。精神疾病发病年龄段以18~60岁最多,共1232例(75.08%),其中多数患者为已婚患者,共1184例(72.15%),文化程度以初高中患者最多,共983例(59.90%),多数患者在家属陪同下来院就诊,共1397例(85.13%)。结论:对精神病患者的发病类型及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减少患者对社会的危害性,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