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骶前间隙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入路的安全性。 方法 (1) 12具(24侧)防腐固定成人骨盆段标本,解剖骶前间隙,观察骶前的筋膜层次,骶直肠筋膜,盆内脏神经等,测量骶直肠筋膜和盆内脏神经的相关解剖数据。(2) 参照Marotta方法,模拟手术置入导针,测量导针在骶前间隙中的相关解剖学数据。 结果 (1)骶前的筋膜可分为5层;(2)骶直肠筋膜的出现率是91.7%,在骶前壁层筋膜的起始部位:S2为16.7%,S3为41.7%,S4为33.3%,它将骶前间隙分为上、下两部分; (3)盆内脏神经限制直肠下段的解剖分离,可作为骶前间隙“矢状安全区域”的指标,其长度是(22.9±3.2)mm; (4)模拟手术时,导针到盆内脏神经的最短距离是(7.8±1.9)mm,到S3/4横线的垂直距离是(15.0±3.6)mm。 结论 经骶前间隙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入路的安全性是相对的,由于骶直肠筋膜、骶前静脉丛横干和骶前血管变异的存在,手术入路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腰骶椎轴向融合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利用Mimics10.01对选取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以STL格式导入Geomagic studio 12对三维模型进行简单优化,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    以尾骨尖为切口,将轴向融合螺钉固定于腰骶椎体中轴的AxiaLIF手术方式,导针从尾骨尖到钉道入口的距离,男、女性分别为(101.7±9.5)mm,(100.2±9.0)mm(P>0.05);以尾骨切迹为切口,将轴向融合螺钉固定在腰骶椎中柱的AxiaLIF手术方式,导针从尾骨切迹到钉道入口的距离,男、女性分别为(82.4±9.5)mm,(83.1±10.6)mm(P>0.05);两种不同通路的AxiaLIF手术,导针到S3/4横线的垂直距离EF和EG,男性分别为(24.4±5.3)mm和(14.5±2.8)mm(P<0.05),女性分别为(27.0±5.6)mm和(17.0±3.8)mm(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结论    经尾骨尖为手术切口的AxiaLIF的危险度较高,以尾骨切迹为切口置钉于腰骶椎中柱的手术通路符合骶前间隙安全范围,有待进一步由生物力学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3.
骶骨常见变异有骶椎裂,第一骶椎腰化或第5腰椎骶化。作者在解剖教学中发现6块骶椎融合成骶骨变异1例,现报道如下。老年男性骶骨,呈倒置三角形,骶骨长14.2 cm,宽0.8cm。第1骶椎上关节面形似蚕豆,长4.3 cm,宽2.8 cm。6块骶椎相互融合成5对骶孔和5条横线。骶岬到第一横线的最短距离为3.1 cm。第1横线长2.9 cm,第2横线长2.5 cm,第1对骶前孔与第2对骶前孔的最短距离为3.1 cm。第3横线长2.4 cm,第2对骶前孔与第3对骶前孔的最短距离为2.6 cm。第4横线长2.4 cm,第3对骶前孔与第4对骶前孔的最短距离为2.6 cm。第5横线长2.1 cm,第4对骶前孔与第5对骶前…  相似文献   

4.
骶骨前间隙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直肠手术防止伤及骶骨前间隙内的结构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具成人盆部标本上测量骶骨前筋膜的厚度,观测骶前静脉、骶正中动脉、骶外侧动脉、骶横静脉的数目、位置,并测量其外径.结果:骶骨前筋膜的中点厚度为1.75mm.骶横静脉的中点外径:第1骶骨为4.0mm,第2骶骨为3.5mm,第3骶骨为1.6mm.骶骨前间隙位于骶尾骨的盆面与骶骨前筋膜之间.间隙内有骶前静脉、骶正中动脉、骶外侧动脉.同时观察了骶交感干及骶前神经节、盆内脏神经解剖位置等.结论:行直肠手术时应不破坏骶骨前筋膜,才能有效地保护骶骨前间隙内的诸结构,特别是第1、2、3的骶前静脉外径均在1.6mm以上,它们相互之间常吻成为骶前静脉丛,避免损伤,防止出血.  相似文献   

5.
腰5椎体和骶椎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设计适合人体第5腰椎和骶椎三维解剖形态的腰骶前路内固定器提供相关解剖数据.方法:使用量具对人体腰5椎体和骶椎的有关径线进行测量,得出并比较相关参数的平均值及标准差.结果:腰5椎体前高为(26.2±2.5)mm;其不同平面之弦长(LLC2~LLC5)分别为(36.2±1.0)mm、(35.8±1.2)mm、(36.9±0.9)mm、(37.1±1.3)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1椎体前高为(22.4±2.9)mm,其不同平面之弦长(SLC1~SLC5)分别为(36.2±1.5)mm、(38.2±0.9)mm、(38.8±0.9)mm、(38.7±1.5)mm、(39.0±1.4)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国人腰5椎体和骶椎的形态特点及相关参数,设计腰骶前路内固定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盆部内脏神经和血管的保护.方法:解剖32具成人躯干标本(女15、男17)和31侧成人男性骨盆矢状标本,结合腹腔镜手术,观测有关的盆腔血管神经的形态及定位.结果:(1)骶中静脉大多1支,61%偏左,骶外侧静脉53%为两支,骶前静脉丛在骶曲处密集粗大,骶椎椎前穿通静脉在第4、5骶椎前方形成静脉窦,且与骨膜结合紧密.(2)盆从位于距直肠外侧约1.1cm和距直肠膀胱陷凹上外测约4.7cm处的骨盆侧壁.左右腹下神经分别于骶骨岬上下1.0~2.0 cm的范围内分出,其夹角约95.9°.上腹下丛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周围至骶骨岬下2 cm之间.(3)腹腔镜下骶前间隙主要由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填允容易分离,解剖层面清晰.结论:手术中应找准解剖层面,根据血管神经的定位以神经为导向进行分离,可避免损伤盆部的内脏神经及骶前静脉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腹腔镜下骶前方植入骶神经电刺激电极手术入路解剖及手术可行性。 方法 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腹腔镜下显露骶骨前第2~4骶神经前支手术,观察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的形态特征和骶孔周围可能损伤重要血管的区域。 结果 第2~4骶神经前支出骶前孔至汇成骶丛的长度:S2左(32.62±3.15) mm,右(31.46±3.28) mm;S3左(21.96±2.59) mm,右(20.61±3.14) mm;S4左(15.04±1.64) mm,右(16.09±1.38) mm。骶外侧动脉的脊支动脉进入骶前孔的方位主要为内上象限。臀下动脉穿过神经时比较偏外侧靠近神经汇合处。骶椎旁静脉在第2~4骶前孔处与骶外侧动脉伴行,脊支静脉出骶前孔的位置与动脉一致。 结论 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游离的长度能够达到硬膜外型骶神经电刺激器电极植入的要求。手术中骶前孔内侧为血管易损伤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量两种不同经皮逆行耻骨上支螺钉导针入针点与周围重要生殖结构的解剖距离,比较两种入针点的导针置入时损伤周围重要生殖结构的风险,为临床安全置钉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4例防腐成年大体标本,C臂机监视下,徒手完成双侧经皮逆行螺钉导针置入,一侧A入针点选择于耻骨体内缘皮质的前端点,对侧B入针点选择于耻骨体腹侧皮质耻骨结节内侧点,影像设备监视下证实所有导针均位于骨性通道内。解剖标本,显露重要生殖结构,测量男性标本中两入针点到双侧精索、阴茎背神经、阴茎海绵体的最近距离,女性标本中测量两入针点到子宫圆韧带、阴蒂背神经、阴蒂体底部、阴蒂龟头的最近距离。结果 A入针点,与同侧精索的平均距离(51.17±5.82)mm>阴茎背神经(20.94±4.16)mm>对侧精索(19.77±5.23)mm>阴茎海绵体(19.65±7.30)mm,与同侧子宫圆韧带的平均距离(63.12±10.26)mm>对侧子宫圆韧带(56.11±8.20)mm>阴蒂头(40.72±3.30)mm>阴蒂背神经(20.46±5.81)mm>阴蒂体基底部(17.72±1.76)mm;B入针...  相似文献   

9.
L4、5神经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髂关节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为单纯或合并临近神经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依次选取不同平面用分规和克氏针测量L4、5神经前支、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的水平距离。结果 :L5神经前支在其出椎间孔处、L4神经前支在L5椎间孔处、腰骶干在其汇合点处、腰骶干在平骶岬处、腰骶干在骨盆环处与骶髂关节间的距离分别为 :(2 3 .4± 4.0 )mm、(17.8± 4.8)mm、(13 .3± 2 .8)mm、(11.8± 3 .2 )mm、(9.6± 3 .6)mm ,其中在骨盆环处腰骶干与骶髂关节间距离最短 ;在分离神经时可见L4、5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骨之间有结缔组织相连 ;有 3具标本L4、5神经前支在进入小骨盆前未汇合成腰骶干。结论 :在单纯或者合并L4、5前支和腰骶干损伤的骨盆后环骨折手术中 ,由于骨盆环处腰骶干外缘与骶髂关节间距离最近 ,因此一定要小心辨认 ,勿损伤该神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量经皮逆行耻骨上支通道螺钉导针入针点与周围重要生殖结构的解剖学距离,为临床置钉提供精准的解剖学数据,降低术中损伤重要生殖结构的风险。方法 选取14例防腐成年尸体标本,C臂机监视下,徒手自理想入针点完成经皮逆行耻骨上支通道螺钉导针置入,对标本进行解剖,测量男性标本中导针入针点到精索、阴茎背神经、海绵体的最近距离,测量女性标本中导针入针点到子宫圆韧带、阴蒂背神经、阴蒂体基底部、阴蒂头的最近距离。结果 男、女性左、右两侧导针入针点与各重要生殖结构距离的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标本导针入针点与同侧精索的平均距离(49.70±6.04)mm>对侧精索(20.57±9.59)mm>阴茎背神经(19.79±5.36)mm>海绵体(17.56±5.95)mm;女性标本导针入针点与同侧子宫圆韧带的平均距离(63.20±9.67)mm>对侧子宫圆韧带(55.25±6.52)mm>阴蒂头(39.82±3.03)mm>阴蒂背神经(23.80±6.04)mm>阴蒂体基底部(17.96±2.93)mm。入针点距对侧精索与对侧子宫圆韧带两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骶直肠筋膜在轴向腰骶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解剖。 方法 10具(20侧)男女骨盆标本,观察骶直肠筋膜的位置,并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 结果 ①骶直肠筋膜起自S3者较多,为44.4%,将骶前间隙分为上下两部分;②男性骶直肠筋膜跨越直肠两侧连于骨盆腔壁腹膜,女性的则两侧跨越直肠后连于直肠子宫襞;③骶直肠筋膜长度(23.14±1.41)mm、厚度(1.25±0.13)mm,距离手术切口(66.10±7.03)mm、距离S1/S2横线中点(23.09±1.87)mm。 结论 ①骶直肠筋膜在骶前间隙内普遍存在,术中应对其进行锐性分离以避免骶前静脉丛撕裂伤;②女性骶直肠筋膜可能为子宫骶韧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对人体科技馆的6号骶椎腰化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体质测量与统计学综合考察,发现该标本第1、2骶椎仅部分骨化,前缘明显唇状突出,右侧骶骨翼愈合不全,右侧第1骶孔向外裂开;第1、2骶椎上下关节突未愈合,之间的骶管敞开形成"U"字形骶2裂,骶管裂孔前后壁紧贴形成为闭合;耳状关节面左高(平对第1骶椎上缘)右低(平对第1骶椎下缘)。体质测量统计数据表明该骶骨倾向于男性,1~2椎体融合线中点至前弦垂直距为-5.8 mm,纵弯曲指数比正常值小13.02,长宽指数比正常值小11.11,表明该骶骨为一先天性过屈"狭骶型"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CT扫描图像测量自前向后植入骶髂关节螺钉(SISIFATP)的应用解剖参数,为螺钉植入可行 性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健康成人骨盆CT扫描图像。模拟SISIFATP 自髋臼后上缘附近,向后、内、上穿过骶髂 关节和骶椎侧块第1 骶椎上关节突基底。利用CT数字重建技术测量:在横断面内进钉点与髋臼边缘的距离(M)、 通道长度(L)、最小横径(W)、螺钉通道中心轴与矢状面成角(E)和最大偏离角(P);在矢状面内通道的最 小纵径(H),通道中心轴与第1 骶椎上终板平行线的成角(F)和最大偏离角(Q)。结果:M为5.13 mm±1.81 mm,L 为102.35 mm±7.45 mm,E 为43.79°±2.83°,F 为43.85°±5.57°。W 为16.27 mm±1.99 mm,H为18.31 mm±2.22 mm。P 为11.74°±1.76°,Q 为11.04°±1.59°。结论:SISIFATP 的进点位于髋臼后上边缘附近,出针 点位于第1 骶椎上关节突基底,进钉方向是向后、向上与第1 骶椎上终板平均成角44°、向内与躯干纵轴平均成角 44° ;国人骨盆可选择至少1 枚直径6.0 ~ 7.0 mm、长度90 ~ 100 mm 螺钉植入。  相似文献   

14.
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L4(17.2± 1.8)mm ,L5(2 0 .1± 1.4)mm ,下缘 :L4(13 .9± 2 .9)mm ,L5(15 .2± 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 :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 ,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 ,距骶骨翼边缘 2 0mm内。  相似文献   

15.
背景:腰骶移行椎是一种常见的先天脊柱畸形,国内外学者均有报道移行椎患者的腰骶神经根支配I区可能会发生改变,但并未系统阐述其支配区的变化以及该种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当存在腰骶移行椎时,腰骶神经根的运动和感觉支配区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方法: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参与试验的患病个体及其家属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回顾分析321例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8例(11.8%)存在腰骶移行椎,包括骶椎腰化26例、腰椎骶化12例。26例骶椎腰化患者中,23例为L5/S1(L6)椎间盘突出,压迫S1(L6)神经根。12例腰椎骶化患者中,8例为L3/4椎间盘突出,压迫L4神经根。在283例正常结构的患者中,138例患者L5/S1椎间盘突出压迫S1神经根,95例患者L4/L5椎间盘突出压迫L5神经根,47例患者L3/L4椎间盘突出压迫L4神经根。比较术前骶椎腰化患者S1神经根受压的症状、腰椎骶化患者L4神经根受压的症状与正常腰骶椎患者L4、L5或S1神经根受压的症状。结果与结论:(1)S1神经根受压所致运动功能减退的分布在骶椎腰化患者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L4神经根受压所致运动功能减退的分布在腰椎骶化患者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骶椎腰化患者S1神经根受压所致的运动功能减退与正常状态下L5神经根受压所致的运动功能减退相似;而腰椎骶化患者L4神经根受压所致的运动功能减退与正常状态下L5神经根受压所致的运动功能减退相似;皮肤感觉异常的分析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4)结果说明,腰骶神经根的功能在移行椎患者中发生改变,使得骶椎腰化患者的S1神经根起到L5神经根的通常功能(神经根功能上移),腰椎骶化患者的L4神经根起到L5神经根的通常功能(神经根功能下移)。  相似文献   

16.
骶后孔解剖学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精确、简易的骶后孔定位方法,为临床八髎穴针灸、骶后孔阻滞麻醉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剔除28例成人尸体的骶骨周围软组织,清楚显露骶、尾骨及其骶后孔,对各个解剖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结果:①以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为X轴,以骶后正中嵴线为Y轴,各骶后孔的中点在X轴上的坐标分别为:(23.41±2.49)、(19.90±2.21)、(18.39±2.55)、(17.93±1.98)mm,在Y轴上的坐标分别为:男(49.71±6.15)、(68.45±5.78)、(86.91±6.14)、(104.91±7.00)mm,女(44.17±5.71)、(60.44±6.30)、(78.60±7.23)、(96.48±7.87)mm。②骶前、后孔深距:S(124.2±3.2)、S(218.6±2.8)、S3(12.7±2.6)、S4(6.8±1.9)mm。③骶后孔穿刺针尖水平偏离矢状轴角度:S1(6.3°±2.5°)、S2(4.8°±1.6°)、S3(4.0°±2.0°)、S4(3.6°±1.7°)。结论:提出可供临床应用骶后孔简易和精确的两种定位方法及针灸、穿刺适宜进针角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7.
骶骨前孔区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为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6具 (5 2侧 )成人尸体进行骶前孔区血管、神经走行特点的观察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①骶外侧动脉的分支进入骶前孔 ,S1多在骶前孔外上缘 (5 6.3 %) ,S2 多在骶前孔内上缘 (73 .1%) ;②臀上动脉与骶丛相交点水平线上距S1AB线 (横线与骶前孔内侧缘交点的垂线 ) (3 0 .0± 7.3 )mm ,S1水平线下方 (-11.3± 9.9)mm ;③骶外侧静脉与臀上静脉及出骶前孔的静脉存在吻合支 ,骶前静脉丛与椎体静脉有广泛吻合 ;④S1、S2 、S3 、S4神经与AB线的夹角分别为 (63 .1± 11.7)° ,(71.2± 11.8)° ,(70 .2± 11.3 )° ,(79.7± 16.2 )° ;⑤梨状肌多起自S2~ 4椎体侧方 ,梨状肌上缘与S1、S2 的垂直距离为 (-11.5± 11.0 )mm ,(12 .7± 10 .0 )mm。S1神经与梨状肌上缘相交点与S1的距离为 (2 2 .9± 9.8)mm。结论 :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相对安全的 ,但应避免损伤骶前孔区的血管 ;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最好沿骶神经走行方向进行 ,到达梨状肌上缘即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量国人颈椎椎体间隙的解剖学参数,为临床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抽样选择20~29岁青壮年志愿者50人,其中男性35人(21~29岁,平均年龄25.2岁),女性15人(20~29岁,平均年龄24岁).按性别分组进行CT扫描,测量颈2,3~颈6,7各个椎间隙的左右径、前后径、前缘高度、中点高度、后缘高度.结果:男性组椎体间隙左右径平均(20.32±1.53)mm,前后径平均(19.36±1.10)mm,前缘高度(8.40±0.90)mm,中点高度(8.73±1.04)mm,后缘高度(5.17±0.69)mm.女性组左右径(18.58±1.40)mm,前后径(16.36±1.60)mm,前缘高度(5.50±0.74)mm,中点高度(7.95±0.65)mm,后缘高度(5.9±0.33)mm.结论:无论在男性组或者女性组,同节段椎间隙正中矢状面前、中、后高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后缘高度<前缘高度<中点高度.在同节段同部位的测量值,男性组均明显大于女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骶骨毗邻结构与骶骨螺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在 5 8具骨盆标本上 ,对第 1骶前孔及骶管结构进行了观测。在 10具标本上 ,模拟骶骨进钉方法的手术过程 ,观察钉道位置与骶骨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骶交感干、第 1骶神经与腰骶干围成一个三角形区域 ,在其内侧部无重要结构紧贴骨面走行 ,外侧区有臀上血管走行。此三角前方有髂动、静脉相邻。第 1骶神经粗 (11.0± 2 .8)mm (6.0~ 17.0mm) ,腰骶干粗 (7.6± 2 .2 )mm (3 .0~ 12 .0mm)。当螺钉与矢状面呈向内 0°~ 10°进钉时较为安全。第 1骶后孔可见小血管 ,骶骨外侧沟内有第 5腰椎血管后内侧支走行 ,是术中出血的原因。结论 :骶骨螺钉有损伤骶神经、髂血管的可能 ,5点 7点进钉方法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髋臼上方置钉进行骨盆外固定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对20例40侧尸体骨盆的髂前下棘区域进行观察测量,获取髂前下棘与股动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旋髂深动脉等毗邻血管神经的距离.对髋臼上置钉的钉道进行测量,获取钉道的长度、宽度,钉道与髋臼边缘及坐骨大切迹的距离等.所得数据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髂前下棘为股直肌起始部,表面为髂肌覆盖,缝匠肌由外上至内下斜行越过髂前下棘外下方.男性股动脉位于髂前下棘内侧(27.54±3.53)mm,女性为(27.15±0.81)mm;男性股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内侧(17.61±3.47)mm,女性为(19.26±4.21)mm.男性股外侧皮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外侧(23.24±5.33)mm,女性为(17.82±3.26)mm;男性旋髂深动脉位于髂前下棘上方(16.26±1.77)mm,女性为(14.06±2.16)mm.男性髋臼上钉道长度为(147.76±7.39)mm,女性为(142.75±6.36)mm;男性钉道位于髋臼上方(25.10±4.43)mm,女性为(19.35±3.54)mm;男性钉道位于坐骨大切迹上方(25.01±3.61)mm,女性为(21.34±3.17)mm.结论: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手术,应选取在腹股沟韧带外侧1/4下方约1 cm处作一平行切口,采用纵形钝性劈开髂肌的方式,以套筒保护下在髂前下棘处置入固定钉,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由髂前下棘到髂后上棘间的钉道为一完整连续的骨性钉道,可为骨盆外固定提供足够的钉道长度和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