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院1992年5月对住院的2例麻风兔眼进行了颞肌束移位术均告失败。 手术按常规进行。阔筋膜条之游离端劈成两股,经颞肌之皮下及上、下眼睑之皮下隧道分别引至内眦部切口,在适当张力下(即上下睑可完全闭合,用力睁眼睑裂宽度不超过5mm)将筋膜条固定于内眦韧带。 病例①陈××,女,62岁,BT治愈,左侧兔眼12年,术前闭眼时睑裂为10mm,轻度睑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颞肌束移位加筋膜条延长矫治兔眼的疗效。其方法简便,远期疗效满意、本文对手术方法、疗效判定标准及术中注意事项作了简述。作者认为该方法可作为矫治兔眼的常规手术。  相似文献   

4.
观察以改良颞肌束移位术矫治的麻风性兔眼12例,发现手术后闭眼时睑裂宽度<1mm者3人3眼,1~3mm者6人9眼,疗效优良者占66.7%;闭眼时睑裂虽为4~5mm,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者4人6眼,有效率100%。改良颞肌束移位术是对颞肌束移位加筋膜条悬吊术的改良,区别在于上股筋膜条通过上睑缘皮下隧道后缝接于上睑内中1/3交界处的睑板上,而并非缝于内眦韧带上,其优点是有利于调节张力,避免上下筋膜条因牵引点与着力点一致而造成睁眼困难。  相似文献   

5.
颞肌移位治疗麻风兔眼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Gillies颞肌移位术及其Johnson氏改良法,矫治21例麻风患者的30只兔眼,受治者中男18例,女3例,年龄33-54岁;T型12例,B型7例及L型2例。术后随访10个月-15年。平均7.2年,术前闭眼时眼裂3-9毫米,术后3只眼眼能闭合,21只眼闭眼时眼裂小于2毫米,4只眼大于3毫米,2只眼与术前一样。作者认为原法之疗效相似,但改良法之切口较小。受病人欢迎;术后3周就应训练患者咬牙,以增  相似文献   

6.
用Gillies颞肌移位术及其Johnson氏改良法,矫治21例麻风患者的30只兔眼,受治者中男18例,女3例,年龄33~54岁;T型12例,B型7例及L型2例。术后随访10个月~15年,平均7.2年,术前闭眼时眼裂3~9毫米,术后3只眼眼睑能闭合,21只眼闭眼时眼裂小于2毫米,4只眼大于3毫米,2只眼与术前一样。作者认为原法和改良法之疗效相似,但改良法之切口较小,受病人欢迎;术后3周就应训练患者咬牙,以增强颞肌的肌力,并防止移植条粘连导致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7.
去年七月以来,在中国麻风防治研究中心康复研究室的支持和协作下,对12名麻风性兔眼患者应用改良颞肌束移位加筋膜条悬吊术进行矫治,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报导如下: 病例选择 12例患者均系治疗留院后迫切要求矫形的兔眼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39岁,平均年龄62.5岁;双侧兔眼6例,单侧兔眼6例,病期最长42年,最短15年,平均24.8年(见表1)。  相似文献   

8.
改良颞肌移位术对麻风性兔眼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2例有兔眼的麻风病人(68只眼),用詹逊氏改良式颞肌阔筋膜悬吊术加以矫正,手术前闭眼时眼裂为2-10毫米,1992年4月到1993年2月做的手术,于1993年11月随访,距手术日为8个月至1.5年,发现闭眼时眼裂不到1毫米的有16例,1-3毫米的有36例,效果良好,术后56只眼的流泪现象有改善,作者强调应尽早矫治兔眼,以保护角膜。  相似文献   

9.
42例有兔眼的麻风病人(68只眼),用詹逊氏改良式颞肌阔筋膜悬吊术加以矫正。手术前闭眼时眼裂为2~10毫米。1992年4月到1993年2月做的手术,于1993年11月随访,距手术日为8个月至1.5年,发现闭眼时眼裂不到1毫米的有16例,1~3毫米的有36例,效果良好。术后56只眼的流泪现象有改善。作者强调应尽早矫治兔眼,以保护角膜。  相似文献   

10.
观察以改良颞肌束移位术矫治的麻风性兔眼的12例,发现手术后闭眼时睑裂宽度<mm者3人3眼,1-3mm者6人9眼,疗效优良占66.7%;闭眼时睑裂虽为4-5mm,但较术前有明显改革者4个6眼,有效率100%。改良颞肌束移位术是对颞机束移位加筋膜条悬吊术的改良,区别在于上股筋膜条通过上睑缘皮下隧道后缝按于上睑内中1/3交界处的睑板上,而并非缝于内紫韧带上,其优点是有利于调节和力,避免上下筋膜条因牵引与  相似文献   

11.
颞肌移位术矫治兔眼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9~10月,以Johnson氏颞肌移位矫治22例兔眼者(共31眼)兔眼病程2-40年(平均19)其中单侧13例,双侧9例,术后6个月随访,20只红眼和23眼溢泪于术后大部分消失或改善;轻闭时睑裂从术前的平均7.74mm(2~12mm)缩减到3.76mm,重闭时还从平均6.10mm缩减到0.63mm术前有下睑外翻21眼,术后5眼消失,6眼改善,2眼不变,8眼加重,还新发1眼,手术并发症主要  相似文献   

12.
1997年9~10月,以 Johnson 氏颞肌移位矫治22例兔眼者(共31眼);兔眼病程2~40年(平均19),其中单侧13例,双侧9例。术后6个月随访,20只红眼和23眼溢泪于术后大部分消失或改善;轻闭时睑裂从术前的平均7.74 mm(2~12 mm)缩减到3.76 mm,重闭时从平均6.10 mm 缩减到0.63mm;术前有下睑外翻21眼,术后5眼消失,6眼改善,2眼不变,8眼加重,还新发1眼。手术并发症主要为下睑外翻发生或加重共9眼(29%),上睑睁开困难、影响视力4眼(12.9%)及内眦部皮下结节13眼(41.9%)。作者提出两点改进:①上睑筋膜条不固定于内眦韧带,而依兔眼程度固定于上睑板的内侧、中部或外侧,以避免睁眼困难或发生内眦结节和泪器损伤,且手术简化。②省略下睑筋膜条,以免下睑外翻;如有下睑外翻可用睑缩短术矫正。  相似文献   

13.
兔眼是麻风常见的眼病之一,其发生率达34.26%,致盲率约45.64%。眼轮匝肌由三部分组成:眶部(外轮匝肌)为有意识眨眼肌。面神经损害后,此肌呈不完全性瘫痪,用力眨眼仍可使眼睑闭合。如病人用力闭眼仍可见睑隙或紧闭5~10秒又慢慢睁开,  相似文献   

14.
对住院的128例麻风病人调查眼病发现,患病率为82.81%,其中免眼和下睑外翻各占眼病的29.07%和25.47%,因此二者及其后遗症致盲者占48.15%。可见矫治兔眼及睑外翻是防治麻风性眼盲的关键。1988年11月和1990年11月我们对院内病例10人15眼做了兔眼及下睑外翻矫正手术。其中男8人11眼,女2人4眼;多菌型4人、少菌型6人,年龄39  相似文献   

15.
麻风性垂足是腓总神经受损,使胫前肌,伸拇长肌和伸趾长肌瘫痪,踝关节丧失主动背屈功能,走路时足随着重力而下垂。这非但影响外观,还给患者带来行动上的不便;外科手术可恢复正常步态,从而减少前足和足外侧缘因压力过于集中而引起的损伤。我院于1997年9月在医科院皮肤病研究所协作下,为23例垂足患者做了胫后肌移位术;他们均为男性,年龄41~60岁;TT 8例、LL 4例、  相似文献   

16.
17.
1984~1992年中国麻风中心眼科调查了三省28间麻风院(村)的2692例病人,97.7%的人有眼病,其中兔眼和下睑外翻占34.42%,因此致盲者占麻风盲人的70~80%。 麻风可侵犯面神经和三叉神经。面神经颞支麻痹可致眼睑闭合不全(兔眼),颧支麻痹可致下睑松弛性外翻,二片常同时存在使角膜暴露;若  相似文献   

18.
麻风兔眼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在新病人中发生垂足者约为2~5%。1987~93年作者为95例(男83,女12)作110次手术,观察105足;2例为双足,9次手术为重做(术后观察6个月以上,复发内翻)。全部皆于术前、拆石膏及出院时作检查,足中立位为90°,当背屈20°时为70°位,内翻5°以上为明显内翻。  相似文献   

20.
麻风性兔眼并发睑外翻,是麻风的常见并发症,可引起暴露性角膜炎,导致角膜溃疡、穿孔以致失明。我们用手术治疗49例,疗效很好。其中男39例,女10例;L 17例,T 32例;年龄34~74岁,平均51.4岁;病期1.5~38年,平均24.5年;单纯兔眼19例,并发睑外翻30例;双眼20例,单眼29例,伴有双侧面瘫8例,单侧面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