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受体α1(Glial cell line-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erα1, GFR-α1)在1、3、8、12月龄大鼠脑室下区(SVZ)中的表达。方法:取不同月龄大鼠SVZ行冰冻切片,采用GFRα1多克隆抗体结合5′-BrdU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单标与双标的方法染色。结果:在不同年龄大鼠SVZ可见GFR-α1、BrdU单标与双标细胞,但主要分布在SVZ前部的背外侧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3种标记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且12月龄组的减少更明显。结论:GDNF可能通过GFR-α1参与调节哺乳动物脑内SVZ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随着年龄的增加,GFR-α1表达逐渐减少,SVZ细胞增殖、分化的能力亦减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胆固醇对ob/ob肥胖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探讨肥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4月龄ob/ob和野生型(WT)小鼠各6只,运用细胞增殖抗原(Ki67)和双皮质素(DCX)免疫荧光染色检测ob/ob小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发生水平;分离培养18只4月龄ob/ob和WT小鼠SVZ的NSCs,运用BrdU掺入实验和β-Ⅲ-微管蛋白(Tuj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SCs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飞行时间质谱(MALDI-MS)分别检测3只ob/ob和WT小鼠脑组织的脂质分布,并分析胆固醇(ST)含量和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体外培养15只WT新生鼠(P0)SVZ的NSCs,并通过电穿孔法转染胆固醇合成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的小干扰RNA(siRNA),验证敲减效率,并通过BrdU掺入实验和Tuj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mgcr基因敲减对NSCs的影响。结果 与WT小鼠相比,ob/ob小鼠SVZ部位Ki67+和DCX+细胞数量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Nestin在永久性脑缺血大鼠脑内的变化及依达拉奉干预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SD大鼠模型,应用抗Nestin和抗Nestin/GFAP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单标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缺血后脑组织有大量Nestin阳性表达,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缺血侧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区(SVZ)、梗死灶周围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细胞呈星状多突起,形似星形胶质细胞,且脑缺血后的大部分Nestin阳性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有共表达。缺血侧SVZ的Nestin阳性细胞数和免疫阳性表达强度于脑缺血后3 d达到高峰;梗死灶周围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区阳性细胞数和阳性表达强度分别于缺血后3 d和1周达到高峰;部分细胞聚集于梗死灶边缘,形成一个明显的梗死灶边缘带。经依达拉奉干预后,Nestin阳性细胞计数和表达强度与盐水组比较均升高(P<0.05),尤其在缺血治疗后3 d和1周(P<0.01)。结论脑缺血后,SVZ以及梗塞灶周围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区域大鼠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增多、表达增强;经依达拉奉干预治疗后,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进一步增强,提示依达拉奉治疗可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增生和分化,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下区(SVZ)神经发生的情况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探讨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及其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大脑中动脉阻断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5-溴-2-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增殖的神经前体细胞,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动态检测BrdU、TuJ1、MAP-2、GFAP的表达,同时观察增殖细胞表达VEGF及其受体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鼠SVZ的BrdU阳性细胞数在脑缺血后4 d组明显增加,14 d组达到高峰;Br-dU/TuJ1、BrdU/MAP-2阳性双标细胞数在脑缺血后14 d组开始增加,28 d组达到高峰;但BrdU/GFAP阳性双标细胞数则无明显变化;增殖的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VEGF及其受体FLK-1。以上结果提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可激活SVZ自体神经前体细胞原位增殖、分化,且增殖的细胞同时表达VEGF及其受体可能是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增强的调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SVZ)和颗粒下层(SG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方法取老年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脉冲标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单标记技术,观察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后3、7、14、21、28 d组SVZ和SGZ区BrdU阳性细胞的变化;用BrdU累积标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脑缺血14 d后SVZ和SGZ区BrdU/NeuN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在正常组、假手术组及各脑缺血组大鼠的双侧SVZ和SGZ均可观察到BrdU阳性细胞.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后SVZ和SGZ区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缺血组SVZ区BrdU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7 d时达到高峰,28 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SGZ区BrdU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14 d时达到高峰,28 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通过BrdU累积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双标发现:脑缺血14 d后,老年大鼠SVZ区有部分细胞显示BrdU/NeuN(0.98%)或BrdU/GFAP(12.56%)双标阳性,而SGZ区未见双标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激活老年大鼠室管膜下区和颗粒下层的神经干细胞明显增殖,并且室管膜下区有部分增殖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天麻素对缺血缺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内激活的小胶质细胞Sirt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9只3 d龄SD幼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缺血缺氧脑损伤组(HIBD)、天麻素组(HIBD+gastrodin)。采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结合缺氧法建立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模型,使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IBD模型后新生大鼠大脑胼胝体区小胶质细胞的分布情况;使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大脑左侧胼胝体区小胶质细胞Sirt3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HIBD后新生大鼠大脑左侧胼胝体区小胶质细胞出现明显激活,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IBD模型组Sirt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 05);与HIBD模型组相比,天麻素组Sirt3的表达进一步增强(P <0. 05)。结论:天麻素可能通过促进新生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Sirt3的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小鼠海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探究运动训练促进海马神经发生的机制。方法:取3月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运动组(runner)。运动训练4周后,采用real time RT-PCR和ELISA检测小鼠海马IGF-1的表达。另取3月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二甲基亚砜运动组(DMSO-runner)和鬼臼苦素运动组(PPP-runner),运动训练4周,运动期间腹腔注射DMSO或PPP。运动训练后采用Y迷宫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海马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和双皮质素(DCX)表达,使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海马蛋白酶体活性。结果:运动组海马IGF-1 mRNA和蛋白表达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相比DMSO运动组,PPP运动组运动训练后在Y迷宫实验的自发交替正确率明显下降(P<0.05),在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期的新物体识别指数显著降低(P<0.05),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Ki67+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5),DCX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P精蛋白(P-GP)及谷氨酸转运体1(GLT-1)长时间表达变化及其神经元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复制VD大鼠模型在15 d和1月两个时间点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神经颗粒素(Ng)/P-GP和GFAP/GLT-1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海马区神经元P-GP和胶质细胞GLT-1的表达变化。结果:(1)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的Morris水迷宫逃逸潜伏期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延长(P0.01)。(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Ng/P-GP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降低(P0.01)而GFAP/GLT-1阳性胶质细胞数以及海马区神经元上P-GP和胶质细胞上GLT-1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15 d时间点比较,模型组1月时间点的海马CA1区Ng/P-GP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降低而GFAP/GLT-1阳性胶质细胞数以及P-GP和GLT-1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3)积分光密度值测定显示:模型15 d时间点Ng/P-GP和GFAP/GLT-1阳性细胞的IOD值比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均明显变大(P0.01);模型1月时间点Ng/P-GP和GFAP/GLT-1阳性细胞的IOD值较15 d时间点更大(P0.01)。结论:神经元的P-GP和胶质细胞的GLT-1可能参与VD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单羧酸转运体-1(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1,MCT1)在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诱导的脱髓鞘模型大鼠胼胝体(corpus callosum,CC)内的表达变化。方法:选用正常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溶剂组和EB组,将0.05%的EB注射到大鼠胼胝体制作脱髓鞘模型,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胼胝体中的髓鞘是否脱失,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注射位点MCT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注射EB14 d后注射部位胼胝体的LFB染色极浅且不均匀;通过MCT1分别与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yclic 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CNPase)和GFAP免疫荧光双标可以看出,在正常大鼠胼胝体中,大部分表达MCT1的细胞为CNPase+的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OLs),少部分表达MCT1的细胞是GFAP+细胞;注射EB14 d后,EB注射部位胼胝体中CNPase的表达明显减弱,且CNPase+细胞中MCT1的表达也减弱,而GFAP的表达则增强,且所有GFAP+细胞都表达MCT1。结论:在正常SD大鼠胼胝体中,MCT1主要在少突胶质细胞中表达,EB诱导胼胝体脱髓鞘后,MCT1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缺氧大鼠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高氧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缺氧模型及缺氧后高氧治疗模型,行眼球矢状位切片及视网膜铺片,行GS/nestin、GS/GFAP、GFAP/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 正常大鼠视网膜中几乎看不到nestin阳性染色,GFAP阳性染色仅位于星形胶质细胞上。缺氧后,在Müller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上出现了nestin的表达,GFAP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高氧治疗后,nestin在Müller细胞上的表达明显减弱,但在星形胶质细胞上仍有较强的表达。GFAP仍然只在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结论: Müller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针对缺氧损伤和高氧处理发生不同的细胞骨架蛋白重塑,这与它们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以及视网膜血管在解剖和功能关系上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Nrf2-HO-1/CYP2E1通路探讨褪黑素调控精神障碍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褪黑素组、Nrf2抑制剂(ML-385)组及褪黑素+ML-385组,采用刀片切割法损伤大鼠额叶皮质,复制精神障碍模型。糖水偏好和旷场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HE和Nissl染色观察大鼠额叶皮质病理损伤和神经元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额叶皮质GABA能神经元标记物GAD67、A1与A2型星形胶质细胞C3/GFAP与S100A10/GFA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额叶皮质Nrf2-HO-1/CYP2E1通路相关蛋白Nrf2、HO-1、CYP2E1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褪黑素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跨格次数和站立次数显著提高,额叶皮质病理损伤减轻、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大鼠额叶皮质GAD6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C3/GFA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S100A10/GFA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Nrf2、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CYP2E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然而褪黑素对精神障碍大鼠的上述作用均被ML-385削弱或抑制。结论 褪黑素可能通过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齿状回颗粒下层(SGZ)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改变。方法 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术后第1天、第2天腹腔注射Brdu,第3天、7天、14天和28天取脑,每个时间组6只SD大鼠,冷冻切片,免疫荧光三标检测SGZ区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DCX、ki67、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CNP的表达。 结果 (1)MCAO/R后,SGZ区增殖细胞聚集成簇,细胞簇计数从3d开始增加,7d时最多,随后下降;(2)细胞簇内细胞计数从3d开始增加,7d时最多,随后下降;(3)细胞簇中ki67(+)细胞比例从3d开始到28d逐渐下降。结论 MCAO/R引发SGZ区神经元前体细胞经多次分裂以成簇方式增殖,部分子代细胞向神经元分化,部分子代细胞仍保持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内中心体相关蛋白激酶7(NEK7)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为有丝分裂及炎症相关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后续治疗靶点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57BL/6J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各个区域的NEK7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方法观察NEK7分布情况;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IHF)方法观察NEK7的细胞定位情况。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EK7在C57BL/6J小鼠嗅球、大脑皮质、海马、间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等区域均有表达;IHC结果显示,NEK7在C57BL/6J小鼠大脑皮质、海马、嗅球、杏仁核、丘脑、下丘脑、脉络丛、脊髓等区域广泛分布,但染色强度存在区域特异性;IHF双标结果显示,NEK7与微管相关蛋白2(MAP2)、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共表达,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少量共表达。结论:C57BL/6J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NEK7大量表达和分布,与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共定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脑缺血对小鼠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并探讨该过程是否涉及EphB2/ephrin-B1/NMDA受体信号通路的激活。方法:5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即假手术组和急性脑缺血模型组,每组26只,其中每组用于Morris水迷宫实验6只,HE染色4只,BrdU免疫荧光染色4只,双皮质素(DCX)免疫荧光染色4只,RT-qPCR实验4只,Western blot实验4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建立小鼠脑缺血模型。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病理改变;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与记忆等认知功能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海马区BrdU阳性细胞和DCX蛋白表达以评估神经发生情况;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EphB2、ephrin-B1、reelin、微管相关蛋白2(MAP-2)及NMDA受体亚基NR2A和NR2B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脑缺血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显著(P<0.01),学习记忆功能显著下降(P<0.01),提示脑缺血模型成功建立;海马区BrdU阳性细胞和DC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表明脑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后肢动脉生成过程中eNOS、Ki67和CD11b的表达及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eNOS、Ki67、CD11b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SD大鼠,雌雄性各半,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L-NAME组.模型组采用大鼠股动脉结扎诱导动脉生成动物模型;L-NAME组在建立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腹腔注射L-NAME干预;假手术组除不结扎股动脉外,其他步骤与模型组相同.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色法检测血管eNOS、Ki67、CD11b等蛋白的表达.结果:eNOS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Ki67、CD11b可表达于血管壁各层,模型组eNOS、Ki67、CD11b免疫荧光强度较假手术组强,L-NAME组eNOS、Ki67、CD11b免疫荧光强度较模型组弱.结论:在大鼠后肢动脉生成过程中,eNOS、Ki67和CD11b蛋白在血管大量表达,L-NAME可下调eNOS的表达并抑制血管增殖及巨噬细胞的浸润.  相似文献   

16.
嗅球切除对成年大鼠侧脑室外侧壁神经生发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嗅球切除后侧脑室外侧壁(SVZ)的形态学变化,探讨嗅球对成年大鼠SVZ神经生发活动的影响。方法建立成年SD雄性大鼠右侧嗅球切除模型,并分别存活2、4、8、12周;利用Nissl染色、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分别观察成年SD大鼠嗅球切除后存活不同时间两侧SVZ的组织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计数模型动物脑两侧SVZ细胞总数及PSA-NCAM、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嗅球切除4周后,嗅球切除侧SVZ的细胞总数增加,PSA—NCAM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但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没有明显变化;SVZ的细胞总数及PSA-NCAM免疫阳性细胞数的增加有从SVZ嘴侧向尾侧蔓延的趋势。结论嗅球切除后在SVZ仍有新生神经元不断产生,说明SVZ的神经生发活动可能并不依赖于嗅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羧酸转运体-1(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1,MCT1)在不同发育时期及缺血缺氧(hypoxia-ischemia,HI)损伤模型大鼠胼胝体内的表达。方法:采用多聚甲醛灌注固定7 d、14 d、21 d和28 d SD大鼠脑组织,冰冻切片后进行MCT1/CNPase和MCT1/GFAP免疫荧光双标,观察胼胝体内MCT1在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另选生后3 d的SD大鼠,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及缺氧处理以建立HI性脑白质损伤模型,至生后28d观察胼胝体MCT1的表达。结果:MCT1分别与CNPase和GFAP免疫荧光双标显示,生后早期,正常大鼠胼胝体内MCT1主要在GFAP阳性细胞表达,随生长时间延长,MCT1在CNPase阳性细胞的表达增加,而在GFAP阳性细胞的表达逐渐减少;HI损伤后28 d,MCT1/GAFP免疫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MCT1/CNPase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在成年SD大鼠胼胝体,MCT1主要在CNPase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表达,而HI脑白质损伤后,MCT1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表达。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脊髓损伤后胶质酸性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急性脊髓损伤(SCI)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损伤后胶质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 取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伤后5d、9d、18d组.Allen法致伤脊髓.用大鼠综合行为评分法(CBS)对各级神经功能评分。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GFAP表达变化。结果 1.在行为观察中,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倾向,损伤后18天后肢功能恢复67.5%。2.脊髓损伤后18d GFAP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1、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有自我修复的倾向。2、胶质细胞对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小鼠胚胎大脑皮质中分离并鉴定静息和活化的神经干细胞。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从胚胎14.5 d的小鼠大脑皮质中分选出大小不同的细胞团;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干细胞标志物Pax6以及增殖标志物Ki67的表达变化;借助RT-qPCR分析两组细胞中干细胞标志基因Pax6、Oct4、Sox2和Nanog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及RT-qPCR分析两组细胞所处的周期;体外培养对大、小细胞组进行增殖能力检测。结果: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分离出的两类细胞均表达Pax6,且大细胞组Ki67为阳性,小细胞组为阴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小细胞组G0/G1期比例高于大细胞组,而G2/M期为0,且cyclin A和cyclin B的表达显著低于大细胞组(P<0.05)。体外培养显示,相对于大细胞,小细胞形成的微球数量少,速度慢;大、小细胞形成的微球消化后,Pax6和Ki67染色均阳性,且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小细胞团分别为活化和静息的神经干细胞。活化的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而静息干细胞自我复制与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对于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Ⅰ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模型1、2、3、4周和5周组(DM1,DM2,DM3,DM4,DM5),同周龄SD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技术,对比观察糖尿病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caspase-3和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DM1和DM2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胞体增大,突起增粗;DM3和DM4大鼠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增粗、变长,其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DM5大鼠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僵硬,细胞数量有所减少,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M3,DM4,DM5大鼠海马区GFA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DM1,DM2(P0.05)。caspase-3/GFAP免疫组化双标结果显示:DM1和DM2大鼠海马区偶见caspase-3阳性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而DM3,DM4,DM5大鼠海马区caspase-3/GFAP双标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DM5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DM3和DM4(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糖早期可激活星形胶质细胞,持续性糖尿病高血糖可诱导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并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