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68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n=35)和对照组(n=33).两组均给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 μg/250 μg,每日2次吸入;干预组同时给予每周1次心理治疗,疗程2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测定SCL-90分值、焦虑分值、抑郁分值,用VS229肺功能仪测定FVC(用力肺活量)、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FEV1)预计值%和峰流速(PEF)的变化. 结果 SAS和SDS分析结果 显示,干预治疗后病人焦虑与抑郁分值明显改善(P<0.05);SCL-90分值中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8项因子评分显著降低(P<0.05).哮喘症状有明显改善,哮喘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干预组的FEV1预计值%、PE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指标及肺功能,在哮喘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心理干预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作用,为提高患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的控制哮喘发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哮喘患儿分为干预和非干预组,2纽均进行规范治疗,干预组同时给予12周的心理治疗;采用儿童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C)、儿童抑郁自评量表(SSDC)对哮喘患儿82例和健康对照儿童38例进行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心理评估,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儿在情绪、躯体症状、肺功能和唾液中SIg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哮喘患儿焦虑、抑郁得分明显高于健康儿童,而SIgA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儿童;2组患儿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干预组患儿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非干预组(P〈0.01);肺功能的改善亦优于非干预组(P〈0.01);唾液中SIgA含量明显高于非干预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儿的情绪障碍、躯体症状和肺功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莉  胡成平  李瑛  冯俊涛  荀秋芬 《海南医学》2016,(17):2783-278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对哮喘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病情控制水平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内科门诊的轻、中度持续期哮喘患者160例,参照随机量表将其分为干预组(心理+药物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每组80例,疗程6个月。分别于入组及治疗结束时两次行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测试、肺功能检测和哮喘控制测试(ACT),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分值、肺功能及哮喘病情控制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肺功能、哮喘控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焦虑发生率(6.25%vs 22.5%)、抑郁发生率(7.5%vs 16.25%)比较,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EV1%[(13.99±4.23)%vs (10.26±3.24)%]、△PEF%[(14.06±4.39)%vs (10.07±3.49)%]、△MMEF%[(13.76±5.90)%vs (9.97±3.78)%]比较,干预组肺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的哮喘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轻、中度慢性持续期的哮喘患者采用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较之于单纯药物治疗,可以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改善肺功能,提高哮喘患者的病情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4.
黄贾生  王桓辉  陈楦 《河北医学》2010,16(6):712-7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指标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n=24)和对照组(n=24)。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同时给予每周1次心理治疗。疗程2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Zung氏自评抑郁量表、Zung氏自评焦虑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治疗后病人焦虑与抑郁值,SCL-90各因子评分明显降低(P〈0.01)。且FEV1和PEF显著高于对照组,哮喘控制水平提高。结论:心理干预治疗可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指标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联合社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寻找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干预的模式和具体措施。方法 将6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1例,非干预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增加心理治疗。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并测定生理指标峰流速值(PEF)结果 与非干预组比较,治疗后干预组哮喘焦虑、抑郁值明显减轻(P<0.05),峰流速值提高(P<0.05)。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非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心理治疗可有效改善哮喘病人的转归, 促进哮喘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心理干预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随机将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仅采用疾病常规护理和一般心理护理;观察组4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性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指导、集体心理治疗、家庭及社会支持治疗等综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焦虑11/43,抑郁10/43)较对照组(焦虑20/40,抑郁18/40)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护理人员积极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不良心理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支气管哮喘的心理社会因素,探索有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心理干预方法。方法本研究将12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干预组同时接受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评估心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心理干预前,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值高于常模,社会支持量表分值显著低于常模;心理干预后,患者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的因子分值显著降低(P<0.05),而社会支持量表分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指标,促进支气管哮喘的康复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疗法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例确诊为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按时间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支持、社会支持、集体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等综合心理干预措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查负性情绪程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DS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负性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综合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保持平衡适应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程心理干预对直肠癌患者负性情绪、化疗副反应、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4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每组各56例。干预组患者进行全程心理干预,非干预组患者除了不进行心理干预外,其他治疗同心理干预组。心理干预前及术后出院前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ADS)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心理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QLQ-C30核心量表(EORTC QLQ-C30)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第3周期化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化疗副反应。结果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分别为(42.63±3.66)分和(57.56±4.13)分,抑郁评分分别为(39.85±6.37)分和(56.67±8.35)分,干预组患者焦虑与抑都评分均低于非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等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非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重度疲乏无力发生率分别为13%和25%,严重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4%和27%,干预组化疗副反应低于非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全程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化疗的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护理临终肿瘤患者护士的负性情绪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出现负性情绪的32名护理临终肿瘤患者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心理干预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实施干预.对比2组护士心理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评分结果.结果 对比2组心理干预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SAS)评分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SDS)评分,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护理临终肿瘤患者护士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可明显改善其抑郁、焦虑的负性情绪,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